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危機感就是最大的危機
【19 世紀末,美國康奈爾大學進行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將一隻青蛙扔進一個沸騰的大鍋裏,青蛙一接觸到沸水,便立即觸電般地跳到鍋外,死裏逃生。實驗者又把這隻青蛙丟進一個裝滿涼水的大鍋,任其自由遊動,然後用小火慢慢加熱。隨著溫度慢慢升高,青蛙並沒有跳出鍋去,而是被活活煮死。試驗中的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逃離險境”,是因為它受到了沸水的劇烈刺激,於是便使出全部的力量跳了出來。第二次雖然可以感覺到外界溫度的變化,卻因惰性而沒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後來熱度難忍而失去逃生能力被煮熟。這隻青蛙失去了警惕,沒有了危機意識,然而當它感覺到危機時,已經沒有能力從水裏逃出來了。青蛙法則旨在提示人們要懂得居安思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在人生旅途中,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奮進,而安逸優越的環境卻消磨人的意誌,使人耽於安樂,盡享舒適,常常一事無成。而懂得“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的人,往往能發現隱藏在社會的發展和變化中的一切機會,在變化中樹立競爭和危機意識,迎接新生活中不確定因素的挑戰。
孟子曾說過的一句話:“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一個人如果喪失了憂患意識,那麼就會像被水煮的青蛙一樣,在麻木中“死亡”。所以,在漫漫人生旅途中,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感知,對新變化做出快速的反應。不要貪圖享受,安於現狀,否則當你感覺到環境已經使自己不得不有所行動的時候,你也許會發現,自己早已錯過了行動的最佳時機,等待你的隻是悲哀、遺憾和無法估計的損失。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一帆風順,不希望遇到憂患與危機。客觀上講,憂患與危機並不是什麼可怕的魔鬼,當它們出現在我們麵前時,往往能激發潛伏在我們生命深處的種種能力,並促使我們以非凡的意誌做成平時做不成的大事。所以,與其在平庸中渾渾噩噩地生活,不如勇敢地承受外界的壓力,過一種更有創造力的生活。
拿破侖在談到他手下的一員大將馬塞納時曾說:“平時,他的真麵目是不會顯現出來的,可當他在戰場上看到遍地的傷兵和屍體時,那種潛伏在他體內的‘獅性’就會在瞬間爆發,他打起仗來就會勇敢得像惡魔一樣。”
再如拿破侖本人,如果年輕時沒有經曆過窘迫而絕望的生活,也就不可能造就他多謀剛毅的性格,他也就不會成為至今為人們所景仰的英雄人物。貧窮低微的出身、艱難困頓的生活、失望悲慘的境遇,不僅造就了拿破侖,還造就了曆史上的許多偉人。例如,林肯若出生在一個富人家的莊園裏,順理成章地接受了大學教育,他也許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總統,也永遠不會成為曆史上的偉人。正是有了那種與困境作鬥爭的經曆,使他們的潛能得以完全爆發,從而發現自己的真正力量。那些生活在安逸舒適中的人,他們往往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也不需要個人奮鬥就能達到目的,所以潛伏在他們身上的能量就會被“遺忘、湮沒”。
當今世界上,有許多人都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某種障礙或缺陷帶來的困境。
如果沒有障礙或缺陷的刺激,也許他們隻能挖掘出自己20% 的才能,正因為有了這種強烈的刺激,他們另外80%的才能才能夠得以發揮。
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把一隻小老虎與幾隻小貓混在一起,主人很難辨別出來,仍然像往日一樣喂食給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小老虎逐漸長大,具有了老虎的樣貌特征。但主人已經習慣將虎當貓喂養,卻沒有意識到潛在的危險。有一天,老虎露出了它的野性,吃掉了小貓,還對主人發起了攻擊,這時主人才發現,原來是隻老虎,卻悔之晚矣。
古代神醫扁鵲的故事人人皆知。扁鵲給病人看病,當疾病尚表現在皮膚氣色上時,他就已經觀察出,但病人以為隻是小病,故不就醫;過了幾天,疾病已進入到病人的肌骨,扁鵲勸說醫治,可病人仍舊不聽。直到疾病已進入腑髒,病人已行將就木了,才慌忙召喚扁鵲,可已經來不及了。
