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讀書與會讀書(2 / 2)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今人對於方法之重要程度的認識,更甚於古人。當代人才學研究有這樣一個為世人公認的論點: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認識世界到求學讀書,大學畢業,一直到有所創新,猶如從海拔零度的知識地平線攀登到各個學科領域巨人肩頭的過程。早成才者一般都是走的短程線,而凡是走短程線者,在讀書方法上都是十分講究的。在知識不斷高度膨脹和積累的時代,隨著讀書任務的日益艱巨和複雜,可以說,誰最先掌握了良好的讀書方法,誰就能在攀登事業的峰巒中捷足先登,一路領先。

馬克思、毛澤東、魯迅等偉人先哲,在讀書方法上是善走短程線的楷模。馬克思早年談讀書方法有句名言,叫做“心精不如淡墨,”這就是他在青年時代創造的“條目摘記法”的全部內涵。馬克思讀書,除了在書上做各種標記之外,就是大量地摘記和做條目目錄。每當讀書的時候,看到重要的或者有用的地方,他都十分認真地記在筆記本上。在大學期間,為了寫好博士論文,他摘記的材料寫滿了十個筆記本。馬克思在倫敦寫作《資本論》期間,他就寫了二十四本讀書筆記。學識淵博的毛澤東,也同樣提倡與馬克思類似的讀書方法,叫做“不動筆墨不讀書。”凡是毛澤東讀過的書,總是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眉批。做讀書筆記,更是他持之以恒的讀書習慣。作為大文學家、大思想家的魯迅,在讀書方法上更是十分講究。他概括自己的讀書方法是八個字:“博覽、比較、思索、觀察。”他說:“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讀不讀,而在於怎樣讀。”他一生曾創造多種讀書方法,在讀書方法上給後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可以這樣認為,象馬克思、毛澤東、魯迅這樣的偉人先哲們,他們在學識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傑出的成就,與他們掌握了科學的讀書方法是不無關係的。也就是說,他們不僅僅在於刻苦讀書,更重要的是他們會讀書。

當然,會讀書並非是天生的,它要靠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實踐中摸索掌握。真正掌握了正確的讀書方法的人,會使讀書變成一門藝術、其中自有無限的樂趣。打個比方,同樣是騎自行車,學會了正確方法的雜技演員能使車技成為一門藝術,而一般人僅是騎騎而已。同樣是下棋,掌握精湛棋藝的人能使下棋成為學問,而一般人隻是玩玩而已。同樣是讀書,會讀的讀得又快又好,而一般人隻是能讀而已。高爾基有句名言說:“我撲在書上,就象一個餓漢撲在麵包上。”可以說,高爾基已經完全進入了讀書藝術的境界。其實,產生這種心境的豈止高爾基一人?普希金讀書“忘記了世界;”陶淵明讀書“欣然忘食”;郭沫若讀書“沉醉其間”;歌德讀書“得到無限的享受”……這些能單純用求知欲來解釋嗎?恐怕是不能的。這是在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後的一種獨特體驗。與之相反,有些有求知欲望的人,卻不一定對讀書感興趣,有的甚至認為,讀書是極其枯燥乏味的事,翻過一頁書,不是想到還會有更好的一頁,而是慶幸又少了一頁,這怎會從中得到“無限的享受”呢?

兩種狀態,兩種效果。後一類問題的症結,在於還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把讀書變成一種藝術,而是當作難以忍受的負擔。讀書,之所以是一種藝術,是因為讀者在讀書時,要按照認識規律,在自己良好思想素質的支配下,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創造力,調節讀書方法,正確進行時間運籌。然後,感知將信息傳給大腦,大腦進行創造性的加工,人與書本產生一種綜合性效應。這是一種充滿創造性的勞動過程。

為了使更多的人們掌握讀書的藝術,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心理學家、教育家、科學家運用心理學、信息論、決策學的最新成果,對讀書方法進行了比較係統的研究,提出了有關讀書的循序漸進法、精讀法、滲透法、循環法、對比法、三步法、SQ3R法、質疑法、泛讀法等十幾種方法。這些研究的逐步深入,正在促成一門新的學科——讀書學的誕生。以我之見,每一個讀書人,為了掌握正確的讀書法,不妨在讀書的同時,也讀幾本“讀書法”之類的書。當然,自己到底更適宜采用哪種方法,還需根據自己的習慣、特點,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願每個書迷朋友不僅能讀書,而且會讀書!

願每個書迷朋友都能掌握讀書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