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巡洋艦集錦(1 / 3)

《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1,"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4},"quote_content":"《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9,"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2},"quote_content":"《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1,"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4},"quote_content":"《凡爾賽和約》reference_book_ids":[69565229776639129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一節 美國巡洋艦

一、“休斯敦”號重巡洋艦

美國海軍“休斯敦”號重巡洋艦是6艘“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之中的一員,它在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進行建造,1929年9月7日下水。1941年12月,它作為第5特混艦隊的旗艦在西南太平洋海域執行護航任務。1942年2月初,“休斯敦”號被編入盟軍聯合艦隊在荷屬東印度群島海域作戰。2月4日,該艦隊被日軍一支強大的轟炸機部隊發現,隨即遭到對方的猛烈攻擊。在戰鬥中,“休斯敦”號上的203毫米口徑主炮炮塔被摧毀。盡管如此,它仍然於當月晚些時候返回戰場,再次編入盟軍聯合艦隊,聽從荷蘭海軍上將卡勒爾·多爾曼的調遣。

同年3月底,盟軍艦隊與日本艦隊發生了著名的“巽他海戰”,“休斯敦”號等戰艦對企圖在爪哇島登陸的日軍部隊進行截擊。在戰鬥中,“休斯敦”號和澳大利亞巡洋艦“佩斯”號共同擊沉日軍2艘大型運兵船,擊傷1艘驅逐艦和2艘掃雷艦。接下來,盟軍戰艦與日軍巡洋艦和驅逐艦之間再一次爆發激戰,雙方用艦炮和魚雷進行猛烈對射,“休斯敦”號和“佩斯”號相繼被擊沉。可以說,對於盟軍聯合艦隊而言,這場海戰簡直就是一場滅頂之災。

二、“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

1931年11月7日,美國海軍“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下水,它是兩艘改進型的“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之一,另外一艘是“波特蘭”號。“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幾乎自始至終地參加了整個太平洋戰爭,但在臨近戰爭結束僅僅數日之時壯烈犧牲。

“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參加過的著名戰役先後有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東所羅門群島海戰、聖克魯斯海戰、基爾伯特群島海戰、誇賈林島海戰、帕勞海戰、埃尼威托克島海戰、萊特灣海戰、仁牙因海戰、硫磺島海戰、馬裏亞納海戰和衝繩海戰。其中,在1945年3月30日,它在衝繩附近海域被日本“神風特攻隊”擊傷。此外,1942~1944年,它還參加了針對日軍占領的太平洋島嶼的多次進攻。當時看來,“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極有可能成為一艘戰功顯赫且能夠全身而退的戰艦,但誰也未能料到,它的好運很快就到頭了。

1945年7月,“印第安納波利斯”號奉命將一些原子彈裝置從舊金山運到提尼安島。它在卸下這些重要物資後前往萊特島,於7月29日夜間到30日淩晨時分遭到13軍“伊-58”號潛艇的攻擊,身中6枚魚雷之後沉沒。艦上1199名官兵除了316人幸免遇難之外全部葬身大海,從8月2日~8月13日,這些幸存者陸續被美國海軍的水上飛機和驅逐艦救起。與此同時,有許多在魚雷攻擊中幸存下來的人卻最終葬身鯊魚之腹。

三、“亞特蘭大”號防空巡洋艦

“亞特蘭大”號防空巡洋艦於1941年9月6日下水,是美國海軍建造的11艘防空巡洋艦之中的首艦,其設計的主要意圖是用來對付威脅海上船隻和艦隊的敵軍空中力量。1942年6月,它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同年8月參與掩護美軍部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的登陸戰鬥,隨後又參加了美日雙方在所羅門群島以東海域進行的以爭奪戰略要地的海空對決戰。

