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17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7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14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4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5,"start_container_index":14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9},"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本章綜述

“料敵”,就是分析判斷敵情,從中確定本國因敵製勝的戰略戰術。這實際上講的就是孫子所謂“知己知彼”之兵法原則中“知彼”的問題。

對於“知彼”,我們有時理解得比較狹隘,以為就是敵人某些具體的部署、謀略、消息、資料,其實不然。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麵,而且是微觀的方麵。“知彼”還有宏觀的一麵,就是對敵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民情,乃至曆史、地理等基本狀況的認識和把握,隻有掌握這些基本狀況,才能在戰爭中處於主控地位,而取得戰爭的決定性勝利。吳起這裏所謂料敵知彼,講的主要就是對敵情的宏觀分析和判斷。

戰爭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宏觀現象。因此,要操縱戰爭於股掌之中,首先就得對它進行整體的認識。正如地形、地球一樣,不透過地圖、地球儀來對它進行宏觀的整體把握,我們對它的認識就不可能突破客觀的局限,而進入理性思維的分析判斷。戰爭也是如此。

人類能夠認識和把握複雜巨大的事物,靠的就是宏觀。沒有宏觀,人類就會永遠處於迷宮狀態,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出路。一旦如此,則一切的努力都是徒然。打仗也是如此,沒有對戰爭的宏觀把握,一切高強、巧妙的戰術都無用武之地。諸葛亮的“八陣圖”,就巧妙地利用了這個原理,而將陸遜困在其中,昏頭轉向,一籌莫展,但當他得知八陣圖的宏觀部署之後,一切神秘的威力就迎刃而解了。

一個軍事統帥,如果沒有大而化之的宏觀本領,不管他怎樣精明,始終都是一個“小器”的角色,終究不能成大器。能夠從大處著眼,才能從小處著手。否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麵對根本的問題,便束手無策了。

微觀的“知彼”,大部分僅屬於技術性問題,通過間諜就可以解決;宏觀的“知彼”則需要全麵豐富的學問和智慧。可以這麼說,微觀的“知彼”,相當於一個人的“小聰明”,宏觀的“知彼”,才是一個人的“大智慧”。具有“小聰明”的人多,易得;具有“大智慧”的人少,難求。

軍事實踐作為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離不開觀念的指導。在戰爭中,從事活動的主體,特別是戰爭指揮員,為保證行動中的主動權,必須在腦海中構思一個較為清晰的實踐結果,必須對實踐方式有一個較為準確的預定。

對於戰爭問題,是從主觀出發進行認識並加以解決,還是立足實際認識並加以解決,體現了兩種不同的戰爭觀。無數事實說明,從主觀出發,不顧客觀實際的做法,往往會將戰爭引向失敗;依據客觀規律指導戰爭實踐,必然會取得勝利的結果。吳起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立足於實際來研究戰爭,一切結論都從現實出發而得出。

一安國之道,先戒為寶

【原文】

武侯謂吳起曰:“今秦(1)脅吾西,楚(2)帶吾南,趙(3)衝吾北,齊(4)臨吾東,燕(5)絕吾後,韓(6)據吾前,六國兵四守,勢甚不便,憂此奈何?”

起對曰:“夫安國家之道,先戒為寶。今君已戒,禍其遠矣。臣請論六國之俗,夫齊陳重而不堅,秦陳散而自鬥,楚陳整而不久,燕陳守而不走(7),三晉(8)陳治而不用。”

【注釋】

(1)秦:秦國,戰國時七強之一,在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一帶地區,建都於鹹陽(在今陝西鹹陽東)公元前221年由秦王嬴政(即秦始皇)滅掉六國,建立統一的秦帝國。

(2)楚:楚國,戰國時七強之一,在今湖北全部、湖南、河南、山東、安徽、江西、廣西部分地區,建都於郢(今湖北江北)。公元前223年為秦所滅。

(3)趙:趙國,戰國七強之一,在今河北西南部、山西中部、陝西北部等地區,建都於邯鄲(在今河北邯鄲西南)。公元前222年為秦所滅。

(4)齊:齊國,戰國七強之一,在今山東泰山以北,河北東南等地,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公元前221年為秦所滅。

