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原定於1944年6月5日橫渡英吉利海峽,在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當時英吉利海峽氣候惡劣,幾乎難以達成此目的。但是盟軍認真地分析氣象資料後,預測在6月6日這段時間內可能會有一段好天氣。於是盟軍將原定時間改為6月6日,在諾曼底強行登陸成功。而德軍就沒有分析到會有一段好天氣,認為壞天氣將一直持續下去,盟軍難以采取龐大的軍事行動,所以軍官開始休假,空中海上的偵察也鬆懈了,幾乎處於毫無戒備狀態,因而給盟軍的突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同時,吳起在這裏所表明的謀略思想,也指出在政治與軍事活動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矛盾和問題,領導者要學會掌握主要矛盾和問題的所在,一旦這些矛盾與困難獲得解決,其他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了。這如同杜甫在一首詩中所寫的:“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魏文侯時,西門豹為鄴縣令,上任後卻隻見閭裏蕭條。於是,他找來當地的父老們,問是什麼原因使民間這般疾苦,父老們答說是因為河伯娶婦所造成。原來漳河流經鄴縣,傳聞漳河之神河伯愛好美女,若每年給河伯娶一新婦,可保風調雨順,年豐歲稔,否則,河神一怒,必致河水泛濫,漂溺人家。
然而,事實是這一帶經常鬧天災,當地一幫巫婆串通土豪、衙役,借口為河伯娶婦,向民間賦稅幾百萬,以中飽私囊。更有甚者,每當初春時候,這幫人就到處去尋訪女子,一見到有幾分姿色的,便說此女可做河伯夫人,有錢的人家還可以通融,沒錢的就隻得將女兒交出來。到了河伯娶婦的那一天,將女子打扮一番,放在一條草墊上投入河中,漂流一會兒便自行沉下去做“河伯夫人”了。因此緣故,凡有女孩的人家便紛紛遷徙逃避,這裏的人也就越來越少了。
西門豹透過調查,掌握了鄴縣之所以民不聊生的症結所在。於是,決心揭開河伯娶婦的真相,遏製歪風怪俗。到了河伯娶婦的那一天,西門豹借口新婦不美,定要擇日另選良婦再娶為由,命人將老巫、鄉紳拋入河中,去向河伯報信,從此再無人敢提為河伯娶婦的事。之後,西門豹發動百姓興修水利,自此鄴縣不再畏懼水患旱災,人民安居樂業。
1860年,林肯當選為美國總統。當時,美國南北在體製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北方是自由資本主義,而南方則盛行黑奴製。1861年,南方11個州相繼叛亂,宣布脫離聯邦,成立南方聯盟,南北戰爭於是爆發。戰爭初期,北方在軍事上連連失利,甚至威脅到首都華盛頓。在此不利的情況下,林肯清楚地認識到,當前這場戰爭是廢奴與蓄奴之爭,唯有旗幟鮮明地宣布廢除奴隸製,才能喚起民眾、鼓舞士氣而扭轉敗局。於是他當機立斷頒布了《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南方各州“所有的奴隸由現在開始永遠獲得自由”。廢奴宣言得到了國內民眾的熱烈擁護,也瓦解了南方叛亂各州的戰鬥力,使內戰形勢產生大逆轉,而成為南北戰爭的重要轉折點。
三搴旗取將,必有能者
【原文】
“然則一軍中,必有虎賁(1)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取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其有工用五兵(2)、材力健疾,誌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能審料此,可以擊倍。”武侯曰:“善!”
【注釋】
(1)虎賁:勇猛如虎的戰車甲士。殷周時戰車上才有甲士,春秋時也有車下甲士,他們都是軍官身分。至戰國士與卒連稱,又有“虎賁之卒”的說法。
(2)五兵:泛指各種兵器。古代常用的五種兵器為戈、殳、戟、酋矛、弓矛;步兵的五兵是:弓、矢、矛、戈、戟。
【譯文】
“但是,我方全軍之中,一定有像猛虎一樣勇敢的人;其力量可以輕易地舉起大鼎,腿力矯健地可以追趕上戰馬,在戰鬥中,奪取敵旗,斬殺敵將,一定會有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像這樣的人才,必須加以選拔,區別對待,愛惜並看重他們,這是軍隊的精英。凡有善於使用五種兵器、體格強壯、行動敏捷、有誌於殺敵立功者,一定要予以加官進爵,用他們來與敵人決戰。同時還要厚待他們的父母妻子,以獎賞鼓勵他們,並用刑罰警戒他們。他們是部隊的中堅力量,能持久地進行戰鬥。能夠正確地遣用他們,就可以擊敗兩倍於自己的敵人。”
武侯說:“好啊!”
