《尚書》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085475752973]}],"5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5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荷馬史詩》reference_book_ids":[6998078842367642631]}],"5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5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220732984675011618,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90942727,6883440117109754887,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5153438,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6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6,"start_container_index":56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quote_content":"《三國誌》reference_book_ids":[6883409163003628557,7267090248675363851]}],"6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2,"start_container_index":6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6},"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7078184356296002568,6890728370670144526,7229640720594766906,7233628637570796605,7220732984595319869,6838936284967209991]}],"28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8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5,"start_container_index":28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2},"quote_content":"《傳》reference_book_ids":[7214648538813172747]}],"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呂氏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1461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章綜述

《將苑》,也稱《新書》或《心書》,是中國古代論將用兵的專著。全書共50篇,分兵權、逐惡、知人性、將材、將器、將弊、將誌、將善、將剛、將驕吝、將強、出師、擇材、智用、不陣、將誡、戒備、習練、軍蠹、腹心、謹候、機形、重刑、善將、審因、兵勢、勝敗、假權、哀死、三賓、後應、便利、應機、揣能、輕戰、地勢、情勢、擊勢、整師、厲士、自勉、戰道、和人、察情、將情、威令、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等約五千言。

“將苑”篇主要論述為將的原則。諸葛亮認為,將帥臨戰既有大智大勇的才華競比,又有戰場上奇謀異計的巧妙博奕。我們所看到的不再是戰爭的戰栗與恐怖,而是對於血雨腥風的一份智慧性解讀。以史為鑒,足以知道智慧的成功運用,必須以實力作為後盾與保障,隻有辨忠賢、用忠勇、退奸佞、納善言、嚴法令、明賞罰,才可以知己知戰,百戰不殆。

戰場上的情況瞬息萬變,能否合理分析與巧妙處理戰場上的各種可變因素,關鍵在於“知人性”。能知人性,則善於識別敵人之機詐與謀術,從而有利於識別假象,防患於未然。戰機乍現,勇猛出擊,勢如迅雷,其速之快必使敵不及掩耳。戰機消隱,任憑你千方百計,萬般挑逗,我如山嶽,巍然不動。這樣,以我之有知對敵之無知,以我之有備對敵之無備,必然將戰場上我方存在的隱患消弭於無形,以保持我方的全勝之勢。

一兵權

【原文】

夫兵之權者,是三軍之司命(1),主將之威勢(2)。將能執兵之權,操兵之要勢,而臨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隨所遇而施之(3)。若將失權,不操其勢,亦如魚龍脫於江湖,欲求遊洋之勢,奔濤戲浪,何可得也。

【注釋】

(1)司命:民間相傳為灶神,在此指主宰和靈魂。

(2)威勢:威力和權勢。

(3)隨所遇而施之:隨所遇之不同情勢來區別擇用,意即能隨機靈活運用。

【譯文】

兵權是用來對軍隊發號施令,以及鞏固主將威勢的。如果將領能掌握兵權,就能自如地指揮全軍,他的軍隊勢必如虎添翼,無所拘束,不論遇到任何問題都能靈活應變。如果將領喪失了兵權和威勢,就會像離開江河湖海的魚龍,想要求得在海洋中自在悠然的氣勢,在波濤中縱橫奔騰,又如何能夠呢?

【心得】

諸葛亮在《將苑》開篇之始就指出兵權的重要性。他認為戰爭的勝利需要靠全軍將士的密切配合,而要兵士聽從指揮,軍隊步調一致,將帥就必須掌握兵權,否則將如“魚龍脫於江湖”,難以施展才能。換言之,勇猛善戰、足智多謀的將領,如沒有統領千軍萬馬的兵權,就無法自如地指揮部隊,部下也難以準確地執行命令。倘使統帥不能操控軍中將士,軍隊的混亂也就不言而喻。試問一支混亂的軍隊又怎能在戰場上所向披靡?這正是諸葛亮置兵權於首要地位的原因。

北宋年間,君王為牽製將帥的權力,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每次將帥出征,都必須按照皇帝親自繪製的陣圖布陣。例如宋太祖、宋太宗每每禦駕親征,大抵都會自定陣圖,指揮各地的戰事。太祖和太宗出身統帥,領兵征戰勉強還能應付,但宋真宗以下的幾個皇帝,生長於深宮,根本不懂軍事。皇帝自定陣圖,其目的隻為限製將帥的權力。當時將帥作戰多請示朝廷,而群臣對此往往爭論不絕。此外,主帥必須與鈐轄、都監等聚議,以決定軍隊的作戰策略,然而也是“人人各出意見,議論不一”,以致往往坐失良機。不僅如此,西北邊的將帥一年還要被輪換三、五任,以限製其權力,而“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結果,致使士兵缺乏訓練,作戰時“上下不相附,指令不如意”,所以在與西夏的作戰中,往往以敗戰告終。

更有甚者,在公元1140年,金朝違背和宋朝的協定,揮兵大舉侵犯南宋。嶽飛奉命北上,所向披靡,大破金軍的“鐵浮圖”和“拐子馬”。正當抗金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卻因為害怕嶽飛收複中原後,迎回徽宗與自己爭位,於是不僅利用宰相秦檜處處牽製嶽飛,還以一天12道金牌催促嶽飛回京,致使10年抗金的成果毀於一旦。

身為三軍統帥的嶽飛處處受到昏君的牽製,無法自如地指揮軍隊,無論對嶽飛或宋朝江山來說,都是一種悲哀。完全不懂軍情的宋高宗,為了一己之私去幹預軍隊的指揮,不僅使得一代名將嶽飛慘死於風波亭,也葬送了宋朝的大好江山。

二逐惡

【原文】

夫軍國之弊,有五害(1)焉:一曰結黨(2)相連,毀譖(3)賢良;二曰侈其衣服,異其冠帶(4);三曰虛誇妖術,詭言神道(5);四曰專察是非,私以動(6)眾;五曰伺候(7)得失,陰結(8)敵人。此所謂奸偽悖德(9)之人,可遠而不可親也。

【注釋】

(1)害:禍患、弊端。

(2)結黨:集合小團體。

(3)譖:誣陷、中傷。

(4)冠帶:帽子和衣帶。

(5)虛誇妖術,詭言神道:虛誇,胡亂誇耀。詭言,怪誕的言論。

(6)動:運用言語擾亂、迷惑。

(7)伺候:等待、觀察。

(8)陰結:私下勾結。

(9)奸偽悖德:虛偽奸詐、敗壞德行者。

【譯文】

軍隊和國家容易出現的弊端,主要有5種:一是集結成黨營私勾結、毀謗誣陷忠孝賢良;二是衣著極盡奢華、奇異,不遵循常理;三是虛誇邪術,四處散布荒誕的方術;四是一心打探是非,暗地裏以此來迷惑眾人;五是窺伺成敗得失,私下勾結敵人。這就是所說的虛偽奸詐、敗壞德行的小人,要疏遠而不可親近他們。

【心得】

攘外必先安內,國家實力的衰弱和軍隊戰鬥力的喪失往往從其內部開始。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北伐曹魏。魏國大將、新城太守孟達在金城、新城、上庸三處起兵,以策應蜀軍。魏將司馬懿得到密報後,他左思右慮:是奉天子命親拒蜀兵,還是先擒孟達。他憑多年的征戰經驗敏銳地想到,內不安,外患不能除。如不消滅孟達,必然造成內外夾攻,慘遭失敗的局麵。於是選擇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決策,率軍日夜兼程去攻打孟達。孟達戰敗而死,為魏軍在前線抗擊蜀軍入侵解除後顧之憂。諸葛亮看到孟達已死,魏國軍民又團結一致,再加上軍事要地街亭失守,不得不退回漢中。

在此,諸葛亮明確地指出危害國家和軍隊的5種弊端,即:結黨陷害忠良,使國家喪失棟梁之才;追求豪華奢侈的生活,對事關國家存亡的大事漠不關心;迷信和傳播邪術,使民眾失去判斷力;搬弄是非、迷惑眾人,從而動搖軍心;勾結敵人,陷國家於危險境地。如果不徹底根除這五種弊端,將會對國家帶來巨大損害。因此,諸葛亮認為,國家要興旺,軍隊要強大,首先要除去弊端,正本清源。

崇禎元年,以忠貞愛國、英勇善戰著稱的袁崇煥受到重用,奉命收拾一敗塗地的關外戰局。當時,後金軍隊節節勝利,明軍早已兵疲將弱,無力扭轉戰局。但清太宗皇太極想盡快結束雙方的對峙,於是決定利用崇禎皇帝多疑的性格除掉明朝這員大將。由於後金大軍避開明軍重兵把守的寧錦防線,從蒙古繞道奔襲北京,從山海關以西長城的缺口處馳入關內,一路勢如破竹,奪下眾多邊城。袁崇煥聽說後金大軍已殺入關內,心急如焚,率軍星夜回援,在北京城下拚死血戰3個時辰,殺後金兵上千。誰知此時城裏正盛傳遙言,說袁崇煥私通後金,將敵人引到城下,意欲圖謀不軌等等,種種傳言引起了崇禎對袁崇煥的懷疑。

皇太極聽到消息後,決定再次利用崇禎的疑心,而置袁崇煥於死地。他派出看管敵方俘虜的2名將領,在靠近被俘的明朝管馬太監楊春的牢房耳語道:“今天撤兵是大汗的計策。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以馬上成功。”太監楊春假裝睡著,卻將兩個人的對話牢牢記住。過了兩天,楊春竟從嚴密的看守中逃脫,跑回宮去將此事當麵密告崇禎。崇禎聯想到袁崇煥秘密與後金和議的謠言,對此一情報毫不懷疑,於是下令將袁召入宮內逮捕,終致自毀長城。

袁崇煥之死,表麵上是皇太極利用崇禎皇帝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的特點來傳播謠言,甚至利用太監傳遞假情報,使其“離間計”得以成功。但究其根本,乃崇禎寵信宦官,聽信謠言而殺害忠良,以致於被皇太極玩弄於股掌之上,尚不自悟。這就是皇太極的“離間計”能如此輕易成功的一個最重要的內在原因吧!

