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卷 精心敬慎,學以致用——“荷道”法(3 / 3)

早在道光年間,他就囑咐家人,千萬不能到衙門裏說公事。如果闖人衙門,一方麵有失鄉紳的氣度,一方麵也使曾國藩蒙受羞侮;一方麵會使地方長官難堪,一方麵也會被地方長官所鄙薄。所以即使自家有事,情願吃虧,千萬不可與他人尋釁爭訟,以免被地方長官懷疑為仗勢欺人。

曾國藩深知曆史上許多高官敗在身邊人手上,所以當他的叔父打著他父親和他的旗號去幹預地方公事後,他立即寫信予以製止。並講了一番此乃敗家誤國的道理。最初,他的叔父不以為然,甚至有些氣憤,這時還是曾國藩的父親搬出“祖訓”來,曾國藩的叔父才收斂起來。

到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權勢更大了,曾國藩也更加謹慎。他在給曾國荃的一封信中寫道:“捐務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絕不多說一句話為妙。大凡人官運極盛的時候,他們的子弟經手去辦公務也是格外順手,一唱百和,一和百應。然而閑言碎語也由此而起,怨恨誹謗也由此而生。所以我們兄弟應在極盛之時預先設想到衰落之時,在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先考慮到衰時百事拂逆之際。弟弟你以後到長沙、去衡州、回湘鄉應把不幹預公務作為第一重要的原則。這是為兄我閱曆極深之言,望弟千萬銘記在心。”

曾國藩是一個畏天但不怕天,畏死但不怕死,他怕的就是他人的嫌疑、閑言和怨謗,他和曾國荃同領一個軍隊,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曾國藩尤其謹慎。他對弟弟說,我出任地方官,如果僅帶一個親弟弟在身邊,那麼好事未必是九弟之功,壞事必專指九弟之過;不可不慎。

二、寫奏議必須下工夫

做事上的謹慎固然重要,寫文章也同樣要謹慎,尤其是寫給皇上的文章,既奏折。對於臣子來說,奏折是與君主溝通最主要的渠道,要想表達自己的主張、觀點為君主所用,奏折的好壞是非常關鍵的,稍有疏忽就會惹得龍顏大怒,後果不堪設想。能寫好奏折的人,往往也具備了辦事之才。如曾國藩能從奏折的草擬中發現李鴻章不同於常人的才幹;從李元度給他洋洋灑灑的文章中發現他卓越的謀略;胡林翼翰林出身做到湖北巡撫時,還要跟別人比試比試寫奏折的高低;左宗棠經邦濟世的才幹主要還是靠在駱秉章的幕中練就的。

所以曾國藩認為奏折要謹慎對待才行。同治二年三月,曾國荃補授浙江巡撫,仍辦金陵軍務。曾老九此時有了單銜上奏的權力,故阿兄曾國藩首先給這個毫無官場經驗的老弟提點的就是要重視奏折的寫作,他說:“奏議是人臣最要之事,弟須加一番工夫。”

曾國藩手下幕僚多聚集有文章高手,但草擬之事仍然不可以放心交辦,他時常感歎要找到好的奏折起草的人才最為難得,除了需要有淵博的學識之外,還要求有一定的從政經驗,熟悉公文程式。有的人雖然“學問淹博,文筆亦雅,特章奏箋牘不甚合式。”“空言泛論者求之較易,擬奏擬信擬批者求之較難,即善書者亦不易得。”遇有稱心的草奏人才,本可放心交辦,但“遇陳奏緊要之件,每好親為草稿,或大加削改”。

語言文字功夫是奏折寫作的重要方麵。有一個流傳甚廣、常常被人記起的故事便是“屢戰屢敗”和“屢敗屢戰”。據說,有一次湘軍一位營官呈給曾國藩一份軍情報告,報告中談到一段時間來戰爭打得非常苦,是“屢戰屢敗”,曾國藩讀到這裏,提筆將“戰”和“敗”兩個字打了個倒勾。後來,曾國藩據此作奏折,便用了“屢敗屢戰”四個字。

這樣一來,雖然隻不過是“戰”“敗”的順序變換了一下,但讀起來給人的感覺卻完全不一樣。這不能說是曾國藩的心術,而是曾國藩的奏折藝術。說“屢戰屢敗”固然是實事求是,但說“屢敗屢戰”又何嚐不是實事求是?

著名學者、曾國藩研究專家唐浩明先生把曾國藩奏折稱為“晚清天下第一奏折”,誠不虛也,也著實概括出了曾國藩奏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