【心得】
吳起在這段論述中強調,一支能征善戰的軍隊中必須要有“虎賁之士”,也要有武藝高強、智勇雙全的將領,以構成軍隊的核心和中堅。同時,對軍隊要嚴格地予以訓練,並且須有分明的賞罰,以激勵其鬥誌。
臨陣作戰,成敗的關鍵在於將領能力的高低。因此,古時臨陣拜將往往要實行隆重的儀式,以示君主對將領的信賴。比如說當年劉邦拜韓信為將時,就先齋戒數日,再擇吉日設壇施行拜將之禮。
中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說過:“夫將者,國之輔也。”既然將領是國家的棟梁,在任將之時就當擇賢而任,任用得當才能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戰國時期,趙國以廉頗、趙奢、李牧為將,不但使趙國在與其鄰國的對抗中發揮強大的實力,就是西方的強秦想要進攻其他國家時也以趙國為患。趙國以李牧為將駐守邊境,使北部邊陲得以穩定、安寧。後來趙王中了秦的反間計,以趙括代替廉頗。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將趙的40萬大軍頃刻之間就葬送長平,趙國因此一蹶不振。又如燕以樂毅為將攻齊奏捷,齊隻剩有莒和即墨二城,眼看就要被燕所滅,結果燕中田單反間計,更換樂毅,燕反而大敗。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善用兵的人,然而一招之失,誤用剛愎自用的馬謖為將,戍守北伐曹魏途中的咽喉之地——街亭。以致街亭失守,北伐行動因此而不得不中止。
既然將領的能力關係到戰爭的勝敗,那就不能不謹慎選將任將。
古人稱知天時、明地理、善人和的將領為“神將”。以此三者為準,諸葛亮、周瑜即堪稱為“神將”。劉備在得諸葛亮之輔前,雖然有當時最勇猛的關羽、張飛為將,但還是處於被動地位。後來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作軍師,才透過與孫權聯合作戰,在赤壁一役取得勝利;之後同樣是借著諸葛亮之力而借荊州、取巴蜀,由此建立蜀國。劉備死後,全仗諸葛亮的苦心經營,才支撐著蜀國與比它強盛的魏、吳抗衡。
赤壁之戰,諸葛亮知天時、善人和的才能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渡瀘水、北伐中原,諸葛亮明地理的才能得到了展現。古人曾感慨地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像諸葛亮這樣的將帥之才更是千載難有。
軍事上得良將可以“百戰不殆”。治國之道與治軍之道相同,凡能得賢良之才而委以重任,則國將大治,且可保長盛不衰。
古時候,湯得伊尹而興商,文王得薑尚而滅紂,齊桓公得管仲而九合諸侯,號為盟主。楚懷王任用屈原,而使內政外交都取得了卓著成效,後因聽信讒言,疏離屈原而寵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以致“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不僅使楚國國勢漸衰,自己更是“客死於秦”。唐玄宗初為皇帝時,選賢任能,天下大治,形成“開元盛世”局麵,後來以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為相,招致“安史之亂”。古人說:“廢興之道”,不在“地廣兵強,人殷國富”,關鍵在於明主“得賢之用”,此見解頗為深刻。
