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1師1旅,(簡稱“新1旅”),是新四軍的排頭兵,因其作戰神速、勇敢而有神兵之稱。
新1旅是1941年1月“皖南事變”後,中央軍委發布新四軍軍部重建之後由原蘇北指揮部1縱改編的,下轄1、2、3團。旅長兼政委便是傳奇人物葉飛,後參謀長為張藩,政治部主任姬鵬飛。這三位均是紅軍時期赫赫有名的戰將,葉飛、張藩分別為開國之後的上將和中將。
新1旅在全國抗戰中後期,轉戰在蘇魯皖邊,先後參加了討李戰役,反日偽頑鬥爭,蘇北反“掃蕩”、反“清鄉”、反偽化和反摩擦鬥爭,首創華中生俘日寇新紀錄,南下浙西;在解放戰爭中轉戰於齊魯大地,在運動戰中屢建奇功,特別是在蘇中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中,作戰神速、勇猛,越戰越強,曾多次贏得總部和野戰軍首長的讚譽。
1942年9月,新四軍1師1旅除一部加強地方武裝外,主力組建為新的第1團,後新建特2、特3團。
能征善戰的新1旅有著紅軍的血統,發祥於閩東紅色革命根據地。曆經艱辛改名新1旅後,迅速發展壯大,1942年10月,兼蘇中第三軍分區,後又改為蘇浙軍區第4縱隊,最後發展成為華東野戰軍以至成為第2野戰軍中的一支主力。
1、第6團
新1旅是由蘇北指揮部1縱改編的,而1縱是由挺進縱隊改編,挺進縱隊則是由葉挺率領的第6團演變而來。
葉飛,十四五歲就參加了革命,然而他卻是一個中菲混血兒。
葉飛的父親叫葉蓀衛,是福建南安縣金淘鄉的貧苦農民,1911年他下南洋來到了菲律賓奎鬆省迪阿旺鎮。在一次收椰子時,他被當地一位殷實人家15歲的漂亮少女麥爾卡托愛上,不久,入贅麥家做了上門女婿。為了對得起祖先和老家的發妻,1919年,他把自己生的頭兩個兒子送回老家。
葉飛是他的二兒子,菲國名字叫“西思托·麥爾卡托·迪翁戈”。他回國時才5歲,哥哥葉啟存才11歲。
葉氏兄弟在南安上了小學,畢業後,倆兄弟又一起到廈門上中學。在中學時,14歲的葉飛由廈門團市委書記葉貴煌介紹入團,不久他輟學參加革命,擔任了廈門市的團區委書記。1930年5月,福建省委軍事部長陶鑄帶著特工隊在廈門劫獄,救出一批被關押的共產黨員,由此引起廈門大搜捕,在一次大搜捕中,葉飛在住處被特務抓獲,後被國民黨法院以“年幼無知,誤入歧途”的罪名判刑一年。
出獄後,葉飛因為身份暴露,在團省委機關休息了一個禮拜後,又被調任福州團中心市委書記。
葉飛來到福州不到半年,就被市委書記陶鑄派往閩東巡視工作,其中,他參加了引起閩東震驚的霍童暴動。
1934年10月,中央根據地第5次反“圍剿”宣告失敗。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被迫撤離瑞金,率領中央紅軍主力及中央機關、直屬部隊,開始了震驚世界的兩萬五千裏長征。
紅軍主力走後,國民黨當局調集重兵加強了對南方各革命根據地紅軍遊擊隊的軍事“清剿”。壓向閩東蘇區的國民黨部隊,在原有兵力的基礎上又從外省和福建其他地方調來了8個師,加上地方保安隊和民團,近10萬人。閩東蘇區和獨立師部隊很快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之中。
葉飛領導閩東獨立師突圍成功。到1935年底,獨立師發展到4個縱隊,主力部隊達1000多人。