三知人性

【原文】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1)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2)之以是非而觀其誌,二曰窮之以辭辯(3)而觀其變,三曰谘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注釋】

(1)溫良:溫和善良。

(2)間:夾雜。

(3)辭辯:言辭論辯。

【譯文】

要辨識一個人的品性,是一件非常棘手的問題。善和惡固然差之千裏,但內心的真實想法和外顯的表情相貌也總不一致。有的人外表溫良忠厚,行為卻虛偽奸詐;有的人外表恭恭敬敬,內心卻滿懷險惡;有的人外表威武凶猛,內心卻膽怯懦弱;有的人辦事看起來盡心盡力,實際上卻心懷鬼胎。

考察和辨識一個人的人品有以下7種方法:一是詢問他對是非的判別,來觀察他的誌向是否純潔;二是用言辭論辯考問他,借以觀察他的應變能力;三是向他谘詢計謀,借此觀察他是否具有真才實學;四是告訴他禍患和困難,借以觀察他是否勇敢堅韌;五是用酒灌醉他,借以觀察他的真實品性是否表裏如一;六是用財物利誘他,借以察看他是否清正廉潔;七是限定時間要求他完成某一件事情,借以察看他是否遵守信用。

【心得】

“任人唯賢”是取得勝利的基礎。諸葛亮在此指出,任用將領,必須先考察其人品。人的外表和內在可能存在著種種差異,例如有人表麵誠實善良,內心卻輕薄浮躁;有人看似謙遜敦厚,實則驕傲自大;有人表現得忠誠可靠,其實並不值得信任。因此在對人委以重任時,必須從各個角度多加考察,了解其真實的人格、操守和勇氣等,這樣才不致於釀成大錯。

那麼,怎樣辨察識別一個人的人的實際水平呢?

莊子說:“考察一個人可以讓他到遠處任職,來觀察他的忠誠;讓他在身旁,觀察他是否謹慎而有禮;讓他做繁雜之事,觀察他的辦事能力;突然提出難題,觀察他的機敏;倉促約會,觀察他是否講信用;與眾人中混雜相處,觀察他為人處事的方法與神態。”

《呂氏春秋》上說:“觀察一個人,要看他通達時是否驕矜失禮,顯貴時是否舉薦賢人,富有時對關心他的人持何種態度,聽其言則觀其行是否相一致。與他接近則觀察他的愛好,與他交遊就觀察他的言行,窮困時他所不喜歡的是哪些,貧賤時他不屑於哪些事,喜悅時能否堅持操守,享樂時驗證一下有沒有怪僻,憤怒時能否控製情緒的發泄,哀傷時有沒有仁人之心,困苦時能否安貧守誌。”

正因為諸葛亮深知“知人性”的7種方法,蜀漢立國後政權才得以鞏固,並能長期與魏、吳兩國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雄誌忠雅的蔣琬、雅性廉素且家不積財的費褘、秉心公亮的董允、老而益篤的陳震、以器業知名於世的郭攸之、心存漢室並智勇足備的薑維、忠心款亮且憂公如家的楊洪、堅貞簡亮的鄧芝、忠勇嚴整的王平、少有名行的射援、守節不回的呂凱、公亮誌業的李恢,這些德才兼備、品行純正之士,都是經過諸葛亮多次考察後選拔出來的,他們也同時成為蜀漢政權的中堅力量。

在三國故事裏,還有一個諸葛亮錦囊伏叛將的故事。諸葛亮在五丈原臨終之際,對楊儀說:“魏延必有異誌。”並且交給楊儀一個錦囊,囑咐他:“如果魏延造反,臨陣之時方可打開,自然會有斬殺魏延的方法。”諸葛亮死後第二天,魏延當夜做了一個頭長雙角的怪夢,趙直明知是凶兆,但又不敢明言,隻好說是“變化騰飛之象”,魏延就以為自己必將飛黃騰達,頓生反心。接著,費褘又用兵權來試探魏延,魏延果然不聽諸葛亮之遺命,率兵燒毀棧道,攔住了楊儀、薑維的退路,並且上書後主誣告楊儀造反。在楊儀、薑維率兵從小道逃走後,又率兵圍困南鄭,並揚言要先取漢中,再攻西川,自立霸業。守城的楊儀、薑維打開武侯留下的錦囊,依計挑釁魏延,囂張跋扈的魏延在陣前目中無人,狂叫三聲“誰敢殺我”,結果終於被受諸葛亮遺命而潛伏在自己身邊的馬岱斬殺於當場。

諸葛亮生前就已經看出魏延平日居功自傲,蜀軍的將領們都忍讓著他。而且魏延平時常常滿腹牢騷、口出怨言,之所以不敢反叛,隻是懼怕自己而已。如果自己歸天,讓一直看不慣魏延所作所為的楊儀統領全軍,魏延必定會造反。因此,已完全考察清楚魏延本性的諸葛亮,才會在自己死前預先定下了斬伏魏延的錦囊妙計。

軍隊的將帥,是國君的重要輔助,如果不確實地考察一個軍人的品行而胡亂任用,所造成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所以,諸葛亮善於考察人的品行的謀略,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

四將材

【原文】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1),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2),動應多端(3),轉禍為福,臨危製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4),刑不擇貴(5),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淩三軍,誌輕強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注釋】

(1)苟免:以不正當的手段求幸免。

(2)莫測:無法揣測,使人難以了解或理解。

(3)多端:各種變化的情況。

(4)賞不逾時:及時行賞,以收激勵之效。

(5)刑不擇貴:一律依法用刑,不因地位的尊卑而有所不同。

【譯文】

將帥依其才幹,大致可分成幾種類型:用道德來教導士兵,用法令來整治部隊,並能體恤下屬的饑餓寒冷、勤勞辛苦,這種將領稱為仁將;做事不圖眼前避災自保,不受名利誘惑,能舍生取義,這種將領稱作義將;地位顯貴而不驕橫,取得勝利卻不居功自傲,有才能卻又謙和地對待下屬,性格剛強又能夠忍讓,這種將領稱為禮將;戰術變化奇妙莫測,能應付各種情況,將禍事轉變為好事,並在危急關頭取得勝利,這種將領叫做智將;對勇往直前的人進行豐厚的獎賞,對退縮的人采用嚴厲的刑罰,且能及時行賞,又不論地位的尊卑,一律依法用刑,這種將領稱作信將;腳步輕快勝過戰馬,氣勢豪邁壓倒眾人,善於安定疆場,擅長使用劍戟,這種將領可以叫做步將;身手矯健,能登高涉險,騎馬射箭就像飛一般,進攻時一馬當先,撤退時勇敢斷後,這樣的將領是騎將;氣概威懾三軍,有蓋世的豪氣,不輕視小戰役,又勇於投身大戰役,這樣的將領是猛將;看見有才能的人就反思自己的不足,接納建議虛懷若穀,性格寬厚而又剛毅,行動勇敢而又足智多謀,這樣的將領乃是大將。

【心得】

因材施教、識別人才,是統帥必備的智慧。諸葛亮根據不同的標準把將才分為以下7種:仁才——以德服人,以身作則,關心下屬,與下屬同甘共苦;義才——不受誘惑,重義輕生,辦事認真嚴謹,一絲不苟;禮才——身居高位而不盛氣淩人,功勳卓著而不恃功自大;智才——奇幻莫測,臨危製勝,動應多端;信將——賞罰分明,賞不拖延,罰不畏權;勇將——勇於開拓進取,能承擔責任,即使大禍臨頭也絕不畏懼;大才——求才若渴,廣開言路,從諫如流,能文善武,對人對事勇敢果斷,拿得起放得下,並兼具豐富的知識與應變之才。這些都是一個善於率兵打仗的良將所需要具備的才能。

漢章帝年間,將領班超奉命西出陽關,憑著於闐國的2.5萬名士兵,班超選擇莎車國為首先目標。龜茲國王便聯合溫宿等國,集合5萬兵馬來解莎車之圍。麵對敵眾我寡的不利形勢,班超依然從容不迫。他讓於闐王兵分兩路,於闐王率部向東,自己則領兵向西,並借著釋放的俘虜四處散播“班超要逃走”的遙言。龜茲王聞訊大喜,親率1萬精騎向西截擊班超,又叫溫宿王率領8000騎兵向東攔擊於闐王。班超見龜茲王已經上當,便下令部眾掉轉馬頭,直奔莎車而來。此時於闐王也秘密領兵趕到莎車城下,兩軍會師,直殺得莎車兵屍橫遍野,血流成河,從此一蹶不振。班超以於闐國2.5萬軍,對戰兩倍於己的敵人,雖處於劣勢,但因善用計謀,終能以少勝多,從而戰勝敵人,這正是諸葛亮所說的智才。

戰國時,鄒忌輔佐齊威王,推行“信賞必罰”的原則,重賞將即墨治理得井井有條的大夫,而對於治理不力,又一貫行賄的大夫處以極刑。在采取這些賞罰措施之後,齊威王開始對曾侵犯齊國的諸國進行報複,大勝而歸。此舉令齊國的大臣們對齊威王信服有加,個個盡忠職守,齊國也因此日漸強盛。各諸侯國在知道齊威王的獎懲原則後,不敢犯齊達20餘年。

“信賞必罰、賞罰公平”,不正是諸葛亮所說的信將所應具備的素質嗎?

