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蘇格拉底之前(1 / 3)

《悲劇的誕生》reference_book_ids":[6895619156662553607,70648190547871693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9,"start_container_index":1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8},"quote_content":"《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reference_book_ids":[6895619172970007565,7064819054720076814,7260811472463203340,7267077381095951394]}],"4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33,"start_container_index":4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28},"quote_content":"《理想國》reference_book_ids":[7124986336406146062,7137227068948876295,7007741213537209352]}],"1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58,"start_container_index":1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53},"quote_content":"《理想國》reference_book_ids":[7124986336406146062,7137227068948876295,7007741213537209352]}],"10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2,"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26},"quote_content":"《複仇女神》reference_book_ids":[7052649600930286628,6917988658733648910,71684133618713098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8,"start_container_index":10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8},"quote_content":"《被縛的普羅米修斯》reference_book_ids":[7154376165308763147]}],"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2,"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8},"quote_content":"《自然》reference_book_ids":[7169596177833266189,72047659649891072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6,"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2},"quote_content":"《自然》reference_book_ids":[7169596177833266189,72047659649891072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2,"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8},"quote_content":"《自然》reference_book_ids":[7169596177833266189,720476596498910725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86,"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82},"quote_content":"《自然》reference_book_ids":[7169596177833266189,7204765964989107258]}],"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3,"start_container_index":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7},"quote_content":"《荷馬史詩》reference_book_ids":[699807884236764263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1,"start_container_index":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5},"quote_content":"《伊利亞特》reference_book_ids":[7025502871789521928]}],"1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9,"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3},"quote_content":"《伊利亞特》reference_book_ids":[70255028717895219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5,"start_container_index":1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0},"quote_content":"《奧德賽》reference_book_ids":[6885615352370170893,716642925456811932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當一個普遍性問題被人提出來時,哲學就產生了,科學也是這樣。最早表現出這種好奇心的是希臘人。我們現在所了解的哲學和科學都源自希臘人。希臘文明的出現,導致了思想活動的大繁榮,可以說,這是人類曆史上最宏大的事件之一。這樣的巔峰時期是空前絕後的,在短短的200年裏,希臘人在藝術、文學、科學和哲學領域都取得了令人驚歎的偉大成就,這些傑作彙聚成奔流不息的激流,最終形成了西方文明的普遍標準。

哲學和科學開始於公元前6世紀初米利都位於安納托利亞西海岸線上的一座古希臘城邦,靠近米安得爾河口。今屬土耳其。它是在古希臘時代從事殖民的重要城邦,也是早期哲學家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的出生地。在荷馬的《伊利亞特》也都有出現。——譯者注的泰勒斯。在此之前,究竟是什麼事件導致了希臘人天才的大爆發呢?我們必須盡力找到其中的答案。從20世紀以來,考古學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借助它的幫助,我們也許可以從各種零星材料中發現希臘世界的發展軌跡。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希臘文明是後起之秀。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要比希臘文明早好幾千年。這些農業社會在大河兩岸發展起來,其統治者或是神聖的君主,或是靠武力發跡的貴族,或是掌握多神教教義闡釋權的祭司特權階級,而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是那些種地的農奴。

埃及人和巴比倫人都曾經為後來的希臘人提供了某些知識,但誰也沒有發展出哲學和科學。其中的原因是否由於缺乏天賦或者社會條件,在這裏並沒有多大意義,盡管這兩點都在某種程度上起了作用。最主要的是,宗教在智力的探險旅程中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埃及的宗教更多地關注人死後的生活。金字塔就是喪葬的紀念性建築,它的修建過程中用到了某些天文知識,以預測尼羅河洪水的爆發。作為管理者,祭司創造了象形文字,但卻並沒有為其他方麵的發展提供多少有價值的遺產。

在美索不達米亞,強大的閃米特帝國趕走了先前的蘇美爾人約公元前4300年,蘇美爾人從中亞經波斯遷移到美索不達米亞南部。進入蘇美爾王朝時期後,興起了許許多多的大小城邦,楔形文字也被發明出來。而閃米特人(含希伯來人、亞述人、腓尼基人、阿拉伯人、巴比倫人等)則一直從敘利亞向美索不達米亞滲入,並於後來建立了巴比倫帝國和亞述帝國。——譯者注,並取而代之。他們采納了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在宗教方麵,他們對今生的幸福更感興趣。無論是日月星辰的運行記錄,還是巫術和占卜之類的活動,都為這一興趣所左右。

