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清思考了一陣,知道這事不能拖,總得有人站出來承擔責任。於是他問:“這個方案,你們有把握嗎?”
孫家棟自信地說:“有把握!”
劉華清說:“孫家棟,這樣行不行,技術上你負責,其他問題我負責。”
孫家棟說:“好!”
劉華清說:“那我拍板!”
孫家棟激動地說:“太謝謝您了,劉副主任。”
劉華清說:“都是為了衛星早上天,用不著謝。”
125 不讓你搞測控,等於要你的命
陳芳允的老伴沈淑敏是一位生物學家,穀維素的發明者。1965年,她患上乳腺癌,身體每況愈下。陳芳允除了忙工作,還要照顧妻子。
有一天,陳芳允告訴妻子,毛主席批準了,導彈試驗基地正式接管701,手續該辦的也都辦了。以後就沒有701了,改叫導彈試驗基地第六試驗部,專門搞衛星測控,統一負責全國衛星測量台、站的規劃、建設以及建後的使用管理。而且,第六試驗部馬上遷往陝西渭南。這樣一來,幹擾就小了。
說到這裏,陳芳允很興奮。但沈淑敏一愣:“要遷走?”
陳芳允說:“是啊,渭南以後就成衛星測控的大本營了。”
沈淑敏又問:“還是沒人敢給你一套軍裝穿?”
陳芳允情緒頓時低落下來,他的曆史問題,誰見了誰躲。他怪自己,當初到國民黨部隊服役幹什麼?還不就是想找個幹事的地方?他們讓他搞無線電電子,他覺得能發揮自己的長處,稀裏糊塗就去了,結果快20年過去,這個尾巴還揪不掉。
基地非常希望陳芳允一塊去渭南。他內心很矛盾。人家都是軍人了,自己一個老百姓,去那裏算什麼?軍不軍,民不民的,自個兒都覺得別扭。他對妻子說:“淑敏,以後我就在家照顧你,哪也不去了。”
但是,妻子最了解自己丈夫。她說:“你別哄我了,不讓你搞測控,等於要你的命。你還是跟他們走吧。”
妻子的舉動讓陳芳允十分感動。
沈淑敏又說:“我不是非要自己丈夫穿上軍裝,我是怕你受委屈。”
陳芳允表示,自己什麼委屈都不怕,這些年,委屈還少嗎?隻要能把這顆衛星放上去,個人那點委屈,就好比是一束電波,微不足道。
沈淑敏說:“芳允,你就下決心去吧。”
陳芳允為難地說:“可你這個樣子,我怎麼能丟下不管?”
沈淑敏說:“我是個生物醫學家,自己會照顧自己,不用你分心。”
陳芳允感動得眼淚下來了。
離開北京那天,在北京火車站的站台上,喬平給大家照了一張相,十幾個人,都穿軍裝,隻有陳芳允,穿著中山裝。
按照規劃,衛星觀測站要建在渭南郊區最高的一座山上。那時,剛規劃好,還沒有開始大規模建設,他們上山時,坐的是老百姓的牛車,緩慢地沿著坑坑窪窪的山路行進。
因為營房還沒修好,大家暫時住在塬上一所小學的教室裏。“文化大革命”鬧得學生娃兒都不上學了,正好給他們當了營房。教室裏,板凳桌椅壘到了牆邊,地上,是兩排通鋪。喬平說:“條件艱苦,跟北京沒法比啊。”
陳芳允說:“我們是來這兒做事的,不是來享受的,越安靜越好,就是住山洞,‘臭老九’也覺得比在北京舒服!”
冬日的深夜,外麵朔風呼嘯,雪花飄飄。室內,爐火燒得正旺。昏暗的燈光下,陳芳允等人披著大衣,各自坐在一張小課桌前,寫寫畫畫。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還未升空,陳芳允和他的同事們,就已經著手製定返回式衛星測控和回收方案的前期工作,而且他們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繪製中國航天測控網的藍圖。
直到1976年,陳芳允60歲時,才終於實現了入伍的願望,穿上了軍裝。這在人民解放軍中幾乎是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事例。
126 如果他有來世,我相信,他還會選擇這個職業
1968年,七機部的混亂達到了頂峰。
6月8日,冶金學和航天材料專家姚桐斌在家中被造反派毆打致死。姚桐斌1945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51年獲得英國伯明翰大學博士學位,1957年回國後,一直致力於航天材料科學,被譽為中國第一代航天材料工藝專家和技術領路人。
這位後來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專家之死,讓周恩來悲憤難抑。據說周恩來正參加一個外交宴會,有人把姚桐斌被打死的消息通報給他,他當即變色,手中的酒杯掉在地上,摔碎了。這恐怕是周恩來一生外交生涯中少有的失態。
10月10日深夜,長期遭受迫害難以忍受的趙九章寫完最後一份檢查,上交了家中最後一件屬於公家的東西——一塊小黑板之後,服下大量安眠藥自殺。
本來,周恩來為了保護包括趙九章在內的一些科學家,國慶節前親自擬定了邀請科學家參加國慶活動的名單,其中就有趙九章,而且是以他本人的名義發出的請柬。但是趙九章沒有接到這份也許能救命的請柬。後來一查,是科學院的造反派私自扣下了。
聽到趙九章自殺的消息,周恩來的氣憤之情難以言表,他的兩眼似乎冒出火來,瞪著天花板,半天沒有動……
趙九章是1935年通過庚款考試出國留學的,他去了柏林大學學氣象,他堪稱是中國空間科學的重要奠基人。
10年後,趙九章終於得到平反昭雪,開追悼會時,竟然找不到他的骨灰,骨灰盒內裝著的,是他生前戴過的一頂帽子。
1968年12月5日,傑出的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赴羅布泊執行完又一次核試驗任務,從基地返回北京時,因飛機失事,不幸遇難。
本來,郭永懷是和王淦昌、朱光亞、陳能寬、鄧稼先等人一塊執行任務的,別人勸他坐火車,他為了省時間,執意坐飛機,火車太慢,到北京要好幾天。還說自己作為一名空氣動力學家,應該帶頭坐飛機。沒有想到,這成為永訣。
郭永懷犧牲時,懷裏還緊緊抱著一個保密包,都給燒焦了。與他一同遇難的,有四十多人。這次飛機失事,沒有對外報道。
郭永懷的離去,令周恩來極度悲痛,他說:“我再次強調,以後我們國家重要的科學家,盡量不安排坐飛機,更不要集中乘坐飛機。”
錢學森與郭永懷感情深厚,二人情同兄弟,得知郭永懷遇難,錢學森淚流滿麵,他沉痛地說:“一個有智慧的人,一位世界知名的優秀力學家,離開了人世。生和死,就那麼10秒鍾。他才59歲……”
幾天後,錢學森、李覺、王淦昌、朱光亞、彭桓武、陳能寬、鄧稼先、於敏、周光召等人來看望郭永懷夫人李佩,錢學森握著李佩的手,悲痛不已地說:“回國後,我和永懷一起開創中國力學事業,原子彈攻關時候,我向錢三強推薦了他。永懷為中國核武器,立了大功。我們失去了一位好同事,好朋友,好戰友,國家失去了一個棟梁之材。”
李佩冷靜而堅強地對眾人說:“永懷說過,他對自己任何選擇,都不會後悔。如果他有來世,我相信,他還會選擇這個職業,選擇和你們各位做同誌,做兄弟,做戰友,一起為國家幹事情。”
眾人的眼裏,都是熱淚滾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