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誌》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48675363851,6883409163003628557]}],"1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17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孫子兵書》reference_book_ids":[7077870377036188708]}],"45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5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45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孫子兵書》reference_book_ids":[7077870377036188708]}],"1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1,"start_container_index":18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6},"quote_content":"《水滸傳》reference_book_ids":[7257453146941688887,7234082227129158688,6890728373585185799,7267090240555191352,6838936290889567245,70781858070260808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韜綜述
本韜共分12篇,前11篇是文王和太公的對話,第12篇是武王和太公的對話,主要論述的是如何治國安民。
在薑太公看來,天下是天下人共有的,與民共用則享有天下,獨斷專行則失去天下。對於“天下熙熙,一盈一虛,一治一亂”,太公認為這不是天時變化自然形成的,而是在於君主的賢明與昏庸。
作為一國之君,怎樣處理政務才算適度呢?太公認為,君主應寧靜而安詳,溫和而有節度,不能浮躁急切,要多施恩惠,謙虛謹慎,不偏不袒。聽別人說話,不能輕易地許諾,也不能立即加以否決。不然,或因不能兌現諾言,而失去信用,或因而造成進言途徑堵塞。君主的氣質風度,要像高山一樣,使人仰望而不能窺其頂峰,要像深淵一樣,使人俯視而無法度其深淺。作為君主,還必須明察秋毫,天下的情況,就像百川彙聚至海洋一樣,從四麵八方彙集到君主那裏,君王也就能明察秋毫,不至於被蒙蔽。
治理國家,一定要挑選適當的人才,而考察人才的方法是:給他財物,看他是否會逾越禮法;賜他顯貴的爵位,觀察他是否驕傲淩人;托付他重任,觀察他是否一心為公;任用他處理事物,觀察他是否不虛偽欺詐;把他送到危險的地方,觀察他是否臨危不懼;派他去處理複雜的事情,觀察他是否有應變的能力。
薑太公認為,君主招攬了賢才,但卻得不到賢才的輔佐,使得社會混亂不安,其錯誤在於:把世俗所稱譽的人當作賢才,把世俗詆毀的人視為不肖,拉黨結派的人被選用,缺少朋黨的人就被淘汰;奸邪小人互相勾結,阻擋賢才受到重用;忠心耿耿的人,往往被誣毀下獄;奸臣用虛假的榮譽騙取爵位,以上種種便是造成時局混亂的根源。
一文師
【原文】
文王將田(1),史編(2)布卜(3)曰:“田於渭陽(4),將大得(5)焉。非龍、非螭(6),非虎、非羆(7),兆(8)得公侯,天遺(9)汝師,以之佐昌(10),施及三王(11)。”
文王曰:“兆致是乎?”
史編曰:“編之太祖史疇(12)為禹占,得皋陶(13),兆比於此。”
文王乃齋三日,乘田車,駕田馬,田於渭陽,卒(14)見太公,坐茅以漁。
文王勞(15)而問之,曰:“子樂漁耶?”
太公曰:“臣聞君子樂得其誌,小人樂得其事,今吾漁甚有似也,殆(16)非樂之也。”
文王曰:“何謂其有似也?”
太公曰:“釣有三權(17):祿等以權;死等以權;官等以權。夫釣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觀大矣。”
文王曰:“願聞其情(18)!”
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魚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長,木長而實(19)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親合,親合而事生之(20),情也。言語應對者,情之飾也;言至情者,事之極也(21)。今臣言至情不諱,君其惡之乎?”
文王曰:“唯仁人能受至諫,不惡至情。何為其然?”
