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泰始二年(公元466年),長史杜叔寶認為官署的軍隊駐紮曆陽(今安徽和縣、含山縣一帶),進軍不能過急。待輔國將軍劉勔軍隊到來時,全軍將士極為恐懼。這時建武司馬劉順才率軍開始進擊,且僅帶1個月的糧食。劉順軍與劉勔軍相對峙不久,劉順軍糧盡,杜叔寶即派5000精兵押1500輛糧車補充劉順軍。劉勔得知此消息,采納了部屬呂安國的建議,中途襲擊敵軍糧車,以使其不戰自潰。於是他選精兵千人,由小路繞到劉順軍後麵,到橫塘地區(今江東南京市)準備襲擊杜叔寶的運糧車隊。劉勔軍設伏於糧車必經之道,當糧車到伏擊地時,千餘精兵一擁而上,燒毀全部糧車,杜叔寶倉惶逃竄。劉順軍在援救糧車被襲的情況下,棄城逃遁,劉勔乘勢追擊,圍殲杜叔寶軍於壽陽。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慶(今江蘇南京市),改稱應天府,作為反元的根據地。此後,朱元璋以集慶為中心,分兵向南發展,曆時4年,相繼攻克了江蘇的鎮江、常州、江陰、揚州;浙江的婺州(今金華)、衢州、處州;安徽的廣德、安國等地,擴大了根據地。朱元璋之所以能迅速攻占這些地方,其根本的原因在於充分認識到輜重在戰爭中的作用,他采取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方針中,把輜重放在重要地位。在建立江、皖、浙一帶根據地後,他把發展生產、儲備軍糧、擴建軍隊放在首要地位。此後,經過幾年的征戰,朱元璋便統一了南方。

後勤保障是軍隊組織實施物資經費供應、醫療救護、裝備維修、交通運輸等各項專業勤務保障的總稱。科學技術進步,現代工業發展,使武器裝備的科研和生產能力也隨之提高,各種先進技術兵器不斷出現,造成戰爭的規模擴大、戰場廣闊、物資消耗巨大、裝備損壞與人員傷亡率提高的特點。因此,戰爭對後勤的依賴性越來越大,後勤保障越來越成為軍隊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後勤保障作為軍事後勤的中心工作,作用在於運用物質力量和技術手段,及時、準確地保障武裝力量作戰、建設的需要,鞏固和提高部隊戰鬥力,保證各項軍事任務的完成。這充分體現了吳起的思想。

四必死則生,幸生則死

【原文】

吳子曰:“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1),受敵可也(2)。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注釋】

(1)怒:軍威,奮發。

(2)受敵可也:即當機立斷、迎敵奮戰、奮勇拚搏,才能保全自己的意思。

【譯文】

吳起說:“戰場是打仗流血的地方,隻要抱著必死的決心就會闖出生路,若想僥幸偷生反而容易遭遇死亡。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就像坐在漏船上,又像伏在燃燒的房屋下,即使平素機智過人的人,也來不及謀劃;即使勇敢的人,也來不及鎮定威怒,唯一能做的就是迎敵奮戰。所以說,用兵打仗,最壞事的是猶豫不決。全軍失敗的災難,多半源於行動遲緩。”

【心得】

在這段論述中,吳起特別強調增強必勝勇氣的重要性。所謂三軍可奪其帥,不可奪其氣。奪其帥還可不敗,奪其氣則必敗無疑。

自古以來,凡是能征善戰的將領,無不視士氣為軍隊的生命。1796年蒙特諾特戰役前,由於法國國庫空虛,意大利方麵軍物質供應貧乏,又無法向政府領得任何東西,因此靠在意大利平原上打勝仗來保障後勤的供應是唯一出路。為此,拿破侖下令前進。然而士氣並不高漲,所以拿破侖於陣前演講以鼓舞士氣。拿破侖對士兵說:“我想帶你們到世界上最富饒的國家去。富饒的地方和繁華的大都市將受你們支配,你們在那兒將會得到尊敬、榮譽和財富。”就是他的這番話激發了士兵的鬥誌,從而取得了蒙特諾特戰役的勝利。

蘇沃洛夫遠征意大利時,也是以他高超的演講藝術,激發士兵士氣,當時上萬名士兵齊聲呼喊:“我們的慈父,帶領我們前進吧!我們甘願效勞!”