五將器

【原文】

將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禍(1),為眾所服,此十夫之將;夙興夜寐(2),言詞密察,此百夫之將;直而有慮,勇而能鬥,此千夫之將;外貌桓桓(3),中情烈烈(4),知人勤勞,悉人饑寒,此萬夫之將;進賢進能(5),日慎一日,誠信寬大,閑(6)於理亂,此十萬人之將;仁愛洽(7)於天下,信義服鄰國,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識地理,四海之內,視如室家,此天下之將。

【注釋】

(1)伺其禍:伺,發現。禍,災禍。

(2)夙興夜寐:早起晚睡,勤於公事。

(3)桓桓:威武的樣子。

(4)中情烈烈:小情,指內心。意謂內心熱情。

(5)進賢進能:網羅賢才,以為己用。

(6)閑:閑,通“嫻”,熟練的意思。

(7)洽:融洽。

【譯文】

將領的才能,依據他的作用大小而有所不同。如果能夠分析察知隊伍中的奸細,發現隊伍中隱藏的災禍,讓眾人信服,這是能統領10個人的將領;能早起晚睡,言辭周密謹慎,這是領導100個人的將領;性格率直而深思熟慮,勇猛威武又善於戰鬥,這是能統領千人的將領;外貌威武,內心熱情,充分了解士卒的辛勞,並能體會部屬的饑寒,這是統領萬人的將領;推薦有本領的人,選拔有能力的人,始終保持謹慎,重信義且寬宏大量,能夠純熟地處理各種複雜的事情,這是統帥10萬人的將領;仁愛和藹地對待下屬,以誠信義氣使鄰國臣服,上能通曉天文,中能考察人世間的事情,下能識別地理,看待四海之內,就像是自己的家一樣,這是可以統率天下的將領。

【心得】

統帥必須有識別部將才能大小的慧眼。諸葛亮根據將領的才能將其分為6種。統領天下之才,需要仁愛之心,並能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統率10萬之軍者,必須求賢若渴,處事冷靜,並且寬宏大量;指揮萬人的將領,對敵作戰勇猛無比,對手下士卒關心體貼;領導千人之將,往往英勇善戰;帶領百人之將,具有以身作則的美德;指揮10人的將領,必須善於察覺軍隊存在的問題。根據將領不同的才能,委以不同的責任,才能人盡其用,發揮其最大的才能。三國劉備不正是因為看中諸葛亮有治理天下的才能,才不惜三顧茅廬,請其出山,輔佐自己成就霸業,最終建立蜀國的嗎?

在中國的戰爭史中,許多戰役都是因為不能根據將領才能的大小來發揮,甚至錯用其人,所以造成許多慘痛的失敗。例如,趙王錯用隻能紙上談兵的趙括,致使長平大敗,70萬大軍傷亡殆盡,趙國從此元氣大傷;在兵出祁山伐魏形勢大好的情況下,孔明錯用馬謖,致使街亭失陷,不得已之下,諸葛亮隻好用“空城計”來嚇退司馬懿。

軍事上對將領才能的正確認識極為重要,商業上對人才能力的正確認知也很關鍵。企業需要多方麵的人才,既要有精於謀略、擅長管理的經營人才,又缺少不了精通技術、善於開發新產品的技術專家。例如:一絲不苟、精打細算、善於計算者,能用於理財;管理嚴格有方、不循私情者,能用於企業管理;任勞任怨、老成踏實者,能用於資產管理;氣度瀟灑、敏捷機智、擅長交際者,能用於公關;經驗豐富、頭腦靈活者,能用於采購;年輕溫柔、禮貌周到者,能用於售貨;善於交往、通權達變者,能用於推銷。凡此種種,隻有根據個人能力的不同,擇而用之,才能形成良好的人才配置,從而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美國的阿普爾電腦公司是電腦業界的後起之秀,公司的創始人史蒂芬·喬布與公司前任總經理麥克·馬庫拉均精通於電腦技術,但對組織的經營銷售則較不擅長,為此公司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有鑒於此,公司不惜以年薪200萬美元的優厚待遇,重金禮聘約翰·斯庫利擔任公司的總經理。曾在百事可樂公司擔任總經理的約翰·斯庫利精通市場營銷,百事可樂公司正是因他所采取的嚴格而有效的經營管理方法,才能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縮小與可口可樂公司之間的差距。約翰·斯庫利在正式受聘於阿普爾電腦公司後,立即製定一套詳細的發展策略和戰術計劃,使阿普爾電腦公司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由此可知,雖然史蒂芬·喬布和麥克·馬庫拉均精通於電腦技術,甚至可以說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他們的能力卻不足以妥善地經營管理阿普爾電腦公司,隻有精於營銷管理的約翰·斯庫利才能使公司邁向快速發展之路。

六將弊

【原文】

夫為將之道,有八弊(1)焉,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讒好佞(2),四曰料彼不自料(3),五曰猶豫不自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4),八曰狡言(5)而不以禮。

【注釋】

(1)弊:弊病。

(2)佞:慣於用花言巧語獻媚於人。

(3)自料:估計本身的實力。

(4)自怯:膽小怯懦。

(5)狡言:奸詐巧辯之言。

【譯文】

將領常見的弊病有8種:一是生性貪婪、欲求不滿。二是嫉妒品德和能力比自己強的人。三是聽信讒言又喜好諂媚邪惡的小人。四是隻會評判別人的不足卻不能正確估計自身的實力。五是做事遲疑不能決斷。六是過分貪圖酒色。七是性情虛偽狡詐且膽小怯懦。八是奸詐巧辯而不遵循禮節。

【心得】

一個人的品行往往是決定事情成敗的內在因素。將領統兵打仗,是關係到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正因為如此,對於將領自身的要求必須嚴格。

吳起前去指揮戰鬥,身旁的人遞給他一把劍。吳起說:“提著進軍鼓和擊鼓捶,麵臨危難時拿出決策,這樣的人才是將軍。舉著一把劍去刺殺,這可不是將軍應做的事情。一個將軍應該具備五才四義。智慧不會被擾亂,英明不會被蒙蔽,誠實不會被欺騙,廉潔不會被賄賂,正直不會被扭曲,這是五才;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忘掉了家庭,帶兵出發的那天起就忘掉了親人,布置好軍隊,命令他們進攻或停止時忘掉了君王,拿著擊鼓捶指揮戰鬥時忘掉了自己的安危,這是四義。一個將軍隻要具備了上述的五才四義,那他就有了百戰百勝的法寶了。”

“進攻和據守的方法是:不要僥幸敵人不來進攻,而要依靠我們自己有足夠的準備嚴陣以待;不要僥幸敵人不來進攻,而要依靠我們自己有足夠的準備使敵人無法攻破。將帥如果能在事情發生之前就有所安排,在敵人防備之前就有所防備,那麼,據守敵人就不可能攻破,進攻敵人就無法守住。而假如驕傲輕敵,那就必然會被敵人捕獲,成為他們的俘虜。”

俗話說:“將有才智社稷安”,諸葛亮深知為將的重要性,並明確指出了將領的8種不良品行,即貪婪無度、嫉賢妒能、聽信讒言、自以為是、優柔寡斷、貪圖享樂、狡詐虛偽、花言巧語。這些不良品德最終都會導致戰爭的失敗,所以國君或將帥在選擇人才時,一定要考察其品行。若讓品行不佳的人擔任要職,將會給國家和軍隊帶來巨大的損失。將領如此,一國之君亦然,許多國家的亡滅不正是由於君王的品行不端所導致的嗎?