的確,募集戰士、組編軍隊是較容易的事,但求得一員智勇雙全的主將卻很困難。在政治活動中,領導者必須像伯樂相馬那樣,要善於發現將才,注意培養將才,並適度地委以重任,國家才能興盛,人民才能富強。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被美國前總統尼克森譽為“小舞台上的大人物”。他長期執政,深諳治國統軍的將帥之才既珍貴又難得。為了新加坡的長治久安和繁榮昌盛,早在70年代中期,他就著手精心選拔和培養接班人,使一批受過高等教育、有專業知識並經過工作鍛煉的年輕人,擔任內閣的成員,作為新加坡第二代領導人,吳作棟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位。吳深受李光耀賞識,並受到培養和重用。自1976年步入政壇後,擢升很快,38歲時晉升為貿易和工業部長,後又擔任衛生部長、國防部長等職。1985年李光耀組成年輕化、專業化的“專家治國”內閣,吳作棟出任第一任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從而成為第二代領導人的領袖。此後,凡是內閣必須作出決策時都由李、吳共同協商。自1989年起,李光耀完全放手由吳作棟全權決策。1990年11月,李光耀讓出31年的總理職務給吳作棟,將政權移交給新一代的領導人。
二戰期間,美國陸軍總參謀長馬歇爾非常重視選用將領,他認為指揮官的才能是克敵製勝的重要條件。因此,他任用將領不拘一格,寬容公正,不抱成見,將領可以充分發揮其指揮才能。他既重用資深老將麥克阿瑟,又破格任命艾森豪威爾為歐洲戰區美軍總司令。他既對符合他個人思考模式、注重實效、與人無爭的布雷德萊委以重任,也能容納甚至喜愛與他個性相異、出言不遜的將領巴頓和史迪威。馬歇爾的選才用將之道,確實為美國在二戰中獲勝起了不小的作用。
另外,吳起所強調的賞罰分明亦是增強軍隊戰鬥力的重要謀略。該賞的賞,該罰的罰,賞罰分明,是政治謀略得以實現的重要保證,曆來為古今中外政治家所重視。
趙奢是戰國時趙國名將,他治軍的特點是賞罰分明。早在他出任田部吏之時,就有照章辦事、不徇私情的政績。公元前271年,趙奢任田部吏時到平原君家收租稅,可是“平原君家不肯出稅”。平原君既是趙王的親族,又曾3次做過趙國的宰相,乃戰國時有名的“四公子”之一。更何況趙奢能在趙國為官,正是平原君向趙王保薦的結果。但他果斷地接連斬殺平原君家中九個管事人員,以示懲處。平原君聞知後非常惱怒,欲殺趙奢。趙奢義正辭嚴地向平原君說:“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君為貴族,怎能置天下大事於不顧呢!”趙奢這一番話,不僅使平原君怒氣全消,而且以趙奢為賢才,再次向趙王舉薦。
諸葛亮也以賞罰分明著稱於世。他認為,一是賞不可不平,罰不可不均。賞不可虛設,罰不可妄加,賞罰一定要掌握合理的分寸;二是賞賜不避仇家,誅罰不避親戚。不受個人好惡喜怒的影響,應該是“喜不可縱有罰,怒不可戮無辜,喜怒之事,不可妄行”;三是違者必罰,絕不為博取仁慈的名聲而破壞法紀的威嚴。當是“令不可犯,犯令者斬”,“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四是“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主張製定法紀,教育民眾,“不教而戰,是謂棄之”。由於諸葛亮堅持上述原則,所以受過他處罰的人都不怨恨他。蜀漢官員張裔稱讚諸葛亮,說:“公賞不遣遠,罰不附近,爵不可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貴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曹操在曆史上一向以治軍嚴謹、賞罰分明著稱。公元197年,張繡敗曹操於南陽,曹操在撤退途中,嫡係青州兵軍紀混亂,而大將於禁及其部屬,則與民秋毫無犯。一日,於禁將帶頭違犯軍紀、搶掠民財的三名青州軍將領當眾斬殺,並責令其他將領嚴格約束部隊。部隊到宿營地後,幾個青州兵將領立即向曹操誣告於禁圖謀不軌,乘戰敗撤退之際斬殺統帥親兵。曹操了解事情真相後,立即召集諸將,當眾表彰於禁治軍嚴明,將他由伯爵晉升為侯爵。
第一次西裏西亞戰爭期間,腓特烈想利用夜幕時分調整其營內的部署,遂傳令某時刻後帳篷內不得點火或蠟燭,違者處死。當他親自巡視營地至齊騰上尉的帳篷時,見有火光,進去一看,發現上尉正封好剛給妻子寫好的信。腓特烈責問道:“難道你不知道命令嗎?”齊騰跪地請求寬恕。腓特烈則要他在信中再加上:“明日我將在絞架上死去。”次日,齊騰果然被處死。
