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是二戰中德國海軍最富傳奇色彩、戰績最大的艦隻。這是一款集各種海軍思想、海軍技術為一體的戰艦,其存在曾長期令盟國海軍頭疼不已。該級艦於1935年開建,共造“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2艘。
嚴格來講,“沙恩霍斯特”級實在是一款不倫不類的戰艦。其排水量與英國戰列艦相當,速度與戰列巡洋艦相當、可裝甲厚度又大於戰列巡洋艦,而火力又介於戰列巡洋艦和巡洋艦之間。其結果是英國戰列艦追不上,巡洋艦打不過,戰列巡洋艦與之較量又要吃虧。意想不到的古怪特點,使得該艦就像鯊魚,既凶猛,又難以捕捉。
二戰期間,“沙恩霍斯特”級二艦結伴而行,活躍在大西洋沿線,為德軍立下汗馬功勞。它們曾擊沉多艘英軍的巡洋艦、運輸船、油船等。尤其轟動的是,在1940年入侵挪威的戰役中,竟擊沉了英國“光榮”號航空母艦。戰列巡洋艦擊沉航空母艦,這一罕見的勝利為它們贏得了無限的榮譽。
由於頻頻重創英艦,“沙恩霍斯特”級成了英國皇家海軍的眼中釘、肉中刺。英軍出動飛機對二艦進行持續不斷的空襲,它們在多番轟炸中嚴重受損。1948年,“沙恩霍斯特”號在挪威海岸被以“約克公爵“”號戰列艦為首的英國艦隊擊沉。而“格奈森瑙”號則在多次受創後,變成了—艘毫無用處的廢船,最後被作為障礙船沉沒於格丁尼亞港。
三、“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
1937年6月,德國海軍的“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下水,它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曾經在1815年滑鐵盧會戰中擊敗拿破侖的著名普魯士陸軍元帥馮·布呂歇爾(1742~1819年)。與其同級的另外4艘重巡洋艦分別是“呂佐夫”號、“賽德利茨”號、“歐根親王”號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1941年4月9日,“布呂歇爾”號作為奧斯卡·庫梅茨海軍上將的旗艦參加了從海上入侵挪威的戰爭,這艘滿載2000名官兵的運兵船隊直撲挪威首都——奧斯陸。
跟隨在這支先頭部隊後麵的是一支由15艘運兵船組成的運輸大隊,上麵乘坐著另外的3761名德軍官兵。盡管這次入侵行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大規模兩棲作戰行動,事先經過了非常嚴密、謹慎的計劃,但庫梅茨海軍上將還是命令他的艦隊以僅僅12節的航速穿過德勒巴克海峽,緩慢地向奧斯陸峽灣行進。這項決定讓德國海軍付出了相當沉重的代價。當時,奧斯陸峽灣的水道僅有457米寬,兩岸是重兵把守的防禦非常嚴密的海岸要塞。在此駐守的挪威炮兵非常沉著冷靜,他們一直等到“布呂歇爾”號進入自己的直射射程之內時才開火射擊,後者中彈後很快就起火燃燒起來。接下來,“布呂歇爾”號又被挪威軍隊發射的魚雷擊中,徹底失去戰鬥力,大約在6時30分出現傾覆後隨即沉沒,與其一道葬身海底的還有艦上的1000多名官兵。
20世紀90年代,由於長年累月的海水侵蝕,沉睡海底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布呂歇爾”號的燃油艙開始出現泄漏,急需進行一次大型海下工程作業,從而避免一場大規模的環境災難。
四、“埃姆登”號輕巡洋艦
“埃姆登”號輕巡洋艦於1925年1月建成,是德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建造的第一艘中型戰艦。在建成初期,它是一艘大量使用燃煤的船隻,後來加裝了一個大型的燃料艙,從而節省出大量空間,為艦員們提供了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這在當時是一件非常新鮮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埃姆登”號所執行的第一項任務是在北海海域布雷。1940年4月,它和其他戰艦一道協同“布呂歇爾”號重巡洋艦從海上入侵挪威。在這場代價頗高的戰役中,“埃姆登”號得以僥幸脫身。後來,它進入波羅的海海域執勤,先後參加了多次戰鬥。最初,它被編入包括新型戰列艦“提爾皮茨”號在內的特混艦隊作戰,後來被作為一艘水雷戰訓練艦使用。
