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勢不同盡,否極泰來——“盈虛”法(1 / 3)

《挺經》reference_book_ids":[697245252043828736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君子但知有悔耳。

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

小人則時時求全;

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

《挺經》原典

嚐觀《易》之道,察盈虛消息之理,而知人不可無缺陷也。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複之幾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於凶;既凶矣,則由悔以趨於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凶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

天下事焉能盡如人意?古來成大事者,半是天緣湊泊,半是勉強遷就。金陵之克,亦本朝之大勳,千古之大名,全憑天意主張,豈盡關乎人力?天於大名,吝之惜之,千靡百折,艱難拂亂而後予之。老氏所謂“不敢為天下先”者,即不敢居第一等大名之意。弟前歲初進金陵,餘屢信多危悚敬戒之辭,亦深知大名之不可強求。今少荃二年以來屢立奇功,肅清全蘇,吾兄弟名望雖減,尚不致身敗名裂,便是家門之福。疲師雖久而朝廷無貶辭,大局無他變,即是吾兄弟之幸。隻可畏天知命,不可怨天尤人。所以養身卻病在此,所以持盈保泰亦在此。

諄諄慎守者但有二語,曰“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而已。福不多享,故總以儉字為主,少用仆婢,少花銀錢,自然惜福矣;勢不多使,則少管閑事,少斷是非,無感者亦無怕者,自然悠久矣。餘斟酌再三,非開缺不能回籍。平日則嫌其驟,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原典精譯

我曾研究《易》中講的道理,考察盈虛升降的原因,才知道人是不可能沒有缺陷的。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閱東南,沒有總是十全十美而沒有一點缺陷的。“剝”卦含著相對應的“複”卦,故而君子認為得到“剝”卦是可喜的。“央”卦暗藏著相對應的“姤”卦,所以君子認為得到“姤”卦,也仍然潛伏有危險。所以本來是吉的,由於吝而趨向於凶;本來是凶的,由於改悔而又趨向於吉。君子隻知道有悔,知道了悔,所以才忍受得住缺陷而不敢去追求過於完美的東西。小人時時要追求完美,既然得到了完美,則吝和凶也就跟著來了。眾人常有不足,而一個人常十全十美,這也是因為天道屈伸轉化的緣故,難道真會如此不公平嗎?

天下事怎能盡如人意?自古以來成大業的人,一半是天緣相湊,另一半是勉強遷就。攻克金陵,也是本朝的大功勳,千古的大功名,這全都是憑借上天意旨做主,怎麼會完全由人力決定呢?上天對於大功名,吝惜得很,經幹百次折磨、艱難動亂之後才能給予。老子所說的“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就是說不敢身處天下第一等大功名的意思。弟弟前年剛進入金陵,我寫的信中大多是恐懼儆戒之辭,也深深知道大名是不能強求的。少荃(李鴻章)自同治二年以來屢建奇功,肅清江蘇全境,我輩兄弟的名譽聲望雖然降低,還不致身敗名裂,這就是家門的福分。讓軍隊疲憊困頓的時間已經很長久了,而朝廷並沒有貶斥之詞,全局沒有其他變故意外,這就是我們兄弟值得慶幸的事。隻應該敬畏上天,認識天命,可不能埋怨上天,歸罪別人。這是我們用來保養身體、除卻疾病的方法,這是我們用來維持圓滿、保持安泰的方法。

有福氣的時候不要過度地貪圖享受,有權勢的時候不要憑借自己的權勢為所欲為,把事情都做絕了;有福氣的時候不要過度地貪圖享受,要保持節儉。要少用仆婢,少花銀錢,有權勢的時候要少管閑事,少斷是非,自然保持的時間就長。我再三考慮,隻有向朝廷主動請求開缺,才能回歸鄉裏。現在我們已經功成名就了,就應及早脫身,越快越好。

智慧解析

一、求缺不求全

花好月圓是一種狀態,花未全開月未圓也是一種狀態,前者看似圓滿,卻很短暫;後者有所欠缺,但是常態。前者因處極點,接踵而至的將是凋謝的恐懼與虧虛的沮喪;後者卻是處於一種上升的態勢,接下來會更好。曾國藩後者把握得最好,他經常在日誌和家訓中反複強調“花未全開月未圓”,“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連他的書房都取名叫“求闋齋”,以警示自己。他認為:有損有益,是自然界的規律。然而人們生下來就有欲望,喜歡圓滿而不想有所缺憾。為防盈戒滿,凡是榮譽,皆使留其闕陷。故以“求闕”名其齋。曾國藩的書齋曾享譽於晚清政壇和文壇。曾氏有《求闕齋讀書錄》四卷,王定安編有《求闕齋弟子記》三十二卷。曾國藩寫此文時,正是事業蒸蒸日上的時候,一般人很容易沾沾自喜,但胸有大誌的曾國藩並未滿足於此。能夠在得意之時謙虛,在名聲騰升之時謀求退藏,無怪乎其能成為一代“中興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