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仰慕您而千裏迢迢從沙漠阿拉伯前來拜訪您的,請您貼一張玉照在這本(世界名人錄)上,再請您簽上大名,我們會加上簡介,等它出版後,我會立即寄贈一冊……”
又由於這些人有的是錢,又喜歡擺闊,一想到能跟世界名人排名在一起,便感到無限風光,這樣一來,他們就毫不吝惜付給阿卜杜拉一筆為數可觀的金錢。
每本簽名薄的出版成本不過是一兩美元。而富人所給的報酬,卻往往超過上千美金。艾布杜整整花了6年的時間,旅行100個國家,提供給他照片與簽名的
共有2 萬多人。給他的酬勞最多的2 萬美元,最少的也有50 美元,總計收入大
約500 萬美元。
招牌就是硬道理。有了好的招牌,自然客源滾滾來。要想使產品迅速為大眾所知,打開銷路,最好的辦法就是找名人做廣告。
以自信為利器,破除“權威”的圈套不可否認,權威效應有它積極的一麵,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上進的權威效應是值得提倡的。
例如,樹立權威人士做群眾的好榜樣,會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請權威人士擔任形象大使,負責環保、節能、關愛生命、如何急救等有意義的公益宣傳,將會在大眾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起到更好的促進作用。
然而,權威效應也有其消極、頹廢一麵。例如,某些虛假、誤導的廣告,由於聘請了一些權威人士進行代言,造成諸多消費者受騙上當。特別是那些涉及醫藥用品與醫療服務方麵的廣告,造成的危害及惡劣影響更大。要知道,從心理學層麵講,對於大眾而言,權威人士廣告的性質屬於“證言廣告”,大家雖然沒有切身去體驗,但因為對代言者的推崇和信任,往往會熱心追捧,甚至深信不疑。
這也是為何人們再三強調,權威人士或名人在代言廣告方麵,要強化責任感和守法意識。
作為普通人,我們應該明白,其實“權威”也是凡人,他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時代和自身條件的局限。如果我們不能認識到這一點,而總是跪倒在“權威”
的麵前,那麼我們就永遠不會進步。
我們具體應該如何破除權威效應的消極圈套呢?
洛德·盧瑟福是英國著名核物理學家,因對元素裂變的研究獲得1908年諾
貝爾物理學獎。他曾斷言:“由分裂原子而產生能量,是一種無意義的事情。任何企圖從原子蛻變中獲取能源的人,都是在空談妄想。”但數年後,用於發電的原子能就問世了。目前原子能已經成為主要的發電新能源。在法國,原子能的利用率甚至已占各種能源的40%。
在科學大發現的時代——19 世紀,當牛頓發現宇宙定律,倫琴發現X 射線後,
有科學家曾斷言:科學的路已走到頭了,以後的科學家的任務就是盡量使實驗做得更精確一些。但不久,愛因斯坦就發現“相對論”,給了科學界一個新視野。
與之類似,還曾發生過這樣一個令人深思的真實故事:一位導師,每天晚飯後都要出去散步,在散步之前,他都要給他的一位學生留三道題,放在桌子上,等學生來解答。
這天這位學生發現老師隻給他留了兩道題,他很快做完了,又在老師的書中
發現了一個折著的小紙條,上麵寫著一道題,題目是:“如何用一支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尺子來畫一個正十七邊形?”他開始冥思苦想,到深夜的時候,終於找到了答案。於是次日來見他的導師,導師見後異常地驚訝,因為那道夾在書裏的題目是他打算花大力氣解決的,是當時數學界的一道難題。這位學生就是高斯。
試想,如果當時高斯知道那是一道當時數學界的難題時,也許根本不會那麼快找到答案。
所以,我們看問題不要被問題嚇倒,更不要懼怕權威,也不能盲目地迷信權威。
權威效應告訴你:如何讓自己擁有權威影響力
塑造權威感的18個法則:
1. 在發表意見的時候,將意見整合為若幹大項。
2. 每次都能將意見歸納成三大項,別人就會對你的歸納能力留下深刻的印象。
3. 任何話都盡量在三分鍾以內說完,也是表現“自己頭腦好”的訣竅。
4. 凡事考慮周到,想到最壞的結果。
5. 平常說話時偶爾加入一兩個專業名詞,可以使人感覺你有深度。
6. 若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可以嚐試以名言或諺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見。
7. 敘述數字時若能將個位數也表示清楚,可以提高別人對自己的信賴感。
8. 某些暢銷書就算沒讀過,別人提到時也要表現出感興趣的樣子。
9. 與他人一起就餐時,對於菜品的選擇不要優柔寡斷。
10. 與人約定下次見麵時間時不妨先翻看一下記事本,再確定時間,可提升自己的社交價值。
11. 為了看起來像個“大人物”,不妨將各種動作放慢。
12. 逆光走向對方會使人產生此人較“大”的感覺。
13. 一定要對交談對象的談話內容有所回應。
14. 重複“我認為……”、“我的……”等話語,可以加深別人對自己的印象。
15. 專精於某一件事,往往可讓人另眼相看。
16. 腰部挺直的坐姿,可讓人留下“才俊”的印象。
17. 說話時直視對方的眼睛,可以給對方留下好印象。
18. 不要刻意隱藏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