1944年底到1945年初,在蘇聯紅軍步步進逼的情況下,“埃姆登”號參加了從東普魯士撤出軍隊和平民的行動。1945年1月,它執行了一項極其特殊的任務,將馮·興登堡陸軍元帥的靈柩從位於柯尼斯堡的坦嫩貝格墓地遷出,運回更為安全的後方。1945年4月,“埃姆登”號在基爾軍港被盟軍飛機擊傷。1949年,“埃姆登”號被拆解。
五、“格奈澤瑙”號戰列艦
1936年12月,以著名的普魯士陸軍元帥馮·格奈澤瑙(1760~1831年)命名的德國海軍“格奈澤瑙”號戰列巡洋艦下水,1938年5月正式建成,並於翌年進行了升級改進。1939年11月,它與姊妹艦“沙恩霍斯特”號首次突入大西洋海域,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的“拉瓦爾品第”號輔助巡洋艦。1940年4月9日,它在挪威海岸附近被英國皇家海軍戰列巡洋艦“聲望”號的艦炮擊傷。然而,就在同年6月8日,它與“沙恩霍斯特”號合力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光榮”號航空母艦及其屬艦——“熱心”號和“阿卡斯塔”號驅逐艦。1940年6月20日,它在挪威特隆赫姆附近海域被英國皇家海軍“克萊德”號潛艇發射的魚雷擊中。1941年1月,它再次與“沙恩霍斯特”出擊。
1944年底到1945年初,在蘇聯紅軍步步進逼的情況下,“埃姆登”號參加了從東普魯士撤出軍隊和平民的行動。1945年1月,它執行了一項極其特殊的任務,將馮·興登堡陸軍元帥的靈柩從位於柯尼斯堡的坦嫩貝格墓地遷出,運回更為安全的後方。1945年4月,“埃姆登\"號在基爾軍港被盟軍飛機擊傷。1949年,“埃姆登”號被拆解。
六、“科隆”號輕巡洋艦
德國海軍“科隆”號輕巡洋艦建成於1928年5月,與其同級的另外2艘巡洋艦分別是“柯尼斯堡”號和“卡爾斯魯厄”號。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當天就參加戰鬥,隨同海軍上將登舍爾的偵察部隊在北海執行布雷任務。
1940年4月,德國入侵挪威,“科隆”號和姊妹艦“柯尼斯堡”號一道掩護德軍部隊在卑爾根登陸。“科隆”號在北方海域一直戰鬥到1943年,而後被編入波羅的海艦隊服役,多次執行支援德軍部隊瀕海作戰任務。1944年底,在波羅的海艦隊訓練中隊服役的“科隆”號開始頻繁執行人員撤運任務,出色地從東普魯士撤出大量平民和軍人,在此過程中經曆了極大的風險。
1945年3月30日,就在距離戰爭即將結束僅有數周之際,正在威廉港海軍造船廠進行維修的“科隆”號被美國陸軍航空隊的B-24轟炸機擊沉在港口之內,隻有上層建築暴露在水麵上。1945年4月6日,被重新打撈出水的“科隆”號退役,由於它的艦炮係統仍然完好無損,被作為海上炮台進行防禦作戰,一直堅持到德國投降為止。1946年,“科隆”號被最終拆解。
七、“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
“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於1938年8月下水,是德國海軍在20世紀30年代開工建造的5艘重巡洋艦中的第三艘。1941年4月23日,它被一枚磁性水雷擊傷,得到及時修複後於同年5月隨同“俾斯麥”號戰列艦突入大西洋。此後不久,為了躲避英國皇家海軍的追殺,它奉命單獨向法國大西洋沿岸港口返航,於6月1日毫發無損地返回布雷斯特,也因此僥幸逃脫了像“俾斯麥”號那樣被剿滅的命運。1942年2月12日,它與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澤瑙”號一道創造了一項史詩般的壯舉——從法國布雷斯特港口突圍,衝破英國皇家海軍在英吉利海峽的封鎖線,順利抵達德國北部港口,這就是著名的“海峽衝刺”行動,此舉極大地羞辱了英國皇家海軍。