拿破侖、蘇沃洛夫正是悟出了“必死則生,幸生則死”的奇特功效。

作為軍事統帥,能否果斷決策、士氣是否高昂,關係到對立雙方孰勝孰敗。果敢的行動與振奮人心的語言具有神奇的作用,它可以提振精神,作用有時勝過機槍大炮。所以,一個好的軍事統帥,既要勇猛果斷,還得是一個好的演說者,善於用語言激勵群眾,使部屬有樂戰之心,有獻身之誌。

在抗日戰爭中,宋哲元指揮的29路軍在長城雪夜襲擊日軍,取得了殲敵逾千、震驚中外的喜峰口大捷。1937年7月7日,又不顧國民政府“不抵抗”的命令,奮起抗戰,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29路軍之所以特別能戰,與宋哲元善於激發將士愛國禦侮的激情分不開。“九·一八”後,宋哲元加強了以抗日雪恥為中心的愛國教育,在每日晨操中,值日官必與士兵作如下問答:“東三省是哪一國的地方?”“是我們中國的!”“東三省被日本占去了,你們痛恨嗎?”“十分痛恨!”“我們國家快要亡了,你們還不覺醒嗎?你們應當怎麼辦呢?”“我們早就覺醒了,我們一定要團結一致,共同奮鬥!”宋哲元還下達兩個手諭:“寧為戰死鬼,不作亡國奴”和“有進無退,死而後已”。這些言辭,大大激發了將士們抗日救國的熱情,使部隊官兵獲得了戰勝侵略者的勇氣和力量。

曾三任英國首相的邱吉爾也善於透過演說激發民眾的熱情。1940年6月4日,即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最後一天,邱吉爾向英國人民和世界各國發表廣播演說。麵對法西斯猖狂進攻的危難形勢,他充滿信心地說:“即使歐洲大片土地和許多古老國家陷入敵人魔掌,我們也毫不動搖,毫不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戰鬥,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越來越大的信心和越來越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護衛國土,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的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這個演說鼓舞了英國軍民同仇敵愾、戰鬥到底的決心,對其他反法西斯國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41年底,侵略蘇俄的德國軍隊發動莫斯科戰役。德軍以優勢兵力一度攻到莫斯科城邊,蘇俄首都危在旦夕。然而,11月7日,莫斯科紅場卻出現曆史上的一大創舉:蘇俄的軍隊在正向首都進攻的敵人眼前,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斯大林站在列寧墓前,向受閱者發表充滿激情的講話:“全世界都注視著你們……你們不要辜負這個使命。”接著,部隊進行分列式,許多部隊直接從紅場趕赴前線。斯大林這一個舉動不僅對蘇俄人民,而且對全世界所有進步勢力都有深遠的意義。它顯示了信心:莫斯科能經得住考驗,敵人將被打敗。事實上也正是如此,驕狂不可一世的德國納粹軍隊在莫斯科城下遭到首次重擊,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終於破滅。

具有大無畏的精神,將自己置於有進無退的境地,必能夠使自己的軍隊絕處逢生、反敗為勝。

秦末,秦將章邯在定陶一戰大敗楚軍後,北上攻趙。趙王退入巨鹿固守。楚王以宋義為上將,項羽為次將,率軍救趙。宋義在安陽遲遲不動,楚軍在風雪交加的隆冬忍饑受凍。項羽催促無效,遂斬宋義以號令全軍,再派英布和蒲將軍率領2萬人渡河解救巨鹿,接著親率全軍北上。渡河之後,項羽下令鑿沉全部渡船,砸碎所有飯鍋,燒光岸邊房屋,每人隻發3天糧食,以表示誓不後退的決心。後來楚軍迅速包圍秦軍,個個以一當十,勇猛無比,把秦軍打得落花流水。從此,項羽成了抗秦的首領。

明建文帝即位後,相繼削除5個親王的藩王爵位,將他們廢為庶人。燕王朱棣為避災禍,假裝瘋病。建文帝仍不放心,密令軍士圍住燕王府,要抓朱棣,情勢萬分危急。朱棣連忙宣布病已痊愈,設計誘殺來將,迅速控製北平後,隨即揮師南下。經過3年爭戰,終於打敗建文帝,登上了皇位。

