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諸葛亮與《諸葛亮兵書》(3 / 3)

魏軍:大將軍司馬懿、楊武將軍郭淮率西線主力兵團屯於長安一帶,5萬人左右;

征蜀護軍秦朗(由魏明帝派來增援)率2萬人隨後趕到戰區;

另外在隴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約還有防禦部隊1~2萬人,由於距離遠,沒有參戰。

故魏軍在西線的總兵力約9萬左右。其中參加本次戰役的兵力為7萬人左右。

由於近三年西線沒有什麼軍事活動,所以魏軍在西線保持的基本兵力屬於中等水平。考慮到魏軍利用秦嶺有利地形作防禦作戰,這些兵力已經足夠了。《中國軍事史》則估計魏軍兵力不少於7萬人。但是準確數字無記載。根據魏明帝嚴令司馬懿在西線堅守不戰,估計在西線是蜀軍兵力占有一定的優勢。

蜀軍:蜀漢丞相諸葛亮、前軍師征西大將軍魏延、護軍楊儀、征西將軍薑維、討寇將軍何平、將軍馬岱等統大軍出斜穀進軍關中,總兵力號稱10萬人,實際估計8~9萬人。(根據《資治通鑒卷七十二》的記載)

由於吳蜀建立了同盟關係,蜀軍可以集中所有兵力與北線,除去漢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隊外,其餘應都在這裏了。由於蜀軍前麵恢複了近三年的時間,總兵力應當在11萬左右。

蜀軍戰役企圖:考慮到陳倉已經成為堅固的要塞,而遠出隴右難於及時形成對魏國的威脅和與吳國的協同進攻,加上魏軍兩線作戰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戰役,諸葛亮冒險出斜穀直接進攻關中的中部地區。

魏軍戰役企圖:由於東、南線吳軍的三路進攻對魏國威脅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戰吳軍對合肥、襄陽、廣陵的進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線,在西線依托有利地形堅守,以盡量避免兩麵作戰的不利局麵。

三、戰役實際進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敗後,諸葛亮從第三次北伐開始,改變了基本戰略——不以奪占魏國城市為重點,而是以圍困魏國戰略要點,誘使魏軍來援,自己控製強大的機動兵團以求在野戰中殲滅魏軍的主力。

本次戰役諸葛亮依然采取這一戰略,希望尋求魏軍主力決戰。

公元234年2月,蜀軍開始自漢中沿斜穀向關中地區進兵。由於秦嶺穀道崎嶇難行,直到4月蜀軍才到達關中的郿縣一帶。

此時,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築壘堅守。

司馬懿認為,如果蜀軍依山東出武功,魏軍的形勢將比較困難;若蜀軍西上五丈原,則魏軍就沒有什麼危險了。

諸葛亮率軍出穀後,看到魏軍已經沿河築壘堅守,於是西上五丈原。

魏將軍郭淮認為蜀軍下一步將自五丈原北進,占領北原,以切斷隴道,威脅魏國的隴右與關中之聯係,迫使魏軍與其決戰。因此建議搶先占領該地。司馬懿於是派郭淮率部進占北原。

當郭淮占領北原後正在修築堡壘時,蜀軍前軍已經開始向北原進攻了。在郭淮發起反擊後,蜀軍的這一計劃沒有成功。

接著,諸葛亮率大軍假裝向西前進,許多魏將均認為蜀軍將進攻西麵的防區。郭淮判斷蜀軍如此明顯地西進,必定是聲東擊西,希望魏軍主力西援,好趁機向東進攻陽遂。果然後來蜀軍趁夜猛攻陽遂,由於魏軍已有準備而沒能成功。

這時的形勢是:蜀軍在五丈原一帶的渭河南岸地區占據了一塊陣地,其東麵是司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線築壘堅守,其北麵是郭淮軍依托北原的地勢築壘防禦,其西麵是堅固的陳倉要塞。隻有南麵是通往漢中的斜穀。

從5月到8月,諸葛亮多次向魏軍挑戰,但是魏軍堅守不出,這樣渡過了100多天。期間諸葛亮考慮到魏軍希望等蜀軍糧盡自動撤兵,於是在當地進行屯田。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軍營中。蜀軍開始撤退。司馬懿得到消息,開始準備發起追擊,結果被蜀軍打出的諸葛亮旗號所欺騙,擔心這是蜀軍的誘敵之計,又放棄了追擊。等到得知確實情報後,蜀軍已經安全撤走了。

整個戰役到此全部結束。自234年2月到8月共曆時7個月。

四、總結分析

實際上,本次戰役基本沒有發生什麼重大的交戰。由於魏軍采取了堅守戰術,使蜀軍求戰不能。從戰役企圖的實現來看,應當說魏軍完全達到了戰役企圖,而蜀軍完全沒有達到戰役企圖。所以說本次戰役蜀軍的行動是不成功的。雖然在最後的撤退階段有一些表現,也隻能是保證蜀軍不受大的損失而已。

那麼,為什麼蜀軍的作戰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呢?