接下來,“歐根親王”號在德國海軍波羅的海艦隊訓練中隊服役,並於1944年為該地區抵抗蘇軍推進的德國軍隊提供火力支援。1944年10月15日,它與輕巡洋艦“萊比錫”號發生相撞並嚴重受傷。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根親王”號在哥本哈根附近海域向盟軍投降並被分配給美國作為戰利品。1946年,在比基尼環礁進行的原子彈試驗中,它被作為靶船進行攻擊,盡管遍體鱗傷卻幸存下來。1947年11月15日,它在誇賈林環礁被美國海軍戰艦擊沉。
早期英國的巡洋艦隊伍是比較龐大的,由於二戰後很多艦隻的解體,英國巡洋艦銳減,但是,那些曾經叱吒風雲的艦船始終是軍迷美好的回憶。近年來,英國輕型巡洋艦的建造又為英國艦船家族增添不少新成員,它們逐漸成為英國海軍的戰爭利器。
第三節 英國巡洋艦
一、“亞爾古英雄”號輕巡洋艦
1941年9月,由坎默爾-萊爾德公司設計建造的“亞爾古英雄”號輕巡洋艦下水,它是英國皇家海軍在1939~1942年間建造的16艘“黛朵”級輕巡洋艦之中的一員。
“亞爾古英雄”號最初在英國本土艦隊服役,後來加入駐直布羅陀的本分艦隊,參加了盟軍1942年11月在北非的登陸行動——“火炬作戰”。它於1943年赴美國接受改裝,而後及時返回歐洲戰場,參加了1944年6月6日的諾曼底登陸行動,為在金海灘登陸的盟軍部隊提供海上火力支援。同年8月,它再次為盟軍在法國裏維埃拉海岸的登陸行動提供火力支援。1944年9~10月,它赴地中海海域執行任務,掩護盟軍在希臘和愛琴海諸島的登陸行動。在完成上述任務後,它隨即前往印度洋錫蘭(今斯裏蘭卡)加入英國皇家海軍——東方艦隊作戰。
1944年12月到1945年1月,“亞爾古英雄”號掩護英國航母特混艦隊對蘇門答臘發起進攻。接下來,它又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太平洋艦隊服役,一直在太平洋海域戰鬥到戰爭結束。其間,它一直負責掩護英國皇家海軍第37特遣大隊在衝繩外海和日本本島的作戰行動,表現非常出色。1955年11月,“亞爾古英雄”號在紐波特被最終拆解。
二、“阿賈克斯”號輕巡洋艦
英國皇家海軍“利安得”級輕巡洋艦“阿賈克斯”號由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負責建造,1934年3月下水。在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前幾周內,它一直在南大西洋海域執行反商船襲擊艦的任務。1939年12月,它和巡洋艦“埃克塞特”號、“阿喀琉斯”號一道在普拉特河河口截擊德國海軍“施佩伯爵”號袖珍戰列艦,在戰鬥中身負重傷(這場激戰後來由於電影《普拉特河上的戰鬥》而聞名遐邇)。在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之後,它被部署到地中海地區執行運輸隊護航任務。
1941年5月28日,在前往克裏特島撤運英軍和希臘軍隊的途中,“阿賈克斯”號被德國空軍的俯衝轟炸機炸傷。1943年1月,它在阿爾及利亞海岸再次遭到空襲。在1944年6月的諾曼底登陸行動中,它和巡洋艦“亞爾古英雄”號、“獵戶座”號和“綠寶石”號一起為在金海灘登陸的盟軍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同年8月,它還掩護了盟軍在法國南部的登陸行動。
1944年9~10月,“阿賈克斯”號前往愛琴海海域執勤,在地中海艦隊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1949年11月,“阿賈克斯”號被拆解。
三、“達尼丁”號輕巡洋艦
“達尼丁”號是英國皇家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時下水的八艘輕巡洋艦之一,它們大多數在遠東、南大西洋和地中海服役。“達尼丁”號於1918年11月19日下水,在1924~1937年間與姊妹艦“狄俄墨得斯”號一道被借給新西蘭皇家海軍使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達尼丁”號重新編入英國皇家海軍。從1939年9月6日開始,它加入北方巡邏隊專門獵捕那些試圖前往德國的敵國船隻。1940年,它奉命執行運輸隊護航任務。1941年6月,它成功地捕獲了在大西洋上活動的德國補給艦“洛林”號,後者當時正在為在塞拉利昂弗利敦海岸附近作戰的U型潛艇提供補給。幾周後,它又俘虜了法國維希政權的兩艘蒸汽船。
