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勢不同盡,否極泰來——“盈虛”法(2 / 3)

升任兩江總督後,曾國藩更是處處小心,慎之又慎。他還告誡好大喜功的弟弟曾國荃要見好就收、急流勇退、學會求缺。

天京天京合圍之後,李鴻章、左宗棠先後攻下了蘇、杭,曾國荃率領五萬大軍陳兵於天京城外,卻難以將天京攻下,來自於朝廷上下的各種議論紛起,湘軍內部的矛盾也一天一天尖銳起來,曾國荃十分焦躁,以至生了肝病。曾國藩多次寫信相勸。勸他“不要代天主張”,認為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把功勞退讓一些,對於名利二字,要看得淡一些才行。他耐心的勸告曾國荃,想邀請李鴻章來助戰,他在信中寫道:少荃實際上與兄弟相互親近、相互護衛,我打算上奏朝廷請求準許少荃親帶開花炮隊、洋槍隊前來金陵會剿。接到弟弟此次回信後,我即一麵上奏朝廷,一麵函谘少荃,請他立刻西行。如蘇軍齊到成功,則弟受其勞,而少荃享其名。則即可以一同接受封賞,又可以為自己增福。蓋獨享大名為折福之道,則與人分名即受福之道矣。如蘇軍雖到,而城賊仍堅持不下如故,則謗可稍分,而責亦稍輕。

緊接著又寫信開導曾國荃說:少荃會剿金陵,好處甚多,其不好處不過分占美名而已。後之論者曰:潤公克鄂省,迪庵克九江,沅甫克安慶,少荃克蘇州,季高克杭州,金陵一城沅與泉各克其半而已。此亦非甚壞之名也。何必全克而後為美名哉?人又何必占天下之第一美名哉?……少荃將到之時,餘亦必趕到金陵會剿,一看熱鬧也。

李鴻章是不想和曾國荃搶功的,但這時朝廷已經下旨令李鴻章速率軍幫助攻打金陵。李鴻章一麵上奏朝廷,說曾國藩完全可以平定此次大亂,金陵即日可克。一麵請求派他弟弟攜帶大炮到金陵助攻。

當然,沒有等到淮軍到達之前,曾國荃就把金陵攻了下來。並於當天夜裏就上奏報捷,滿心以為會受幾句讚揚,不料挨當頭一棒。上諭指責曾國荃破城之日,不應立即返回雨花台大營,以致讓千餘太平軍突圍,語氣相當嚴厲。事情發生後,曾國荃部下各將都埋怨趙烈文,以為是他起草的奏折中有不當言詞引起的。趙烈文則認為,這與奏折言詞無關,而完全是清政府有意苛求,左宗棠在攻破杭州城時陳炳文等十多萬人突圍而去,而清政府指責。幸好抓住了李秀成,否則曾國荃更無法下台。

但是,清政府並未就此了結,數日之後,清政府又追查天京金銀下落,令曾國藩迅速查清,報明戶部,以備撥用。尤其嚴重的是,上諭中直接點了曾國荃的名,對他提出嚴重警告。上諭說:\"曾國藩以儒臣從戎,曆年最久,戰功最多,自能慎終如始,永保勳名。惟所部堵將,自曾國荃以下,均應由該大臣隨時申儆,勿使驟勝而驕,庶可長承恩眷。\"這無疑是說,曾國藩兄弟如不知禁忌,就難以\"永保勳名\",\"長承恩眷\"了。曾國藩當然能品出這些話的味道,掂出它的分量。何況,曾國荃確實非常驕傲,以為攻陷天京全是他一人的功勞。因而,攻陷天京前後,就成為曾國藩思想上最緊張的時期。他心裏很明白,如何處理好同清政府的關係,已成為能否保持其權力和地位的關健,而正確認識並擺脫自己目前的這種政治處境,則是他麵臨的迫切問題。

所謂功高震主,當時的清政府,早已經對他和日益強大的湘軍產生了戒備之心。曾國藩沒有實權地征戰了8年。在他的政治生涯裏,相當一部分壓力來自朝廷的疑忌,這使得他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在湘軍攻克武漢時,鹹豐皇帝很高興,立即下旨,封曾國藩為湖北巡撫,並且誇獎曾國藩,說他雖然是一介書生,卻能夠立下大功。任命下達後又反悔,隨即收回成命。鹹豐帝仰天長歎:\"去了半個洪秀全,來了一個曾國藩。”鹹豐皇帝之所以收回成命,正是考慮到曾國藩的號召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