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現代風水文化百科:宅地環境風水》(1)(2 / 3)

除了上述兩派之外,當時,風水在西北也很盛行。敦煌一帶有許多風水師,當地流傳一本《諸雜推五勝陰陽宅圖經》,書中提出了房屋向陽、居高、鄰水的風水原則。

宋朝時,也出現了很多著名的風水大師,如陳摶、吳景鸞、傅伯通、徐仁旺、鄒寬等,風水學開始對全國上下產生進一步的影響。宋徽宗就曾經依風水師的指點,將皇宮西北方位的地勢墊高,以求多子。不隻帝王將相講究風水,普通百姓對其也十分重視。比如,南宋朱熹的《朱子家禮》就記載了百姓在下葬死者時的講究。其中包括家裏有死者時,家人會先把下葬位置選好,三月後才選吉日下葬等。

四、明清時期

到了明、清時代,風水術開始泛濫。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今南京),為都城的風水花費了不少心思。金陵城外的群山都麵向城內,有朝拱之意,隻有牛首山和太平門外的花山,背對城垣,獨無拱衛之意,朱元璋為此悵然不樂。傳說他命刑部官員帶著刑具,將牛首山痛打一百棍,又於形象如牛首的地方,鑿石數孔,用鐵索鎖轉,強使山的形勢向內。又讓人在花山肆行采樵,不讓有蒼翠的生機,以免影響京城風水。

後來,明成祖朱棣把都城遷到北京。在營建北京城的過程中,始終是按照風水理念進行的。如天壇圜丘西北有座坐西朝東的齋宮,其朝向很特別,與傳統的坐北朝南不一樣。這是因為,當時的人認為,皇帝到天壇祭天,蒼天是父,皇帝是天子,兒子在父親麵前不能坐北朝南,否則就違背了禮製。甚至齋宮的瓦都不能用黃色,而應用綠琉璃瓦,以示對上天的尊敬。

清王朝對陽宅建築也是很講究的。如頤和園的排雲殿就是風水極好的地方。排雲殿的位置處於從佛香閣至“雲輝玉宇”牌樓中軸線的中間,有神物保佑,穩居其中,取太平吉祥之意。殿中大廈上寫著“蕃厘經緯”、“永固鴻基”。殿名是根據風水術祖師郭璞的詩“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中的“排雲”二字命名。排雲殿傍山依水,背靠蒼翠的萬壽山,麵朝碧綠的昆明湖。慈禧太後的六十、七十歲兩次慶壽活動都是在這裏舉行的。

整個明清時代,人們對風水的重視發展到了極點,風水活動遍及皇室、民間。明朝開國時的劉伯溫就是一位風水大師,他對風水學也有很大的影響。明代後期的蔣大鴻對陰陽風水也做出了很大貢獻,在楊筠鬆的基礎上發展了一個新的階段。他所著的《地理辯證》一書,以挨星為理氣的主要內容,為近代風水理論的經典。清末沈竹礽大師又著《沈氏玄空學》,對蔣公的理論作了深入淺出的論述,已被尊為當今風水理論的重要經典。

縱觀曆史,先秦是風水學說的孕育時期,唐宋時期是風水學說的普及盛行時期,明清是泛濫時期。從本質上看,風水學的產生在於實際生活和農業生產的需要,其理論來源於人們長期觀察自然和改造自然地理環境的實踐,因而其理論與應用都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並被證明是科學的。

近年來,隨著國際上對風水的重視以及它的適用性,使風水這門古老的學科煥發出新的活力,我們說當代是風水整合更新時期,應取其精華,剔除糟粕,結合現代自然科學,實事求是地作出科學的評價和闡釋,從而更好地讓其為人類造福。

風水學作為一種傳統文化,經過人類長期的研究和實踐總結後,日漸成熟。直到現在,它已經以一種新的麵貌在社會各界內廣泛流傳,形成了現代風水學。現在風水學與古代風水學最大的不同就是,現代風水理論加入了更多科學元素,其中包括環境景觀學、地球物理學、生態建築學、氣象學和人體信息學等。這些元素的加入,使現代風水學更具有科學性和可信性。

第三節 風水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風水是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擇吉避凶的術數,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是人們長期實踐經驗的積澱。其固然存在一些迷信的成分,但從現代科學理論來看,它與地球物理、環境景觀、人體生命信息、生態建築、水文地質、宇宙星體以及建築美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係。

一、風水與地球物理學

我們知道,地球是由多種元素組合而成的。從地球物理學的觀點看,這些元素會產生不同方位與強度的地熱、磁場、重力場及各種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與場信息每時每刻都會產生各種對周圍物體的有形或無形的、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力。其中當然包括人類。

舉個簡單的例子,日本中部,中國四川、貴州地區的地球重力場強度很高,長年生活在這些地方的人就不容易長高,普遍偏矮小一些。再比如,俄羅斯科學家研究表明,生長在斷裂帶的動植物會發生病變。這是因為地質斷層會釋放出有害的放射性氣體。