1941年11月24日,正當“達尼丁”號在海麵上四處搜索那些協同德國商船襲擊艦“亞特蘭蒂斯”號作戰的U型潛艇時,不幸被U-124號潛艇(艇長摩爾海軍中校)發現,隨即被後者使用魚雷擊沉。就這樣,它成為同級八艘輕巡洋艦之中唯一一艘在交戰中犧牲的戰艦。在剩餘七艘之中,除了“龍”號被作為防波堤沉沒在諾曼底的人工港口之外,另外六艘均在戰後被拆解。
四、“反擊”號巡洋艦
“反擊”號於1916年加入戰列巡洋艦第一分遣艦隊,並以福斯灣的羅賽斯為基地。1917年11月17日,它和其艦隊參加了黑爾戈蘭灣海戰的第二場戰鬥。戰鬥中它和德國戰艦“凱撒”號和“凱瑟林”號周旋,其大炮擊中了德國輕型巡洋艦“柯尼斯堡”號。這場戰爭結束後,它被送回樸次茅斯進行重大改裝,並於1921年1月重回艦隊。在接下來的幾年裏,擁有大西洋艦隊元素的它到處進行友好訪問。1923~1924年間,它和“胡德”號一起,參加了特種部隊分遣中隊進行世界巡航。返程後,又加入了大西洋艦隊。1932年6月,在進行重大改裝前,它被送到樸次茅斯作為儲備品,第二年春,它開始改裝。這次徹底檢修耗時3年,到1936年春才得以重回大西洋艦隊。後來,由於佛朗哥對西班牙政府的叛亂導致國際局勢緊張,“反擊”號被派到地中海參與一個對西班牙為期近兩年的國際封鎖活動。在1938年6月回國前,由於巴勒斯坦地區局勢緊張,導致了它在巴勒斯坦海域度過了一段時間。
“反擊”號回到英國後又進行了一次改裝,並於1939年3月再一次重回大西洋艦隊(現在已重命名為本土艦隊)。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它便在大西洋海域搜捕德國突襲艦,後來於10月份被派往美國和西印度群島。兩個月的時間裏,它伴隨著護航隊橫渡大西洋,從哈利法克斯港到了西部海岸。但是到了1939年12月,它又恢複了曾經的搜捕職責,在挪威海和北冰洋搜捕德國的突襲艦,包括“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舍爾海軍上將”號和“希佩爾海軍上將”號。
在此期間,除了參與在揚馬延島上的一次搜捕和在挪威的一次戰役,“反擊”號沒有參加任何戰爭。它在斯卡帕灣時刻準備著,以防德國大規模出兵。
1941年8月,它被派往南部護送一支中東護航隊到達直布羅陀海峽,然後再去南非的德班。到達德班後,它又於10月3日被派往東印度。在港口待了一個月後,它接受命令加入“特種攻擊部隊”,來製止日本侵占英國在中東的財產。1941年11月28日,它到達錫蘭的科倫坡後和戰艦“威爾士親王”號一起被指定組成Z艦隊。這兩艘大型軍艦被派往新加坡並於1941年12月2日到達,也就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5天。12月8日,Z艦隊向北航行,攻擊一個正準備前往馬來半島的日本侵略艦隊。兩天後,Z艦隊被日本飛機在馬來亞東北部海岸擊中,“反擊”號和“威爾士親王”號均被擊沉,其中“反擊”號至少被5枚魚雷擊中。
五、“胡德”巡洋般
1920年,“胡德”號加入大西洋艦隊,成為了這支戰列巡洋艦分遣部隊的新旗艦。盡管其任務是在波羅的海諸國海岸對抗蘇聯,但它從未參加過戰鬥,而是被派去瑞典、丹麥和挪威進行友好訪問。接下來的兩年,它被派往巴西和加勒比海許多港口執行友好訪問任務並於1923年年末返回英國。當特種中隊組建並計劃對英國殖民地和所屬領地進行正式訪問時,“胡德”號又成了這支中隊的旗艦,並於第二年與“反擊”號以及輕型巡洋艦第一分遣艦隊一起進行世界巡航。從1923年11月到1924年9月,這艘友好的戰列巡洋艦行程4萬裏,訪問過南非、錫蘭、馬來半島、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和美國,在返航途中又去了巴拿馬運河、牙買加和新斯科舍。據估計,在此期間約有25萬人參觀過“胡德”號。