隨著獨立師力量的壯大,葉飛不失時機地率部向敵人發起進攻,主動打擊敵人,不僅使閩東地方黨組織和區、縣的蘇維埃政權逐步恢複,鞏固了原有根據地,而且開辟了新的遊擊區。
1937年11月下旬,閩東特委與國民黨福建當局達成協議:
“一、閩東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遊擊第2支隊;二、國民革命軍福建抗日遊擊支隊由共產黨領導;三、劃屏南縣為遊擊支隊防區,100裏內國民黨不得駐兵;四、以中共閩東特委的名義發表《國共合作共赴國難宣言》,並公諸報紙。”
同年12月,新四軍在南昌設立了辦事處。新四軍領導人項英、陳毅派人到閩東與葉飛聯係,要葉飛去南昌領受任務。
按照新四軍的統一編製,“福建抗日遊擊第2支隊”改編為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葉飛為團長,阮英平為副團長。1938年2月14日,葉飛奉命率領全團1300多名遊擊健兒告別了閩東大地,從屏南縣雙溪、棠口出發,向皖南挺進,奔赴抗日前線。
2、挺進茅山
葉飛率新四軍第3支隊第6團離開閩東後,跋山涉水,日夜兼程,經過1個多月的長途行軍,於1938年4月抵達安徽省歙縣岩寺鎮。時過不久,新四軍軍部也由江西南昌移駐這裏。岩寺一時成為新四軍的指揮中心。
6團在這裏接受了新四軍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等領導的視察、檢閱。而後,葉飛率部移駐涇縣青弋江畔,在那裏進行了長達半年的集中整訓(史稱“皖南練兵”)。通過這次集中的教育訓練,6團初步實現了由遊擊隊到正規軍的轉變。
同年10月中旬,在先期抵達蘇南茅山地區的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的一再建議和要求下,軍部決定將6團調往蘇南。整訓一結束,葉飛便受命率部向蘇南茅山地區進發。
10月底,6團抵達茅山。
新四軍軍分會副書記、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與葉飛初次見麵,是新四軍組建時在南昌。那次見麵雖然時間不長,通過聽葉飛彙報、私下交談,特別是大革命時期的老戰友黃道的介紹,陳毅就對葉飛很是欣賞和器重。6團抵達的當天,他親自前往迎接,慰問官兵。而後,陳毅與葉飛及6團的主要領導副團長吳焜、參謀長喬信明、政治部主任劉青鬆等,在溧陽縣水西村的1支隊指揮所裏進行了長時間的交談。
茅山,逶迤成脈,連綿百裏,但是既不高又不大,不隻樹不高林不密,連草都不多,無險可守,以往山地遊擊戰的經驗不能用了。
另一方麵,由於國民黨懷著不可告人的用心對新四軍的行動作了種種限製,不準擴大隊伍,活動不能超出劃定的範圍等等,新四軍主要領導中又存有右傾思想,主張“一切服從統一戰線”,茅山的地方工作很難開展。經過多年獨立工作鍛煉的葉飛,在這方麵是有經驗的。不允許擴充部隊,他們就協助駐地縣、鄉組建名為“冬防隊”的地方武裝。並派出幹部和戰士骨幹預“冬防隊”一起活動,逐步提高他們的軍政素質,使其成為主力部隊的基礎;不允許提“減租減息”,他們改為“讓租讓息”。在“讓租讓息”的口號下,和緩階級矛盾,使貧苦群眾得到實際利益,把群眾發動起來,組織起來,同群眾建立起血肉聯係。因為要與國民黨政權建立統戰關係,無法獨立自主地公開建立抗日民主政權,葉飛就變換形式,組織成立“抗敵總會”,名義上是抗日群眾組織,實際上是一種半政權性質的機構。葉飛積極主動、創造性的工作,使6團官兵也很快適應了環境條件的變化,打出了抗日聲威。