我們可以發現,貿易社會不久就出現了,其中最主要的成員是克裏特居民,克裏特人的文明直到最近才重現於世。他們可能來自小亞細亞沿海一帶,很快就在整個愛琴海諸島占據了主導地位。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新的移民潮導致了克裏特文明的繁盛。克裏特人在克諾索和費斯圖斯興建了宏偉的宮殿,他們的船隊在地中海各地穿梭往來。

從公元前1700年起,頻繁的地震和火山爆發迫使克裏特人開始向臨近的希臘和小亞細亞移民。克裏特的手工藝人使大陸居民的文化發生了改變,在希臘,能證明這一點的最著名的遺址是阿哥裏德的邁西尼城,也就是傳說中的阿伽門農希臘神話中的邁錫尼國王。特洛伊戰爭的希臘軍統帥,荷馬史詩《伊裏亞特》把他描寫為勇敢的鬥士,傲慢而激情,但搖擺不定,易泄氣。其妻子、王後克呂泰涅斯特拉與人私通並將其謀殺。——譯者注的故鄉。《荷馬史詩》記載的正是邁西尼時代的曆史。公元前1400年左右,一場劇烈地震使克裏特人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其霸權和優勢也隨之突然結束了。

此前,希臘大陸已經連續遭到了兩次入侵,第一次是北部的伊奧尼亞人,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000年,這些人似乎逐漸和當地居民融為一體了。

300年後,亞該亞人也入侵希臘,這一次不同,他們成了統治者。總的來說,在邁西尼時代和荷馬時代,統治希臘人的就是這些人。

克裏特—亞該亞人在整個地中海有著廣泛的商貿往來。即便在公元前1400年的大地震中,克裏特人的這種聯係也沒有中斷。在公元前1200年左右威脅到埃及的“海洋民族”中,就有克裏特人,也就是最早的腓力斯坦人,其定居地“巴勒斯坦”也因此而得名。

大約公元前1100年,更進一步的入侵造成了自然災害也無法產生的結果。在多立亞人入侵的影響下,這個尚未開化卻又生氣勃勃的遊牧民族征服了整個希臘和愛琴海,亞該亞人早在公元前12世紀初的特洛伊戰爭中就傷了元氣,根本抵禦不了這種猛烈的進攻。海上霸權也落到了腓尼基人的手中。從此,希臘進入了默默無聞的時期。大約就在這個時期,希臘人從腓尼基商人那裏學會了閃語字母,隨後又增加了一些元音,使它變得越來越完善。

希臘本土的地形很複雜,氣候變化無常。貧瘠的山脈把國土分割開來,山穀之間的陸上交通十分困難,不同的社會區域隻有在肥沃的平原上才能發展起來,當土地再也養活不了更多的人時,一些人就開始漂洋過海,尋找新的殖民地。

公元前8世紀中葉到公元前6世紀中葉,希臘人的城市零星地散落在西西裏海岸、意大利南部和黑海。隨著殖民地貿易出現和發展,希臘人和東方的聯係又重新恢複了。

在政治上,多立亞以後的希臘發生了一係列有規則的變遷,首當其衝的是王權。權力逐漸落到了貴族手裏,接下來是非世襲的君主時代,最後,政權落到了公民手中,“公民”字麵上的意思就是:民主。就這樣,君主政治和民主政治交替實施。隻要能把全體公民召集到集市上,那麼純粹的民主就可以發揮作用。而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隻有瑞士的一些小州才幸存著純粹的民主。