秦始皇建立帝國,後秦二世即位,他繼承了秦始皇的遺業,動用大批民工,修建耗資巨大的阿房宮。不僅如此,為加強邊境兵力、對付此起彼伏的諸侯叛亂和不斷來犯的夷狄,更是橫征暴斂,徭役十分嚴重,致使鹹陽300裏內的百姓民不聊生。當時有不少忠臣認為勞役過重、賦稅太多,恐使國家陷入危機,於是進諫停止阿房宮的建造,減少勞役和賦稅,以解救危機。但秦二世拒不納諫,反而寵信宦官趙高,聽信讒言,將進諫的3位將軍和大臣處死。後來他寵信的趙高,獨攬大權,密謀叛亂。最後秦二世被趙高的手下追殺,自殺身亡。

秦二世一心沉溺享樂,聽信讒言,殺害忠良,致使奸臣當道,最後導致悲慘的下場。然而他的先祖秦穆公卻不同。在秦稱侯的時候,秦曾與晉對抗。穆公十二年,晉國發生嚴重饑荒,但穆公並沒有乘機伐晉,反而派人從水陸運送大批糧食到晉國救濟災民。14年後,秦國遭遇饑荒,晉惠公卻進攻秦國,並采用誘敵深入之計,使穆公被大批晉軍包圍。正在危急關頭,突然出現300名勇士,拚死突圍救出穆公,並俘虜晉惠公。原來這些勇士是以前宰殺穆公失手的刺客,後獲穆公寬恕的一批人,今日拚死來救,是為報答穆公的不殺之恩。而穆公死後,竟有100多人願意為之殉葬。同樣是秦朝的國君,遭遇卻如此不同,這不能不說是個人品行之差異所產生的不同結果。

七將誌

【原文】

兵者凶器,將者危任,是以器(1)剛則缺(2),任重(3)則危。故善將者,不恃強(4),不怙勢(5),寵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懼,則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6)國,一意而已。

【注釋】

(1)器:指軍隊。

(2)缺:禍害。

(3)任重:此指權力欲望太強。

(4)恃強:倚仗強大的軍力。

(5)怙勢:憑借權勢。

(6)殉:因維護某種事物或追求某種理想而犧牲生命。

【譯文】

軍隊是一種凶器,而將領必須擔負重任。軍隊如果自恃軍力強大就容易招致失敗,將領如果權力欲望太強就會十分危險。因此一個好的將領是:不依靠強權、不仗勢欺人,受寵信的時候不沾沾自喜,受侮辱的時候也不驚慌失措,看見利誘而不貪婪,遇到美色也不產生淫念,隻是一心一意準備犧牲自己的生命來報效國家。

【心得】

諸葛亮在此提出將領的修養問題。將帥身居要職,是一切軍事活動的決策者和指揮者,而行軍打仗是攸關百姓生死、國家安危的大事,孫子也曾說過“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可見將帥舉足輕重的地位。諸葛亮認為,一個好的將領必須不仗勢欺人,不淩強欺弱,並能以平常心來對待所遭遇之人、事、物,而且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界的任何影響都無法動搖其心誌,隻是堅持報效國家的信念,這樣的將領才是國家的棟梁。

諸葛亮六出祁山之時,數次打敗司馬懿,直至司馬懿率魏軍殘部逃入上方穀安營紮寨。諸葛亮親自帶領人馬在五丈原駐紮,並屢派兵士向魏軍挑戰,但司馬懿堅持不出營應戰。此時的諸葛亮深知自己的健康狀況已經撐不了多久,而且長期相峙對蜀軍不利,隻有想方設法讓魏軍出戰,以求速戰速決。於是諸葛亮在一個大盒子裏放了一套婦女的衣服和頭巾,並寫了一封書信,信中寫道:“你是一個統率百萬之師的大將,應該披甲戴盔在戰場上和我一決勝負,但你現在膽小怕死,躲在洞穴裏不敢出來,這和女人沒有什麼差別。如果你還不敢出戰,那就把這套女人的衣服穿上算了。如果你還是一個男子,那就早日出戰與我一決雌雄。”然後派蜀軍使者到魏營把書信和裝有女人衣服的大盒子送給司馬懿。

司馬懿收到諸葛亮的書信後,心中雖然十分憤怒,但卻微笑著接受了“禮物”,並向來送書信的蜀軍使者詳問諸葛亮的飲食起居情況,當得知諸葛亮平日“食少事繁”後,司馬懿就已完全洞悉諸葛亮送來婦人衣物的用心了。魏營將士在得知諸葛亮以婦人的衣服來侮辱司馬懿時,群情激憤,要求立刻出兵同蜀軍決一死戰,但司馬懿不僅不同意出戰,還執意上書魏主曹睿,並得到天子對自己的支持,使眾將再也不敢輕言出戰了。果然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不久便病喪五丈原,蜀軍被迫退兵。

足智多謀的司馬懿知道自己責任重大,如果逞一時之勇、鬥一時之氣,貿然出戰蜀軍,將會冒上大風險,還不如等待時機。所以當接到諸葛亮送來的女人衣物時,他並沒有因憤怒而失去理智,反而冷靜地分析情況,使得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征途上多了一些遺憾。

還有,作為軍隊的統帥,時時刻刻都要做到“謙虛謹慎”。要想保持“謙虛謹慎”品質很難,而在勝利或成功之後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品質更難。在曆史上有一些農民革命的領導者在暫時取得勝利麵前,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能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作風,驕傲自滿,驕奢淫逸,脫離人民與群眾,最終導致失敗的結局。

李自成領導的明末農民大起義席卷全國,推翻了明朝統治,建立了大順政權。可是進入北京後,大順領導者陶醉於眼前的勝利。剛入北京時軍紀還較嚴明,但後來逐漸鬆懈,出現了一些危害群眾的事也無人過問。大將如劉宗敏、田見秀、李過等已經開始追求享受,紛紛搬進明貴戚勳臣的華貴府第,甚至“呼蓮子胡同優伶蠻僮”,佐酒行樂。顧君恩則蹺足案上,“醉攜孌童,高唱邊關太平調”(彭孫貽《平寇誌》卷九)。他們認為明朝覆滅,天下從此太平了。對於盤踞江南的明朝殘餘勢力,隻派少數軍隊出征,對屯兵山海關的吳三桂更是抱有幻想。後來吳三桂勾結清軍入關,使轟轟烈烈的明末大起義遭到失敗。

八將善

【原文】

將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謂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1)人事(2),善知山川險阻。四欲者,所謂戰欲奇(3),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注釋】

(1)天時:自然界時序的變化。

(2)人事:人的離合、境遇、存亡等情況。

(3)奇:出奇製勝。

【譯文】

將領應該具備5種才能和4種要求。5種才能就是:能夠善於分析敵軍的各種企圖,能夠準確掌握進攻和退兵的規律,能夠知道國家的強弱虛實,能夠通曉戰爭中自然界時序的變化和與戰爭有關之各種人的因素,並能夠熟悉高山河流的地理險阻。4種要求就是:用兵作戰要出奇製勝,進行謀劃要做到萬無一失,在複雜的情況下要保持鎮定自若,部隊將士要眾誌成城。

【心得】

戰場形勢千變萬化,但隻要靈活掌握行軍用兵之道,就能運籌帷幄。在這裏,諸葛亮指出為將要具備預知敵軍的意圖、把握進退的節奏、了解國家的實力、掌握作戰的時機、熟知地形的運用等5種才能,以及用兵出奇製勝、作戰周密謀劃、遇事沉著冷靜、保持部隊齊心等4種要求。這些才能和要求,實際上是從對戰爭形勢的分析能力、用兵之法的把握、軍心的穩定、自身實力等幾個方麵來提出。隻有具備這5種才能和滿足4種要求的將領,才能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春秋時,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國都在今山東省境內)。當時,齊國強大,魯國弱小,雙方實力懸殊。可是結果,魯國卻以弱勝強,把齊軍打得大敗。這次魯國的勝利,是曹劌謀略思想的一次實際體現。

曹劌是一個深通兵法的愛國者。他得知齊國發兵來犯,魯莊公準備抵抗,便主動要求麵見莊公。他的親友鄰人都勸他;“國家大事,自有那些天天吃肉的大官們管著,你何必瞎操心呢?”曹劌說:“不,那些大官們目光很短淺,他們不會有深謀遠見的。”

曹劌見了莊公,首先提出:取信於民,是戰前重要的政治準備,也是獲得勝利的可靠保證。並且要求作戰時允許他一塊兒去。

到時候,莊公便叫他同車出發。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省曲阜縣北)列陣。戰鬥即將開始。隻見齊軍擂鼓進兵。莊公也準備擂鼓迎擊。曹劌阻止道:“等一等。”齊軍見魯軍方麵沒有反應,於是又擂一通鼓。齊軍擂鼓三次。魯軍總是按兵不動。直到齊軍三次鼓罷,曹劌才說:“現在,可以進兵了!”魯軍戰鼓一響,同時下令衝殺,士兵們一聲呐喊,直撲敵陣,猛不可當。齊軍大敗,狼狽而逃。

莊公正想下令迫擊,曹劌卻又阻止道:“且慢。”說著,跳下車去,先從地麵細看齊軍兵車碾過的輪跡,又攀上車前的橫木,注意瞭望敵人退走的情形,然後說:“現在,可以追擊了!”莊公當即下令。魯軍乘勝前進,把齊軍全部趕出了國境。

魯莊公卻不明白曹劌為什麼這樣指揮。曹劌說:“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又說:“齊國這樣的大國,不能低估,說不定會設下伏兵,詐敗引誘我們。我‘視其轍亂,望其旗靡’,這才放心追擊。”魯軍追出30多裏,繳獲了大量武器和戰車。