太公曰:“緡(22)微餌明,小魚食之;緡調(23)餌香,中魚食之;緡隆(24)餌豐,大魚食之。夫魚食其餌,乃牽於緡;人食其祿,乃服於君。故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25)。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26)。”
嗚呼,曼曼綿綿(27),其聚必散;嘿嘿昧昧(28),其光必遠。微哉!聖人之德,誘乎獨見。樂哉!聖人之慮,各歸其次,而樹斂(29)焉。”
文王曰:“樹斂何若而天下歸之?”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30)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天有時,地有財,能與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難,救人之患,濟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歸之。與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者,義也。義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惡死而樂生,好德而歸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敢不受天之詔命乎!”乃載與俱歸,立為師。
【注釋】
(1)田:打獵。
(2)史編:史,太史,官名,負責掌管祭祀和記事等;編,人名,商周時期史官兼掌天文、卜筮。
(3)布卜:宣布占卜的結果。布,陳述。卜,占卜。
(4)渭陽:渭水的北邊。渭,渭水。陽,古稱水之北、山之南為陽。
(5)大得:很大的收獲。得,收獲。
(6)螭:古代傳說中似龍非龍的動物,色黃,無角。
(7)羆:即熊。
(8)兆:古代占卜時以龜甲燒裂形成的裂紋來斷吉凶,裂紋稱之為兆。
(9)遺:贈,賜給。
(10)佐昌:佐,輔佐;昌,昌盛。
(11)三王:指周文王、周武王及周成王,在此泛指後代子孫。
(12)史疇:史,宮名;疇,人名。
(13)皋陶:傳說中東夷族的領袖,姓偃,舜帝時曾任掌刑法之官。
(14)卒:終於。
(15)勞:慰勞、慰問。
(16)殆:近乎。
(17)三權:三種權術。權,權衡、估量。
(18)情:情況、真實道理。
(19)實:果實。
(20)親合而事生之:與君子默契相投,才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事業才能成功。
(21)事之極:事物最後能達到至好的境界。極,終點。
(22)緡:釣魚用的絲線。
(23)調:調和、適中。
(24)隆:豐厚、豐重。
(25)拔:攻取、取得。
(26)畢:古時田獵用的長柄網。這裏作動詞,意謂用長柄網捕取禽獸,引申為征服。
(27)曼曼綿綿:指幅員廣大,曆傳數代的商王朝。曼曼,同漫漫,形容距離遠,時間長。這裏形容幅員廣大。綿綿,連綿不斷的意思。
(28)嘿嘿昧昧:不聲不響,昏暗不明的樣子。這裏指周國暗中準備的意思。嘿,通默。
(29)斂:欲望,引申為信念之意。
(30)擅:獨攬,此為專擅之意。
【譯文】
周文王將要出城去打獵,命令史編為其占卜,得吉兆。史編對文王說:“你這次到渭水的北岸打獵,將有很大的收獲。所得既不是龍、螭,也不是虎、熊,而是擁有公侯才幹的人,上天將派他來做你的老師,輔佐你事業成功,還要加惠於你的子孫後代。”
周文王問:“占卜的預兆真有這樣吉祥嗎?”
史編說:“臣的遠祖史疇曾為禹帝占卜而得皋陶,那次的兆詞和今天的非常相似。”
文王於是齋戒三日,然後乘著打獵用的車,駕著駿馬,來到渭河北岸狩獵,果然遇見薑太公,他正坐在茅草叢生的河岸邊釣魚。
文王向前對太公表示慰勞之意,然後問他說:“先生很喜歡釣魚嗎?”
太公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沒有不樂於實現自己的抱負,一般人樂於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現在釣魚的道理與這些很相似,並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
文王問:“怎麼說道理與這很相似呢?”
太公回答說:“釣魚這件事,如同君主網羅人才一樣,有三種權術:用厚祿引誘人才,使他發揮所長,好像用魚餌釣魚一樣,是一種權術;用重金收買勇士,使其勇於赴難,好像用香餌釣魚一樣,又是一種權術;用不同的官位授予不同的人才,使其效忠,好像是用不同的誘餌釣取不同的魚一樣,這又是一種權術。凡是垂釣者都希望釣到魚,釣魚的道理實在深奧,從這道理中可以觀察和處理天下大事。”
文王說:“我想聽聽這深奧的道理!”
太公說:“源泉深遠則水流通暢不息,水流通暢不息,魚類才得以生存,這是自然的道理。樹木根深長則枝葉茂盛,枝葉茂盛,才能結出果實,這也是自然的道理。和君子相處,如果誌同情合,就能親密合作,親密合作,就能建功立業,這同樣是自然的道理。一般的言語應對,無非是表情達意的一種方式,能說出真情實意,肺腑之言,才能稱得上是至交了。現在我說的話,都是至情之言,毫無隱諱,你聽了不會感到厭惡吧!”
文王說:“凡是有仁德的人都能接受最正直的勸諫,不會厭惡人家講真話;你怎麼會這麼說呢?”