希臘最早、最偉大的文學豐碑應該是荷馬的作品。關於荷馬,我們所了解到的沒有一樣是確切的,甚至有人認為在荷馬之後有很多詩人都在用這個名字。不管怎樣,荷馬的兩部偉大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似乎在公元前800年前後就已經寫成了。史詩中描述的特洛伊戰爭發生在公元前1200年,因此,我們可以從後來的多立亞人那裏找到他們對祖輩事跡的描述;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這種描述中必然有很多不連貫或不一致的地方。從目前的版本來看,史詩追溯到了公元前6世紀雅典的統治者庇西特拉西的退位,在荷馬史詩中,其早期的暴行已經有所淡化,盡管還留有一些痕跡。史詩的確反映了當時思想開放的統治者的一些理性態度。我們知道,在邁西尼時代,屍體是要埋葬的,而這一時期的屍體卻是火化的。在奧林匹亞的諸神廟裏,眾神濟濟一堂,認真修行。由於宗教對人們的行為不具有約束力,規矩繁多的社會習俗,如和陌生人友好相處,就變得強有力起來。一些更原始的做法,比如處死囚犯並將其作為儀式上的獻祭,雖然偶爾也能看到,但已經非常少見了。總的來說,那一時斯的社會充斥著理性的氣氛。

從某個角度看,這是希臘人靈魂張力的象征。一方麵,存在著秩序和理性,而另一方麵,又存在著無序和本能的衝動。前者產生了哲學、藝術和科學;後者出現在有著豐富儀式的原始宗教活動中,這類因素在荷馬史詩裏似乎受到了極大的抑製,到了後期,尤其是恢複了與東方的聯係後,它再次大量湧現,這與人們崇拜狄奧尼索斯或酒神巴克斯(最初為色雷斯的神)有關。

對這種原始衝動的革新是由於受到了神話人物俄耳浦斯亦譯為奧菲士。古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神奇的歌手和豎琴彈奏者,發明了音樂和作詩法。傳說他的父親是太陽神兼音樂之神阿波羅,母親是司管文藝的繆斯女神卡利俄帕。這樣的身世使他生來便具有非凡的藝術才能。俄耳浦斯憑著他的音樂天才,在英雄的隊伍裏建立了卓越的功績。——譯者注的影響,傳說他是被喝醉酒的瘋狂女祭司們肢解的。俄耳浦斯教義主張抑製欲望,重視精神的喜悅,它希望進入一種“神秘感應”或“天人合一”的狀態,以此來獲得用其他方式得不到的神秘知識。俄耳浦斯宗教通過這種形式,對希臘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早是畢達哥拉斯在自己的神秘主義學說裏吸納了這種觀念,隨後在非純粹科學的範圍裏,它的各種觀點先後在柏拉圖柏拉圖(約前427—前347),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裏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大哲學家。——譯者注和絕大多數希臘哲學家的書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但是,甚至在俄耳浦斯的傳統中也存在著更原始的因素,這實際上是古希臘悲劇的發端。在古希臘悲劇中,那些被強烈的情感和熱情所折磨的人們總是能得到同情。亞裏士多德很貼切地把悲劇稱為“感情(受到藝術的感染而引起的)淨化”。正是希臘人這種雙重性格,最終使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尼采尼采(1844—1900),德國近代詩人、哲學家,他宣告:“帝死了!”徹底動搖了西方思想體係的基石,其高遠的“超人哲學”對20世紀人類精神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主要著作有《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論道德的譜係》、《快樂的科學》、《權力意誌》等。——譯者注稱這兩種因素為“阿波羅因素”和“狄奧尼索斯因素”。任何一個因素都不可能單獨使希臘文化發揚光大,在東方,主宰一切的是神秘主義因素。將希臘人從迷惘中拯救出來的是伊奧尼亞科學學派。但是,寧靜本身和神秘主義一樣,是無法使思想發生演變的,還要有對真與美的熱烈探索才行,而俄耳浦斯的影響似乎正是提供了這種觀念。

對於蘇格拉底來說,哲學就是生活的方式。值得關注的是,“理論”一詞最初在希臘語中有“觀光”的意思,希羅多德希羅多德(約前484—前425),古希臘作家。生於小亞細亞的哈利卡納蘇,因反對該城暴君被放逐,曾在埃及、巴比倫及黑海沿岸旅行,並長期寄居雅典和南意大利的條利城。他把旅行中的所聞所見,以及第一波斯帝國的曆史記錄下來,著成《希臘波斯戰爭史》一書,成就了其“曆史之父”的美名。——譯者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這個詞的。長盛不衰的好奇心以及熱烈而不帶偏見的探索,使古希臘人在曆史上獲得了獨一無二的地位。