在總體方麵,有許多文章已經做了詳盡的分析,大致上是在政治戰略、經濟和整體軍事力量方麵蜀國已經明顯處於下風,使其每次作戰都必須全力以赴,投入絕大部分的主力,因此不敢冒險。

在軍事方麵,有以下戰術上的問題:

1、由於蜀軍是遠隔秦嶺到關中地區作戰,應當采取速戰速決的策略,而如果一旦形成相持的局麵,最後失敗的必然是蜀軍。

2、如果要想速戰速決則必須出奇謀,進行一些冒險的行動,這樣才能調動魏軍,從中尋找戰機。而隻采取一些平穩的作戰行動,是無法打破平衡的。

3、蜀軍在戰區的行動均被敵人預料到,是蜀軍無法取得戰役主動權的關鍵。其中兩次戰術進攻均被郭淮識破了真實企圖。

五、幾個特別的問題

1、諸葛亮為什麼不向東出武功,而要西上五丈原?

司馬懿也認為蜀軍向東出武功對魏軍威脅較大,西上五丈原則對魏軍沒有什麼威脅。諸葛亮之所以未選擇東出武功,主要是他一生謹慎,不敢冒險。我們知道戰區的地形是,渭河與秦嶺山脈之間有一條狹長的平坦河穀地區,蜀軍可以沿這個狹長地區向東進兵。但是由於司馬懿的大軍是沿河築壘,如果蜀軍沿這個走廊向東運動,就要冒側敵行軍的危險,大軍在狹長地帶側敵行軍的危害是很明顯的(舉個現代的戰例: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兵團12萬精銳大軍在黑山、大虎山一帶側敵行軍,向營口撤退,結果遭到解放軍的攔腰攻擊,結果全麵崩潰,僅兩天時間12萬人就全部被幹掉了。如果不是側敵行軍,這樣的主力兵團即使被包圍,至少也能打上20天以上)。

由此可以看出,司馬懿的渡河背水列陣是很厲害的部署,他在無形中使蜀軍最有威脅的進攻路線消失了。諸葛亮不敢拿大軍冒險,隻能西上五丈原了。

不過如果諸葛亮敢於冒險,那司馬懿敢不敢出擊也不好說。因為司馬懿得到魏明帝的明確指令堅守不戰。可是如果不出擊,蜀軍通過了這個狹長地帶前出的武功,就可以切斷司馬懿軍與後方長安的聯係,還可威脅長安城(那裏估計兵力很少)的安全。戰局恐怕難以預料了。

2、諸葛亮為何沒能占領北原的要地有兩個錯誤,第一,沒有估計到魏軍先搶占了北原,所派去的部隊不多,結果被郭淮的反擊所擊潰,使魏軍贏得了時間,加固了北原的防禦陣地。第二,沒有馬上增派主力去爭奪北原。如果司馬懿增援北原,就可以調動其離開堡壘在機動作戰中加以攻擊,如果司馬懿不增援,那麼消滅郭淮後還是可以切斷隴道,或者沿渭河北岸東進,威脅司馬懿的後方。

總之,是諸葛亮用兵比較猶豫,且計劃被對手所預料到(也就是不夠奇)才導致蜀軍沒能占領北原的要點。

3、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巾幗婦人服飾了嗎?

在《資治通鑒》中,記載了諸葛亮給司馬懿送巾幗婦人服飾的事情。但是在《三國誌》的有關傳記中均沒有這樣的記載。可能有人以為這個事情對司馬懿不利,所以三國誌故意不記載。

此事的記載見於《魏氏春秋》:“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

那麼真有此事嗎?沒有此事,分析如下:

第一,相信以諸葛亮的修養和氣質,根本不肖幹這樣低等的事情。

第二,諸葛亮應當比較了解對手司馬懿的性格,這樣的激將法根本是沒有作用的,換作張飛之類脾氣暴躁的大將,或許會使用一下。

第三,《漢晉春秋》記載:亮自至,數挑戰,宣王亦表固請戰。……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苟能製吾,豈千裏而請戰哉?”說明諸葛亮早已判斷司馬懿根本不會出戰,還會用這等方法嗎?