(5)燕:燕國,戰國七強之一,在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及遼寧,建都於薊(今北京西)。公元前222年為秦所滅。

(6)韓:韓國,戰國七強之一,在今山西東南部,河南中部,建都於宜陽(今河南宜陽)。公元前230年為秦所滅。

(7)走:跑、機動。

(8)三晉:公元前369年晉分為韓、趙、魏三個諸侯國,史稱三晉。這裏指韓、趙兩國。魏國建都於安邑(今山西運城東北安邑),至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惠王又稱梁惠王。

【譯文】

武侯問吳起道:“現在秦國正威脅著我國西部,楚國環繞著我國南部,趙國緊盯著我國北部,齊國逼臨著我國東部,燕國阻絕在我國後方,韓國據守在我國前方,六國的軍隊四麵包圍,形勢對我極為不利,對此我很憂慮,該怎麼辦呢?”

吳起回答:“保障國家安全的法則,預先作好戒備最為重要。現在您已經有了戒備,離禍患就遠了。請允許我分析一下六國的情況:齊國擁有重兵但陣勢很不堅固;秦國陣勢分散而且慣於各自為戰;楚國陣勢嚴整但不能持久;燕國陣勢長於防守但不善於機動;韓、趙陣勢整齊但缺乏戰鬥力。”

【心得】

在這段論述中吳起首先指出,要保障國家的安全,必須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其次,吳起還透過對魏國所麵臨的軍事形勢進行分析,表明作為一個高明的國君,還應有遠見卓識,要深謀遠慮,掌握好謀略中的長遠性問題。亦即不要受限於眼前所見,應著眼於未來,著眼於長遠利益。

吳起所提出的有備無患,指的是隻要事先有充分的準備,就不會產生禍患,此一謀略思想是相當重要的。在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中,要想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居安思危,時時保持應有的警惕。一個國家要保持政局的穩定,對內對外都必須時刻加強戒備,否則將後患無窮。

《左傳·照公十八年》記載:鄭國發生火災,子產立即發給士兵兵器,並令其登上城牆,加強戒備。子太叔擔心此舉會遭到鄰國晉國的討伐,子產於是說出和吳起所提之有備無患謀略思想相符的一番話:“我聽說,弱小的國家沒有守備就會麵臨險境,更何況有天災?國家之所以不被輕視,是因為有守備之故。”由於早有準備,鄭國果然未遭到侵犯。

南齊末年,社會動蕩,雍州剌史蕭衍準備趁國內動亂起兵奪取政權。為了掩人耳目,他偽稱要建造數千房屋,需要砍伐大量的竹木,但他卻把這些竹木藏於檀溪之中,以備起兵之用。其屬下呂儈珍明白蕭衍的用意,也暗中準備了許多船櫓。後來蕭衍起兵,這些預先準備好的器材派上用處,助他攻進建康。502年,蕭衍建立梁朝,為梁武帝。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軍之所以能在第二次大沽之戰中取得勝利,歸因於清軍吸取前次教訓,預料英軍還會進攻大沽,於是加強大沽口的防禦,增置大炮、增派兵力。當英軍“貿然輕進”時,清軍便一舉擊沉敵艦6艘,侵略軍1200人死傷近半,而清軍傷亡僅有32人。

《詩經·豳風·鴟鴞》說得好:“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其意原為在沒有下雨的時候,就要把門窗捆綁牢固。後來比喻事前做好準備,以防患於未然。即所謂“宜未雨綢繆,毋臨渴掘井”、“飽帶幹糧,晴帶雨傘”、“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高明的政治家、謀略家,無不高瞻遠矚、精心籌劃、縝密布署,以掌握主控權。

漢高祖臨終前,呂後問及後事安排,高祖說:“蕭何相國死後,曹參可以代之,曹參之後,王陵可以代之,但他有些憨呆,陳平可以輔助他。陳平智謀有餘,但難以獨立承擔重任。周勃為人厚道而不善言辭,但將來‘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再追問其後,高祖隻說:“這以後的事就不是你能操心的了。”不久,高祖薨於長樂宮。果然,呂後死後,周勃與陳平定計,號召北軍將士擁護劉氏,誅殺企圖奪取政權的呂祿等人,迎立文帝即位。