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源頭,其基礎就是始於2500年前米利都的哲學和科學傳統,西方文明正是在這一點上有別於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古希臘哲學的主導概念是“邏各斯”邏各斯,此詞最早見於赫拉克利特的著作中,意思是“普遍的準則”。後來逐漸蒙上了神秘色彩,也帶有更多重含義,用以指“宇宙理性”、“命運”、“神的理性”等。黑格爾指其為“概念”、“理性”、“絕對精神”。——譯者注(古希臘哲學術語),含有“言辭”和“量度”的意思,當然,還有一些別的意思。因此,哲學討論與科學探索是密不可分的。在這種聯係下產生的倫理學說發現了知識中的善,而這正是需要公正探討的論題。

前麵說過,當普遍性的問題被人提出來時,哲學和科學就開始了,那麼,這類問題是以什麼形式被提出的呢?從廣義上講,對於漫不經心的觀察者來說,提出這類問題相當於在一連串雜亂的偶發事件中找到一種秩序。

想想秩序這種觀念最初是怎樣產生、為什麼產生的,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亞裏士多德認為人是政治動物,不可能孤立生活,而要生活在一定的社會當中。即便是在最原始的水平上,秩序觀念也含有某種程度的組織形式。首先是社會秩序,當然,自然界的一些有規律的變化,如晝夜更替、四季輪換等,無疑在很早以前就被人發現了,這些變化隻有被賦予一些有人情味的解釋,才能為當時的人們所理解。所謂天就是神靈,是自然的精神力量,這些都是人根據自己的想象創造出來的說法。

要想生存,首先意味著人必須按自己的意願去征服自然。在運用我們現在稱為科學的方法去做到這一點之前,人們靠的是巫術。從基本觀念來看,兩者是相同的。巫術是一種嚐試,它試圖通過嚴格地執行儀式來獲取某種特定的結果,它基於對因果關係原則的認同,認為隻要給出同樣的前提條件,就會出現同樣的結果。因此可以說,巫術是原始的科學。而另一方麵,宗教恰恰相反,它企圖得到不符合規則的結果,它隻有在出現奇跡時才起作用,其中含有對因果關係的摒棄。兩種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多差異,盡管我們經常發現它們在原始思維中混雜在一起。

在集體參與的各種公共活動中,被我們稱為語言的交流方式產生了。語言的根本目的在於實現人的共同目標,因此它的基本概念就是同意。而且,可以把這一概念視為邏輯的出發點。它源於這樣的事實:人們通過交流,最終達成了一致,盡管有時候不過是同意保留各自的意見。當出現無法達成一致的僵局時,毫無疑問,我們的祖先會用武力來解決問題,當你殺死對手後,他自然也就無法再堅持不同意見了。有時候也采取另一種辦法,那就是通過討論來解決問題,如果有可能討論的話。這種方法就是一種哲學和科學的方法。讀者可以自己得出結論,從史前時代至今,人類在這方麵取得了多大的進展。

在各個時期,希臘哲學都受到了許多二元論的影響,它們一直以不同的形式成為哲學家們寫作和爭論的主題。最根本的問題就在於對真與假的區別。在希臘人的哲學思想中,和真與假密切相關的是善與惡、和諧與衝突二元論,其次還有至今仍屬熱門話題的現象與本質二元論,同時,還有精神與物質的問題、自由與宿命的問題,甚至還有宇宙論的問題,如事物是“一”還是“多”,是單純還是複雜。最後,還有混亂與秩序、無限與有限二元論。

早期哲學家們對這類問題的處理方式是有指導意義的。一個學派可能會抨擊某個二元論的一個方麵,緊接著,另一個學派則可能對此提出批評,並采納相反的觀點;最後,第三個學派也許會更進一步,找到某種妥協的觀點,以取代前麵兩種觀點。黑格爾正是通過觀察前蘇格拉底哲學家之間對立學說的這種拉鋸戰,才建立了他自己的辯證法體係。

許多這類二元論都以某種形式相互聯係,但我們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式將其分割開來,以揭示哲學所研究的不同類型的問題是什麼樣子。真與假是邏輯學討論的對象;善與惡、和諧與衝突,表麵上看是屬於倫理學的問題;現象與本質、精神與物質則是知識論或認識論的傳統問題;其他的二元論都在不同程度屬於本體論或存在論。當然,這樣的劃分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事實上,打破這些界限正是希臘哲學的一個典型特征。