海爾集團靈活地將“馬特萊法則”,又稱80:20法則運用於幹部管理,使其的“賞罰原則”注入了新的內容。具體來說,就是從管理學角度,把80:20作為確定比值,要側重抓關鍵的人、關鍵的環節、關鍵的項目,即20%,以帶動80%。運用該法則於管理,即職務越高,責任越重。對於錯誤和責任,幹部與員工責任分別為80/20,即幹部要對其下屬的錯誤負80%的責任,具體工作人員負20%的責任。“誰掌握多大權力,誰就承擔多大責任”。雖然管理人員是少數,但是,賦予了職權,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海爾的管理是到位的,事無巨細均有人管;海爾的運轉是高效的,職權利責,賞罰分明。海爾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從一家瀕臨倒閉的小企業迅速成長為具有世界聲譽的國家特大型家電企業,它的成功並不是偶然的。海爾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被作為成功的案例,寫進哈佛大學、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的案例庫,成為全球通用的教材,這在中國企業界是前所未有的。這標誌著海爾已經從最初的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管理方法發展到以自己的創新管理進入國際管理界的前沿。海爾創新的人力資源管理對中國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製度,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將有極大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四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原文】
吳子曰:“凡料敵,有不卜而與之戰者八。一曰疾風大寒,早興寤遷(1),剖冰濟水,不憚艱難。二曰盛夏炎熱,晏興無間,行驅饑渴務於取遠。三曰師既淹久,糧食無有,百姓怨怒,祅祥數起,上不能止。四曰軍資既竭,薪芻既寡,天多陰雨,欲掠無所。五曰徒眾不多,水地不利,人馬疾疫,四鄰不至。六曰道遠日暮,士眾勞懼,倦而未食,解甲而息。七曰將薄吏輕,士卒不固,三軍(2)數驚,師徒無助。八曰陳而未定,舍而未畢,行阪(3)涉險,半隱半出。諸如此者,擊之勿疑。”
“有不占而避之者六。一曰土地廣大,人民富眾。二曰上愛其下,惠施流布。三曰賞信刑察,發必得時;四曰陳(4)功居列,任賢使能。五曰師徒之眾,兵甲之精。六曰四鄰之助,大國之援。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
【注釋】
(1)寤:睡醒。寤遷,指夜間行動。
(2)三軍:周朝的編製,天子六軍,大國三軍,每軍1.25萬人。春秋時,晉國有中、上、下三軍,以中軍之主將為三軍統帥。楚國則稱中、左、右三軍。這裏是軍隊的統稱。
(3)阪:山坡。
(4)陳:宣揚、表彰的意思。
【譯文】
吳起說:“不必透過占卜判斷敵情就能夠與之交戰的有八種情況:一是在大風嚴寒中晝夜行軍,破冰渡河,不顧部眾艱苦的;二是盛夏炎熱,出發遲緩,中途又不休息,快速行軍又饑又渴,隻顧趕往遠地的;三是部隊長期在外,糧食用盡,百姓怨恨憤怒,不祥之兆屢屢出現,而將帥製止不住的;四是軍需物資耗盡,柴火飼料所剩無幾,天氣陰雨連綿,無處可以掠取補充的;五是兵員不足,水土不服,人馬患病,鄰國不來相助的;六是路程遙遠,時已黃昏,士兵疲勞恐懼,既困倦又饑餓,解甲正在休息的;七是將吏能力薄弱,士眾軍心不穩,全軍一夕數驚,三軍孤立無援的;八是部署未妥,宿營未畢,或翻山越險隻過了一半的,遇到這類情況,都應當迅速進擊,不要遲疑。”