1942年10月,“亞特蘭大”號防空巡洋艦參加了著名的聖克魯斯海戰,負責為美軍第64特遣部隊提供防空支援。此後不久,它又參與了向瓜達爾卡納爾島輸送補給物資的運輸隊護航作戰。1942年11月6日,它從聖埃斯皮裏圖角出航,前去保護一支正向該島駛來的運兵船隊。11月12日,運兵船隊抵達目的地並開始進行卸載,但就在這時,美軍航空偵察機突然發現一支強大的日本海軍艦隊正向這裏逼進,卸載工作被迫中斷。經過激烈的夜戰後,美軍部隊被打散,“亞特蘭大”號在13日黎明時分被艦炮和魚雷擊沉。後來,“亞特蘭大”號這個名字被一艘於1944年6月下水的“克利夫蘭-法戈”級巡洋艦所采用。

四、“奧古斯塔\"號重巡洋艦

美國海軍“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奧古斯塔”號於1930年2月1日下水,如同其姊妹艦“芝加哥”號和“休斯敦”號一樣,它在進行專門裝備後也被作為旗艦使用。

“奧古斯塔”號戰爭初期在大西洋海域服役,1942年11月參加了“火炬行動”,支援盟軍西部特遣部隊在摩洛哥西海岸登陸。由於敵軍海空力量比較薄弱,這次登陸行動相對容易了許多。

1943年7月,為了將德國人的注意力從地中海引開,掩護盟軍部隊在西西裏島登陸,“奧古斯塔”號和戰列艦“亞拉巴馬”號、“南達科他”號(當時駐英國奧克尼群島斯卡帕灣)以及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對挪威海岸發起一次佯攻行動。1944年6月,它作為西部特混艦隊指揮官柯克海軍上將的旗艦參加了諾曼底登陸戰役。同年8月,它為盟軍登陸法國地中海沿岸島嶼勒旺島的作戰行動提供火力支援。戰後,“奧古斯塔”號繼續在海軍艦隊服役,1960年被最終拆解。

五、“芝加哥”號重巡洋艦

正如“奧古斯塔”號和“休斯敦”號一樣,美國海軍“北安普敦”級重巡洋艦“芝加哥”號也是被作為旗艦進行裝備的,專門配置有供一位海軍將領及其作戰參謀成員使用的房間。與同時期的大多數美國戰艦一樣,它裝備了威力巨大的防空武器係統。

1930年4月10日,“芝加哥”號下水。1941年12月7日,它護送滿載各型戰機的“列克星敦”號航空母艦前往中途島,因而僥幸躲過了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對珍珠港的大規模偷襲。

1942年年初,“芝加哥”號作為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海軍中隊的一員在西南太平洋海域作戰,並於同年5月參加了著名的珊瑚海海戰。1942年6月,該中隊重組為第44特混艦隊,接受英國皇家海軍克拉奇利海軍少將的指揮。同年8月,第44特混艦隊作為南翼掩護部隊,支援美軍部隊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

1942年8月9日夜間,在薩沃島到瓜達爾卡納爾島之間的海域,“芝加哥”號被經過這裏的日軍戰艦發射的魚雷擊傷。經過維修之後,它被編入第18特混艦隊,保護向瓜達爾卡納爾島輸送補給的運輸船隊的安全。1943年1月29日,它在日軍戰機發動的大規模魚雷攻擊中負傷,次日在敵軍的第二波攻擊中沉沒。

六、“丹佛”號輕巡洋艦

美國海軍“克利夫蘭-法戈”級輕巡洋艦“丹佛”號於1942年4月4日下水。雖然屬於一艘輕巡洋艦,但它的武器裝備相當精良,在太平洋戰場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1943年3月,“丹佛”號作為第68特混艦隊中的一員在南太平洋上作戰,炮擊了日軍新喬治亞島的機場,還在一次戰鬥中擊沉2艘日本驅逐艦。1943年11月,被編入第39特混艦隊的“丹佛”號掩護美軍部隊在布幹維爾島(所羅門群島的一個組成部分)登陸。1944年9~10月份,又被編入第31特混艦隊的“丹佛”號為在帕勞群島登陸的美軍部隊提供火力支援。