1799年7月,正在北非的拿破侖偶然得知:奧地利、英國、俄國再次聯合反法,蘇沃洛夫已到意大利,直逼法國。當時法國國內到處是搶劫,一片混亂。督政府遭到仇視,軟弱無力。要扭轉危局,拿破侖必須突破納爾遜率領的英國海軍的封鎖,盡快返回法國。決定計策後,拿破侖破釜沉舟,將裝備精良的3萬遠征軍留在埃及,親率500餘精銳官兵,秘密乘船出航。力量極為弱小的航船本著碰上納爾遜則死,躲過納爾遜則生的決心,經過一個多月的航行,終於踏上了法國的國土。

在聯想集團,許多青年人擔負起高層管理的重任,在IT服務、投資領域、房地產經營方麵再顯不凡身手。聯想是中國人的驕傲,是振興中國民族工業的成功典範。針對聯想超前的人才戰略,主要是柳傳誌在培養年輕一代掌門人時的幾個重要舉措。

聯想控股現在有五個子公司,每個公司執掌者都是年輕一代。楊元慶、郭為、朱立南、陳國棟、趙令歡被稱為聯想少帥,也有媒體把他們馳騁商場的作為稱作“五子登科”,在我看來他們更像聯想的五根頂梁柱。這種局麵的形成是柳傳誌慧眼識才,培養、指導、大膽啟用年輕人形成的一種強大的管理陣容。

1992年,信息產業領域打開了國門,也就是國家有關部門將批文去掉,關稅大幅度降低,外國企業的電腦大量湧入中國,像IBM、康柏等等這些廠家全進來了,一下子推動了中國的信息產業的發展。但是,對國內PC廠家的衝擊也是巨大的,當時可以說是潰不成軍,聯想在1993年第一次沒有完成任務。

1994年年初,柳傳誌組織聯想開了三個月的會,認真討論未來到底怎麼做的問題。研究聯想到底還能不能在中國計算機這一行做下去?跟人家比有沒有優勢?在資金、技術水準、管理、人力資源,全居於劣勢的情況下,這個仗打得還是打不得?當時有人提出,實在做不出自己的品牌呢,幹脆我們就做代理算了。但是研究的結果是,聯想堅決要打這個仗,他們認為自己的優勢主要就在本土化方麵。那年,他們把公司的組織架構,業務模式,徹底做了調整,一項項地進行檢查,然後換了29歲的年輕人楊元慶來擔任這個部門的負責人。

柳傳誌的這一決策是正確的,從1994年起,聯想幾乎每年都按100%的速度在增長,說明在當時把年輕人推到領導崗位這個做法成功了。柳傳誌說:“可以說1994年我們成功跨越了一個坎兒。”

針對這一轉折,有人在問楊元慶對聯想的貢獻時,楊元慶避開實際業績不談,卻說是“樹立起了聯想老一輩開拓者對年輕人的信任和信譽”。針對楊元慶的這一說法,柳傳誌解釋說,作為老一代創業者,我和其他人一樣對年輕人不是很放心,但是1993年在市場上的失利,讓我充分認識到我們這一代人,在聯想打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奠基性的作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進步,創業梯隊的知識結構陳舊,對市場變化反映遲鈍,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也不如年輕人了,潛在著“老馬可能拉不動大車”的危機,必須大膽啟用年輕人。我找到了當時集團CAD部總經理、年方29歲的楊元慶,告訴他聯想將有重大的改變,希望他以公司為重,放棄出國的念頭。

1994年3月,楊元慶出任聯想微機部總經理。兩年之後,領導聯想微機在1996年首次勇奪第一,一舉打破了國內微機市場多年以來被國外品牌占據第一的局麵。年輕人的成功,不僅贏得了聯想老一代創業者的信任,更讓柳傳誌在他們身上看到了希望,在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現實麵前沒有什麼比企業的希望更重要,更讓整個團隊精神振奮,給年輕人一個舞台、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他們會大有作為。後來,柳傳誌專門成立了總裁辦公室,目的就是把一些具有良好可塑性的、有潛力的人才集中起來。一方麵進行訓練與選拔,一方麵讓這些年輕人在工作中加強合作與協調,把他們培養成聯想的中堅力量。

