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書》reference_book_ids":[707787037703618870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原文】

凡用兵之道,以計(1)為首。未戰之時,先料將之賢愚,敵之強弱,兵之眾寡,地之險易,糧之虛實。計料已審,然後出兵,無有不勝。法(2)曰:“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

漢末,劉先主(3)在新野,三往求計於諸葛亮(4)。亮曰:“自董卓(5)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6)比於袁紹(7),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8)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9)據有江東(10),已曆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輔,此可以為而不可圖也。荊州(11)北據漢沔(12),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13)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14)險塞,沃野千裏,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15)暗弱,張魯(16)在北,民阜國富,不知存恤,智能之上,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17),信義著於四海,總覽(18)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18),西和諸戎(20),南撫夷粵(21),外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州(22),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3)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後果如其計。

【注釋】

(1)計:計算。指敵我雙方利用各種基本條件的計算,作出戰略決策。

(2)法:兵法。本書中的法,都指古代兵書,大部分引自《孫子兵書》。

(3)劉先主:即三國時蜀帝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東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諡昭烈皇帝,史稱先主。

(4)諸葛亮: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琅琊都(今山東沂南)人,字孔明。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人稱“臥龍”,後應劉備之請出仕,輔佐其建立蜀漢政權,官至丞相,封武鄉侯。本篇所引自諸葛亮和劉備討論天下大勢的“隆中對”,出自《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5)董卓:隴西臨洮人(今甘肅岷縣),字仲穎。本為涼州豪強。漢靈帝時,任並州牧。公元189年,率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帝,專斷國政,為所欲為。後遷都長安,引起袁紹、曹操等人反抗。後為王允所殺。

(6)曹操:三國時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東漢末,在鎮壓黃巾起義中起家。建安元年,他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官渡之戰大破袁紹後,逐步統一了中國北部。由於實行屯田製度,興修水利,抑製豪強,加強集權等措施,使其所統治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武帝。

(7)袁紹: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西南)人,字本初。東漢末年軍閥。最初為司隸校尉,各州郡起兵討伐董卓時被推為盟主,割據幽、冀、青、並四州,成為當時最有勢力的軍閥。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

(8)天子:古稱統治天下的帝王。這裏指漢獻帝劉協。

(9)孫權: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字仲謀。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曾與劉備聯合,先後於赤壁、江陵大敗曹操和劉備,後稱帝,國號吳,都於建業(今江蘇南京)。

(10)江東:長江在蕪湖、南京間作西南南、東北北流向,習慣上稱自此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

(11)荊州: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剌史部之一。轄境約當今湖北、湖南兩省及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的一部。東漢時,治所在漢壽(今湖南常德東北)。

(12)漢沔:即今之漢水,漢水有二源,北源稱沔水,西源稱漢水,兩源在陝西南部合流後稱漢水或沔水,今通稱漢水。

(13)殆:大概、恐怕、也許。

(14)益州:漢武帝時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約當今四川全境以及雲南、甘肅、湖北、貴州部分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