在太平洋戰爭的剩餘時間內,從1944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開始,到菲律賓的民都洛島、仁牙因灣、巴拉望島、棉蘭老島以及日本衝繩,一直到它所執行的最後一次作戰行動——1945年7月炮擊日本本州南部海岸目標,為兩棲登陸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一直是“丹佛”號擔負的主要任務,為此它被編入有著各種不同任務的特混艦隊進行作戰。盡管參加了如此之多的大型戰役,但“丹佛”號還是完好無損地在戰爭中幸存下來,最後於1960年11月被拆解。

七、“阿拉斯加”級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是美國建造的一款“大型巡洋艦”,其設計介於新型戰列艦與條約型重巡洋艦之間。它本是為專門對付敵方重巡洋艦而產生的,近似戰列巡洋艦,但在艦型、武備和防禦裝甲以及運用思想方麵卻不盡相同。該級艦最大的特點是火力極強,尤其是以127毫米炮、40毫米“博福斯”和20毫米“厄利孔”機關炮組成的密集防空火網,簡直是日本飛機難以幸存的死亡陷阱。

1938年,美國海軍在獲悉日本計劃建造“超級巡洋艦”後,決定建造“阿拉斯加”級巡洋艦。設計方案經數次變更,於1940年獲得批準。1941年12月,在“珍珠港事件”爆發十日之後,該級艦在紐約船廠正式開工。原計劃造艦6艘,分別以當時6處美屬海外領地命名,然而隨著戰局的發展和軍方優先建造航母的策略,最終隻完成“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2艦,3號艦“夏威夷”號更在完成84%的工程後,被無限期擱置了。

“阿拉斯加”的主動力裝置包括4台衝動式高溫高壓蒸汽輪機和8座單煙道燃油鍋爐,工作參數很高,超過同期日本艦用蒸汽輪機50%左右。為提高軍艦的抗沉性,每座鍋爐和輪機都布置在獨立的水密隔艙內;且鍋爐艙和輪機艙交錯布局,進一步提高了動力係統的生命力。動力推進裝置為4軸4槳、單平衡舵。輔機是4台三相交流汽輪發電機組,另有4台應急柴油發電機組。

1944年底,“阿拉斯加”號和“關島”號加入現役,然而當時亞洲和太平洋戰區上的戰局已經明朗化,日本戰敗隻是時間問題。因而二艦服役後一直擔負為快速航母編隊護航的任務,沒有任何戰績,艦上強大的武器也隻有高射炮真正發揮過作用。“二戰”結束後,無論在太平洋還是大西洋上,美國海軍已是真正無敵。在大幅削減軍費的衝擊下,耗費昂貴、用途有限的“阿拉斯加”級很快便在1947年退役。

八、“萊希”級巡洋艦

“萊希”級原是美國海軍第二代導彈驅逐艦,1975年改稱導彈巡洋艦。該級艦共建9艘,首艦“萊希”號於1959年開工,1962年服役。作為航空母艦編隊的組成部分,“萊希”級用於直接護衛航母,首要使命是防空作戰,其次是反潛,同時還可用於支援兩棲作戰。

“萊希”級巡洋艦整體性能還算不錯。該艦艦體結構堅固,動力係統可靠,能在高溫、高壓的惡劣環境中工作。艦上防空、反艦和反潛導彈配備齊全,火力不俗;電子設備先進,通訊範圍較大。

在1990年的海灣戰爭中,“萊希”級中的“裏奇蒙·特納”號和“英格蘭”號,分別跟隨以“拉薩爾”號為指揮艦的中東特遣艦隊和以“羅斯福”號航母為首的航母特混編隊,於8月2日部署在波斯灣水域,主要擔負艦隊防空任務。