2004年,聯想集團在柳傳誌協助下,楊元慶並購IBM(PC)業務,2005年順利完成了並購與調整,使聯想真正跨入了國際競爭的行列,體現了年輕一代聯想人的膽識和勇氣。雖然國際市場暫時還處於整合階段,相信他們很快就會創造出驕人的業績。

五用兵之法,教戒為先

【原文】

吳子曰:“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1)。故用兵之法,教戒為先。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百人學戰,教成千人。千人學戰,教成萬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以近待遠,以佚(2)待勞,以飽待饑。圓而方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左而右之,前而後之,分而合之,結而解之。每變皆習,乃授其兵。是謂將事。”

【注釋】

(1)不便:這裏

指不擅長之事。

(2)佚:同逸。指得到充分的休息。

【譯文】

吳子說:“士卒在戰爭中往往死於沒有本領,敗於不熟悉戰法。所以,用兵的法則總以訓練為先。一人學會了戰鬥本領,可以教會10人;10人學會了,可以教會百人;百人學會了,可以教會千人;千人學會了,可以教會萬人;萬人學會了,可以教會全軍。我以就近待敵遠來,以安逸待敵疲勞,以飽食待敵饑餓。既學圓陣又學方陣,既練坐下又練起立;如何前進,如何停止;如何向左,如何向右,如何向前,如何向後;如何使分散變集中,如何使集中變分散。各種變化都訓練熟悉了,才發給兵器。這些都是將領應該做的事情。”

【心得】

在此段論述中,吳起特別強調練兵的重要性。他認為“用兵之法,教戒為先”,即必須重視對士兵運用兵器之技能和采用戰術之能力的訓練,隻有提高士兵的作戰能力,才能克敵製勝。

戚繼光到浙江抗倭初期,明軍與倭寇作戰,常常一觸即潰,難以取勝。後來,他從農民和礦工中招兵,並加以嚴格訓練,組成著名的“戚家軍”,提高了部隊素質,因而能百戰不殆。

平日多出汗,戰時少流血。要想克敵製勝,就必須訓練有素。武術家練武是天天練,年年練,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數十年如一日,因而與人格鬥較易取勝。諸葛亮《將苑·習練》說:“夫軍無習練,百不當一;習而用之,一可當百。故仲尼曰:‘不教而戰,是謂棄之。’又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如果說古代軍隊需要訓練才能作戰,那麼在科學技術發達的現代,更需要訓練,因為複雜而先進的武器裝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掌握,必須經過長期嚴格地訓練。

教育和訓練可以激發出戰鬥力。在和平的年代,素質教育是治兵的首要任務,軍事訓練則是治兵的中心工作,必須結合兩者,以達到相輔相成之效,進而增強戰鬥力,在戰爭中才能克敵製勝。

兵貴精不貴多,這是治兵的原則之一。兵要精,就必須提高武器裝備的質量並增加數量,同時要使士兵與武器裝備緊密結合。除此,還要以教戒為先,加強軍隊的素質教育和嚴格的軍紀與技能訓練。

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其致勝秘訣在於戰前訓練有素。吳起所講的“教戒為先”強調了戰前訓練的重要性。如果想用缺乏訓練的“烏合之眾”在戰場上取得勝利,那隻是“天方夜譚”。

古代兵家重視“陣法”,臨陣若隻憑將領的突發奇想擺出奇陣是不可能取勝的。雖然古代講究的陣法已不適應現代情勢,但較之古代戰爭,現代戰爭更需要整體配合。而要達到整體配合的目的,又離不開戰前訓練。現在我們雖然處於和平時代,但為了適應可能出現的戰爭狀況,以必要的軍事演習來使軍隊掌握各環節間巧妙配合的要領還是不可少的。否則,一旦爆發戰爭,軍隊必定無所適從。

軍事上離不開配合,就商品經濟而言,各個領域、各公司的配合也是不可或缺的。雖然現代化社會的特點是分工日趨細致,但也需要“配合”,可以說如果離開了配合、協作,現代工業的機器生產就無法進行。而協力合作的順利實現,全靠平時的訓練有素。