“不必占卜預測就應該避免和敵人作戰的情況有六種:一是土地廣大,人民眾多而且富裕的;二是君主愛護百姓,恩惠普及全國的;三是賞必有信,罰必明察,行動及時的;四是論功授位,任用賢能的;五是軍隊眾多,裝備精良的;六是有鄰國協助,大國支援的。凡在這些方麵不如敵人,就應避免和它作戰而不必遲疑。這就是要求視敵情可進則進,知道難以取勝便迅速退走。”
【心得】
這段文字乃是論述掌握敵情、順應時勢、臨敵決策的謀略思想。
吳起首先指出,對敵情應盡可能深入、詳盡地了解,而不必占卜;要找出敵人的弱點,抓住戰機、迅速出擊,給予敵人致命的一擊。
在臨陣對敵時,一定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所謂知己,就是正確評估我方的實力,才能確定應該采取何種攻勢,是以攻為主,還是以守為主,或是以守為攻。所謂知彼,就是掌握敵方動靜,了解敵方作戰策略,以找出相應的對策,等待製勝的機會。
中國戰爭史上,憑借著“知己知彼”而取勝的典型戰例很多,而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赤壁之戰”。曹操在收服青州起義軍後實力驟增,後經官渡之戰擊敗實力強大的袁紹,繼而弭平袁術,使北方得以統一。於是曹操揮軍南下,欲一舉消滅已不堪一擊的劉備和隻是表麵臣服的孫權。在萬分危急時刻,諸葛亮以聯吳抗曹說服劉備,並隻身前往東吳去勸說孫權。正當孫權猶豫不決之際,曹操投下戰書,號稱帶領80萬大軍來與孫吳決戰。孫權手下大臣,以張昭為首者主張“求和”,認為隻有“和”才能保全江東。諸葛亮在“群英會”上“舌戰群儒”,分析了當時曹軍的弱點:一是曹軍“遠來疲憊”,戰鬥力不強;二是曹軍不習水戰,正好有利於孫、劉聯軍發揮水戰之特長。
周瑜則更全麵分析曹軍之所以不可怕的根據:一是從人數上校正了曹操的說法,以減少孫權心中的壓力;二是論證曹軍戰鬥力不強,“以疲憊之卒禦狐疑之眾,眾數雖多,甚未足畏”。透過諸葛亮與周瑜對形勢的分析之後,孫權才下定決心與曹軍作戰。諸葛亮、周瑜以“知彼”而終能在“赤壁之戰”中取得勝利。
指揮者正確的布署源於正確的判斷,而正確的判斷源於對戰爭形勢的正確分析。在戰場上,將領的作用在於正確分析形勢,並根據具體形勢調整戰略戰術。如果不能從實際出發,隻會導致失敗。
吳起的這一個謀略思想對現代的商事戰爭也極為有用。經營者如可從眾所周知的資訊、資料來加以分析判斷,便得以獲知對手機密的經營謀略。相反的,各個國家、地區、公司也都有自己的經濟和技術機密,這些機密一旦被競爭對手取得,便將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有時這些秘密會在公開的報刊資料上露出蛛絲馬跡,聰明的對手如能掌握這些線索,並細加分析,就可得知自己所要的情報。
1948年美國為加快飛機葉片的加工速度,提出了數控機床的設想。麻省理工學院受空軍委托進行設計研製,研製工作防備森嚴。1952年,這一個消息傳到日本,日本人千方百計想搜集相關情報。當時,日本科研人員發現美國出版的《科學》雜誌上刊登一張異樣機床照片後,馬上深入研究分析,在放大鏡下仔細揣摩,不僅確證了它就是數控機床,連工作原理部分也都分析出來了。最後,他們透過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個日本留學生拿到數控機床的說明書,由此不僅掌握了全部技術的細節情報,甚至還發現美國設計中的缺點。後來,日本自己研製數控機床,從研製到投產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而這一成功使日本機床工業跨入一個新階段。