軍隊的精神狀態、集體意誌在戰爭中具有重要作用,要取得勝利就必須保持旺盛的士氣。曹劌深諳士氣久盈必竭的道理,並有效的把握了進攻的節奏,堅持後發製人。待齊軍反複衝鋒皆不成功,士氣隨之衰落之際,才一鼓作氣殺向敵人,果然以較少的兵力擊敗強大的齊軍,這均歸功於曹劌能冷靜地分析戰事、把握進退的節奏及掌握戰爭的時機。

建安十三年,魏將張遼奉曹操之命駐守長社。當時曹操、劉備、孫權三強鼎立,魏國北方也常有異族侵擾,因此駐防的責任重大。一天晚上,營中突然亂了起來,並影響到全軍。張遼知道是有人散布謠言,欲瓦解軍心,企圖乘虛而入。於是他嚴令左右,不可輕舉妄動,立即集結部隊,並全副武裝地站在士兵的中央巡視部隊。此舉迅速穩定了軍心,使敵人的企圖沒有得逞。張遼在遇到突然變故時能保持沉著冷靜,而關鍵時刻能穩定軍心,不愧為一代名將。

九將剛

【原文】

善將者,其剛不可折(1),其柔不可卷,故以弱製強,以柔製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2);純剛純強,其勢必亡(3);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注釋】

(1)剛不可折:折,折斷。此句謂為將須意誌剛毅,但不能固執。

(2)純柔純弱,其勢必削:一味地柔弱必會減損氣勢。

(3)純剛純強,其勢必亡:一味地剛強而不知變通必會招致禍害。

【譯文】

善於統兵打仗的將領要能屈能伸,其意誌剛強卻不可固執己見,性格柔順卻不可軟弱。因此能夠以弱製強,以柔克剛。如果性格過於柔弱,則部隊的威勢必會削弱,而過於剛強,則部隊的威力必會喪失殆盡,隻有剛柔並濟才合乎事物的常規。

【心得】

兵法講究剛柔並濟,靈活運用。在此,諸葛亮把剛強和柔弱都視為戰爭中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一味地偏重剛強,強調進攻,會使部隊的威力喪失殆盡,從而予敵人可乘之機;而一味偏重柔弱,缺乏軍隊的勇猛善戰,同樣不能成功。因此,諸葛亮認為“不剛不柔,合道之常”。實際上,曆代兵家都主張剛柔相濟。我國著名兵書《六韜》中曾指出“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可見剛、強、柔、弱在戰爭中都有各自的用途,如能完美結合剛、柔、強、弱,必能所向無敵。

《軍讖》中提出了“柔能製剛,弱能製強”的觀點,《黃石公三略》作了發展。認為“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人之所助,強者想之所攻”。這並不是一味隻講以弱製強,而強調剛柔強弱都要得當,做到“柔有所設,剛有所施,弱有所用,強有所加。兼此四者,而製其宜”。

張良的高明謀略,據說來自黃石公所授的三略。張良給劉邦謀劃過許多關係到大業成敗的重要謀略,其中以弱製強、剛柔並用之例頗多。如:當秦主力與項羽會戰時,劉邦決定由南陽入武關攻秦,張良反對硬拚。勸劉邦以重寶招降秦將賈豎。而當賈豎同意投降時,張良又恐士卒不從,乘敵懈怠之機,一舉破之。結果直下鹹陽,擒秦王子嬰。後來楚漢相爭,漢弱楚強,張良勸劉邦處處退讓,以柔製剛,不但避開了鴻門之宴的生命危險,而且取得了漢中、巴蜀之地。接著又火燒棧道。使項羽屢屢上當。劉邦轉弱為強,終於以布衣取天下。

戰國末年,趙國派李牧防守代郡(今山西代縣)。代郡地處邊疆,經常受到匈奴騎兵的襲擾,每每威脅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李牧到任後,一麵加緊操練兵馬,一麵令士兵在遇到匈奴騎兵騷擾時不得主動迎擊,隻能退守營寨。這樣過了一段時間,趙王見李牧怯戰,便將他撤職,重新任命一員守將。新將軍反其道而行,主動出兵攻打匈奴,卻屢戰屢敗。趙王無奈,隻好再次請出李牧,防守代郡。李牧到任後,仍執行以前的防禦方針,匈奴認為他懦弱可欺,因此毫無戒備。待趙國士兵操演熟練、士氣高昂之時,李牧便下令出擊。他先讓邊郡的居民都到城外去放牧,利用滿山遍野的牛羊引誘匈奴上鉤。果然,匈奴首領派兵前來搶劫牲畜。李牧又假裝不支節節敗退,更引得匈奴首領親率主力前來追擊。直到匈奴走進埋伏圈,隱蔽已久的趙軍主力才衝殺而出,一舉殲滅匈奴10餘萬人,並乘勝擊破東胡,拓地千裏。從此,代郡10多年沒有匈奴的侵擾,當地居民便獲得了安定的生活。

李牧的勝利是運用剛柔相濟的最好例證。表麵上他以“柔弱”製造“怯懦”的假象,借此迷惑敵人,使匈奴驕而不備,放鬆對他的警惕。而暗地裏他卻加緊操練兵馬,待機會一到,便給予敵人奮力一擊,充分展現勇敢善戰的本質。孫子也曾說過:“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可見,李牧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將,正是由於他懂得剛柔並濟之理的緣故。

十將驕吝

【原文】

將不可驕,驕則失禮,失禮則人離,人離則眾叛。將不可吝,吝則賞不行(1),賞不行則士不致命(2),士不致命則軍無功,無功則國虛,國虛則寇實(3)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旦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注釋】

(1)賞不行:部屬得不到獎賞。

(2)致命:效忠聽命。

(3)寇實:使敵人強盛。

【譯文】

將領不可驕傲自大,驕傲自大就會失去禮節,失去禮節就會使人心離散,人心離散就會造成眾叛親離。將領也不可吝惜財物,吝惜錢財部屬就得不到獎賞,部屬得不到獎賞就不願效命,士卒不願意效命,那麼軍隊也就不能建功立業,軍隊不立戰功就會導致國家空虛衰弱,國家空虛衰弱就會使敵人的力量強大。孔子說:“即使有聖人周公旦那樣的才能和美德,但如果驕傲自大而且吝惜錢財,其餘的長處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心得】

驕兵必敗!諸葛亮在此明確地指出,作為將帥切不可驕傲自大。將領如果過於驕傲,常常會高估自己的才能,自以為是,並難以接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甚至會造成眾叛親離的局麵,使自己處境孤立。特別是在行軍打仗中,如果驕傲自大,就容易低估敵方的實力,作出錯誤的判斷,致使軍隊陷入危險的境地。同時,將領也不能吝惜錢財。因為在戰場上,要依靠士兵的英勇作戰來打敗敵人,如果不願獎賞有功兵士,兵士將不願拚死作戰,那麼戰鬥力必會下降,而予敵人可乘之機,給國家帶來重大損失。

公元前589年,齊國對魯國發動戰爭,不僅占領魯國的大片土地,還擊退前來救援魯國的衛國。在魯國和衛國的請求下,晉國派出大將率800輛戰車與魯國、衛國會合,欲與齊國決一死戰。就在此時,齊國有一員叫高固的猛將,單槍匹馬闖入魯、衛、晉聯軍的陣地,搶得一輛戰車並驅車跑回齊營。齊頃公因連敗魯、衛的軍隊,現又有高固獨闖敵軍大營搶得戰車,於是不將魯、衛、晉聯軍放在眼裏。次日,雙方列兵對陣,魯、衛、晉聯軍嚴陣以待,而齊軍陣勢尚未布好,齊頃公的部將勸阻其暫緩發起進攻,但齊頃公卻不以為然地說:“他們都是手下敗將,隻要我的大軍拚殺過去,他們立刻就會四散逃命。”並且還對身邊的將士說:“等我消滅了這些敵人再回來吃早飯。”

雖然齊軍的攻勢猛烈,但魯、衛、晉聯軍憑借著列好的陣勢拚死抵抗。在雙方對峙不下之際,準備不足的齊軍已經開始顯露出信心不足。而魯、衛、晉聯軍此時看見晉軍大將帶傷依然奮力擊鼓,頓時士氣大振,在聯軍將領的指揮下,三軍奮力衝殺,齊軍潰不成軍,齊頃公僥幸逃脫。齊頃公驕傲輕敵導致大敗,他所說的“滅此朝食”也成為後人的笑柄。

無獨有偶,公元219年,關羽鎮守荊州,欲遠征樊城,但又對來自後方東吳的威脅始終有所忌憚。東吳名將呂蒙故意借治病為由退回建業,而派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將領陸遜接替自己。文武雙全的陸遜到任後,立刻派使者帶著自己的親筆書信和厚禮去拜見關羽,在信中對關羽大加吹捧,對自己卻極力貶低,並再三希望關羽多加關照。關羽本來就不把陸遜放在眼裏,收到書信和禮物後,就更加認為陸遜不足為慮,於是把防禦東吳的兵力全部調往樊城前線。當關羽進攻樊城勝利在望時,東吳突襲公安、江陵,直逼荊州,關羽敗走麥城。一代名將關羽因驕傲自大、疏於防範而導致兵敗身亡。