第四,大約是《魏氏春秋》想貶低諸葛亮,才有這樣的內容。或許是前線的部將以諸葛亮的名義送去的也未可知。

第五,如果激將成功,寫寫也還可以,如果失敗,並不是什麼值得誇耀的事情。

其實,《三國誌》的記載是很準確的,通常不太可靠的記載它均將其舍棄。所以,諸葛亮根本沒有送婦人服飾給司馬懿,隻是進行了許多次的挑戰(諸如士兵在營壘前罵戰等)。

4、諸葛亮真的在戰區進行屯田嗎?

此事見於《三國誌諸葛亮傳》,應當是確有其事。不過,諸葛亮的真實意圖,可能並不是利用屯田來增加軍糧。為什麼這樣說呢?

第一,屯田一般是在自己的後方,或者在敵我之間的無人區,還沒有千裏迢迢向敵人發動進攻而在戰場上進行屯田的,因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敵人的騎兵很容易就可以把屯田所種的麥糧踐踏毀掉。

第二,諸葛亮三麵受敵,中間的地盤並不大,屯田所收的糧食對於近10萬大軍來說是太少了,而實際上諸葛亮近三年來在斜穀已經囤積了很多糧草,根本不用依靠這一點糧食。

第三,諸葛亮4月才出穀,又進兵五丈原,接著爭奪北原,最後相持下來到8月有100多天,那麼屯田應在相持階段進行,也就是5月開始。通常關中地區6月中下旬就已經開始收割了,5月才開始屯田,不知種什麼作物能夠在1個多月裏成長?

所以,結論是,諸葛亮屯田是假,以屯田引誘魏軍前來進攻是真。蜀軍和當地的百姓一起假裝種田(自然是百姓在3月份就已經種下去的),同時部署了精銳部隊在附近,等待魏軍中計。不過這些計策和蜀軍的挑戰一樣沒有成功,魏軍根本不理。不過史書的記載也沒有錯,因為它們隻記載所發生的事情和現象,至於真實的動機還需要後人來分析、判斷。

5、司馬懿堅守不出是膽小怯戰嗎?

當然不是。司馬懿采取了正確的戰術,既達成了戰役企圖,又沒有什麼風險,還不損失什麼兵力。實際上,以司馬懿的兵力在關中平原(渭河兩岸,基本是平原,有少數山)是完全可以和蜀軍一戰的。但是決戰就有失敗的危險,就會有重大傷亡。

所以司馬懿采取的是劉備219年在漢中對付曹操的戰術,隻是正好掉了個——以前是曹操遠隔秦嶺向漢中運送糧草,現在是諸葛亮從漢中向關中運送糧草。好象沒有人批評劉備如何膽小怯戰吧。還都誇讚劉備戰術對頭呢。

司馬懿也是很狡猾的,他也在等待諸葛亮出現錯誤。不過諸葛亮非常謹慎,根本就沒有任何的冒險行動,所以司馬懿也隻好一直堅守下去了。

最後總結一下。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由於種種原因沒有成功,但這是吳蜀兩國配合最好的一次聯合行動。兩軍相隔千裏,與魏軍的實際開戰時間相差不到一個月,這在交通、通信很落後的古代,是很不錯的了。唯一的損失是蜀軍在本次戰役裏失去了統帥諸葛亮和最能打仗的魏延。蜀國以後也就不再有成功的希望了。

十諸葛亮的故事

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日後,劉、關、張頂風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隻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遊,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嶽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於階下,直到亮醒後,方才相見。[三顧堂:建於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隆中對

官渡大戰以後,劉備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表撥給他一些人馬,讓他駐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縣)。

劉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人,因為自己的抱負沒有能夠實現,心裏總是悶悶不樂。他想尋找個好助手。他打聽到襄陽地方有個名士叫司馬徽,就特地去拜訪。

司馬徽說:“這一帶有臥龍,還有鳳雛,您能請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馬徽告訴劉備:臥龍名叫諸葛亮,字孔明;鳳雛名叫龐統,字士元。