經過了在普利茅斯為期3個月的改裝後,“胡德”號重新加入大西洋艦隊,並於1928年8月成為戰列巡洋艦分遣艦隊的旗艦。1934年後期,它被派往地中海,但由於和“名望”號在西班牙海岸相撞,不得不在1935年1月被送回國修理。這次修理持續到1935年7月,之後它在於索倫特海峽舉辦的由國王參與的艦隊閱兵式上扮演了主要角色。9月,由於阿比西尼亞危機,它再次被派回地中海。這次它在地中海一直待到1939年2月,隻在中途返回英國進行一次簡單維修。在此期間,它不僅四處進行友好訪問還執行了西班牙海岸的封鎖任務。
返回樸次茅斯後,“胡德”號進行了另一次維修,直到1939年8月才又重新加入本土艦隊,之後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開始,它帶領著幾艘掃雷艦進入北海、大西洋和挪威海域以搜捕德國突襲艦“沙恩霍斯特”號、“格奈森諾”號,但它從未參加戰鬥。在護送部隊從加拿大到達英國後,它被送回普利茅斯進行改裝,這次改裝從1939年12月一直持續到1940年5月末。完工後,它立即加入了直布羅陀海峽的H艦隊,並成為了這支艦隊的旗艦。
隨著法國的淪陷,英法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一觸即發。法國維希艦隊拒絕向協約國投降,英國皇家海軍別無選擇,隻能消除這種威脅。1940年7月3日,“胡德”號加入了在奧蘭附近對米爾斯港的攻擊。戰鬥中,它的口徑為15英寸的大炮在驅逐法國戰艦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0年夏,它隨護航艦一起去馬耳他參與了對卡利亞裏的轟炸,並於8月中旬回到斯卡帕灣。如果不是後來與“俾斯麥”號對抗,它會一直待在本土艦隊。
在此期間,“胡德”號參與了搜捕德國袖珍戰艦“舍爾海軍上將”號的任務。之後於1941年2月到3月期間在羅塞斯進行了另一次改裝。同月,它遠征搜捕“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但並未能攔截這兩艘德國戰列巡洋艦。1941年5月,強大的德國軍艦“俾斯麥”號前往大西洋,“胡德”號受命去攔截,這也是它執行的最後一項任務。1941年5月22日,在新建戰艦“威爾士親王”號的陪伴下,它從斯卡帕灣前往大西洋。1941年5月24日剛破曉後不久,這兩艘英國戰艦遇到了“俾斯麥”號以及重巡洋艦“歐根親王”號。在接下來的短暫戰鬥中,“俾斯麥”號上一枚15英寸的炮彈擊中了“胡德”號的一個後部彈藥庫。這直接導致它的爆炸並在3分鍾內沉沒。船上1400多名船員,僅有3人幸存。
六、“謝菲爾德”號巡洋艦
英國皇家海軍“南安普敦”級巡洋艦“謝菲爾德”號於1936年7月23日下水,1937年8月最終建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它正在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第2巡洋艦中隊服役。1940年4月,它作為運兵船將第146步兵旅運送到挪威。同年8月,它奉命前往直布羅陀加入H分艦隊在地中海作戰。1941年5月,它和其他英國戰艦一道參加了截擊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戰鬥。在戰鬥中,它由於被己方“劍魚”魚雷轟炸機的飛行員誤判為“俾斯麥”號,險些被發射的魚雷擊中。
隨後,“謝菲爾德”號被重新編入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在北極海域執行運輸隊護航作戰任務。1942年12月,它參加了著名的“巴倫支海海戰”,在戰鬥中取得了驕人的戰績,使用艦炮火力重創德國海軍重巡洋艦“希佩爾海軍上將”號,並將“弗雷德裏希·艾考爾德特”號驅逐艦擊沉。
1943年12月,“謝菲爾德”號和皇家海軍其他戰艦一道截擊德國海軍“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並將其成功擊沉在挪威北角海域,這就是著名的“北角海戰”。此後,它數次參與襲擊“提爾皮茨”號戰列艦的行動,為參戰的航空母艦提供護航。戰後,“謝菲爾德”號繼續在英國皇家海軍服役,表現非常積極,最終在1967年被拆解。
七、“特立尼達”號輕巡洋艦