太公說:“釣絲細微,魚餌明顯,小魚會來吃;釣絲適中,魚餌味美,中等大小的魚兒會來吃;釣絲粗長,魚餌豐碩,大魚會來吃。魚兒食餌上釣,就會被釣絲牽製。人們要食君俸祿,就要服從君主。所以用香餌釣魚,魚可供烹用;以爵祿取人,人可竭盡其力;以家為基礎而取得國家,國家就能為你所有;以國家為基礎而取天下,天下就可以被你征服。”
太公感歎地說:“幅員廣大,曆史悠久的商王朝,它所聚積起來的一切,終歸要煙消雲散;不聲不響,暗中準備的周國,它的光輝終會普照四方,影響深遠。聖人的德行,常常是用他的德惠去打動人心,使他們都受到感化。快樂啊,聖人所思慮之事,使人人各得其所,並以此為準則來收攬人心、樹立威望。”
文王又問:“要怎樣樹立收攬人心的方法才能使天下歸順呢?”
太公答道:“天下並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有的天下。與天下人同享天下之利者,則可以得天下;反之獨占天下之利,就會失去天下。天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更替,地有豐富的財貨堆積著,能與天下百姓共享天下的福利,才能稱得上是仁愛。仁愛所及的地方,天下人就歸順他。免除人們的死難,解決人們的困苦,救濟人們的災患,扶助人們的急困,才能稱得上是恩德。恩德所在的地方,天下人就歸附他。與天下之人同憂同樂,同好同惡,才稱得上是情義。情義所在之地,天下就歸附他。凡是人,總是厭惡死亡而熱愛生命的,總是感恩戴德而追求利益的。能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滿足人民利益的,就叫做道。誰擁有道,天下就歸順誰。”
文王聽了太公這一番話,再次稱謝,說道:“先生講得太有道理了!我怎敢不接受上天的旨意呢!”於是,文王就把太公請上獵車,一同回到都城,並拜他為老師。
【心得】
周文王為了推翻商朝腐敗的統治,求賢若渴,親自去拜訪當時著名的隱士薑子牙,於是就有了他倆在渭河邊上的一席對話。據傳,當時薑子牙已是80高齡的老人了。
從這一席對話看來,薑太公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從釣魚悟出君臣關係的奧妙和政治哲學,以此深入淺出地說動文王。從“君子樂得其誌”講到“仁”、“義”、“道”、“德”之所在則“天下歸之”的道理,闡明網羅人才和收攬民心的方法,把“利”看作是最關鍵的東西,真是一針見血,充滿了一種現實主義的智慧和直率,所謂“言至情者,事之極也”。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太公還說出了一種永恒的真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薑太公是反對“家天下”的,在他心目中,君主和臣民從根本上說無非是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係,隻要這種關係出現了不平衡的傾向,天下的“得失”就要發生變化了。
但薑太公也不是一個目光短淺的功利主義者。他以遠大的目光注視著曆史的演變和人生的終極關懷。在他看來,一個腐敗王朝的崩潰,和一個新政權的興起,根本的原因不在於軍事武力的較量。商紂王朝盡管貌似強大,但它終歸要冰消瓦解,“其聚必散”;周國雖然暫時弱小,但它必然如日初生,“其光必遠”。薑太公指出:以仁德感化眾生,這才是一種最偉大的力量、最崇高的樂境。
事實的確如太公所說的一樣。
春秋時鄭國的公孫僑,字子產,是當時一位有名的政治改革家。他在鄭國執政數十年,打擊奴隸主貴族的頑固守舊勢力,表彰“忠儉”,反對“太侈”,改革田製和兵賦製度,公布刑法條文,限製特權,整肅政紀,使小小的鄭國,國力大為增強,國威也因此而提高。在政治統治謀略中,子產所實行的實際上就是薑太公所主張的“與民同享天下之利”,“以仁德治理天下、收攬民心”的謀略。
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載,鄭定公八年(公元前522年),子產病危時對子大叔說:“惟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夫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子產認為,統禦人民,過嚴過寬都不好。過於嚴苛,人民懼怕,過於寬容,人民易輕慢。但首先應該是寬,其次才是猛。寬比嚴更難掌握。子產死後,子大叔執政,棄“猛”而行“寬”,社會很快就陷入混亂,盜賊蜂起,他才下定決心治理。