12月初,葉飛接到一個情報:白兔鎮據點的日偽軍近日要撤退。白兔是鎮江市境內的一個江邊碼頭,駐有日軍1個中隊和偽軍100多人。據點中的日偽軍經常下鄉燒殺掠搶,無惡不作,當地群眾急切盼望新四軍拔掉這個據點。接到情報,葉飛立即部署,由副團長吳焜率部向白兔據點發起攻擊。由於敵人武器精良且早有準備,又加上是白天交戰,久攻不下。雙方激戰6小時,6團部隊在斃傷日偽軍50餘名後撤出戰鬥。
白兔戰鬥,雖然據點沒有攻下來,部隊受到一些傷亡,但卻取得了經驗。此後,6團注意揚長避短,以夜襲、奔襲、奇襲和伏擊等手段,一次又一次與日寇交手,在當地人民群眾的支持幫助下,消滅了大量日軍、偽軍,留下了若幹具有傳奇色彩的戰鬥故事。
對此,翌年5月葉飛率部東進前,陳毅在召見團的領導幹部時,作了充分肯定。他說:“我們今天不應諱言,在最初東征時期,你們中間是曾經有極少數人過高估計日寇的戰鬥力。但是你們經過6個月的戰鬥,在白兔、高廟、寶墊、下蜀、龍潭、延陵,你們與日寇交過手,打敗了日寇,從事實上提高了信心。你們團的艱苦作風、維持模範紀律,是本軍中最突出的。希望你們繼續發揚這種精神”。
3、東 進
1939年春,中共中央進一步明確了新四軍的戰略方針: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
誰去東路呢?一路上,陳毅把2個團裏的領導從出身經曆到膽識能力反複權衡比較,最後決心把任務交給6團。葉飛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係的情況下,獨立創建根據地,有膽略,有政策水平,他去是合適的!回到支隊機關駐地,兩碗水喝罷,氣還沒有喘定,陳毅就把政治部主任劉炎等支隊領導叫到指揮所,立即傳達會議精神,研究行動計劃。
翌日,陳毅和政治部主任劉炎一起召見了葉飛和副團長吳焜、參謀長喬信民。陳毅將自己親筆起草的信《獻給良團全體同誌》(作者注:新四軍8個團的代號是“保持發揚優良傳統”,依照序列6團為“良團”),交給葉飛,囑咐他向全團官兵傳達。
給6團的信,即《獻給良團全體同誌》,是陳毅連夜起草的。信中,陳毅首先熱情讚揚了6團的艱苦作風和戰鬥精神,接著語重心長地寫道:“我還要交代你們三件事,作為你們勝利前進的法寶:第一件事,首先提出,戰鬥勝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樞紐。你們能夠想像,假如本軍東征不打勝仗,還能有今天的聲譽,今天的發展,今天各方麵的同情和擁護嗎?……第二件事,就是模範遵守紀律。假如我軍壓迫人民,亂拿東西,亂收民槍,不與友軍合作,不與人民親愛,我們能成1個軍隊嗎?我們的三大紀律十項注意是天經地義的。什麼東西都可以變化,我們的紀律是鐵的,必須遵守。我們的紀律是鐵的,同時是自覺的,不依靠鞭打刑罰,依靠我們的自覺。我們要知道,人民是我們的父母,我們是人民的兒子,天下沒有不孝順父母的道理啊!第三件事,就是同誌們的團結。我們的團結,就是把數千人打成一片,團結得像一個人一樣。一個意誌,一條心事,一樣行動,要打一起動手,要衛一起向前。同甘共苦,輕財赴義,不但黨員與黨員應如此,黨員與非黨員亦應如此……”整個信洋洋千言,一氣嗬成,關懷之切、愛護之殷、期望之衷,躍然紙上。葉飛當眾宣讀後又印發到各營連。
