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楊雄曾說:“行輕則招辜,貌輕則招辱。”“行為舉止輕率,就會招致罪過;衣飾相貌不整,就會招致羞辱。”這句話的確非常有道理。古往今來,大家都知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的道理。如果你僅憑外表就判定一個人,恐怕就會錯失良機和人才。
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在她對卡列寧鍾情時,覺得對方的一切都那樣美好,甚至連他耳朵上的那顆痣也顯得那麼協調,不可缺少。但當她對卡列寧生厭時,就覺得對方的一切都那麼醜惡,而耳朵上那顆痣則特別刺眼、惡心。
這種心理反應,就是我們所說的暈輪效應在作祟。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識人要看內心,不要被別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更不要讓“以貌取人”來操縱著我們的判斷結果。評價一個人,需要多方麵考察,從整體上來下結論。
從整體上看人,就是要從德、識、才、學、體這五個基本方麵,也就是按人才所構成的基本要素來評定。五者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整體,它們之間互相影響,互相製約,不能隻見一點而忽略了其他幾點。這就需要用整體性的綜合思維方式,把事物經分析之後的各個方麵、層次聯係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去認識,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詩告訴人們,識人知人時采取不同的認識角度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如果從上往下看,會把人看矮了;如果從下往上看,會把人看高了;如果從近往遠看,會把人看小了;至於門縫裏看人,會將人看扁了的。
把人的各個方麵的表現、情況聯係起來,從整體上把握人的本質和主流,不能一葉障目,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坐井觀天。要看一個人在工作中的表現如何,對待事業、家庭和自身的態度如何,對待社會公益事業的態度如何,在喜怒哀樂時的情緒表現如何,在得誌和失意時的表現又如何,又是如何對待金錢、名譽、地位這些東西等,隻有在盡可能多了解和了解透徹的前提下,才能形成對一個人的正確的認識。用兩隻眼睛看人,不要被暈輪效應所操縱。
“暈輪”是把雙刃劍
客觀上講,暈輪定律是一把雙刃劍,在實際應用中,我們要辯證地對待這頂“光環”。
既然我們知道暈輪定律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評價傾向,是個人主觀推斷泛化和擴張的結果。那麼,實際生活中,我們就要注意在評價自己的時候,要實事求是,考慮全麵。當別人稱讚你的時候,要保持頭腦冷靜,知道自己的還不足之處;當別人貶低你的時候,也不要自暴自棄,要知道自己還有可取之處,真實客觀地看待自己,避免出現以偏概全而導致的錯誤。
同時,我們可以利用暈輪定律為自己創造有利條件。下麵,我們先來看一下麥哲倫如何利用了暈輪定律而成功地獲得西班牙國王卡洛爾羅斯的幫助。
在哥倫布航海成功後,為表明自己與投機者或騙子不同,麥哲倫在覲見國王時特地邀請了當時著名的地理學家路易·帕雷伊洛同往。帕雷伊洛將地球儀擺在國王麵前,曆數了麥哲倫航海的必要性及種種好處。結果,卡洛爾羅斯國王果然被說服了,使麥哲倫成功地得到資助,進行了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然而,在麥哲倫等人結束航海後,人們發現了他對世界地理的認識及他所計算的經緯度有諸多偏差。
可見,卡洛爾羅斯國王之所以資助麥哲倫,並不是因為麥哲倫本人或帕雷伊洛的勸說內容,隻是因為他認為帕雷伊洛作為專家,其建議一定值得信賴。所以,適當地運用暈輪定律,也將有助於我們積極的發展。
此外,在認識或接觸其他人和事物的時候,暈輪定律的負麵影響會給人的心理帶來很大的障礙。
普希金是俄國著名詩人,當他遇到被公認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麗時,為她的美麗而心動,以至於瘋狂地愛上了她。在普希金眼裏,—個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貴的品格。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他們結婚後,普希金每
次把自己的詩讀給娜坦麗聽時,她總是不耐煩地捂著耳朵說:“不聽!不聽!”
相反,她卻總是要普希金陪她遊玩,參加晚會、舞會。普希金為了她拋棄了詩歌創作,弄得債台高築,甚至還為了她與別人決鬥而犧牲了生命。
通過普希金的故事,我們要明白,在現實生活中,千萬不能讓“一俊遮百醜”
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和理智。對一個人或事物,不要急於下判斷,不要以偏概全,要做全麵的了解,避免“暈輪定律”的偏差。
暈輪定律告訴你:客觀地看待每一個人避免暈輪效應蒙蔽自己的頭腦,有如下幾點方法。
1. 認清自己
常言說:“知人為聰,知己為明。”從一定意義上講,一個人的辦事水平和處事原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知人和知己的能力。 “知人”,就是知道對方的所想、所行,要根據對方的思維方式判斷他的行為,不要根據自己的喜好投射他人。
“知己”就是要完全的了解自己,用冷靜客觀的頭腦對待第一印象,從思想和潛意識上做好改造甚至否定第一印象的準備。
2. 不用有色眼鏡看人
用一顆平靜公平的心看待每一個人,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第一印象”與事實嚴重不符時,就必須迅速改變自己,調整自己的認知方向。
3. 客觀地對他人做出評價
歌德說:“人們見到的,正是他們知道的。”人們經常會極端化地推及人和物,進行知覺的評價和對比。從喜愛一個人的某個特征,到喜愛他整個人;從討厭一個人的說話態度,到討厭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這就是所謂的“愛屋及烏”、“以偏概全”。而要避免這種偏見,就要全麵客觀地看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