當時魯國的孔子聽到這個消息,感歎道:“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孔子的意思是:政策寬大,人民就要輕慢,糾正輕慢就要改用嚴厲政策;施行嚴厲政策免不了要殺人,殺了許多人以後,可以再施行寬政,這樣寬猛相濟的政策才是最適當的。《孔子家語·正論解》也雲:“寬猛相濟,政是以和。”
顯然,子產與孔子的這套統治理論,和薑子牙的主張相同,都是適應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需要而提出來的,在幾千年的曆史中,備受君王將相推崇,作為一種統禦的謀略。至今,以仁德治理天下,寬嚴結合仍然為一種可資借鑒的統治和管理的方式。
的確,孔子早就說過:“寬則得眾”、“惠則足以使人”。君主寬宏則人心歸附,為民眾謀利益則會使其順從。
這是一條使人順應的心理規律,深刻地體現出統禦策略的治世原則。
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方能得眾。為民眾謀福利則會得到民眾的擁護和順從。這也就是薑子牙所說的:“仁之所在,天下歸之。”
商湯是商王朝的創始人,也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帝王。孔子曾推崇他和夏禹、周文王、周武王為“三代之英”。
商人原來是活動在黃河下遊的一個部落,一直為夏朝征服控製,向夏王朝稱臣納貢。但在商湯即位以後,夏王朝以桀為首的奴隸主貴族,暴虐無道,人民不滿其殘暴統治,起而反抗夏王朝,於是便逐漸走向衰落;而商部落則由於商湯采取了一係列治國富民措施,開始逐漸強大起來。
商湯所采取的主要治國之策就是寬則得眾,惠能使人,以仁德服眾。
商湯不拘一格,選用賢才,突破了部落的界限,寬宏大度的起用有政治才能的外部人士,如仲虺。另外有一名叫伊尹的陪嫁奴隸,借喻於烹調滋味與湯談論王道,生動深刻,商湯發現他是一個人才,便聘用他為相。在伊尹的輔佐下,商湯開始了一係列與夏王朝爭奪附屬國的活動。
商湯首先宣傳自己的“仁德”,並努力影響周圍部落。《史記·殷東記》記載,商湯捕鳥時網開三麵,隻留一麵,不濫捕殺鳥類。此事雖小,但傳開後,周圍的部落認為“湯的仁德,能及於禽獸”,莫不誠心歸服於商。商湯還采取與其他部落通婚和大量選用外部族人到商任職的方法,與許多部落建立了聯盟。
商湯還大力恩惠於一些部落。有的部落祭祀無牛羊,商湯立即派人送去牛羊。有的部落缺糧,商湯就派青壯年去幫忙種田,又派老人小孩到田裏送飯。所以商湯很快就掌握了黃河下遊的廣大地區,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國力大大增強。
當然,商湯也使用武力征伐。據史書記載:“湯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逐步鏟除了夏的羽翼。最後,當滅夏的時機成熟時,商湯便發出討伐宣言,以激勵各路諸侯和士兵。商湯率大軍直逼夏都陽翟,百姓見湯軍到來,“若大旱之望雲霓也”,“若市者不止,耕者不變”,可見商湯為百姓所擁護的熱烈景象。商軍與夏軍決戰於鳴條山,大敗夏軍,夏桀敗亡死於南巢,夏朝滅亡。
在建立了商王朝後,商湯展開一係列富國強兵的措施,並積極地開疆拓土。在商朝初期,商的疆土範圍已是東抵海濱,西達陝西西南部,南及湖南北部,北到河北北部。據《詩·商頌·殷武》載:“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說明商湯以仁德服眾,惠能使人,連遠方的氐族和羌族也臣服。
在王朝創立之初,周文王的當務之急應是招兵買馬,用武力與商紂決一雌雄,取而代之。然而,事實卻不然,他從偏僻的渭水邊,接回一個經驗豐富的老人,並拜他為師。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以仁德待人,才能使人心歸順。
本篇還論述了選賢舉能的問題,提出了“釣有三權”的求才謀略。其主要內容是談論釣賢和釣魚都是為了求有所得。既然魚有大小,餌就應該有所不同;而人才有差異,求賢的方法也就不一樣。作為君王,有三權在手,可以用來釣賢,即:掌握俸祿厚薄之權,可使賢才畢盡所能;掌握官爵高低之權,可使臣僚恪盡職守;掌握旌賞忠勇之權,可使勇士趨難赴死。
此一謀略對當代人才的引進與使用也極具啟發意義。
二盈虛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天下熙熙(1),一盈一虛(2),一治一亂,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賢不肖(3)不等乎,其天時(4)變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
文王曰:“古之賢君可得聞乎?”
