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精心敬慎,學以致用——“荷道”法(2 / 3)

智慧解析

一、謹言慎行,立身之道

曾國藩說自己近乎“拙愚”,實際上城府很深,頗有心機。他無論是位高權重還是在不得誌的困辱之時,都不與朝中親貴相交往。他不願卷入高層的政治鬥爭中,做無畏的犧牲。但這不等於他與高層尤其是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掌握生殺大權的人有密切的聯係。事實上,曾國藩在道光朝因倚重穆彰阿、鹹豐朝倚重肅順、同治朝倚重恭王等等,而且形跡顯然。但值得注意的是,穆彰阿、肅順都不得善終,奕訢也幾經挫折,而曾國藩官照升,蔭照封。宦海浮沉似乎與他無緣。尤為歎奇的是,掌政的後繼者與前任即使有不共戴天之仇,肅順與穆彰阿是這樣,恭親王與肅順又是這樣,都是“仇人接班”,曾與穆、肅關係都不一般。這是因為曾國藩在與這些人交往期間非常慎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例如曾國藩與肅順關係:

肅順與湘軍集團確有著微妙的聯係。在其招納的眾多人員中,不少人與湘軍集團有密切關係,甚至就是湘軍集團中的一員。如尹耕耘不僅為曾國藩任禮部侍郎時之屬員,且“極器重之”,同時,尹也為肅順之屬吏,且對之“敬禮有加”。李鴻裔(眉生),正如他兒子所說:“在京師出文正(曾國藩)門下,深悉先君品學”。後來肅順又“素與先君善”。其他如郭嵩燾、王 運、李壽榕等人均與曾、胡同為長沙府人,且有交往,郭更與曾為“金石至交”。而肅順與他們也關係密切。郭不僅為肅賞識,且與肅黨陳孚恩交往甚密,陳向鹹豐帝推薦郭“堪充謀士之選”,被“即日召見,在南書房行走”。龍為肅順之家庭教師。肅對王更“激賞之”,要與王結為“異姓兄弟”。這樣破格相待,使王終生感激不已。數十年後,王至北京還去看望肅的兒子,並加資助。李與肅關係後來雖破裂,但李為戶部下吏時,卻 “見賞於本部尚書肅順,部事輒谘之”。此外,還有一些人,雖與曾、胡等人無多交往,但卻與王、郭等關係密切,又為肅順所賞識,如高心夔等人。

這就是說肅順與湘軍集團,可以通過郭、王等人進行間接甚至直接交往。

江南大營潰敗,何桂清臨陣逃脫,皇上打算在東南幾省中選一可靠的人代替何桂清,肅順極力推薦曾國藩,並得到皇上點頭應允。在聖諭未下之際,肅順將此事秘密經過胡林翼之手轉告了曾國藩。曾國藩得知後,心裏充滿了對肅順無限的感激,他想給肅順寫一封感激信! 磨墨琢磨之際,心中又產生了疑問:為什麼肅順要將這種絕密的事告訴胡和自己呢?按理,他不應該泄露出來。肅順要討好自己,曾國藩開始冷靜了。對於這個聖眷甚隆的協揆,曾國藩是清楚的。肅順精明幹練,魄力宏大,敢於重用漢人,瞧不起滿蒙親貴中的昏聵者。為人驕橫跋扈,獨斷專行,原來與恭王關係較好,後來仗著皇上的宏幸,連恭王也不放在眼裏了。今日的肅順不正是曆史上的權臣嗎?恭王以及他身後的滿蒙親貴在朝廷中勢力很大,與他們相比,肅順勢力孤單,皇上萬一有不測,其豈是恭王的對手。如此拉攏自己,是不是心懷叵測?凡事預則立,還是謹慎為好!於是決定不給肅順寫感謝信,即使以後上諭真的下來了,也隻給皇上上謝恩折,不能與肅順有私下聯係!結果,後來慈禧同恭王發動了政變,處決了肅順等八大臣,獨攬了大權,連帶處決了大批跟肅順關係密切者,而曾國藩因未在肅順家留下隻字片語而受到了慈禧的隆重嘉獎!

曾國藩涉世很深,觀人極廣,謹慎異常。他曾經這樣說:做官的人,比一般人辦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他想都沒有想到,就已有人幫他把事辦好了。不僅他自己是這樣,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一言九鼎,頤指氣使,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無限風光盡被占。這就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以位高權重的人,就不能不對自己的行為特別小心,包括對自己家人的言語也當格外謹慎。

由於他的處境,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的為人,自然很多同鄉會去找他商量,一旦找他,也都是一些危急的事情,事情一危急,自然會有幾分棘手。曾國藩遵守的是祖父的做法;“銀錢則量力相助,辦事則竭力經營。”這是一種很智慧、很圓融、也不失體麵的做法。他希望家人都這麼做,但有一條是不得違背的,那就是家人莫幹預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