吳起還指出訓練軍隊既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還應講“變”與“習”,正兵要常以正兵之法加以訓練,而奇兵應常用奇兵之術加以訓練。否則士兵就不能在戰場上依將帥的布置作戰。然而臨陣之際,將帥又不能套用兵法,必須根據實際情況作相應的調整,才有可能取得戰爭的勝利。曆史上,韓信、諸葛亮之所以百戰百勝,就在於訓練軍隊有章有法,調動軍隊靈活多變。

“變”、“習”之法在現代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一支常勝的足球隊,必然在賽前有一套完整的訓練章法,使每個隊員在場上的位置及所發揮的作用都是固定的。然而在具體的比賽中,教練實際上是根據對方的攻守特點來調兵遣將。如果在比賽中既不能牽動對方來適應自己,又不能臨場作必要的調整,則一定會失敗。

即使是商業談判,也需要談判者事前進行周全的訓練,掌握己方的基本原則並擁有一套應付談判的技巧,但在談判的具體過程中,談判者又必須針對對方的心理以及談判的具體氛圍特點作出調整,才可能使談判順利進行。

的確,“變”與“習”有一些基本法則,但運用“變”、“習”的關鍵還在於一個“活”字。

練兵之道用到企業上就是對人才的培養。聯想集團總裁柳傳誌後來基本上不再負責聯想的具體業務,主要把握戰略方向,很少兼任他職,但是要兼任聯想管理學院院長,這表明了他對企業培訓的重視。

聯想認為,企業有血型,符合這個血型的人,成為聯想的員工;不符合這個血型的人,聯想與之無緣。聯想管理學院就是培養出具有聯想血型的人。聯想需要三種血型的人:能獨立做一攤事情的人;能夠帶領一幫人做事情的人;能審時度勢,一眼看到底的領軍人物。

聯想的企業培訓有兩種架構,一種是直線型,企業培訓部統管企業所有的培訓,各部門要培訓,就給培訓部提需求,整個企業的培訓隻有培訓部輸出。這種模式便於管理培訓,費用上好控製,弊端是供需之間經常有矛盾,比較適合中小型企業的培訓需求。另一種是事業部體製,集團總部有培訓部,各分公司也有培訓部。集團培訓部不負責整個企業培訓,隻是負責企業文化的灌輸。各事業部的培訓部負責工作技能培訓,更小的部門都設有培訓接口,小部門和大部門都能夠進行培訓,培訓覆蓋麵比較大,可以進行需求小的專業技術培訓。這樣的架構使培訓更加貼近員工,缺點是重複培訓導致資源浪費。聯想的培訓正是這種事業部的組織架構,培訓組織滲透到公司的業務部門。

聯想企業文化的培訓在公司總部的管理學院進行,下麵子公司的文化稱之為企業亞文化。員工除了在集團總部接受公司文化培訓,在各子公司還要接受亞文化培訓。聯想電腦公司的培訓部負責電腦公司亞文化培訓,還要對電腦公司文化進行提煉,另一項重要職責是做新員工入職培訓。在電腦公司下麵的事業部,例如台式電腦事業部、筆記本電腦事業部等都有培訓接口人。

企業培訓是一種演練。聯想不斷去演練那些大家認為沒有新鮮感的曆史,目的隻有一個:讓他們真正從這些簡單和直白得有些“土”的道理中,煥發出一種精神和行動,這樣的人,就具備了聯想血型。

六因材施教,知人善任

【原文】

吳子曰:“教戰之令,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強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給廝養(1),智者為謀主。鄉裏相比(2),什伍(3)相保。一鼓整兵,二鼓習陳,三鼓趨食,四鼓嚴辨(4),五鼓就行。聞鼓聲合,然後舉旗。”

【注釋】

(1)廝養:廝、養都是指從事炊事等雜役的役卒,泛指勤務兵。

(2)比:並排、挨著。這裏指編在一起。

(3)什伍:古代軍隊編製,5人為伍,10人為什,是軍隊裏最小的戰鬥編組。

(4)嚴辨:辨同辦,指嚴整裝束。

【譯文】

吳起說:“教練士卒學習作戰的規則是:身材矮的用矛戟,身材高的操弓弩,強壯的舉軍旗,勇敢的鳴金擊鼓,體質弱的從事雜役,聰明有智慧的出謀策劃。此外,同鄉的編在一起,什伍各相聯保。指揮信號是:打一通鼓,整理兵器,打二通鼓,練習佇列;打三通鼓,迅速早餐;打四通鼓,整頓裝束;打五通鼓,站隊入列。而聽到鼓聲齊響就舉旗出發。”

