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與敵戰,須要選揀勇將、銳卒,使為先鋒,一則壯其誌,一則挫敵威。法曰:“兵無選鋒者北。”
建安十二年,袁尚、熙奔上穀郡。烏桓(1)數入塞為害,曹操征之。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路不適。田疇(2)請為向導,公從之。率兵出盧龍塞(3),水潦,道不通,乃塹山堙穀(4)五百餘裏,經白檀,曆平剛、鮮卑庭,東陷柳城。未至二百裏,虜方知之。尚、熙與蹋頓(5)、遼西單於(6)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7)與虜遇,眾甚盛。公輜重(8)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陣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9)為先鋒,虜眾大潰,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注釋】
(1)烏桓:古族名。亦作“烏丸”,屬東胡族一支。秦末,東胡被匈奴擊敗後,部分遷烏恒山,因以為名。
(2)田疇:東漢無終人,字子泰,好讀書,善擊劍。曹操北征烏桓,他隨軍任司空戶曹掾。
(3)盧龍塞:古代關塞名,在今河北喜峰口一帶。古有塞道,自今薊縣東北經遵化,循灤河河穀出塞,折東趨大浚河流域,是從河北平原通向東北的一條交通要道。
(4)塹山堙穀:開山填穀。塹,開鑿。堙,填塞也。
(5)蹋頓:東漢末遼西郡烏桓族首領。漢獻帝初平年間(公元190~193年),他合並上穀、右北平、遼東三郡烏桓,組成聯盟,曾幫助袁紹破公孫瓚,被紹封為烏桓單於。
(6)單於:即匈奴、鮮卑等族最高首領的稱號。
(7)卒:同“猝”,突然的意思。
(8)輜重:軍用器械、糧草、營帳、服裝等的總稱。
(9)張遼:曹操的大將。雁門馬邑(今山西朔縣)人,字文遠。先從呂布,後歸曹操。作戰勇敢,數有戰功。官至征東將軍,封晉陽侯。
【譯文】
與敵人作戰,必須挑選勇敢的將領和精銳的士兵,以組成先鋒部隊。這樣不僅可以壯大自己軍隊的士氣,而且能夠挫敗敵人的威風。兵書上說:“軍隊沒有精選的先鋒,必敗無疑。”
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袁尚、袁熙被曹操打敗後逃奔上穀郡。當時北方的烏桓人經常入侵漢朝境內危害百姓,曹操決定征討他們,而在夏季5月到達無終縣。秋季7月的時候,雨大成澇,沿海道路泥濘,車馬行進困難,當地人田疇請求做向道,曹操答應了。曹操率領軍隊出了邊塞盧龍。由於雨大,道路不通,曾挖山填穀修了500多裏路。他們穿過白檀縣,經過平剛和鮮卑的境地向東,攻陷了柳城。當曹操的軍隊到達離柳城隻有200裏的地方,敵人才知道他們到來。袁尚、袁熙以及烏桓首領蹋頓、遼西單於樓班、右北平單於能臣抵之等,急忙率領數萬人馬迎擊曹操的軍隊。當曹軍8月登上白狼山時,與敵人相遇,敵人兵多,而曹軍的軍用器械、糧草都還在後麵,穿甲衣的軍士也很少,左右將士都十分恐懼。曹操登上高峰遠望,見敵軍陣形混亂,於是下令部隊出擊,命張遼為先鋒,大潰敵軍。這次戰役中,蹋頓及其屬下的首領被斬,烏桓部族有20多萬人降漢。
【心得】
本篇主要闡述選拔和編組先鋒部隊在作戰中的作用。文中指出,凡與敵作戰,必須挑選精兵猛將編組成先鋒部隊,一來可以助長我軍士氣,二來可以頓挫敵人威風。首戰的勝負,在整個戰局中至為重要,而用以開路、引導後衛前進的先鋒部隊又是戰役中的主力。因此首戰的成敗,取決於有否挑選矯捷的將領和士兵充當先鋒部隊。這樣的戰例很多。
公元576年,齊軍圍晉州(即平陽),樓堞都被打壞了,城牆隻剩下7尺來高,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殘酷,周守軍梁士彥慷慨激昂地對部眾說,“死在今日,吾為爾先”。部眾見主將身先士卒,指揮有方,皆勇烈齊奮,呼聲動地,無不以一當百。
將帥能身先士卒,並以此來激勵部下,必能無往而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