“諱疾忌醫”的故事恰好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並不是危機發生後再啟動應急措施,而是善於發現問題,提前將危機扼殺在萌芽階段,才防患於未然。
伊索寓言裏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隻野狼臥在草上勤奮地磨牙,被一隻狐狸看到了,就對它說:“天氣這麼好,大家在休息娛樂,你也加入我們隊伍中吧。”
野狼沒有說話,繼續磨牙,把它的牙齒磨得又尖又利。
狐狸奇怪地問道:“森林這麼靜,獵人和獵狗已經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處
徘徊,又沒有任何危險,你何必那麼用勁磨牙呢?”野狼停下來回答說:“我磨牙並不是為了娛樂,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獵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時,我想磨牙也來不及了。而平時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時就可以保護自己了。”
從這個寓言故事中我們懂得做事應該未雨綢繆、居安思危,這樣在危險突然降臨時,才不至於手忙腳亂。“書到用時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實學問,臨時抱佛腳是來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沒有機會,然而當升遷機會來臨時,再歎自己平時沒有積蓄足夠的學識與能力,以致不能勝任,也隻好後悔莫及。
在自危意識中前進
未來是不可預測的,我們要有危機意識,在心理上及實際行為上有所準備。
有了這種意識,或許不能讓問題消弭,卻可把損害降低,為自己打開生路。
常言道,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出問題;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危機意識,遲早會垮掉;一個人如果沒有危機意識,也肯定無法取得新的進步。
工作總是在無限製地增加,我們總是默默地接受。如果一次性要求完成太多的工作,大多數人會選擇立刻離開。但是,隻要每次要求多做一點,反而大部分人都會接受、甚至習慣。
人天生就是有惰性的,總願意安於現狀,不到迫不得已多半不願意去改變已有的生活。若一個人久久沉迷於無變化、安逸的生活時,就往往忽略了周遭環境等的變化,當危機到來時就像那隻青蛙一樣隻能坐以待斃。“青蛙效應”成為了我們意識中的警鍾。
企業競爭環境的改變大多是漸熱式的,如果管理者與員工對環境之變化沒有敏銳感覺,最後就會像這隻青蛙一樣,被煮熟、淘汰。作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要善於將這種危機意識向所有的員工灌輸,使每位員工都具備居安思危的思想,提高員工的警惕性,使危機管理能夠落實到每位員工的實際行動中,做到防微杜漸、臨危不亂。
那麼,我們具體該如何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提升自己的危機意識呢?下麵,來看看聞名於世的波音公司的一個有趣做法。
波音公司以飛機製造聞名於世。為了提升員工的憂患意識,一次,公司別出
心裁地攝製了一部模擬倒閉的電視片讓員工觀看:在一個天空灰暗的日子,公司高高掛著“廠房出售”的招牌,擴音器傳來“今天是波音公司時代的終結,波音公司關閉了最後一個車間”的通知,全體員工們一個個垂頭喪氣地離開工廠……
這個電視片使員工受到了巨大震撼,強烈的危機感使員工們意識到:隻有全身心投入生產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否則今天的模擬倒閉將成為明天無法避免的事實。
看完模擬電視片,員工們都以主人翁的姿態,努力工作,不斷創新,使波音公司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發展後勁。
事實上,波音公司的這種做法不僅對企業有深刻啟示,對於行走職場的個人來說,同樣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像波音公司的員工那樣,時刻提醒自己:隻有全身心投入生產和革新中,公司才能生存,我們才有機會發展,否則今天意識中的倒閉將成為明天無法避免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