【心得】

延續上段話題,吳起進一步指出,訓練兵士的原則必須因人而異,應因材施教,因材用人。同時,吳起還指出訓練兵士必須強調紀律,要統一指揮,令行禁止。

軍事上,調兵遣將,講究“量才而用”。若大才小用,則才必不為所用。韓信當初也曾處在項羽麾下,因項羽不識其才,遂投奔劉邦。反之,若小才大用,則必致失敗,如趙括、馬謖,本來就是無法獨當大任之才,用之而有“長平之敗”、“街亭之失”。

治國者,要文、武並重,善於運用人才,在選拔人才的時候,應遵循“量才而用”的原則。如唐太宗的大臣中李勣善治兵,長孫無忌善治國,兩人配合可保唐王朝江山。然而,李勣不易駕馭,長孫無忌又有嫉賢之短,隻有設法讓其揚長避短才會天下太平。唐太宗非常清楚這一點,而且讓他們盡情發揮各自的才能。

的確,用人之道猶如用兵。將善禦兵則可製勝,君善用臣國則富強。秦始皇善用人而得天下,劉邦善將而漢興,太宗善用人則唐富強。反之,楚懷王有屈原而不用,以致兵敗,客死異鄉;玄宗後期不善用張九齡而招致“安史之亂”,國勢衰頹;滿清政府不善用林則徐等人而受列強欺侮,生靈塗炭。

由此可知,古人所謂“廢興之道”,不在“兵強地廣,人殷國富”,而在“得賢之用”,其見解是頗為精辟的。唐太宗曾說過:“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借唐太宗的說法,用人若以曆史為鑒,則可明用人之道。

同時,用人的基本原則是揚長避短,如果“務其多學而舍其偏技”,的確“非良術”。

例如一場戰爭,由於會涉及各方麵的知識,所以自然需要得到各方麵之偏才的幫助才能取勝。既要有能征善戰、巧於布置的將領,也要有能夠馳騁沙場的勇士。戰前刺探敵情,靠的是情報人員;辟山開道,需要工程兵;向敵方下戰書揚示我方威勢,需要辯士;要了解地形、地勢,以及險阻曲折的具體位置則離不開向導。

或許僅在某方麵有一技之長的人所起的作用並不明顯,但卻不可缺。

以體育競賽而言,一個長於田徑的選手,或許就不善於球類比賽。若讓圍棋高手聶衛平與籃球巨星喬丹相比,看誰對體育事業的貢獻大,是難有定論的,因為他們都各有所長。

自古以來,盡管也有不少博學多才的大學者,但畢竟隻有一技之長的偏才更為普遍。巴爾紮克是小說家,卻不善做生意;愛因斯坦是傑出的科學家,卻不善於處理生活瑣事。有濟世經邦本領的薑太公,卻不善作為小販。鑒於此,自古以來真正有遠見卓識的統治者,都應準確掌握其下屬的特長,並創造條件讓其得以充分發揮所長,從而取得政治與軍事活動的巨大成功。誠如漢高祖劉邦正是發揮了張良、韓信、蕭何之特長,才取得楚漢之爭的勝利。

孔子曾說過“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孔子是從學無止境的角度來強調不斷學習的重要性;韓愈說“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顯然韓愈也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值得他人學習的地方。如果我們從另一角度去理解孔子、韓愈的話,就會深悟“術業有專攻”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中國古人很重視“專”,其中首推以養士而聞名於諸侯的戰國四公子。就以孟嚐君來說,門下食客3千,自然不可能個個都有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個個都如馮諼一樣能幫助孟嚐君做到“為政數十年而無纖芥之過”。史載孟嚐君曾靠“雞鳴狗盜之徒”的幫助而逃脫險境。“雞鳴狗盜之徒”的才可謂偏才,然而在關鍵的時刻所發揮的作用並不亞於馮諼的“狡兔三窟之計”。

古人說過:“善士之用,有時與金玉同功”,正是強調“偏技”之才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其道理是多麼深刻啊!

