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眼睛,切忌“愛屋及烏”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於20 世紀2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隻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這就好像刮風天氣前夜月亮周圍出現的圓環(月暈),其實,圓環不過是月亮光的擴大化而已。據此,桑戴克為這一心理現象起了一個恰如其分的名稱“暈輪效應”,也稱作“光環作用”。
暈輪定律,指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個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帶麵、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從“情人眼裏出西施”說開去
“情人眼裏出西施”,說的是為愛慕之情所迷,覺得所愛女子無處不美。
黃庭堅的詩“草茅多奇士,蓬蓽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稱心斯為得”便是由這句古話而來的。情人在相戀的時候,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認為他(她)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雙方看來也是無所謂的。
其實,這就是暈輪定律的表現。下麵,我們再來看看博達列夫實驗,亦證明
了同樣的道理:
在課堂上,蘇聯學者博達列夫向兩批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告訴第一批學生這是一名罪犯,因殺人而入獄;告知另一批學生這是一個物理學家,曾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然後,他要求學生根據其形象描述他可能具有的性格。結果,第一批學生的評價都是貶義的,而第二批幾乎全是讚美的。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效應是由知覺者的情感引起的,對他人的一種主觀傾向。
由於我們在知覺他人時有一種情感效應,我們對他人的評價就容易出現偏差,這一偏差表現為當某人或某物被我們賦予了一個肯定的、令我們喜歡的特征之後,那麼這個人就可能被我們賦予許多其他好的特征。
再有,中國有句古話叫“愛屋及烏”,意思是如果愛一個人,連他家屋上的烏鴉都會喜愛。要知道,依我國自古流傳的迷信習俗,烏鴉是“不祥之鳥”,它落到誰家的屋上,誰家就要遭遇不幸。那麼,為什麼還會有“愛屋及烏”的現象呢?
其實,這也是暈輪定律的典型表現。無論在人際交往,還是認識事物時,人們常從對方所具有的某個特性而泛化到其他有關的一係列特性上,從局部信息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即根據最少量的情況對別人或其他事物做出全麵的結論。它實際上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
擴大自己的光環,提高自己的形象作為求職者來說,很難正確把握應聘考官的心理,但是,在麵試中,求職者要做一個細心人,不失時機地把握應聘考官當前心裏想的是什麼,當前最想做什麼等,然後主動地根據主考官的思路把事情提前做好,就能在求職的過程中變被動為主動,往往會讓應聘考官對你產生非常深刻的印象,從而有助於自己求職成功,這就是“暈輪效應”的反映。
曾經有一位劉麗小姐在參加她現在就職的單位招聘時,她的主動讓應聘考官記憶猶新。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劉麗小姐到當地的人才市場上去尋找工作時,發現人才市場中心有一家招聘攤位前擠滿了求職人員,劉麗於是也擠過去看看,此時她發現這家單位正好也招聘自己想要尋找的秘書職位。由於前來應聘的人特別多,再加上當時正值酷暑期間,大廳內溫度非常高,眾多求職者的嘈雜聲也讓應聘考官心煩意亂。
就在應聘考官決定當天暫時停止招聘時,他突然發現整個大廳裏的嘈雜聲沒有了,當應聘考官正要站起來想看個究竟時,應聘考官旁邊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是前來應聘的一個女孩子,在大廳內主動地幫助維持秩序。應聘考官聽到這話,
心頭一震:自己從事招聘工作這麼多年了,還從來沒有遇見類似這種女孩的主動工作行為呢,像這種積極性、主動性強烈的女孩現在的確還很少見呢,這種行為難道不正是一個秘書所要具備的基本要求嗎?
於是,這位應聘考官立即停止手頭的工作,並讓旁邊的工作人員把正在大廳後麵維持秩序的劉麗小姐叫到自己的跟前,向她詢問她為什麼能夠主動站出來維持大廳的秩序,同時戴上眼鏡仔細地看了劉麗提交給他的求職介紹信。劉麗拂了
拂額前的頭發,然後麵帶微笑地說:“沒什麼,我也是求職隊伍中的一員,維持好求職秩序和環境,是每一位求職人員應該做的事情,況且您主考大人也需要清靜一些來閱讀我們的求職材料。”
經過一番問答,這位應聘考官緊握劉麗的雙手,並向她表示感謝。最後的結果肯定是,劉麗在眾多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成為唯一的求職成功者。
通過上麵的例子,我們不難看出,劉麗這種看似無意但積極主動的行為,增加了她的“光環”,她的這種行為正是一個秘書應該具備的,她做到了,從而幫助她求職成功。
善於為自己開高價
當一個人進入社交領域,便會有一個身價,但是這種身價是無形的,身價的高低主要取決於人們的心理價位。所以在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善於為自己開一個高價,便是最明確的自我展示。
開高價對身價的提升效果是立竿見影的。雖然這樣做有很大的風險,很可能會導致交易失敗,但是相較“廉價銷售”自己,開高價還是利大於弊。如果你自
降身價,很可能引發別人對你做出如下不利聯想:“他是不是沒有真才實學呀?”、“他是不是快不行了不走紅了吧?”、“他(她)是不是被潛規則了?”……從而也會影響交易的達成。所以,降價“銷售”自己,等於是自己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因為一旦你以一個較低的價位與一個合作夥伴達成了一項交易,在隨後的合作中,你便很難將價碼加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