“裏夫斯”號是“萊希”級最後一艦,自1964年5月開始服役。該艦曾在1969年4月退役,但後來又於1970年8月重新入役,後在1973~1982年間多次進行大修,安裝新武器係統和電子設備,實現了指揮通信係統自動化。1979年2月,“裏夫斯”號在夏威夷海域作導彈射擊演習時,以“小獵犬”防空導彈迎擊11個空中來襲目標,命中10個,創造了“小獵犬”導彈命中率的最高紀錄。

九、“班布裏奇”號巡洋艦

“班布裏奇”號巡洋艦是繼“企業”號航空母艦、“長灘”號巡洋艦之後,美國的第三艘核動力戰艦,也是世界上最小的核動力水麵艦隻。於1959年開工建造,1961年服役。該艦是為協同核動力航空母艦作戰而生的,主要用於與航母組成特混編隊,執行警戒、防空和反潛等任務。艦上配有較為齊全的艦空、反潛和反艦導彈係統,火力頗強。

“班布裏奇”號采用2座D2G核反應堆、2台蒸汽輪機,可在全功率下連續航行半年以上,有效地解決了在海上航行時燃料補給的困難,降低了對後勤保障的依賴。此外,使用核動力也可使整個艦體在核、生、化等大規模殺傷武器攻擊的條件下,始終處於封閉狀態;同時因為無煙害,也減少了對電子設備的腐蝕。

十、“加利福尼亞”級巡洋艦

“加利福尼亞”級是美國海軍第三代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作為“尼米茲”級編隊的護衛力量設計建造的。該級艦於1970年開建,1974年服役,同級共造2艘。作為一種多用途巡洋艦,“加利福尼亞”級在艦型設計、設備性能和武器裝備等方麵均有獨到之處。

20世紀80年代,鑒於“加利福尼亞”級雖已是英雄遲暮,但仍具備一定戰鬥力,美國海軍對其進行了改裝,主要項目包括:改進HK-74導彈製導係統、SPG-51D火控雷達,用SPS-49對空搜索雷達取代SPS-48B,增裝MK-14通用火控係統、SYS-2(V)2綜合自動目標檢測以及跟蹤係統。

十一、“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

“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是美國海軍新型導彈巡洋艦,也是當今世界上作戰能力最強的導彈巡洋艦。該級巡洋艦裝備了極為先進的“宙斯盾”防空係統。美國巡洋艦的首要任務是為它龐大的航母編隊提供有效的空中保護。在冷戰時期,為了對付蘇聯大量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美國海軍開始發展革命性的“宙斯盾”防空係統,該係統可以對從潛艇、飛機和水麵戰艦上各個方向襲來的大批導彈進行及時探測並有效地應對。這是當代巡洋艦乃至當代水麵艦艇的防空能力飛躍提高的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該級艦至今共建27艘,按服役順序,該級艦依次為:“提康德羅加”號(CC47)、“約克城”號(CC48)、“文森斯”號(CC49)、“福吉穀”號(CC50、)、“托馬斯·S·蓋茨”號(CC51)、“邦克山”號(CC52)、“莫比爾灣”號(CC53)、“安提坦”號(CC54)、“萊特灣”號(CC55)、“聖賈辛托”號(CC56)、“張伯倫湖”號(CC57)、“菲律賓海”號(CC58)、“普林斯頓”號(CC59)、“諾曼底”號(CG60)、“蒙特裏”號(CG61)、“錢瑟羅斯維爾”號(CG62)、“考佩斯”號(CG63)、“葛底斯堡”號(CG64)、“喬辛”號(CG65)、“休城”號(CG66)、“西羅”號(CG67)、“安齊奧”號(CG68)、“維克斯堡”號(CG69)、“伊利湖”號(CG70)、“聖喬治角”號(CG71)、“維拉灣”號(CG72)和“皇家港”號(CG73)。其中首艦“提康德羅加”號(CG47)於1980年1月動工興建,1981年4月下水,1983年1月正式服役。最新的一艘“皇家港”號(CG73)於1994年7月服役。