三國時期,劉備不聽諸葛亮勸告,在彝陵大戰中慘敗而歸,病倒在白帝城。他怕死後蜀漢王朝會動搖或被取代,遂在臨終之際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邦定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為成都之王。”說完淚流滿麵。劉備以情打動諸葛亮,使諸葛亮感慨泣下。他當即表示要竭盡全力效忠劉氏,“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瑞典是個現代化國家,被稱為“世界花園”。為了防禦外侮入侵,瑞典的民防建設水準與戰時兵力動員程度均居世界前列。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納粹德國曾企圖對其展開武裝占領,正是由於瑞典嚴陣以待,希特勒才被迫放棄入侵行動。

所謂:“先謀後事者昌。”做任何事情都要預行策劃,並充分準備才能成功。軍事行動更應如此。

三國時,曹操部將滿寵因破吳有功,官授伏波將軍,率軍南征,與東吳軍對峙於湖泊兩岸。有一天風特別急,滿寵對諸將說:“今晚大風,晚上敵人必來放火燒營,大家都要回去做好準備。”夜半,吳軍果然派出10支小分隊趁夜放火燒寨。因魏軍早有準備,結果前來夜襲的吳軍被伏兵打得狼狽而回。滿寵先謀後事,望風而知敵意,遂使曹軍免遭火災之苦。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經說:“市場競爭激烈,我們絲毫不敢放鬆。”結合他的那句“永遠戰戰兢兢,永遠如履薄冰”的名言,我們不難看出海爾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

先讓我們來看看海爾的家底:世界第四大白色家電製造商、中國最具價值品牌,品牌價值高達786億元,集團在全球30多個國家建立本土化的設計中心、製造基地和貿易公司,全球員工總數超過5萬人,實現營業額近2000億元。

這麼大規模的跨國企業集團,尚且有如此強烈的憂患意識,不能不讓人敬畏。

再回頭看看我們的一般企業。論規模、論品牌、論效益,沒有一家能與海爾比。可是卻有許多企業缺乏海爾集團那樣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小成即滿、小富即安。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的企業如果缺乏強烈的憂患意識,有可能在突如其來的衝擊麵前驚慌失措、無從應對,從而被市場淘汰。憂患意識的可貴就在於,能夠從平安中預見危機,從有利中發現不利,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

增強憂患意識,必須著眼長遠。早在1984年,張瑞敏就當著全體員工的麵,將76台帶有輕微質量問題的電冰箱砸毀,使員工產生了一種危機感與責任感,由此創造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海爾式產品質量和服務。

增強憂患意識,必須正視現實。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企業的競爭無處不在、威脅無處不在。要時刻想到“背後有虎”,不斷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態,才能應對各種風險與挑戰。有研究表明:20世紀50年代的世界500強企業,近一半在90年代退出500強;而70年代的世界500強企業,到90年代已有近1/3在500強企業名單中消失。從這些數據中,我們不難看出,市場競爭是多麼殘酷。

增強憂患意識,必須奮起爭先。市場競爭的規則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足球比賽中,進攻是最好的防守。麵對困難,隻有奮起。就像羚羊與獅子的較量,羚羊不跑,肯定被吃掉;跑得慢,有可能被吃掉;跑得越快,被吃掉的可能性就越小。在獅子的威脅麵前,隻有拚命地奔跑,才是羚羊能夠生存的最好方式。企業發展也是如此。

在商業活動中,憂患意識是企業生存及發展的動力,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僅有憂患意識是遠遠不夠的,企業還必須有在緊急關頭應對危機的管理能力。危機管理是指如何在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裏把風險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理想的危機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使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處理、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事情則壓後處理。

危機有四個顯著特征:急需快速做出抉擇,並且嚴重缺乏必要的訓練有素的員工、物質資源和時間來完成。危機管理是應對危機的有關機製。危機管理要在偶然性中發現必然性,在危機中發現有利因素,把握危機發生的規律性,掌握處理危機的方法與藝術,盡力避免危機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並且能夠緩解矛盾,變害為利,推動企業的健康發展。進行危機管理時,管理者要迅速掌握危機的全麵情況,進行了解分析;要有應對公眾的基本能力和對事故發生後的基本公眾對策。