同時,作為軍隊將領,也要處處謙虛謹慎,否則,也終究難逃失敗的命運。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進人天京後,也是由於不能謙虛謹慎而遭致失敗的。太平天國頒布一套“貴賤宜分上下,製度必判尊卑”的禮製,從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間,等級十分森嚴,君臣上下有天淵之別,甚至連稱呼、服飾、儀衛與馬等都有明確的規定,不準逾越。諸王出行,官兵必須回避道旁,高呼萬歲或千歲,否則就要受到嚴厲懲處。森嚴的等級製度,使得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彼此暌隔,猜忌日生。”革命初期那種“寢食必俱,情同骨肉”、“敝衣草履,徒步相從”的思想作風逐漸拋棄,代之以對權利、名位和奢侈生活的追求,“為繁華迷惑,養尊處優,專務於聲色貨利。”洪秀全“僻處深宮,從不出戶”,陶醉於“爺、哥、朕、幼坐朝廷”,宗教迷信思想占統治地位,一切信天不信人,說:“朕天生真命主,不用兵而定太平一統”,“認實天情,自然升平。”楊秀清驕傲專橫,“自恃功高,一切專擅”,甚至“逼天王親到東王府封其萬歲”,終導致太平天國的內部分裂,後終於在反動勢力聯合絞殺之下失敗了。

十一將強

【原文】

將有五強(1)八惡(2)。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沉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此將之五強也。謀不能料是非,禮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3),智不能備未形(4),慮不能防微密(5),達(6)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此謂之八惡也。

【注釋】

(1)五強:五種美德。

(2)八惡:八種令人厭惡的行為。

(3)窮厄:窮困潦倒。

(4)備未形:防患於未然。

(5)微密:指很小的事物。

(6)達:顯達。

【譯文】

將領有5種美德和8種令人厭惡的行為。高尚的誌節能夠激勵世俗,孝順父母、敬愛兄長能夠揚名立世,恪守信用能夠廣交朋友,深思遠慮能容納他人,身體力行能夠建立功業,這是將領的5種美德。謀劃卻不能判斷正確與錯誤,講究禮節卻不知禮遇賢士,治理政務卻不能嚴明刑法,富裕卻不救濟貧窮困厄,沒有防患於未然的智慧,也缺乏防微杜漸的遠慮,而得誌顯達卻不舉薦自己所知的人,失敗了卻怨天尤人,這就是將領令人厭惡的8種行為。

【心得】

一軍之將應以德服人、以身作則,軍隊才能上下一心,眾誌成城。諸葛亮在此論述將領的品德,他認為將領必須具備5種美德:以身作則,可以激勵部下;高風亮節,足以美化風俗;講求信義,可以廣結豪傑之士;深思熟慮,可以得到眾人的信服;身體力行,可以屢建戰功。具有這5種美德的將領能使上下關係和諧,而得到大家誠心誠意地擁戴,為其在戰爭中獲勝創造有利條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此外,身為將領必須杜絕8種可厭的行為:不能明辨是非、嫉賢妒能、執法不嚴、不救濟貧困、不能預見戰爭、做事馬虎、不舉薦賢能、不能承擔失敗的責任。具有這8種缺陷的將領,無法令部屬心悅誠服,更不能上下齊心,自然難以在戰爭中取勝。

諸葛亮四出祁山時,所帶兵馬才10餘萬眾,但迎戰的魏軍卻有30餘萬精兵。戰爭一觸即發,而此時蜀軍卻有4萬人因服役期滿須退役回家。4萬人一旦離去,蜀軍的戰鬥力勢將銳減;但延期服役,老兵們回鄉的願望化為泡影,也將大失軍心。正當蜀軍將領們左右為難之際,諸葛亮斷然決定,下令各部讓服役期滿的老兵速速返鄉,不能因一時的需要而失信於軍民,要讓老兵們盡快回去和望眼欲穿的父母妻兒團聚。此令一出,老兵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個個熱淚盈眶、激動萬分,反而不願意走了:“丞相待我們恩重如山,如今正是用兵之時,我們要拚死殺敵,以報丞相之恩!”老兵們的激情對在役的士兵更是一種鼓舞,10餘萬蜀軍將士因此士氣大振。諸葛亮四出祁山雖未能達到預期的功績,但設計誘殺魏將張郃以及帶軍平安歸蜀,不能不說是諸葛亮治軍有方。

帶兵行軍打仗固然要具備五德,然而一個領導者要想在激烈的商戰中取得成功,又何嚐不是如此。美國奇異電器公司的總裁雷振諾德·瓊斯在公司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走馬上任。瓊斯經過深思遠慮後,果斷地將電腦部門棄讓他人,並將發展不大的部門全部關掉,用有限的資金去發展前途遠大的生產部門。而奇異公司以前從來都沒有任用白領女職員的先例,瓊斯上任後,有一名女職員致力於推銷公司新產品,使該產品暢銷不衰,瓊斯立刻將她升為所屬部門的副總經理。又有一次,瓊斯在和一些職員交談時,發現有一名女同事對公司的發展趨向見解獨到,於是力排眾議,任命她為董事會中唯一的女董事。瓊斯的任人唯賢,贏得了公司所有員工的絕對信任。瓊斯更是以身作則,把自己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滿滿的,以昂然的鬥誌激勵公司的員工努力工作,最後終於讓公司走出困境,步入了坦途。美國奇異電器公司的複活,正是因為擁有雷振諾德·瓊斯這個頭腦敏銳、身體力行、賞罰有信、能大膽起用能人的將才,終於使公司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電器製造公司。

十二出師

【原文】

古者國有危難,君簡(1)賢能而任之,齋三日,入太廟,南麵而立;將北麵,太師進鉞(2)於君。君持鉞柄以授將,曰:“從此至軍,將軍其裁之。”複命曰:“見其虛則進,見其實則退。勿以身貴而賤人,勿以獨見(3)而違眾,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勞逸,齊甘苦,均危患。如此則士必盡死,敵必可亡。”將受詞,鑿凶門(4),引軍而出。君送之,跪而推轂(5),曰:“進退惟時,軍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將出。”若此,則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主於後。是以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鬥,故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揚名於後世,福流於子孫矣。

【注釋】

(1)簡:同“揀”,選拔。

(2)鉞:斧鉞,象征權力。由君王授予將領,使之握有生殺大權。

(3)獨見:獨斷獨行。

(4)凶門:北出門也。古代將軍出陣時,從北門出發,並以喪禮處之,以示必死的決心。故後稱北門謂之“凶門”。

(5)轂:車輪子。

【譯文】

古代在國家危難之秋,國君就選拔有品德才幹的人擔任將領,來保家衛國。並於出師之前,舉行受命儀式。君王在齋戒3日後,進入大廟祝禱,其麵南而立,將領則麵向北方,太師把象征權力的斧鉞獻於君主。君主將鉞柄授予將領,說:“從現在起,軍隊就由將軍全權指揮了。”並訓誡將領:“作戰時,見敵人薄弱就加緊進攻,見敵人強大就全身撤退。不要因為位高權重而看輕他人,也不要獨斷獨行而違背眾人的意願,更不要自恃戰功而失去忠誠信義。士卒沒有安頓下來、沒有飽食,自己不可先行休息、進食,要與士卒們同受寒冷炎熱、同享辛勤安逸、同甘苦、共患難。如此一來,士卒們必定竭力效忠,敵人一定可以滅亡。”將領接受命令後,就開鑿“凶門”,率軍出發。君主送行,半跪在地上,推著車輪說:“前進或後退隻要符合時機,軍中的全部事情不由君主決定,全聽憑將領指揮。”經此儀式後,軍隊在外就不受天文、地理和君王的牽製。所以,才智之士能竭盡其謀,勇猛之士能竭盡其力,如此一來,當然對外能決勝千裏,對內能建立功勳,從而揚名立萬,福蔭子孫後代。

【心得】

作戰貴在準備,打“無準備之戰”乃兵家之大忌。諸葛亮認為,出師之前必須作好3種準備:首先是戰前準備,即授予將帥兵權,讓士兵知道將帥具有絕對的權威,從而使“智者為之慮,勇者為之鬥”,唯有如此,將帥才能指揮自如。其次,製定具體戰術指導,諸葛亮在此提出“敵強我退,敵弱我打,進退唯時,不由軍命”的作戰方針。最後,諸葛亮認為,為將應當不因身居高位而輕慢屬下、低估敵人,不恃才傲物而違眾悖群,應與將士同甘共苦,並身先士卒、禮賢下士。此外,主將還要樹立絕對權威,使大家信服。隻有這樣才能“戰勝於外,功成於內”。

公元227年,魏國的新城太守孟達秘密聯絡蜀國,準備起兵反魏。他在給諸葛亮的信中說:“司馬懿得知我要反魏,肯定會親率大軍來與我作戰。但司馬懿未經魏主的同意,是不敢貿然調動部隊的。從司馬懿的宛城到魏主的洛陽,往返1600餘裏,要走半個多月;從宛城到我所駐紮的上庸城,有1200裏,也要走10多天。所以,我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做好充分準備。等司馬懿的大軍來到,這裏早已經溝深柵固了!”然而,司馬懿卻一反慣例。他聽說孟達起兵,立即下令:“趕赴上庸,討伐叛軍!”手下將領提醒他說:“未經朝廷允許,就擅自發兵征討,恐怕不妥吧?”司馬懿卻說:“事急從權,顧不得這麼多了!”於是兵分8路,晝夜兼程趕赴上庸,才8天時間,司馬懿大軍已經趕抵上庸城下。此時的孟達還以為司馬懿的兵馬尚未動身呢!直到發現曹魏大軍已到城下,才暗自心驚。防禦工事未及整備的上庸城,在魏軍優勢兵力的威脅之下,頓時軍心渙散。孟達的外甥鄧賢和部將李輔等開門迎魏軍入城,孟達被殺,而手下1萬人馬也都成了俘虜。