當米利都產生了第一個科學的哲學學派時,這座位於伊奧尼亞海岸的城市是生機勃勃的貿易中心。米利都的東南是塞浦路斯、腓尼基和埃及,北邊是愛琴海和黑海,越過愛琴海以西就是希臘大陸和克裏特島。米利都的東麵有呂底亞,並通過呂底亞與美索不達米亞帝國有著密切聯係。米利都人從呂底亞人那裏學會了鑄造金幣。米利都的港口擠滿了各國商船,城裏的貨倉也堆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貨物,人們以這種可以保值的貨幣用於流通,交換各種商品。因此,米利都的哲學家提出萬物由什麼構成的問題也就不奇怪了。

據說,米利都的泰勒斯認為“萬物皆由水構成”,哲學和科學由此產生了。希臘人將泰勒斯列為“七賢”古代希臘7位名人的統稱,現代人了解較多的隻有立法者梭倫和哲學家泰勒斯2人,剩餘5人一般認為是奇倫、畢阿斯、庇塔庫斯、佩裏安德、克萊俄布盧,但無法確定。——譯者注之一。我們可以從希羅多德那裏了解到,泰勒斯曾預言過一次日食,據天文學家推斷,那次日食發生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85年,這也正符合他在世的時間(泰勒斯生卒年不詳)。泰勒斯雖然不大可能了解日食的原理,但他一定熟悉巴比倫人對日食現象所做的記錄,因而能知道什麼時候會再發生。幸運的是,這種日食現象能夠在米利都看到,它不僅為編撰年表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使泰勒斯本人出了名。另外,他是否在幾何學領域創立了三角形相似定理也同樣值得懷疑。但他在測量海上船隻或其他無法接近的目標的距離時,顯然運用了埃及人測量金字塔高度的“經驗測算法”。他還據此提出了“幾何原理具有普遍應用範圍”的觀點,因此我們說,是希臘人首創了這個普遍性觀點。

據說泰勒斯認為磁石具有靈魂,因為它能夠使鐵移動。至於他認為萬物都具有靈魂這種進一步的論述,就更加值得懷疑了。這很可能是人們根據他的前一種說法,通過推理強加給他的。但這樣做其實沒有必要,因為隻有當所有其他事物都沒有靈魂時,磁石具有靈魂的說法才有價值。

和泰勒斯有關的故事還有很多,其中一些也許是真實的。據說有一次有人懷疑他的能力,他就通過壟斷橄欖油市場表現出了他的實踐才能。他所具備的氣象學知識使他能夠預見到橄欖將會大豐收,於是他提前租下了所有能搞到手的榨油機,到了橄欖成熟的時候,再以高價租出去,從而大獲其利。同時也向那些輕慢他的人證明:哲學家也能夠賺到錢,假如他們願意的話。

泰勒斯最重要的觀點是“萬物皆由水構成”,這既不是匆忙一瞥得出的印象,也不是沒有觀察的純粹臆想。今天,我們把生成水的氫稱為一種化學元素,其他任何元素都能與它合成。這種“萬物歸一”的觀點是一種非常可貴的科學假說。單就觀察而言,海邊的觀察使得這一假說看起來似乎更加合理。人們看到海水在太陽下蒸發,霧氣從海麵升騰起來,形成雲,然後又形成雨降落到海裏。按這種觀點,大地就是以濃縮水的形式存在的。其中的細節可能來自非常奇特的想象,但它仍然是一個了不起的貢獻,因為它揭示了一種物質能夠在各種不同的聚合狀態中保持不變。

米利都的第二位哲學家是阿那克西曼德,他大約出生於公元前610年。他和泰勒斯一樣,既是一位發明家,又是一位注重實踐的人。另外,他還是第一個地圖繪製者和黑海沿岸某個米利都殖民地的首領。