太公曰:“昔者帝堯(5)之王(6)天下,上世所謂賢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堯王天下之時,金銀珠玉不飾,錦繡文綺(7)不衣,奇怪珍異不視,玩好(8)之器不寶,淫泆之樂不聽,宮垣屋室不堊(9),甍(10)桷(11)椽楹不斲(12),茅茨(13)偏庭不剪,鹿裘禦寒,布衣掩形,糲(14)粱之飯,藜藿之羹(15),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績之時,削心約誌,從事乎無為(16)。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潔愛人者厚其祿。民有孝慈者愛敬之;盡力農桑者慰勉之。旌別淑慝(17),表其門閭,平心正節,以法度禁邪偽。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存養天下鰥、寡、孤、獨(18),振贍禍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賦役也甚寡,故萬民富樂而無饑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文王曰:“大哉!賢君之德也!”
【注釋】
(1)天下熙熙:天下紛亂的樣子。熙熙,雜亂。
(2)一盈一虛:時而富有,時而貧弱。盈,富裕、有餘。虛,空虛、不實。
(3)不肖:不賢、沒有才能。
(4)天時:自然變化的時序,指天命。
(5)帝堯:傳說我國古代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陶唐氏,名放勳,史稱唐堯,在位70年,禪讓於舜。
(6)王:統治、治理。
(7)錦繡文綺:帶有彩色花紋、美麗圖案的各種絲織品。綺,紡織品。
(8)玩好:供玩賞的東西。
(9)堊:用白粉粉刷牆壁。
(10)甍:屋脊。
(11)桷:方椽。
(12)斲:削,此為雕刻之意。
(13)茅茨:茅草、野草。
(14)糲:粗糧、糙米。
(15)藜藿之羹:用野菜做的湯。藜、藿,指野菜。
(16)無為:道家哲學思想,即順應自然變化的意思。
(17)旌別淑慝:表彰秉性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旌,表彰。淑慝,善良和邪惡。
(18)鰥、寡、孤、獨:鰥,老而無妻。寡,老而無夫。孤,幼而無父。獨,老而無子。
【譯文】
文王請教太公說:“天下熙熙攘攘,時而強盛,時而衰弱,時而安定,時而混亂,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難道是由於君主有賢明與不肖的差別嗎?又或者是由於天命變化的自然結果?”
太公回答說:“君主不賢,則國家危亡而人民動亂;君主賢明,則國家太平而人民安定。所以國家的禍福在於君主的賢明與否,與天命的變化無關。”
文王說:“可以把古代聖賢君主的事跡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說:“從前帝堯治理天下,上古的人都稱頌他是賢明的君主。”
文王又問:“他是怎樣治理國家的呢?”
太公說:“帝堯為君時,不用金銀珠玉作裝飾品,不穿錦繡華麗的衣服,不觀賞珍貴稀有的異物,不把古玩器物當作寶貝珍藏,不聽淫逸的音樂,不用白土粉飾宮廷牆垣。宮殿的棟梁、房椽、木條、支柱不作雕梁畫棟的裝飾,庭院的野草不加修剪。以鹿皮禦寒、以布衣蔽體,吃粗糧飯、喝野菜湯。每逢耕作季節,不再使役人民,以免耽誤農時,妨礙耕織。約束自己的心誌,抑製自己的欲望,推行清靜無為的政治治理國家。對忠心耿耿、正直守法的官吏,就提升他們的爵位;廉潔愛民的,就增加他們的俸祿。愛戴百姓、孝敬父母、慈愛幼小的,就關心敬重他;努力從事農耕、發展蠶桑的,就慰問勉勵他。為了區別善良邪惡,對於秉性善良、品德高尚的人在其門閭加以表彰。以公正和禮節之心來處理政務,並以法律和規章為準繩來懲治邪惡。對於不喜歡的人,隻要他有功績也必加獎賞;對於偏愛的人,隻要他有罪也必加懲罰。贍養所有鰥寡孤獨的百姓,救濟遭遇災難的家庭。而他自己則生活儉樸,加上人民的賦稅和勞役很少,因此,所有的百姓皆生活富裕而無饑寒之態,所以百姓愛戴他,有如天上的日月,親近他有如自己的父母。”
文王聽後感歎地說:“帝堯的德行多麼偉大啊!他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