在當今的商戰中,研究和預測市場趨向,並據此確定經營方向的謀略思想的確非常重要。市場供求瞬息萬變,但總有規則可循。因此,公司在進入市場前,必須對相關的消費傾向、生產趨勢以及市場變化進行分析和預測,並以此作為公司經營決策的依據。“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美國著名的企業家哈默還在經營一家名不見經傳的製藥廠。當時許多藥廠認為,由於軍方和政府取消了合同,製藥業將會出現蕭條景況。哈默卻獨具慧眼,預見戰爭一旦結束,隨著戰時藥品供給製的取消,群眾一定會掀起購買藥品的熱潮。因此,在其他藥廠正大批裁員、解雇化學師和藥劑師的同時,哈默反而增加人員和擴大藥房,並設法從國外進口藥材。後來,形勢的發展證實了哈默的預見,他抓住了機遇,使藥品生意越做越興隆。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成功之道主要也是在於他善於“未戰而妙算”——預測。他曾預測,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將更普遍用“花”來美化環境。但養花要有一定的空間,不僅費時費工,品種也受到限製,所以塑膠製成的塑膠花必將受到人們的歡迎。因此,他立即到塑膠花的創始地意大利進行現場考察,回香港後便集中精力籌備生產。由於預測精準,長江塑膠廠精心製作的塑膠花一上市便暢銷;更由於其價格比意大利的產品便宜一半,所以也受到歐美進口商的歡迎。李嘉誠創辦的長江塑膠廠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塑膠廠,而他本人也被譽為“塑膠花大王”。
從軍事活動來看,吳起在本段中還提出“凡此不如敵人,避之勿疑。所謂見可而進,知難而退也”之謀略要求,強調在見到進攻的機會時,必須果斷地進攻。這在臨敵作戰時是極為重要的,因為隻有這樣才能克敵製勝。《百戰奇法·進戰》所指出的:“凡與敵戰,若審知敵人有可勝之理,則宜速進兵以搗之,無有不勝。”此處所謂“可”,不僅指力量,更強調機會。由此可知,軍事統帥應見機而行。
晉武帝鹹寧五年(公元279年),晉集六路大軍展開滅吳之戰。公元280年正月,各兵馬朝向預定目標進擊。三月,吳軍主力在板橋遭王渾部屬孫疇及周浚大軍襲擊,大敗。王渾進臨大江,等待順流而下的王浚水軍。揚州別駕何惲向揚州剌吏周浚建議:“吳軍主力已滅,吳國朝野莫不震懾。如今王浚已克武昌(今湖北省鄂城縣),正乘勝東下,所向輒克,吳國眼看就要滅亡,我們應當急速引兵渡江,直取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周浚認為很有道理,便要他親去麵見王渾。何惲說:“王渾諳於事機,隻想謹慎從事以免過失,不會同意我們的主張。”但周浚堅持要他去向王渾建議。一見王渾,王渾果然說:“陛下隻命我屯守江北以抗吳軍,沒讓我隨便冒進。你們揚州的兵馬雖然善戰,能夠獨自掃平江東嗎?我若速命進軍建業,即使獲勝也沒功勞;如若不勝,罪過就大了。況且陛下已明諭王浚之軍歸我節製,你們隻管準備船隻,等王浚來到一同過江。”何惲又說:“王浚克萬裏之寇,怎會以赫赫戰功來受你節製呢?而且你身為上將軍,應當見可而進,何必處處等待詔命呢?你這樣做,大家都會不滿的。”王渾仍未動心,堅持大軍屯於江北。
王浚自武昌順流而東,前往建業。王浚舟師過三山(今南京西南)時,吳主孫皓正山窮水盡。此時,孫皓采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衝之計,分送降書給王渾、王浚、司馬等各一份,企圖使3人爭功,引起晉軍內亂。此時晉軍除王浚外,王渾、司馬等均在江北岸。王渾在接到降書後,曾要王浚過來商議。王浚則借口“風利,不得泊舟”,催軍直指建業。3月15日,吳主孫皓被迫到王浚軍門請降,割據江東57年之久的孫吳政權滅亡。
“見可而進”的“可”,是建立在對全局分析的基礎之上,而非局部的“可”與“不可”。有時,從局部看可以進擊,但此時進擊若不利於全局,就不可進。因此,指揮者要做到“見可而進”,必須對全局有正確的分析和判斷。
吳起提出的“見可而進,知難而退”還表明:在軍事行動中,若繼續前進有可能導致對自己不利的結局或使戰局發生逆轉時,就應停止進攻或迅速撤退。