阿那克西曼德批評了他的前輩泰勒斯的宇宙論。是啊,為什麼一定就是水呢?構成事物的基本要素不可能以事物本身的某種形式出現,它應該是一種與所有這些形式都不同的東西,也就是說,它是一種更基本的東西。因為物質的各種形式始終在相互衝突著,如冷與熱,濕與幹,它們總是不斷地此消彼長,也許在希臘人看來,它們處於“不公正”的狀態,也就是缺乏平衡。如果其中一種形式就是基本物質的話,那它可能早就戰勝別的形式了。亞裏士多德把起始物質稱為“物質因子”,阿那克西曼德則稱之為“無際”,也就是可以全方位擴展的無限物質,世界生於此,也將終於此。

阿那克西曼德認為地球是一個自由漂浮著的圓柱體,而人類就生活在其中的一個切麵上。而且,他還設想我們的世界被無數別的世界包圍著。這裏所說的別的世界之一,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銀河,每個世界的內部功能都被旋渦運動左右著,該運動將地球向地心吸引。天體就是被氣遮蔽的火輪。隻有一點不同,我們可以把它比喻成自行車輪胎,未被遮蔽的那一點就是氣嘴,我們當然還記得,那時的希臘人認為氣就是能夠使事物隱形的東西。

關於人類的起源,阿那克西曼德提出了一個非常“現代化”的觀點。他注意到年幼的人需要長期的照料和看護,從而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最初的人也像今天這個樣子就不可能延續到今天。因此,他認為以前的人一定和現在的人不同,也就是說,人一定是從一種能夠很快做到自我供給的動物進化而來的。這種論證法就是歸謬法,即通過一個給定的假設推斷出一些明顯的錯誤。在他看來,既然人不可能延續到今天,這種假設(最初的人和現在的人一樣)就隻能被推翻。如果這種說法是對的(我也這樣認為),即:假如最初的人和現在的人一樣需要長期照料才能長大,人類就不可能延續至今。那麼,我們可以很輕鬆地建立這樣的論點:其間一定發生了某種形式的進化。但阿那克西曼德並未對此感到滿足,他還進一步認為,人是由海洋中的魚類演變而來,他還以自己對化石遺跡和鯊魚喂養幼鯊的觀察來證明這一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告誡我們不要吃魚。而我們的海洋同胞們是否也對我們懷有同樣深厚的感情,就不得而知了。

米利都第三位著名的哲學家是阿那克西美尼阿那克西美尼(約前570—前526),古希臘哲學家、米利都學派的第三位學者,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他繼承了前兩位米利都學派哲學家的傳統,也是該學派最後一位哲學家。——譯者注。我們除了知道他是三位哲學家中最年輕的一位之外,並不了解他所處的具體年代。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的理論和他的前輩相比是一種倒退。雖然他的思想不夠大膽,但從總體上來說卻更加經得起檢驗。他和阿那克西曼德一樣,也堅持認為存在著一種基本物質,不過他是從具體的物質“氣”中發現這一點的。我們發現物質的各種形式都是通過聚散過程從“氣”裏產生出來。既然這種觀點認為一切差異隻是量的差異,那麼把某種具體的物質看做基本因子就應該是對的。“氣”構成了靈魂,賦予我們生命,也使世界得以延續。後來,這種觀點為畢達哥拉斯學派又稱“南意大利學派”,是一個集政治、學術、宗教三位於一體的組織。它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末,由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所創立。公元前5世紀被迫解散,其成員大多是數學家、天文學家、音樂家。它是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探討美的本質的學派。——譯者注所采納。阿那克西美尼在宇宙論問題上走入了歧途,所幸的是,畢達哥拉斯學派在這方麵繼承了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觀;而在其他方麵,他們更喜歡借用阿那克西美尼的學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對的。阿那克西美尼是米利都學派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他繼承了該學派的所有傳統。此外,正是他的“聚散論”使米利都人的世界觀得到了真正的完善。

米利都哲學家的氣質與今天某些戴著哲學家頭銜的專家不同,他們從事的是城邦的實際事務,而且能夠親身感受各種突發事件。據說阿那克西曼德的理論還在一篇地理學論文中得到過廣義上的闡釋。這些早期論文的內容已經遺失,留存下來的題目大意是“論事物的物理本質”,可見,課題涉及的範圍很廣,論述也許不是很深入。後來的赫拉克利特無疑是反對這種“關於多種事物的知識”的。