徐庶也是當地一位名士,因為聽到劉備正在招請人才,特地來投奔他。劉備很高興,就把徐庶留在部下當謀士。徐庶說:“我有個老朋友諸葛孔明,人們稱他臥龍,將軍是不是願意見見他呢?”劉備聽了徐庶的介紹,說:“既然您跟他這樣熟悉,就請您辛苦一趟,把他請來吧!”徐庶搖搖頭說:“這可不行。像這樣的人,一定得將軍親自去請他,才能表示您的誠意。”

劉備先後聽到司馬徽、徐庶這樣推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一定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帶著關羽、張飛,一起到隆中去找諸葛亮。三顧茅廬後,諸葛亮終於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在自己的草屋裏接待劉備。

諸葛亮看到劉備這樣虛心請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劉備談了自己的主張。他說:“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100萬兵力,而且他又挾持天子發號施令。這就不能光憑武力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一帶,已經三代。江東地勢險要,現在百姓歸附他,還有一批有才能的人為他效力。看來,也隻能和他聯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著,諸葛亮分析了荊州和益州(今四川、雲南和陝西、甘肅、湖北、貴州的一部分)的形勢,認為荊州是一個軍事要地,可是劉表是守不住這塊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廣闊,向來稱為“天府之國”,可是那裏的主人劉璋也是個懦弱無能的人,大家都對他不滿意。

最後,他說:“將軍是皇室的後代,天下聞名,如果您能占領荊、益兩州的地方,對外聯合孫權,對內整頓內政,一旦有機會,就可以從荊州、益州兩路進軍,攻擊曹操。到那時,有誰不歡迎將軍呢。能夠這樣,功業就可以成就,漢室也可以恢複了。”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一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複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

後來,人們把這件事稱作“三顧茅廬”,把諸葛亮這番談話稱作“隆中對”。(一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無法定論。)

五丈原

五丈原位於寶雞市岐山縣境內,東距西安130公裏,西距寶雞56公裏,北距岐山縣城25公裏。高20餘米,麵積約12平方公裏,五丈原南依棋盤山,北臨渭河,東西兩麵為河流衝的深溝,形勢險要。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五丈原與司馬懿對陣,後因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聞名於世。是三國時諸葛亮最後一個戰場。

公元234年,諸葛亮率兵由漢中出發,穿過秦嶺,進駐五丈原。初來乍到,糧草不濟,先屯田練兵,待機伐魏。魏將司馬懿深知諸葛亮神機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貿然出兵。雙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戰,諸葛亮不得不引誘魏兵入葫蘆溝作戰,並放火燒斷穀口,欲大敗魏將司馬懿,未料一場大雨,魏軍死裏逃生。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死軍中,蜀軍敗退。當司馬懿進兵諸葛亮指揮作戰的地方時,看到蜀軍陣地之險要,驚歎道:“天下奇才也。”後人為了紀念諸葛亮,在這裏修建了寺廟。

據當地民間傳說,諸葛亮去世時,一顆明星從天而降,所以才起這個名字。當年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稱“諸葛田”。當年諸葛亮設軍帳指揮作戰的地方還留有半米高的城牆殘跡,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近100米。當地群眾給這個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邊的秦嶺山坡,有一塊平展的石頭,上麵似有棋盤線條。據說當年諸葛亮在這裏下過棋,所以這座山得名“棋盤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諸葛鍋”,鐵鍋上鑄有漢代隸書文字。五丈原如今是一片農田,遊客來這裏總想找一找古戰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地叫落星灣,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諸葛亮祠,創建於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內獻殿內兩側牆壁上有一幅幅三國故事畫,如古城會、空城計、三戰呂布等。壁畫下鑲嵌著40塊青石,石刻嶽飛手書《出師表》,字跡蒼勁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讚頌嶽飛的石刻:“純正不曲,文如其人”。

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戲劇和圖麵中,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姿態。據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奮好學,師母所賞賜。

諸葛亮少年時代,從學於水鏡先生司馬徽,諸葛亮學習刻苦,勤於用腦,不但司馬徽賞識,連司馬徽的妻子對他也很器重,都喜歡這個勤奮好學,善於用腦子的少年。那時,還沒有鍾表,記時用日晷,遇到陰雨天沒有太陽。時間就不好掌握了。為了記時,司馬徽訓練公雞按時鳴叫,辦法就是定時喂食。諸葛亮天資聰穎,司馬先生講的東西,他一聽便會,不解求知饑渴。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他想讓先生把講課的時間延長一些,但先生總是以雞鳴叫為準,於是諸葛亮想:若把公雞鳴叫的時間延長,先生講課的時間也就延長了。於是他上學時就帶些糧食裝在口袋裏,估計雞快叫的時候,就喂它一點糧食,雞一吃飽就不叫了。