現代文明優於古代之處就在於社會分工的日趨細致。而分工愈細就更需“術業有專攻”的人才。若廢棄“專”而求“博”,或許終其一生也難具備“博”才了。雖然我們應該提倡“博”,提倡努力成為具有多方麵知識和能力的“雜家”,但就現代社會的需要而言,更應強調的是“專”。

此外,對敵作戰既要有訓練有素的軍隊,也要求將領具備臨陣能靈活指揮的才能,如此才能取得勝利。訓練有素是取得戰爭勝利的極重要的因素,否則,士兵在戰場上不會聽從將令,形同烏合之眾,將不堪一擊。

戰爭勝利還取決於將領能否根據實戰情況作靈活調整。“奇正皆得”的將才算得上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所以《孫子·謀攻》稱“將能而君不豫者勝”。真正能擔當大任的將領,常常會在實戰中體現“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作戰原則。如戰無不勝的韓信,又何曾聽過劉邦戰前所作的安排?而成吉思汗時代,驍勇善戰的蒙古軍隊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就在於成吉思汗把全權交給了指揮作戰的將領。

古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之說,這樣的感慨是有其道理的。

七無當天灶,無當龍頭

【原文】

武侯問曰:“三軍進止,豈有道乎?”

起對曰:“無當(1)天灶,無當龍頭。天灶者,大穀之口。龍頭者,大山之端。必左青龍(2),右白虎(3),前朱雀(4),後玄武(5),招搖(6)在上,從事於下。將戰之時,審候風所從來,風順致呼而從之,風逆堅陳以待之。”

【注釋】

(1)無當:不要在……

(2)青龍:為天上星座二十八宿中東方七宿的總稱,在方位上代表“東”,又稱蒼龍。這裏指軍旗名,青色,上繪龍,一般為左軍的旗幟。

(3)白虎:為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的總稱,在方位上代表“西”。這裏指軍旗名,白色,上繪熊虎,一般為右軍的旗幟。

(4)朱雀:為二十八宿中南方七宿的總稱,在方位上代表“南”。這裏指軍旗名,紅色,上繪鳥像,一般為前軍的旗幟。

(5)玄武:為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在方位上代表“北”。這裏指軍旗名,黑色,上繪龜蛇,一般為後軍的旗幟。

(6)招搖:北鬥七星勺端的星宿,在方位上代表“中央”,有指揮的意思。這裏指軍旗名,黃色,上繪北鬥七星,一般為中軍的旗幟。

【譯文】

武侯問道:“軍隊前進、停止,有一定的原則嗎?”

吳起回答說:“不要在‘天灶’紮營,不要在‘龍頭’駐兵。所謂‘天灶’,就是大山穀的穀口;所謂‘龍頭’,就是大山的頂端。指揮軍隊,左軍必用青龍旗,右軍必用白虎旗,前軍用朱雀旗,後軍用玄武旗,而中軍用招搖旗在上方指揮,部隊在下麵跟著信號行動。臨戰前,還要觀測風向,順風時乘勢鼓噪而進,逆風時就堅守陣地,待機破敵。”

【心得】

本段主要講述臨敵作戰的戰術問題。吳起認為軍隊必須慎選駐紮的營地,盡量不要給敵方可乘之機,同時還應注意指揮作戰的信號。

在吳起看來,駐地地形的選擇極為重要。“無當天灶”,即不要在大山穀的穀口紮營,以免遭敵軍居高臨下攻擊,或放水淹灌;“無當龍頭”,即不要在大山的頂端駐紮軍隊,以免受敵人圍困,水草不利。與吳起這一謀略相同,孫子也認為:凡配置軍隊,判斷敵情,必須依據下列原則:橫過山脊,必須靠近山穀。占領山地要選擇居高向陽的地方,而且要背靠高地不要麵向高地。

明朝劉伯溫《百戰奇略·穀戰》亦雲:“凡行軍越過山險而陣,必依附山穀。一則利水草,一則附險固,以戰則勝。法曰:絕山依穀。”

靠近山穀但並非在穀底,如在穀底,雖利水草,但是難防敵人以水淹灌。靠近山穀之利是:第一,水草便利;第二,憑恃險固;第三,敵處穀底或大山穀的穀口,有利於我軍放水淹灌或俯衝攻擊;第四,敵處大山的頂端上,我可斷其水草糧食與彈藥之援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