良好的危機管理能幫助企業避免、減輕危機所帶來的嚴重損害和威脅,近年來,在突發性危機事件應對中,一大批中國本土企業紛紛倒下。三株、秦池、巨人、愛多、金正……,一個個曾經叱吒風雲的品牌相繼隕落,隻留給人們一段段唏噓不已的悲情故事。而在2004年11月爆發的香港創維數碼董事局主席黃宏生被拘捕的危機麵前,創維公司管理層表現出難得的冷靜沉著,積極展開危機公關,與多方進行坦誠溝通,令創維安然度過企業曆史上最嚴峻的一次危機,被多家媒體讚譽為2005年度中國企業公關最佳案例。

當11月30日,香港某媒體爆出“創維董事局主席黃宏生及一幹人等被香港廉政公署拘捕”一事後,國內的許多媒體紛紛議論和猜測。當天創維董事局副主席張學斌及公司多名高管迅速召開緊急會議,商議對策,並在傍晚的深圳記者見麵會上集體亮相,第一時間向外界表明創維集團的一切經營生產活動正常進行,沒有受到香港停牌事件的影響。

在這一過程中,創維方麵主動向媒體說明情況,而不是遮遮掩掩,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危機事件中的主動權,避免媒體對事件的無故猜測和炒作,有效避免了陷入被動局麵。

危機事件發生後,創維在積極主動向外界做出反應、統一口徑及時公布信息的同時,緊緊抓住直接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生產、銷售、資金供應等環節,與各利益相關者展開積極溝通,成效顯著。

12月1日,國美電器、蘇寧電器、永樂電器、大中電器四家國內主要的家電連鎖企業便發表公開函,聲援創維。國美電器總裁黃光裕表示:“創維是民族製造業的一麵旗幟,經受了市場的風雨,國美任何時候都將對這麵旗幟保持信心。”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表示:“蘇寧與創維多年的合作共贏,創造了製造業與渠道商合作的佳話。這一關係今後不會有任何改變。”永樂發表書麵聲明稱:“這次事件並不會對創維在產品生產、銷售方麵造成任何影響……永樂將一如既往地發展雙方的合作。”

12月2日,北京鬆下、彩虹、三星、LG-飛利浦、賽格日立、湯姆遜(福地)、永新、華飛等國內八大彩管企業分別致函或致電給創維集團,八大彩管企業一致表示,他們將采取各種措施,優先保證創維的原材料供應,加強與創維的全麵合作。除此之外,創維的其他合作夥伴如北京新凱公司、五星電器、廣東高科技企業商會、四川達州家電等也紛紛給創維發來傳真,表示了對創維的完全信任。有的來函還引用了黃宏生以前的一句感言“因為難,所以成功!”以示對創維的支持。

穩住上下遊,也就意味著穩住了軍心,避免了供貨商逼款或者原材料斷貨。

12月3日,中國工商銀行、廣東發展銀行、招商銀行、中國民生銀行等7家銀行深圳機構的代表也聲明願意為創維提供任何資金的保證和支持。招行深圳支行行長劉軍表示,招行在創維銷售規模還在十幾億的時候,就已經和創維開始合作,一路看到創維的發展,不僅是對高層,就是對普通的員工也有非常清晰的了解。

此舉確保創維的資金鏈不至於斷裂,而創維在此過程中亦不斷宣稱公司現金充足,並以實際行動證明。2004年12月6日,創維主動償還了早前簽定的國際銀團6000萬美元貸款中已到帳的1000萬美元本金,並於同月10日通知銀團,要求取消貸款。

而來自當地政府的表態支持無疑為寒冬中的創維送來春天般的溫暖。對於黃宏生被捕一事,12月中旬深圳市副市長專程趕往創維集團了解情況,並表明政府的態度:創維作為深圳市的名牌企業,將會繼續得到政府在宏觀環境和相關產業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2006年1月11日,創維數碼在聯交所複牌。“創維複牌意味著公司重大危機已平穩渡過,企業運營恢複正常。”張學斌18日在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說,創維完全恢複正常運營的理由還包括,2005年3~9月創維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7.5%,達到46.4億港元,實現利潤4300萬港元。“由於下半年才是彩電的銷售旺季,上半年的營收和利潤通常約隻占1/3,創維可以確保成為盈利最高的國內彩電企業。”