曹操平定漢中後,沒有被勝利衝昏頭,他力排眾議,拒絕率軍急進西川,這充分顯示曹操適可而止的戰略眼光。《三國演義》中說:曹操攻下了張魯的老巢南郡以後,謀士們紛紛進言,勸曹操乘勝進兵,直取益州。主簿司馬懿說:“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智者貴於乘時,時不可失也。”謀士劉曄也說:“司馬仲達之言是也。若少遲緩,諸葛亮明於治國而為相,關張等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守關隘,不可犯矣。”曹操拒絕了,他說:“人苦不知足,既得隴,複望蜀。”一直按兵不動。曹操及時控製取勝後的激情,適可而止,見好即收,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物在發展變化中都有一個度量臨界線,超過這個“度”,事物就要發生質變。軍事鬥爭也不例外,在有利條件下進攻,本來是一個主控的行動,但進攻到何種程度,不僅會受到敵我雙方力量的製約,同時也受到整個戰略態勢的影響。對此如果不能宏觀地認識問題,卻在超出自己力量的限度下繼續進兵,主控權就會移轉到敵方陣地,有利的情勢也將反演為不利的局麵。
《三國演義》記載:劉備為報關羽之仇,倉促發起伐吳之戰,確實是缺乏審時度勢的錯誤之舉。但從戰役的發展過程來看,劉備在猇亭之戰初期,憑借優勢兵力和有利地勢,以及在複仇雪恥思想指導下一時激起的士氣,攻城奪地,連戰皆捷,無論從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爭取到了不少主控權。此時東吳被迫再次提出議和,願將範疆、張達二人“並張飛首級”一齊送還;另外“交與荊州,送歸夫人,再會前情,共圖滅魏”。當時劉備頭腦如果清醒,應趁此機會停止進攻,坐下來與東吳談判,同時以軍事力量威懾東吳,配合“伐交”,就有可能在一定範圍內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恢複孫、劉聯盟的戰略態勢。可惜劉備未能“適可而止”,被初戰勝利衝昏了頭,加上家恨私仇,使他不能正確地認識形勢和自我控製,堅持率軍長驅直入,企圖一舉滅吳。結果,他的大軍攻到猇亭已成強弩之末,滅吳的目的不但沒有達到,反而被東吳一把火燒了個精光,留下千古遺恨。
從史例看,適可而止,是軍事統帥在處於主控地位時,應十分注意的問題。
五觀敵之外,以知其內
【原文】
武侯問曰:“吾欲觀敵之外(1)以知其內(2),察其進以知其止(3),以定勝負,可得聞乎?”
起對曰:“敵人之來,蕩蕩無慮,旌旗煩亂,人馬數顧,一可擊十,必使無措。諸侯未會(4),君臣未和,溝壘未成,禁令未施,三軍匈匈(5),欲前不能,欲去不敢,以半擊倍,百戰不殆。”
【注釋】
(1)外:現象、征候。
(2)內:指實際情況。
(3)止:終止,引申為目的、意圖。
(4)諸侯未會:諸侯,西周、春秋時分封的各國君主,在其封疆內,世代掌握統治大權。規定要服從王命,定期朝貢述職。同時有出軍賦與服役的義務,周天子可以征調諸侯的軍隊隨他出征。諸侯未會,即各路軍隊尚未到齊的意思。
(5)匈匈:同洶洶,擾攘不安之意。
【譯文】
武侯問道:“我想從敵人的外部現象觀察其內部情況,從敵人的行動來推斷它的真實意圖,從而判定勝負,有什麼方式可以說來聽聽嗎?”
吳起回答說:“敵人來時如果行動散漫而全無警惕,旗幟零亂,人馬東張西望,在這種情況下,我軍可以以一擊十,必然使敵人驚惶失措。敵人各路軍隊尚未會師,君臣之間意見不合,防禦的溝壘還沒有築成,禁令也未能實施,而三軍喧嘩不安,想進不能進,想退不敢退,這時,我軍可以一半的兵力攻擊成倍的敵人,必然百戰不敗。”
【心得】
這段論述中,講的是料敵察機,即臨戰前要及時獲取大量而準確的資訊,且認真仔細地偵察敵情,以了解敵軍的情況,從而作出相應的謀略。
《管子·霸言》說得好:“故善攻者,料眾以攻為,料食以攻食,料備以攻備。”《六韜·武韜·兵道》亦雲:“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複擊其不意。”臨戰前必須料敵虛實,明察戰機。要實施這一個謀略,就必須要求軍事統帥善於透過表象看到本質,須具有高度的洞察思維能力和準確的判斷能力;而根據戰場上的瞬息變化,要具有善於選擇和抓住戰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