該級艦長172.8米,寬16.8米,吃水9.5米;標準排水量7015噸,滿載排水量9600噸;航速30節,航速20節時續航能力6萬海裏;裝備“宙斯盾”防空係統、2門127毫米艦炮、2座“密集陣”近防係統、2座“魚叉”反艦導彈發射架、2架反潛直升機。該級艦前五艘使用2座MK-26-5型雙聯導彈發射裝置。從第六艘“邦克山”號起,全部裝備先進的MK-41型導彈垂直發射係統,該係統可使“宙斯盾”的威力得到充分發揮。兩者的有機結合,便構成了一道很難攻破的“空中盾牌”。

“提康德羅加”級的核心是“宙斯盾”係統。它由六大部分組成:相控陣雷達、指揮決策係統、武器控製係統、導彈火控係統、導彈發射係統及戰備檢查係統。

美國海軍計劃將升級27艘“宙斯盾”巡洋艦中的22艘(從CG52到CG73),改裝計劃將使現役巡洋艦的壽命延長35年,直到下一代巡洋艦進入設計建造階段。

該級巡洋艦的前五艘被稱為基型1,它們將不接受這次改裝。這5艘巡洋艦沒有安裝垂直發射係統,美國海軍已在2006年將其除役。

進行改裝的第一艘艦艇是“聖喬治角”號(CG71)巡洋艦,改裝工作於2006年開始,最後一艘巡洋艦將於2014年開始改裝。

十二、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

弗吉尼亞級巡洋艦是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建造的一種核動力巡洋艦,該艦共建造了4艘。

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隨著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的成功研製和陸續服役,美國海軍僅有的3艘核動力巡洋艦已經無法滿足需要。於是,美國海軍提出了發展加利福尼亞級和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的計劃。最終,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建造了4艘。其首艦“弗吉尼亞”號於1972年開工,1974年下水,1976年9月服役。該級艦是美國海軍的第四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

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的主要任務是與核動力航母一起組成強大的特混編隊,在危機發生時迅速開赴指定海域,為航母編隊提供保護,並為兩棲作戰提供支援。

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是第一艘全綜合指揮與可控製的導彈巡洋艦,具有獨立或協同其他艦艇對付空中、水下和水麵威脅的作戰能力,具備在全球範圍內執行各種作戰任務的能力。

該艦設計時采用了大量的自動化技術,因而比加利福尼亞級減少了約100名艦員。此外,它還著重考慮了全艦的居住性,其生活條件較為舒適,有利於艦員長期在海上生活、執行作戰任務。

弗吉尼亞級艦裝備了美國海軍當時最先進的綜合指控係統和武器係統,而且在建造時就考慮了以後的改裝需要,在艦體尺寸等各方麵都留有較大的修改餘地。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級艦先後進行了數次改裝,以增強防空、反潛等方麵的作戰能力,並具備了對地攻擊能力。

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的作戰指揮係統非常先進,其作戰情報中心位於艦橋下方,內設全集成的作戰指揮係統。

該作戰指揮係統由19個操作顯控台、7台UYK-7型計算機和2個大型水平顯控台組成。使用公用計算機進行各種數據處理,武器分配並入指控程序,所有計算機控製均在作戰情報中心內以利於提高信息交換率,完善武器協調性和縮短反應時間。

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該裝有SPS-40B兩坐標對空雷達、SPS-55對海搜索雷達、SPS-48A三坐標對空警戒雷達、SPS-51、SPS-60和SPQ-9A火控雷達、SQS-53艦殼聲納等大量電子設備。

該艦使用的火控係統包括1套MK-116反潛導彈火控係統、1套MK-74導彈火控係統和1套MK-86火炮火控係統。電子戰設備采用的是AN/SLQ-32電子戰係統,該係統雖然沒有直接綜合進艦上指控係統,但其控製台集中設置在作戰情報中心內,能夠迅速便捷地插入海軍戰術數據係統中。