行軍打仗,必須有絕對的權力才能調動軍隊。司馬懿正是因為擁有絕對的兵權,才能在未經魏王許可的情況下獨斷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得勝利。由此可見“軍中事不由君命,命由將出”的重要性。

十三擇材

【原文】

夫師之行(1)也,有好鬥樂戰,獨取強敵者,聚為一徒,名曰報國之士;有氣蓋三軍,材力勇捷者,聚為一徒,名曰突陣之士;有輕足善步,走如奔馬者,聚為一徒,名曰搴(2)旗之士;有騎射如飛,發無不中者,聚為一徒,名曰爭鋒之士;有射必中,中必死者,聚為一徒,名曰飛馳之士;有善發強弩(3),遠而必中者,聚為一徒,名曰摧鋒(4)之士。此六,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注釋】

(1)行:指軍隊編製。

(2)搴:拔取、奪取。

(3)強弩:古時作戰的利器,一種利用機械力量發箭的弓,威力無窮。

(4)摧鋒:指摧毀敵人的銳氣。

【譯文】

編製軍隊時,必須依兵士的才能來分編。喜歡單打獨鬥、樂於作戰的兵士編為一隊,取名為“報國部隊”;身手矯健、勇冠全軍的兵士編為一隊,取名為“突陣部隊”;健步如飛、行動敏捷的兵士編為一隊,取名“前鋒部隊”;善於騎射、發箭命中率高的兵士編為一隊,取名“爭鋒部隊”;箭不虛發、百發百中的兵士編為一隊,取名“射擊部隊”;善於發射強弩,能遠射且每射必中的兵士編為一隊,取名“摧鋒部隊”。如此之編製,將使6種優秀士卒得以各展所長。

【心得】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軍隊中的兵士才能各異,身為將領者必須善於發現並充分利用士卒所具有的特點,將其分別編入不同的小隊,使之發揮最大潛力。諸葛亮在此提出擇才的問題,他認為要對個別的人才委以不同的職責,才能人盡其才,也才能取得勝績。曆史上,因選人不當、用人失策而造成兵敗的例子很多。所以,諸葛亮特別強調“軍之善士,各因其能而用之也。”

春秋時期的燕國,地理位置偏僻,國小民寡。在軍事上,燕也是一個弱國,曾被齊國打敗,對此燕昭王一直耿耿於懷。為了改變處境,燕昭王開始選募人才,四處招賢納士。正在魏國的樂毅聽說後,便投奔燕昭王,燕昭王封其為亞卿。從此之後,樂毅日夜操練軍隊,演練攻防戰術,在短時間內就訓練出一支能攻善守的精銳之師。接著樂毅又向燕昭王出謀獻計,成功地聯合楚、趙、魏三國,準備共同討伐齊國。由於樂毅如此勇武多謀,燕昭王毅然任命他為上將軍,統領全國軍隊。此時,韓國也主動加入了伐齊的一列。於是,樂毅統率燕、趙、韓、魏、楚5國的聯軍浩浩蕩蕩地殺向齊國,在濟水把齊軍打得落花流水。趙、韓、魏、楚奪取齊國數城並班師回朝後,樂毅又獨率燕軍精銳長驅直入,一連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繳獲大量戰利品,齊軍望風而逃。燕昭王特地把昌國封給樂毅作為領地,封他為昌國君。由於昭王重用勇敢善戰、足智多謀的樂毅,故而使燕國走上了國富兵強之路。

一項計劃,選派不同的人去執行,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說,擇人是領導藝術中極為重要的方麵。

美國的可口可樂風行世界,企業的發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善於選人。可口可樂總公司不分國籍,選擇那些有管理能力的人,扶植他們自立門戶,在世界各地開辦可口可樂裝瓶廠,才使企業越來越大。

1984年初,上一級部門下達命令,讓石家莊造紙廠實現利潤計劃17萬元,該廠領導認為有困難,直到3月份,還沒有接計劃。當時,擔任銷售科長的馬勝利自告奮勇提出承包,保證當年實現利潤70萬元,1985年100萬元,1986年120萬元。在市領導的支持下,馬勝利立下承包軍令狀。從5月1日開始,當月實現利潤21萬元,當年實現利潤140萬元,1985年又翻了一番,實現利潤280萬元。

從古至今,對人才的重視一直是獲致成功的必要條件。日本“東芝”重用企業家土光敏夫,使“TOSHIBA”品牌曆久不衰。日本東芝電器公司在20餘年前因為經營方針出現重大失誤,負債累累,瀕臨倒閉。在此關鍵時刻,東芝公司寄望原日本石川島造船廠的總經理土光敏夫,希望他能夠幫助公司脫離困境。土光敏夫到任後,首先喚起全體員工的士氣,他指出,東芝的人才濟濟,曆史悠久,目前的困難是暫時的,一切事在人為,希望就在眼前。緊接著,他又大力推行毛遂自薦和公開招聘製度,想方設法挖掘每個員工的潛力。除此之外,土光敏夫還大力提倡敬業精神,號召員工對公司無私奉獻,他自己的座右銘是“每個瞬間,都要集中你的全部力量工作”。土光敏夫每天第一個進辦公室,從不請假,也從未遲到,數十年如一日。如今,日本東芝電器公司已躋身世界著名企業之列。

大者如燕國的中興,源於昭王起用樂毅;小者如東芝的崛起,在於東芝電器公司慧眼識土光。擇才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十四智用

【原文】

夫為將之道,必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故天作時不作而人作,是謂逆時(1);時作天不作而人作,是謂逆天(2);天作時作而人不作,是謂逆人。智者不逆天,亦不逆時,亦不逆人也。

【注釋】

(1)逆時:違背時機。

(2)逆天:不合於天理。

【譯文】

為將的原則,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依據時機和依靠眾人的力量來取得勝利。當出現有利的自然條件,但沒有合適的時機,而人為地去行動時,這就叫做違背時機。時機出現了,但有利的自然條件沒有出現,而人為地去行動,這就叫做違背自然規律。有利的自然條件出現,而且時機產生,但人卻不願意作戰,這就叫做違背軍心。智者不違背自然規律,也不違背時機,更不違背全軍將士的意願。

【心得】

時機乃天、地、人諸多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機不可失,時不再來,若能趁機而行,往往能攻無不克。諸葛亮在這裏主要論述的是把握時機的問題。中國古人一向強調“天人合一”,主張將人的力量和自然環境結合起來。軍隊行軍作戰尤應如此,不僅要考察自然條件,掌握天時、地利,還要考察軍心的向背。無論是違背自然,還是違背軍心都不能取得勝利。必須完美地結合天時、地利、人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這正是諸葛亮所說的“順天、因時、依人以立勝也。”

公元前480年秋天,波斯王薛西斯率領艦隊,直撲由希臘艦隊守衛的薩拉米斯海峽。薩拉米斯海峽位於雅典城西,海峽出口處海麵狹窄,最寬處隻有1200米。希臘艦隊都集中在海峽東端,當波斯大軍壓境的時候,水手們頓時驚慌起來,紛紛扯起風帆,準備逃走。

雅典海軍統帥泰米斯托克利見狀,立即阻止士兵逃跑,並向士兵堅定地說:“我們的海軍機動靈活,正適合在狹窄的海灣中作戰,而波斯人的戰艦十分笨重,他們又不了解這裏的地形水情。隻要把他們引到這裏,就一定能打敗他們!”接著他便派人前去引誘薛西斯來戰。

這天,薛西斯收到秘密使者送來的一封信,信中說:“現在希臘人已成驚弓之鳥,而且內部意見分歧,隻要您派兵前來攻擊,必可大獲全勝。”薛西斯不知是計,立即點行1000艘戰艦,向薩拉米斯海峽包圍而去。

9月23日拂曉,戰鬥開始了。1000艘波斯戰艦排成一字長陣,向希臘的366艘戰艦迫近。但行至海峽口小島時,陣容龐大的波斯艦隊不得不分成兩股,從兩邊通過,這樣一來,使得原本整齊的隊形頓時混亂起來。此時偏偏又起大風,海麵上波濤翻滾,笨重的波斯戰艦一時失控,在灣內互相碰撞起來。而希臘艦隊則發揮船小靈活的優勢,左衝右突,從敵艦側麵緊緊擦過,並折斷敵艦的槳葉,使其動彈不得。士兵們又陸續登上敵艦,用長矛利劍擊殺艦上的波斯士兵。

這一仗,半數以上的波斯戰艦被擊沉或者俘獲。波斯艦隊司令用旗艦尖角撞開其他的波斯戰船,狼狽地逃出重圍,而站在附近山頭觀戰的波斯王薛西斯,隻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艦隊覆滅。