【心得】
中國古代,對於國家盛衰興亡的曆史演變,有三種不同的認識:一曰天命論;二曰人力論;三曰天命人力相持論。所謂“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薑太公是標準的人力論實踐者,他對“天時”(天命)抱持著完全否定的態度。
曆史記載著人類演繹的經過,從根本上說,人類社會的曆史運行,都是人類自身選擇的結果,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不存在非人的意誌或規律來決定的神話模式。薑太公完全肯定人力的決定性作用,其觀點是十分深刻而具有積極意義的。
對於人力,薑太公認為有兩種形式:一是君主,二是民眾。他首先強調君主的賢明,指出“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治而民安”。這似乎過分誇大了君主的作用,其實不然,因為薑太公是從盈虛禍福兩個方麵來立論的。與人民與國家的禍亂衰亡之源無關,隻有君主,因為身為一國的領導者,才有可能造福於民,也可能遺害於國家。
薑太公特別強調,遺害之根在於君主,而造福卻非君主個人能力所能及,因此還需要百姓們的共同努力。他用人民的“盡力農桑”和“孝慈”之風來說明這個道理,同時指出“萬民富樂”才是國家興盛的根本,一個賢明的君主,其職責就在於使“萬民富樂”。為此,君主甚至要壓抑自己的欲望,節製自己的享樂,盡力為人民奉獻,而不是無度的索取。
君主要治理好國家,就得愛民,凝聚人心,發揮人力。同樣,作為軍中統帥,要想在戰爭中取勝,依然要做到愛兵愛民,才能團結一致,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曆史上有許多軍事將領都非常注重愛兵愛民。如戰國時期大軍事家吳起,就是一位愛兵勝愛子的名將。他在魏國當將軍時,與士卒同衣食,共甘苦,臥不設席,行不乘騎,親自裹糧負重。一次,他率軍進攻中山國(今河北定縣),軍中有個士兵身上長了毒瘡,疼痛難忍。為了解除士兵的痛苦,身為大將的吳起,不顧毒瘡的髒臭,親自為士兵吮毒,挽救了他的生命。這樣,部隊的官兵關係得到進一步融洽,戰鬥力大大增強。吳起愛兵吮毒,幾千年來一直被傳為佳話。
又如北宋名將曹彬稱病止妄殺,保全了金陵(今南京)城,堪稱愛民典範。《宋史·曹彬傳》記載,公元974年,曹彬奉命率領10萬水陸大軍進攻南唐,包圍金陵。為了減輕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和破壞,他下令對金陵城圍而不打,並遣使勸降,迫敵就範,以確保古城安全歸宋。然而南唐後主李煜執意不降。宋軍圍城十個月而不攻,將士紛紛請求屠城,以解心頭之恨。在即將破城時,曹彬擔憂的是克城之日,難以製止將士們的複仇行動和城內軍民將遭殺戮。於是,他稱病臥床不起。部將聞主帥得病,心急火燎,前往探視。曹彬對部下的問候聞而不答,請將急得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曹彬懇切地說:“我的病非藥石所能治愈,惟須諸公誠心發誓,在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隻有這樣,我的病才能不醫而自愈。”大家深為曹彬的愛民之心所感動,即焚香起誓,表示不違主帥所望。破城之日,宋軍嚴格執行曹彬的命令,使城內安然無恙。後來,元世祖忽必烈進軍江南,聽了這個故事後,也深受感動,特地召諭蒙古軍將領要學習曹彬的榜樣。所以,繁華的金陵雖幾經宋軍和元軍奪占,都依然保全完好。
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各級指揮員,更是愛兵愛民的典範。人民軍隊從創建以來,就是官愛兵,兵愛官,官兵一致;軍愛民,民擁軍,軍民魚水情深。所以,我們的人民解放軍不僅趕走了日本帝國主義者,而且打垮了國民黨反動派,解放了全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我軍現代指揮員應不斷發揚革命傳統,把我軍建設成一支更為強大的維護世界和平的人民軍隊。
三國務
【原文】
文王問太公曰:“願聞為國之大務(1)。欲使主尊人安,為之奈何?”
太公曰:“愛民而已!”
文王曰:“愛民奈何?”
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