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獨立需自強
在湘軍與太平軍的早期作戰中,特別是湘潭、嶽陽之戰,曾國藩就看到了洋槍洋炮的威力。湘潭之戰前夕,湘軍在靖港之戰中大敗,曾國藩羞憤之餘,欲投水自殺。幸而湘潭之戰獲勝,才使其逃脫失敗的命運。而湘潭之戰的勝利,用曾國藩的話來說,是“實賴洋炮之力”,反觀太平軍,則是失去了對洋槍洋炮的利用。在此後的嶽州之戰中,曾國藩再次體會到洋槍洋炮的威力。因此他產生了購買乃至製造洋槍洋炮的想法:“有洋炮繼續接濟,乃能收越戰越精之效”。於是乃有購買洋槍洋炮之舉。曾國藩建議清政府向英國購買船炮,建立海軍,並雇用少量外國人教練槍炮和駕駛輪船。
在清政府向英國購買船炮的過程中,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李泰國受托承辦此事,李泰國違背清政府的旨意,擅自與英國海軍上校阿斯本簽訂合同,規定由阿斯本擔任艦隊的總司令,阿斯本隻執行由李泰國轉達的中國皇帝的命令,而不執行“經由其他途徑傳達之任何諭旨”。此事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絕。曾國藩、李鴻章也堅決反對阿斯本把持中國艦隊的陰謀。
曾國藩由此進一步體會到“自強”的必要和迫切,感到“不得不另求造船之方”,因而主張自己製造。他說,購買洋槍洋炮,據為己物,“在中華則見慣而不驚,在英法亦漸失其所恃……購成之後,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如而演習,繼而試造,不過一二年火輪船必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因此,他率先創辦了安慶內軍機械所,召集了當時全國最優秀的精於西學的知識分子和工程技術人員,彙集於安慶的這個兵工廠內,製造火繩滑膛槍、子彈、火藥、炸炮等武器彈藥,還效仿西方技術製造出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以蒸汽機為動力並以“黃鵠”為命名的木殼輪船,從而使安慶內軍械所不僅成為中國第一個近代化軍工企業,而且又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個軍事技術研究所和科學技術研究所,自此使中國邁出了近代化洋務改革、即也可稱為中國工業革命的第一步。曾國藩並不滿足於仿造外船外器,而希望探求西方先進技術的奧秘,因而選派容閎前去西方各國購買“製器之器”以逐步形成自己的近代工業。然後又主持建立了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官辦企業江南機器製造總局,製造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艘大型兵艦“恬吉”號,並采納容閎建議,創辦了不是培養“官才”,而是造就懂專業的科技人才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技工學校,依靠從國外引進的和自己培養的工程科技人才,又相繼製造出“威靖”、“操江”、“測海”等處於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大型兵艦。同時他又上奏要求開采煤鐵各礦,試辦招募輪船,用於加強整個國家新興的工業基礎,並提出建立外海、內海、裏河三支水師的近代化海軍,以“外而禦侮,內而詰奸,三支水師,均不可少”。 可以說,正是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與西方列強交涉的過程中,曾國藩形成了他的“自強”的思想,從而成為引領中國早期現代化進程的開先河者。
曾國藩開展洋務運動,還有受他的幕僚的影響。我們知道,曾國藩的幕府人才濟濟,凡法律、算學、天文、機器等等專門家,無不畢集,幾於舉全國之精華,彙集於此。曾在曾幕中呆過的容閎說,曾國藩在安慶湘軍大營時,“當時各處軍官,聚於曾文正之大營中者,不下二百人,大半皆懷其目的而來”。正是那些具有西學背景的幕僚,對曾國藩的現代化意識的產生和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曾國藩開辦洋務之先河,頗賴於幕賓的出謀劃策。辦安慶內軍械所時,曾國藩“憤西人專攬製器之利,謀所以抵製之”,於是就和徐壽父子和華蘅芳對策。江南製造局成立後,徐壽向曾國藩建議,必須開展對化學、機械及造船理論的研究,“以探索根抵,不受西人居奇”。曾國藩對此十分欣賞,認為“此舉較辦製造局尤要”,遂設立了翻譯局,嗣後又設“格致書院”,以謀西學研究。
曾國藩多次與容閎談,探討中國自強之道。容閎向曾國藩提出了建造各種機器廠、派遣留學生、設立兵工學校、開采礦產、禁止教會幹涉詞訟等建議,曾國藩對此亦選擇采納,派容閎出國購買機器,並奏派了一批幼童出洋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