借助於危機事件中的坦誠溝通和積極公關,在危機時刻,創維獲得了從經銷商到供應商,從金融機構到政府部門的一致支持,有效避免了以往國內愛多公司、金正公司等企業在危機事件中遭遇經銷商、供應商和投資者聯合發難逼債崩盤的悲慘局麵。創維在黃宏生事件中與各利益相關者的精彩公關,堪稱中國企業危機溝通的典範。

二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原文】

“夫齊性剛,其國富,君臣驕奢而簡於細民,其政寬而祿不均,一陳兩心,前重後輕,故重而不堅。擊此之道,必三分之,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其陳可壞。秦性強,其地險,其政嚴,其賞罰信,其人不讓,皆有鬥心,故散而自戰。擊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貪於得而離其將,乘乖獵散,設伏投機,其將可取。楚性弱,其地廣,其政騷,其民疲,故整而不久。擊此之道,襲亂其屯,先奪其氣,輕進速退,弊而勞之,勿與爭戰,其軍可敗。燕性愨(1),其民慎,好勇義,寡詐謀,故守而不走。擊此之道,觸而迫之,淩(2)而遠之,馳而後之,則上疑而下懼,謹我車騎,必避之路(3),其將可虜。三晉者,中國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於戰,習於兵,輕其將,薄其祿,士無死誌,故治而不用。擊此之道,阻陳而壓之(4),眾來則拒之,去則追之,以倦其師。此其勢也。”

【注釋】

(1)愨:誠實、謹慎、忠厚。

(2)淩:侵犯、欺侮。

(3)謹我車騎,必避之路:謹,謹慎、秘密。避,退避。意思是秘密地將我軍車騎埋伏在敵人敗退必須經過的道路上。

(4)阻陳而壓之:阻陳,能阻止敵人的陣勢。壓,迫近的意思。

【譯文】

“齊國人性情剛烈,它的國家富足,但君臣驕奢,忽視民眾利益,政治比較鬆馳,分配也不平均,而一陣之中人心不齊,兵力部署前重後輕,所以陣勢雖然龐大但不堅實。打擊它的方法是,宜將我軍分為三路,兩路夾擊它的左右翼,另一路乘勢追擊,它的陣勢就可以攻破了。秦國人性情強悍,它的地勢險要,政令嚴明,賞罰分明,士卒臨陣勇猛而鬥誌高昂,所以能在分散的陣勢中各自奮戰。打擊它的方法是,先施以小利引誘它的士兵脫離主將的指揮,此時我軍先打擊其分散的隊伍,並設置伏兵伺機取勝,就可以擒獲它的將領了。楚人性情柔弱,它的領土廣大,政令混亂,民力疲憊,所以陣勢雖然嚴整但不能持久。打擊它的方法是,要襲擾其駐地,先動搖它的士氣,然後突然進擊再突然撤退,使其疲於應付,而不要急於和它決戰,這樣就可以打敗它的軍隊。燕國人性情誠樸,行動謹慎,好勇尚義,但缺乏詐謀,所以它的陣勢長於防守而不善於靈活出擊。打擊它的方法是,一交戰就壓迫它,打一下又迅速撤走,同時還要襲擊它的後方,這樣會使它的將帥疑惑而士卒恐懼,此時我軍若將車騎埋伏在敵人撤退的必經之路上,就可以俘獲它的將領。韓趙是中原國家,其民性情溫順,它的政治平和,百姓不好戰事,而且輕視他們的將帥,不滿意自己的待遇,士卒沒有決死效命的鬥誌,所以陣勢雖然整齊但不中用。打擊它的方法是,可用強大的兵力壓製它,如果敵人眾兵來犯就與它對陣,如果它退卻就追擊,這樣一來它的軍隊便會疲憊不堪。以上就是六國方麵的大概形勢。”