在薩拉米斯海戰中,希臘戰船隻有366艘,而敵手波斯卻有大型戰船1000艘,雙方實力相差懸殊。在寬闊的大洋上交鋒,希臘人並沒有勝利的把握。但希臘將領泰米斯托克利在穩定軍心後,巧妙利用薩拉米斯海峽的狹窄水麵,將不明海情的波斯戰艦引誘過來,使其笨重大船難以發揮效力,再加上大風使波斯戰艦失去控製,結果隻能聽任輕便的希臘小船攻擊。由此可見,把握天時、地利、人和是為將者所不可忘的。

十五不陳

【原文】

古之善理者不師(1),善師者不陳,善陳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亡。昔者,聖人之治理也,安其居,樂其業(2),至老不相攻伐,可謂善理者不師也。若舜修典刑,咎繇(3)作士師,人不幹令(4),刑無可施,可謂善師者不陳。若禹伐有苗,舜舞幹雨而苗民格(5),可謂善陳者不戰。若齊桓南服強楚,北服山戎,可謂善戰者不敗。若楚昭遭禍,奔秦求救,卒能返國,可謂善敗者不亡矣。

【注釋】

(1)不師:不陳兵出師。

(2)安其居,樂其業:安、樂,都是使動用法,意謂安居樂業。

(3)咎繇:舜時掌管刑罰之官,亦稱皋陶。

(4)幹令:犯法。

(5)格:服從、歸順。

【譯文】

古代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使用軍隊,善於使用軍隊的人不用擺兵布陣,善於擺陣勢的人不輕易作戰,善於作戰的人不會失敗,善於處理敗局的人不會滅亡。從前聖人治理國家,使人們安居樂業,長期互不侵犯,這就是所謂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使用軍隊的例子。例如,舜在位時製定刑法製度,任命皋陶擔任司法官,人們不冒犯政令,刑法無處施用,這就是所謂善於指揮軍隊的人不用擺兵布陣的例子。又如大禹率兵討伐有苗部落,虞舜命令士兵揮舞盾牌和雉羽,有苗部落的民眾就歸順了,這就是所謂善於擺兵布陣而不輕易作戰的例子。再如齊桓公在南方征服了強大的楚國,在北方降伏了山戎,這就是所謂善於作戰而不會失敗的例子。再比如楚昭王,遭受大舉進攻的災禍,而到秦國請求救兵,終於能回到國都,這就是所謂善於處理敗局就不至於被滅亡的例子。

【心得】

善於統籌安排、管理策劃的統帥,即使不戰,也能屈人之兵。諸葛亮在此論述了為君、為將的“不陳”。他指出,一個善於治理國家的統治者,如果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使人們能夠安居樂業,敵人是不敢對這樣的國家輕易發動戰爭的;而一個善於管理軍隊的指揮者,由於治軍有方,軍隊戰鬥力強,這樣的軍隊即使不擺開陣勢,敵人也無可乘之機;一個善於擺陣的將領,單憑一種氣勢,就能讓敵人屈服;而善於處理敗局的人,能處敗不驚,並根據時與事的變化,抓住有利的時機,利用一切條件,起死回生。

1942年11月,蘇軍在史達林格勒發起反攻作戰,西南方軍第26坦克軍的任務是穿插到敵人後方。當坦克軍到達彼烈拉佐夫斯基附近時,軍長羅金少將得到報告,德軍正朝頓河方向撤退。此時如果要堵住敵人的退路,必須馬上搶占卡拉奇附近的一座橋梁!然而,卡拉奇正處於敵人防禦的縱深地帶,要想突破這幾十裏的防禦,可說是難上加難!此時天色已暗,對意圖隱蔽通過敵人防線的蘇軍而言,必須嚴格控製燈火,進行嚴密的偽裝,並隨時準備展開戰鬥隊形。

但羅金少將想出了一個大膽的主意。他命令所有的坦克都打開車燈,排成行軍縱隊,沿著奧斯特羅夫到卡拉奇的公路,全速前進,幾十裏外都能聽到震耳的隆隆聲。坦克隊伍很快就到達德軍的防禦陣地,卻沒有停頓,仍然往前衝。德軍做夢也想不到:蘇軍的坦克,竟然亮著車燈,排著行進縱隊,在他們的眼前橫衝直撞。因此德軍便將蘇軍坦克部隊誤認為是自己撤退的部隊而任其通過。就這樣,蘇軍未費一槍一彈,大搖大擺地突破了德軍的幾十裏防線,搶先奪占大橋,堵住德軍的退路。

羅金少將巧妙地利用坦克縱隊,大開車燈,大搖大擺地闖過德軍的關卡,此乃憑著一股無所畏懼的氣勢,以敵人做夢也想像不到的方式出奇製勝。由此可見,羅金少將不愧是位善於擺陣的將領。

公元234年,吳國趁蜀、魏兩國交戰之際,兵分兩路伐魏。其中,由吳主孫權率領的一路大軍直攻合肥,但不料魏軍早有準備,很快將其擊退。由陸遜率領的另一路吳軍奉命攻打襄陽,在孫權所率領之部隊失敗之後,便陷入孤軍深入的危險局麵。

陸遜得知孫權兵敗的消息後,強自鎮定,下令士兵在駐地種菜植豆,自己則整日與將士下棋,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部下不解,問他為什麼不盡快撤兵。陸遜回答:“現在敵強我弱,我們一退兵,敵人就會隨後掩殺過來,必定給予我們極大的殺傷力。所以,即使退卻也要不受損失才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陸遜將所有的軍隊集結起來,浩浩蕩蕩地向襄陽進攻,一路上揚言要拿下襄陽城。

魏軍萬萬想不到吳軍竟敢向自己進攻,慌忙地在襄陽城外集結力量,擺開陣勢,準備與陸遜決一死戰。但卻久候吳軍不至,派密探四處打探後,才知道陸遜在途中突然下令撤退,往江邊登上事先準備好的船隻,返回江東。等魏軍醒悟過來,追到江邊時,隻見滔滔江水流淌,哪裏還有吳軍的影子!

吳將陸遜在兵敗的情況下,處敗不驚,利用計謀讓魏軍將領一惑於陸遜種菜植豆,二惑於吳軍佯攻襄陽,根本沒有料到吳軍戰敗後退守已是大勢所趨。正是因為陸遜善於處理敗局,才使吳軍順利撤退。

十六將誡

【原文】

書曰:“狎(1)侮君子,罔(2)以盡人心;狎侮小人,罔以盡人力。”故行兵之要,務攬英雄之心。嚴賞罰之科,總(3)文武之道,操剛柔之術,說(4)禮樂而敦詩書,先仁義而後智勇;靜如潛魚,動若奔獺,喪其所連,折其所強,耀以旌旗,戒以金鼓,退若山移,進如風雨,擊崩若摧,合戰如虎;迫而容之,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卑而驕之,親而離之,強而弱之;有危者安之,有懼者悅之,有叛者懷之,有冤者申之,有強者抑之,有弱者扶之,有謀者親之,有讒者覆之,獲財者與之;不倍兵以攻弱,不恃眾以輕敵,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先計而後動,知勝而始戰;得其財帛不自寶(5),得其子女不自使。將能如此,嚴號申令而人願鬥,則兵合刃接(6)而人樂死矣。

【注釋】

(1)狎:態度親近而不莊重。

(2)罔:無、不。

(3)總:全麵掌握。

(4)說:同“悅”,喜愛。

(5)自寶:指將財物占為己有。

(6)兵合刃接:指兩軍交戰。

【譯文】

《尚書》上說:“輕視、侮辱賢德的人,就很難讓人盡心盡力;輕視侮辱士卒,就沒有人能夠盡力。”所以帶兵打仗的關鍵,在於籠絡英雄人物的心。嚴格實行獎賞懲罰的製度,全麵掌握文治武功的途徑,並施用剛柔相濟的方法。喜好《禮》、《樂》並篤厚地實踐《詩》、《書》的道理,先研修仁義而後再培養智慧勇敢。靜止的時候就像潛在水底的魚,行動的時候就像飛奔的獺,摧毀敵人的聯合,削弱敵人的鋒芒,用旌旗顯耀其威力,用鑼鼓來統一行動。撤退時有如山移動一樣穩固,進攻時就像暴風驟雨一般猛烈,擊潰敵人如摧枯拉朽,與敵人交戰時則勢如猛虎。對敵人緊逼不舍又不使困獸猶鬥,並利誘敵人,擾亂敵軍部署以製勝。敵人謙卑就要使他們驕傲,敵人親密就要離間他們,敵人強大就要削弱他們。而自己的士卒,如果處境危險就要設法使他安定,有所畏懼就要使他喜悅,想要背叛就安撫他,有冤屈就要讓他陳述,桀傲不馴的要抑製他,弱小的要扶持他,有謀略的要親近他,喜歡讒言的要詳察他,想獲取財物的便要給予他。不用數倍的兵力去攻擊弱小的敵人,不仗恃士兵眾多而輕視敵人,不自恃有才能而驕傲自滿,也不因受到寵信就逞威風。要先謀劃,然後再行動,確信會勝利再開始作戰,繳獲敵人的財物而不占為己有,俘虜敵方的子女而不為己所役使。將領若能如此嚴格申明號令,那麼人們就願意作戰,兩軍交戰時兵卒才會樂於奮死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