“特立尼達”號輕巡洋艦是英國皇家海軍11艘“斐濟”級輕巡洋艦之中的一員,於1940年3月21日下水,此時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已經隻有6個多月。它在英國皇家海軍中的服役經曆頗富傳奇色彩。
1942年3月29日,正當“特立尼達”號引導著一支護航運輸隊在北極海域行進時,突然與德國海軍3艘驅逐艦相遇。在暴風雪中的一陣混戰之後,“特立尼達”號將德國Z-26號驅逐艦擊傷,使其動彈不得。緊接著,它發射出數枚魚雷準備將Z-26號徹底炸毀,但其中一枚魚雷由於失去控製,反而將自身擊傷。這時,德國U-585號潛艇衝上前來試圖對它發起攻擊,但被及時趕到的英國“狂暴”號驅逐艦擊沉。“特立尼達”號步履維艱地駛入蘇聯摩爾曼斯克港口。
在摩爾曼斯克進行緊急維修後,“特立尼達”號與另外4艘驅逐艦一道向著熊島以西某海域進發,準備與英國皇家海軍其他戰艦會合。出發前,蘇聯方麵承諾將出動遠程戰鬥機為其護航,但最終隻出動了寥寥數架。第二天,“特立尼達”號及其護航艦艇不幸被德軍偵察機發現,隨後便遭到了魚雷轟炸機和俯衝轟炸機的攻擊。在戰鬥中,“特立尼達”號的艦體中部被“容克爾”88型轟炸機投擲的航空炸彈擊中,大火隨即熊熊燃燒起來,甲板上濃煙滾滾。在此情況下,英軍指揮官不得不下令艦員棄艦逃生,並命令驅逐艦“無敵”號將其擊沉。
俄羅斯目前共有4級7艘巡洋艦。“基洛夫”級核動力導彈巡洋艦,是世界上最大的導彈巡洋艦,也是世界上第一艘裝備導彈垂直發射係統的水麵艦艇。巡洋艦一直屬於海洋上大型的作戰平台,而在二戰後,巡洋艦逐漸淡出曆史舞台。最近,俄羅斯國防部決定重新啟用世界上最強大的三艘1144型“海雕”級巡洋艦,將其改造為能夠在海上利用戰略巡航導彈執行打擊航母、反擊空襲、摧毀地麵目標等各種任務的全能戰艦。
第四節 俄羅期巡洋艦
一、“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
“基洛夫”級是俄羅斯的一種大型核動力巡洋艦,是世界上僅次於航空母艦的最大軍艦,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核動力現役巡洋艦。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許多國家的海軍都不再裝備大型戰列艦,並在20世紀50年代將所擁有的戰列艦除役解體,僅美國保留了4艘“愛荷華”級戰列艦。當時世界各國所建造的最大型水麵作戰艦隻是1961年完工的美國核動力巡洋艦“長堤”號,“長堤”號核動力巡洋艦的排水量高達17525噸。
前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初建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上最大的巡洋艦,以與美國海軍全麵抗衡,履行遠洋作戰的使命。該艦為前蘇聯首艘采用核反應堆作為動力的水麵戰艦,其滿載排水量高達26396噸,並且首次裝備了VLS係統(垂直發射係統)和大量導彈,並為它配置了3架直升機。
該級艦的防空火力空前強大,其配備型號之複雜在各國艦艇中絕無僅有。中遠程為SA-N-6VLS係統,甲板下麵共有12個該型導彈的垂直發射箱,每箱備彈8枚,總計96枚。該彈即俄羅斯著名的S-300防空導彈的艦用型,射程100千米,速度6馬赫數。該係統可同時發射12枚導彈,迎擊12個空中來襲目標;近程為SA-N-9VLS係統,共有2組,每組8個發射艙,每艙備彈8枚,總計備彈128枚。在一艘戰艦上裝備種類如此眾多、數量如此龐大的防空武器,全世界艦艇家族中僅此一家。
該級艦反潛作戰分為四個層次:最外層由卡-27A反潛直升機擔負。該機攜有搜索雷達、吊放式聲呐、聲呐浮標以及反潛魚雷和深水炸彈,可有效執行攻潛任務;第二層為SS-N-15遠程反潛導彈,由2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射程120千米,采用慣性製導方式,還可以發射40型反潛魚雷。後兩層分別為1座10管RBCU-12000和2座6管RBU-1000火箭深彈發射器,射程分別為1.2萬米和1000米,主要用於對付本艦前方較遠距離的潛艇和艦體兩側的來襲魚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