【心得】

在這段論述中,吳起極為精辟地分析了齊、秦、楚、燕、韓、趙等六國的國情兵勢,並針對各國的具體情勢提出不同的戰略戰術。這些分析與闡述,顯示出吳起極為重要的謀略思想,即正確的謀略來自於對敵我雙方情況的準確了解,隻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妥善解決問題,克敵製勝。

發現與提出問題是謀略的前提,“謀之於未變之前,治之於未亂之時”,意即在事物未發生驟變、質變之前,就要善於謀劃,而不是被動地等到事變之後才去謀略。要做到這一點,善於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就顯得非常重要,難怪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高明的謀略者善於發現與提出問題,並為此而先謀之。

《三國演義》第103回記載:司馬懿與孔明兩軍對峙,司馬懿僅從使者的言談中就發現了問題。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繁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由於司馬懿料到孔明必不久於世,故令軍隊無論蜀兵如何挑釁都堅守不出,後來孔明果然病死五丈原,蜀軍自行離去,司馬懿這才得以平安班師回洛陽。

唐朝李淵父子及其謀士在隋朝末年就敏銳地看出隋王朝“氣數將盡”,其統治不會長久。房玄齡於開皇時隨父到京,曾私下對父親說:“隋不足保全家國,今雖清平,其亡可翹足而待。”正因為善於發現問題點,所以李淵父子私下招兵買馬,早存反隋之心,並定下了奪取天下的謀略。

再如唐初“玄武門政變”後,立有大功的尉遲敬德發現宮府力量(李建成餘黨及其勢力)還在蠢蠢欲動,隨時可能待機而起發動叛亂,因此建議李世民及時采取“使不安者自安”的安撫政策,以穩定人心、控製情勢。

善於發現問題,就可早定謀略,而有助於戰爭的勝利與事業的成功。如果不善於發現與提出問題,就要陷入被動。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雷峰塔倒塌一樣,“磚被人一塊一塊地抽走了,直到有一天轟地一聲倒下了。”等到問題出現甚至發生驟變之後才來謀略,未免太遲了,且往往是謀而無用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事後謀略並非徒勞無益,所謂“亡羊補牢,猶未晚矣!”隻是大勢已去,一旦錯過最有利的時機,要扭轉局勢就十分困難了。

秦二世“持身不謹兮,亡國失勢;信讒不悟兮,宗廟滅絕”,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在於秦二世沒有及早地發現江山將傾、國之將亡,而依舊沉湎於酒色之中;也沒有發現趙高等一班奸臣“指鹿為馬”地欺騙他,正醞釀趁國勢混亂之際奪權的陰謀,仍然聽信讒言,直到最後國滅身亡,悔之晚矣!

要確定謀略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什麼?要達到什麼目的?要取得怎樣的效果?如果不清楚目標是什麼,就會抓不住要領,白忙一陣而又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確立目標,就要圍繞著目標來收集各種情報,既包括有助於解決此問題的資訊、情況,也包括不利於此問題的情報資料。隻有充分地了解狀況,並掌握各種有效的資料、情報,才能為製定正確謀略提供有利的條件。

在軍事鬥爭中,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是製定正確謀略、克敵製勝的重要因素。

商湯的謀臣伊尹為了探測夏桀的力量,向商湯獻策說:桀的軍力有多大,號召力有多強很難看出,是不是采取抗貢(不給夏桀送貢品)的手段,好看看他有多大的軍力與號召力。商湯接受了伊尹的謀略,第一年不向夏桀進貢,夏桀大怒,調九夷之兵伐湯。伊尹說,桀還有號召力,不宜與戰,趕快賠禮道歉,補送更加優厚的貢品,以息桀怒。第二年商又抗貢,桀更怒,又想調九夷之兵伐湯,但九夷反對連年用兵,不聽調動,最後隻征集了三夷之兵攻打商湯。伊尹又獻策說:桀已經沒有號召力了,三夷之兵戰鬥力也不強,士氣不高,可以對桀作戰了。於是商湯聯合諸侯軍隊,於山西安邑的鳴條誘敵出戰,大敗夏朝,建立了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