過了一些時候,司馬先生感到奇怪,為什麼雞不按時叫了呢?經過細心觀察,發現諸葛亮在雞快叫時給雞喂食。司馬先生在上課時,就問學生,雞為什麼不按時叫鳴?其他學生都摸不著頭腦。諸葛亮心裏明白,可他是個誠實的人,就如實地把雞快叫的時候喂食來延長老師授課時間的事如實報告了司馬先生。司馬先生很生氣,當場就把他的書燒了,不讓他繼續讀書了。諸葛亮求學心切,不能讀書怎麼得了,可又不能硬來,便去求司馬夫人。司馬夫人聽了諸葛亮喂雞求學遭罰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馬先生說情。司馬先生說:“小小年紀,不在功課上用功夫,倒使心術欺蒙老師。這是心術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馬夫人反複替諸葛亮說情,說他小小年紀,雖使了點心眼,但總是為了多學點東西,並沒有他圖。司馬先生聽後覺得有理,便同意諸葛亮繼續讀書。

司馬先生盛怒之下燒了諸葛亮的書,後經夫人勸解,又同意諸葛亮來繼續讀書。可沒有書怎麼讀呢?夫人對司馬先生說:“你有一千年神龜背殼,傳說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曉五百年未來,不妨讓諸葛亮一試,如果靈驗,要書作甚?”司馬先生想到把書已燒了,也隻好按夫人說的辦。

諸葛亮將師母送的神龜背殼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終身服飾——八卦衣,昔日所學,曆曆在目,先生未講之道,也能明白幾分。

諸葛亮的鵝毛扇

諸葛亮的鵝毛扇代表著智慧和才幹,所以在有關諸葛亮的戲曲中,孔明總是手拿鵝毛扇。

關於鵝毛扇,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故事,黃承彥的千金小姐黃月英並非醜陋,而是一個非常聰明美麗、才華出眾的姑娘。黃承彥怕有為的青年有眼不識荊山玉,故稱千金為“阿醜”。阿醜黃月英不僅筆下滔滔,而且武藝超群,她曾就學於名師。藝成下山時,師傅贈送她鵝毛扇一把,上書“明”、“亮”二字。二字中還密密麻麻地藏著攻城略地、治國安邦的計策。並囑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後來黃承彥的乘龍快婿,就是吟嘯待時、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來蜀國丞相諸葛亮。結婚時,黃月英便將鵝毛扇作為禮物贈給諸葛亮。孔明對鵝毛扇愛如掌上明珠,形影不離。他這樣作不僅表達了他們夫妻間真摯不渝的愛情,更主要的是熟練並運用扇上的謀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總是手不離扇。

清朝康熙年間,襄陽觀察使趙宏恩在《諸葛草廬詩》中寫道:“扇搖戰月三分鼎,石黯陰雲八陣圖”,就足以證明諸葛亮手執鵝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離扇的原因。

十一諸葛亮曆史評價

陳壽: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製,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谘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雲:“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豔,而過於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聖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於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

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曹睿: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

十二諸葛亮曆史地位

唐代在中國曆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

《新唐書·禮樂五》記載:“開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廟,尊太公為武成王,祭典與文宣王比,以曆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這武廟十哲是: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齊國的司馬穰苴、戰國時代魏國的吳起、燕國的樂毅、秦國的白起、西漢的張良、韓信、蜀漢的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績,而以太公望為武廟主祀。”

唐昭宗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並禦賜廟堂於隆中。

宋代既把諸葛亮作為忠臣來祭祀(賜英惠廟加“仁濟”),同時仍然把諸葛亮作為名將來祭祀,其地位僅次於獨居首位的張良,還是和孫武、韓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宋史》卷105《禮誌八》:宣和五年,禮部言:“武成王廟從祀凡七十二將”於是釋奠日,以張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檔:

一檔:張良;

二檔: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並西向,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並東向;

三檔:東廡,白起、孫臏、廉頗、李牧、曹參、周勃、李廣、霍去病、鄧禹、馮異、吳漢、馬援、皇甫嵩、鄧艾、張飛、呂蒙、陸抗、杜預、陶侃、慕容恪、宇文憲、韋孝寬、楊素、賀若弼、李孝恭、蘇定方、王孝傑、王晙、李光弼,並西向;