葉飛一麵派人前往東路地區偵察、聯絡,一麵組織部隊輕裝、點驗,換發軍裝、臂章,開展思想教育。通過幾天緊張的準備,一切就緒。
葉飛擔心夜長夢多,回到駐地後立即行動。葉飛化名葉琛,副團長吳焜化名吳克剛。其他團領導也都化了名。下半夜兩點剛過,就率領部隊披著朦朧的月色向東路地區進發了。
4、“江抗”第二路
1939年5月初,葉飛率領第6團抵達武進縣戴溪橋地區,與活動在這裏的“江南抗日義勇軍”(簡稱“江抗”)會合。
“江抗”的基礎是梅光迪在江陰、武進搞起的一支人數不多的地方武裝。梅光迪,土地革命時期加入共產黨。後被捕叛變。1937年在全國抗日浪潮影響下組織抗日遊擊隊,自任大隊長,接受江蘇省地方工委領導。為了壯大抗日力量,上海黨組織派共產黨員何克希前來做了梅的工作,並動員一批工人、學生參加部隊,壯大了梅光迪的隊伍。不久前,陳毅給這支部隊授了“江南抗日義勇軍”的番號。
6團與“江抗”會合後,仍沿用這一番號,成立了“江南抗日義勇軍總指揮部”,梅光迪任總指揮,葉飛和何克希任副總指揮。梅、何原有部隊稱“江抗”第三路,司令員由梅光迪兼;6團稱“江抗”第二路,由原6團副團長吳焜任司令員。
5月31日,“江抗”二路(第6團2營)進入江陰和無錫交界處的黃土塘鎮,在這裏打響了到東路後的第一仗。
這天午夜,“江抗”二路司令員吳焜和2支隊支隊長廖政國率部東進經過黃土塘鎮。前哨剛進街頭,就聽到街裏人聲嘈雜、四下裏狗叫。吳焜站在高處一看,發現沿小街一溜火星,當即判定是日偽軍部隊在休息抽香煙。
部隊和“掃蕩”的日偽軍遭遇了。趁敵人尚未發覺,吳焜指揮1個連隊迅速搶占了一線房屋,把機槍架上房頂,突然開火,掩護部隊向敵人發起攻擊。
當日偽軍發覺遇上抗日部隊時已遭重創,遂調集火力向“江抗”二路部隊猛烈反撲。敵我反複衝殺,激戰至次日中午,日偽軍死傷累累。
正當隨後趕來的葉飛打算指揮部隊聚殲殘敵時,國民黨軍統特務武裝“忠義救國軍”一部從側後橫插過來,向“江抗”部隊發起攻擊。本無路可走的日偽軍,乘隙奪路逃竄。
事後查明,這次交手的確是下鄉“掃蕩”的600多名日偽軍。此次戰鬥,“江抗”部隊傷亡不大,而消滅日偽軍粗計也有一二百人。通過這次戰鬥,葉飛了解了東路情況的複雜,也認識了國民黨的“忠義救國軍”。
“戰鬥勝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樞紐。”葉飛牢牢記住了臨行前陳毅的教誨。為擴大影響,振奮群眾的抗日熱情和信心,時過不久,他又指揮部隊襲擊了滸墅關火車站。
滸墅關,地處京滬鐵路中段,是蘇州和無錫兩城之間的一個小鎮。國民黨軍潰退西撤,日寇進占東路地區後,連接出海口和內陸的滬寧鐵路成為日寇的生命線。因為京杭大運河與京滬鐵路在這裏交會,滸墅關車站顯得尤為重要。日軍雖然在滸墅關火車站駐兵不多,但周圍的黃埭、望亭、楓橋等地都設有據點。槍聲一響,哪個方向都可以來增援。所以,攻打滸墅關火車站固然影響大,但難度也大。葉飛務求戰則必勝,所以考慮得十分周密。
他首先選派作戰參謀周達明和戰地服務團的女團員李關玉,到滸墅關進行了實地偵察。周達明是東北義勇軍的老戰士,經驗豐富。李關玉是本地人,在滸墅關有親屬關係。他們化裝成兄妹,從無錫洪聲裏乘小船到距滸墅關隻1公裏的東橋鎮,而後步行到滸墅關,住進火車站旁的一個親屬家裏。
按照葉飛的要求,他們搞清了車站日偽駐軍人數、火車進出站時間和人員活動規律,並畫了一張詳細的地形地物草圖。據此,葉飛與“江抗”二路支隊長王萱春等,對襲擊滸墅關車站的時機和兵力作了周密的研究部署。