對哲學而言,重要的不是給出的答案,而是提出的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米利都學派是名副其實的。由此,孕育了荷馬史詩的伊奧尼亞被稱為科學和哲學的搖籃也就不奇怪了。我們知道,荷馬時代的宗教帶著奧林匹亞特征,而且始終如此。在那裏,神秘主義未能對社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科學思辨倒更有可能得以順利發展。雖然後來的許多希臘哲學學派紛紛接受了神秘主義,但我們應該記住,他們全都從米利都學派吸取了營養。

米利都學派和任何宗教活動都沒有關係,這確實是前蘇格拉底哲學家的一個顯著特征,他們全都獨立於盛行的宗教傳統之外,甚至像畢達哥拉斯這種並不反對宗教的學派都是如此。總的來說,希臘人的宗教活動和各個城邦的風俗有關,當哲學家們堅持自己的觀點,走自己的路時,可能會與所在城邦的國教發生衝突,這是很正常的,這種不幸的命運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輕易地壓服那些具有獨立思想的人。

離伊奧尼亞不遠就是薩摩斯島,盡管在地理位置上很近,但島上的傳統在某些方麵卻比大陸的城邦更為保守。在薩摩斯島,昔日的愛琴海文明似乎更為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我們應該記住,這種地域的差異帶來了什麼樣的結局。總的來看,荷馬筆下的伊奧尼亞和早期的米利都學派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宗教,但薩摩斯島人卻從一開始就深受俄耳浦斯觀念的影響,這種影響最終移植到了從克裏特—愛琴海時代留存下來的信念中。

奧林匹亞膜拜是一項沒有嚴格宗教教義的國家事務,而另一方麵,俄耳浦斯教義卻具有神聖的經文,它通過灌輸信念的方式把信徒們聚集在一起。在這種背景下,哲學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這種觀點為後來的蘇格拉底所繼承。

薩摩斯人畢達哥拉斯畢達哥拉斯(約前580—前500),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和音樂理論家。生於愛琴海中的薩摩斯島,自幼聰明好學,曾在名師門下學習幾何學、自然科學和哲學,並最早悟出萬事萬物背後都有數的法則在起作用。創立了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的秘密學術組織畢達哥拉斯學派。——譯者注正是這種新哲學精神的先驅。我們對他生活的年代和生活細節知之甚少。據說他在公元前532年曾經名噪一時。當時正好是波呂克拉底的君主統治時期,薩摩斯城可與米利都和其他大陸城邦相匹敵。公元前544年,波斯人占領薩狄斯後攻陷了薩摩斯,但薩摩斯的船隊仍在整個地中海往來穿梭。波呂克拉底曾一度和埃及國王阿瑪西斯結為盟友,這就使得下麵的故事有了發生的可能:畢達哥拉斯曾經遊曆埃及並在那裏獲得了數學知識。他之所以要堅持離開薩摩斯,是因為不能忍受波呂克拉底的壓迫。他在意大利南部的一座希臘城市——克羅頓定居下來,並建立了自己的社團。他在克羅頓生活了20年,直到公元前510年發生了反對學派的內亂,他才到梅達朋提翁隱居,在那裏一直住到去世。

我們知道,對米利都人來說,哲學是一種緊張的實踐過程,哲學家的確都是務實而善於行動的人。而在畢達哥拉斯那裏,一種對立的觀念出現了,也就是說哲學成了對世界的孤立的思索。這種觀念帶有俄耳浦斯教義的痕跡,畢達哥拉斯對生活的態度就體現了這種思想。如果我們把人按其生活方式分為三類,就像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古希臘人於公元前776年規定,每4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為了和平)。後來,運動會的規模逐漸擴大,並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優勝者獲得月桂、野橄欖和棕櫚編織的花環。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94年,曆經1170年,共舉行了293屆。公元394年被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禁止。——譯者注的三種人一樣,那麼層次最低的是那些小販;其次是參加比賽的人;第三種是觀眾,也就是書上所說的理論家,哲學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這種人。哲學的生活方式是唯一有可超越存在的偶然性並擺脫輪回的途徑,按畢達哥拉斯的觀點,靈魂是受一係列輪回的支配的,這類傳統與繁複的原始禁忌有關。我們會在柏拉圖的《理想國》、畢達哥拉斯學派以及其他前蘇格拉底學派中再次發現生活方式的三分法。可以說,它是早期哲學家各種學說的綜合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