四檔:西廡,吳起、田單、趙奢、王翦、彭越、周亞夫、衛青、趙充國、寇恂、賈複、耿弇、段飃、張遼、關羽、周瑜、陸遜、羊祜、王浚、謝玄、王猛、王鎮惡、斛律光、王僧辯、於謹、吳明徹、韓擒虎、史萬歲、尉遲敬德、裴行儉、張仁但、郭元振、李晟,並東向。

金人遵唐舊製,但降低管仲和韓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諸葛亮的名將地位仍巍然不動。而且在《金史》的觀念裏麵,誰說出“諸葛亮不知兵”,就證明此人“好為大言”。

元代武廟從祀規模大減員,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諸葛亮,地位和孫武等平起平坐。

《元史祭祀誌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元英宗封諸葛亮為戌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這部小說誕生後,三國演義故事在古代民間頗為流行。作者對諸葛亮進行了神化,諸葛亮被賦予了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為避免演義小說的巨大影響,故而此後的情況不列。

一、從才智上來說,諸葛亮發明了孔明燈(即現在的熱氣球),木牛流馬(手推車),諸葛弩,八陣圖,可謂是發明家,這在當時來說是無人能敵的。

二、從治國能力方麵來說,諸葛亮從來不為了個人私利濫用職權,他定的法律連他的兒子、侄子和最親近的朋友犯了法也一樣懲罰。諸葛亮信奉申韓法術,法令嚴明,賞罰必信。不論何人犯法,都嚴懲不貸。參軍馬謖極受器重,北伐中馬謖為先鋒,違反節度,為魏將所敗,亮流涕將其處死,並以用人失察自請貶官。諸葛亮治蜀很嚴,這種嚴是嚴明,不是嚴酷。所以他處罰別人,被罰的人沒有什麼怨言。比如李嚴就是“雖死無怨”。嚴而明,是他讓大家信服的原因。嚴而明之後便是誠而信,他對人有一定的信任,但是如果出了問題,他一定嚴加懲罰,決不寬待。

三、諸葛亮堅持與孫吳的聯盟,爭奪兵家爭地荊州,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成功的進入蜀地,保證自己不被敵人消滅,並跟其他兩國形成了三國鼎力的局麵,從這一結果上說,說他是傑出的政治家並不為過。

綜上所述,諸葛亮被後人稱讚,絕非是空穴來風,民間也不隻是因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而對諸葛亮做出如此高的評價。

十三諸葛亮生平年譜

公元181年(光和4年)農曆4月14日諸葛亮誕生於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公元189年(中平6年)9歲,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公元192年(初平3年)12歲,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14歲,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公元195年(初平2年)15歲,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南昌)。

公元197年(建安2年)17歲,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陽。

公元199年(建安4年)19歲,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公元207年(建安12年)27歲,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三分天下之計,即著名的“隆中對”。旋即出山輔助劉備。

公元208年(建安13年)28歲,諸葛亮說服孫權與劉備結盟,參與赤壁之戰獲勝。

公元209年(建安14年)29歲,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公元211年(建安16年)31歲,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

公元214年(建安19年)34歲,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雲率兵與劉備會師。劉備進成都,掌管巴蜀。諸葛亮任蜀軍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兼任大司馬府事。

公元215年(建安20年)35歲,諸葛亮整頓巴蜀內政。

公元218年(建安23年)36歲,諸葛亮留守巴蜀,籌集軍糧,供應在漢中作戰的劉備。

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41歲,劉備登基,建立蜀國。諸葛亮任丞相。

公元223年(蜀建興元年)43歲,劉備白帝城托孤諸葛亮。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

公元224年(蜀建興2年)44歲,諸葛亮調整巴蜀內政,穩定因劉備戰敗而混亂的人心。

公元225年(蜀建興3年)45歲,諸葛亮率軍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公元226年(蜀建興4年)46歲,諸葛亮準備興師討魏。

公元227年(蜀建興5年)47歲,諸葛亮向後主劉禪呈交《出師表》進行北伐。

公元228年(蜀建興6年)48歲,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公元229年(蜀建興7年)49歲,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複丞相職位。

公元230年(蜀建興8年)50歲,諸葛亮再次北伐。

公元231年(蜀建興9年)51歲,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馬懿,大敗魏將張郃。

公元233年(蜀建興11年)53歲,諸葛亮在斜穀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公元234年(蜀建興12年)54歲,諸葛亮於再次北伐中病故於五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