傳統風水判斷某個區域或點位是否有利於人的生活、健康和發展,看上去很是玄妙,其實,其中許多規律和原理與現代地球物理學是相通的。

二、風水與環境景觀學

人是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很強的有機體,周圍環境景觀很容易造成人體生理、心理方麵的一係列變化。久而久之,甚至會影響到其性格、觀念乃至事業。可以想象,當一個人處在一種美觀舒適、色彩和諧的環境景觀中就會感到心情舒暢,心曠神怡。相反地,如果周圍是禿山臭水、殘花敗柳,他的心境肯定不會暢快。

我國從古自今,不僅注重宅邸四周的自然環境,也非常重視庭院的美化,認為庭院建築、花草樹木、假山流水的組合布局要符合風水的要求,這樣就能有利於身心健康和財運事業,這是傳統風水學中樸素的環境景觀意識。

三、風水與人體生命信息學

人類是地球的主宰,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而人體是由多種化學元素構成的最高級的有機生命體,人體本身也不斷地產生各種信息與能量;這些信息能量必須與自然界的信息、能量協調同步,才能達成和諧共振效應,人類才能更好地生存與發展。

風水就是要將人體生命信息與自然相結合,從而雙向調節各種不同的人體生命信息,和不同點位的自然信息,使兩者信息同步對應,使兩者能量優化組合以利於人們的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及事業發展。

四、風水與生態建築學

人類誕生以來,出於生存的本能,便慢慢出現了人工建造的簡陋的居所。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逐漸對居住的建築寓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對寓所建築的實用性、安全性要求之外,還增加了美觀性、密閉性、健康性的需求,並希望其寓所與周圍環境協調,有利居住者身心健康。這就是生態建築學研究的範疇。

風水學既研究建築的方位、形態、材料色彩等等對於不同人的身心健康與事業發展的正負效應,也研究建築的種種要素組合格局對於大自然生態的正反影響,要求人類在建築規劃選址時,應考慮其自然生態環境的結構功能和對人類的各種影響,從而合理利用、調整改造和順應其建築生態環境。

五、風水與水文地質學

地球上億萬年來演變而成的山川河流、自然地貌、地下水脈和地質構造形成了各種山川、水訊、水質、土質、岩層結構,這些地質構造之中又包涵和產生著各種有機和無機的化學元素,這些元素對人體會產生各種有益或有害的影響。例如:鐵、鋅、有機蛋白等,對人體是有益的,而鐳、氡、鍶等放射性元素,對人體與智力發展是有害的。這就是有的地方的人能健康長壽,而有的地方的人就容易患病或早逝的原因。

風水學對地貌、水流、水質特別重視,有時還要聞嚐土和水的氣味,從中判斷這個區位的風水是否有利於人的體力和智力、思維和事業。如水味甘甜應是吉地,如果水珠苦澀則是不吉之地等。其中許多道理與現代水文地質學也是相合相通的。

六、風水與宇宙星體學

地球是宇宙星河中的一分子,宇宙中的各種光電信息、磁力、熱能、宇宙能,無時不對地球產生各種正負效應。而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自然也隨時受到宇宙星體產生的各種效應的影響。這恰恰與傳統風水學探求的“天、地、人”和諧、對應、統一的理念相通。《黃帝宅經》就提出了勘輿風水應達到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境界。

七、傳統風水與建築美學

對稱美

傳統風水對周圍環境的要求講究“左青龍、右白虎”,這一風水模式就是美學對稱均衡原則的最好體現。此外,各種建築本身也處處體現出一種對稱美,譬如紫禁城就是一個絕好的典範。

和諧美

早在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舉就給美下了一個定義,《國語-楚語》記載:“夫美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這個美就是指“和諧”。

曲線美

傳統建築講究“山環水抱”和“曲徑通幽”,清代袁枚在《與韓紹真書》中說:“貴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無文直星。木之直者無文,木之拳曲盤紆者有文;水之靜者無文,水之被風撓激者有文。”這就是建築風水中所講究的曲線美。

第四節 風水學的基本原則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住宅周圍的環境與古代的發生了很大變化。隨著人們對社會認識的提高,針對這些環境總結出的風水原則也有了進一步的完善,但其整體思想不變。這些原則大約包括以下幾方麵。

一、整體原則

整體原則是現代風水學的基本原則。它是指將包括了天地萬物的大環境作為一個整體,並將這個整體視為一個人。如《黃帝宅經》所說,“以形勢為身體,以泉水為血脈,以土地為皮膚,以草木為毛發,以舍屋為衣服,以門戶為冠帶”。

組成整體的各元素之間相互聯係和製約,並對整體的風水水平起到決定性作用。在對這個整體進行風水布局時,既要注意各個元素之間的關係,又要注意元素與整體之間的關係。各個元素之間相互扶持,整體體現和諧,能迅速提高整個環境的風水水平。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