弗吉尼亞級核動力巡洋艦原計劃建造8艘,後4艘準備安裝當時最先進的“宙斯盾”係統。但由於造價昂貴,同時也因為“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已經開始服役,所以後4艘的計劃終未實現。

弗吉尼亞級的攻陸作戰主要使用兩座MK-44四聯箱式“戰斧”巡航導彈發射裝置,這是20世紀80年代後期在其尾部的飛行甲板外加裝的。可發射對地攻擊型和反艦型“戰斧”導彈。其中對地攻擊型“戰斧”導彈又分為常規彈頭和核裝藥型,常規型射程為1300千米,命中誤差僅為10米;核裝藥型射程為2500千米,命中誤差為80米。此外,該艦的127毫米火炮也可以提供強大的對陸攻擊火力。

弗吉尼亞級上的“戰斧”導彈的反艦型射程為450千米,彈頭重量為454千克,射程與海軍的“花崗岩”SS-N-19相當,主要負責該艦的遠程反艦作戰任務。

此外,該艦上還裝有“捕鯨叉”反艦導彈。該彈布置在艦橋前端的01平台上,為兩座四聯裝發射裝置。“捕鯨叉”反艦導彈,射程130千米。是美國海軍的標準反艦武器,此外,在該艦首尾各有一座MK-45單管127毫米艦炮,具備一定的對海攻擊能力。

弗吉尼亞級艦的首尾各安裝有一座雙聯MK-26導彈發射裝置,可以發射“標準II”型中遠程防空導彈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通常情況下裝44枚“標準II”防空導彈和24枚“阿斯洛克”反潛導彈。

“標準II”型防空導彈的最大射程為73千米,具有很高的製導精度,極大地提高了該級艦自身的防空能力,並增強了美海軍航母編隊的整體對空作戰能力。此外,該艦上還裝有兩座“密集陣”近防武器係統用於貼身防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皇家海軍吃盡德國海軍公海艦隊的苦頭,所以在1919年6月28日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條款中明確規定:德國不準擁有包括巡洋艦以上的大型艦隻。但是後來,雄心勃勃的德國人想盡辦法,為了重溫大日耳曼帝國的美夢,一直想擺脫《凡爾賽和約》的限製。相信很多軍事愛好者都很熟悉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海軍著名軍艦“歐根親王”號,由於她與“俾斯麥”號一起擊沉英國“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並擊傷“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使“歐根親王”號一時間成為名艦。

第二節 德國巡洋艦

一、“得弗林格”級戰列巡洋艦

1912年,德國自信其技術、經驗和裝備均已成熟,開始建造新一批戰列巡洋艦——“得弗林格”級。該級共造3艦,分別是“得弗林格”號、“呂佐”號和“興登堡”號。它們在一戰期間南征北戰,是德國海軍的中堅力量。

“得弗林格”級是德國在一戰期間最完美的戰列巡洋艦。該艦首次配置了305毫米50倍口徑主炮,動力係統采用油煤混合燃燒型的鍋爐,火力防護和速度結合得非常好。此外,還擴大了防護區域,增加了裝甲厚度和水密隔艙數量。其整體防護接近早期“無畏”艦的水平,充分展示了德國造船工業的高超技術水平。

“得弗林格”級在一戰中表現突出,其中“得弗林格”號尤其出色。該艦曾重創英軍第一戰列巡洋艦分艦隊旗艦“雄獅”號,並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擊沉了英國的“瑪麗女王”號和“無敵”號戰列巡洋艦。它在海戰中曾被英艦大口徑穿甲彈命中17次,受創進水3000多噸,但卻依然保有頑強的生命力。

“得弗林格”級3艦中,“呂佐”號在“一戰”中喪命,餘下2艘在戰後被引渡到英國,於“彩虹行動”中自沉。所謂“彩虹行動”,是指德國海軍進行的大規模自沉艦船行動,因其以“彩虹”作為沉船暗語,所以以此命名。德國之所以這麼做,是不願自己的大型水上艦艇落入敵國手中。在世界海戰史上,這種行動共有兩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