6月24日黃昏,天下著綿綿細雨,“江抗”二路1支隊官兵踏著泥濘的小路,悄悄出發了。此前,偵察排在雨幕的掩護下,神不知鬼不覺地摸掉了東橋的偽軍崗哨和警察所,抓獲了偽鎮長。葉飛就把指揮所設在東橋鎮上。
深夜12點,江抗二路部隊到達距滸墅關半裏路的地方。按照計劃,突擊隊分成小股率先行動,混進火車站,把手榴彈分頭投向毫無戒備的日偽軍營房。
日軍在睡夢中受到突襲,亂作一團。睡眼惺忪的日軍守備隊長急欲指揮部隊反抗,“江抗”二路攻擊部隊已奮勇衝上來將他拿下。
霎時,槍彈齊發,營房起火,日偽軍還手不及,死的死、傷的傷,狂呼亂叫。與此同時,“江抗”三路部隊也擊潰了鄰近據點的偽軍,炸毀了鐵路橋。頓時,槍彈轟鳴,爆炸聲聲,熊熊的火焰燒紅了半邊天。
夜裏2點鍾大部隊發起突襲,3點剛過戰鬥就宣告結束。
25日淩晨,蘇州城日軍出動200多人,乘坐著裝甲車到滸墅關增援時,“江抗”部隊已安然撤離,不知所向。
這一場戰鬥,全殲了滸墅關車站日軍守備隊長以下官兵55名,消滅了偽軍1個中隊,迫使京滬(今滬寧)鐵路停車3天。戰後,上海、香港等地的中外報紙,都在顯著位置發了消息。從此“江抗”名聲大震。
葉飛乘勝率部繼續向東發展。7月初,“江抗”二路逼近上海市,2支隊支隊長廖政國率部在上海西郊突襲了外出“掃蕩”的數百名日軍。繼而率少數官兵摸進上海虹橋機場,一把大火使停機坪上的4架日軍飛機化為灰燼。第二天,上海租界各家報紙均在頭版頭條繪聲繪色地報道了這—事件,稱:“萬名‘江抗’夜襲虹橋機場”。一時間,上海茶樓、酒家、大街小巷,紛紛傳說“江抗”的神武。
接連的勝利,使“江抗”在東路地區聲名遠播。日偽軍聞風喪膽,各界群眾歡欣鼓舞,許多進步青年紛紛趕來,要求參加“江抗”部隊。一些地方小股部隊也主動要求“江抗”首長“加委”,願意與“江抗”協同作戰。
在尋機打擊日軍、偽軍的同時,葉飛主動與駐地黨組織及其所領導的“民抗”等抗日遊擊隊取得聯係,逐步建立起了以陽澄湖上的集散地東塘寺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此後,“江抗”部隊就在蘇(州)常(熟)太(倉)地區活動。他們憑借著陽澄湖港汊羅列、蘆葦蕩地形複雜和群眾的掩護支持,神出鬼沒,縱橫馳騁,襲據點、反“掃蕩”,打得日軍和漢奸部隊魂飛膽喪,留下了若幹軍民團結抗日反頑的傳奇佳話。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上演的現代京劇《沙家浜》,就是以此為背景、以“江抗”傷病員夏光、劉飛等為原型創作的。
一次次戰鬥,不僅消滅了敵人,而且繳獲大批武器。葉飛率部進軍東路短短3個多月的時間,部隊便都換上了一色的“三八式”、“捷克式”,每個連都裝備了輕、重機槍,同時還向茅山根據地輸送了大量武器和經費。兵員數量也大大增加。到9月底,“江抗”部隊已發展到6000多人。由於1個營留在皖南軍部,6團東進時不足700人,此時已發展到2000多人。於是,“江抗”適時地整編為4路:原6團仍為2路,梅光迪原部隊為3路,無錫地方部隊為4路,常熟的“民抗”列編為5路。這時的“江抗”,武器精良、士氣高昂,在東路地區群眾中有著難以企及的影響和威望。群眾漸漸地也明白:“江抗”就是新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