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洛夫”級因為沒有裝備“相控陣”雷達,其防空能力稍遜於美國海軍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而且不具備遠程對陸攻擊能力。但從俄羅斯巡洋艦的作戰使命考慮,全麵衡量一下,它的綜合作戰能力並不在其之下。特別是由於俄羅斯航母力量非常薄弱,“基洛夫”級導彈巡洋艦無疑是其海上編隊的作戰和指揮核心,它的作用是其他艦無法替代的。
二、\"光榮”級巡洋艦
“光榮”級是“懲罰”級和“十字”級的後續艦,同時也是具備防空、反潛兩種用途的“基洛夫”級的縮小版(隻是“基洛夫”級除核動力外還備有傳統動力)。“光榮”級巡洋艦的武裝非常強大,在其滿載排水量1.1萬噸的艦體中均衡地配置了各種武器。雖然“光榮”級的設計並沒有任何特殊之處,但它們擁有足以與其他先進艦隻在遠洋戰爭中相抗衡的能力。
從“光榮”級艦的性能、武器裝備特點看,它的對艦導彈數量多、威力大;防空裝備除“基洛夫”級外比蘇聯任何一級巡洋艦都強,是一級具有較強防空能力的反艦型導彈巡洋艦。該級艦適於配合核動力水麵艦隻活動,為艦隊擔任警戒、護航任務。此外還可作為艦隊的組成部分,用來攻擊敵航空母艦和兩棲力量,破壞敵海上交通線,並在兩棲登陸作戰行動中提供對岸火力支援。該級艦共有4艘,分別為“光榮”號、“烏斯季諾夫元帥”號、“奇佛納烏克蘭”號和“羅波夫海軍上將”號。
第一艘“光榮”號於1976年動工,1979年下水,1982年完工。第二艘“烏斯季諾夫元帥”號及第三艘“奇佛納烏克蘭”號分別在1986年與1990年完工,第四艘“羅波夫海軍上將”號在1993年完工。
“光榮”級巡洋艦的基本性能與總體布置如下:該艦長187米,寬21.5米,吃水7.6米。標準排水量9800噸,滿載排水量2500噸。編製454人,其中軍官38名。該級艦為燃氣輪機推進方式,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7500海裏/15節。
該級艦的艦體,大抵是從“卡拉”級導彈巡洋艦演變而來。為容納遠程對艦、對空導彈等,其艦體比“卡拉”級增長約14米,艦寬和吃水也略有增加,首尾部比“卡拉”級顯得外傾。它的前部上層建築高5層,其後端與封閉的金字塔形主桅連成一體,由水麵至主桅頂高達30多米。艦中略靠後的煙囪呈長方形,兩側有許多散熱孔,前麵是大進氣口。兩座煙囪間有空隙,用來放置旋轉吊的吊杆。露天甲板的軌道用來運送彈藥、物品等。
艦上最引人注目的是巨大的圓形遠程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它們沿前部上層建築兩側成階梯形傾斜排列,占據甲板較大位置。該裝置的形式較為簡單,有固定仰角,每對發射口位於前一對發射管後端之上。這樣,占據甲板麵積較少,同時也克服了發射筒相互之間的發射氣浪影響。但是,為了減小氣浪對上層建築的影響,上層建築通常造得較高。
“光榮”級上裝備的反艦武器主要為8座雙聯SS-N-12“沙箱”遠程超聲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該裝置布設在前部上層建築兩側,其直徑約2米,長約12米,共16個,2個一對,左右舷各4對,均呈16度仰角。該導彈長10.9米,直徑0.9米,指令修正慣性製導,主動雷達尋的。1.7馬赫數時射程550千米。戰鬥部為35千噸當量的核彈頭或1000千克高能裝藥。此外艦上還配備了1架卡-27直升機,主要用於該型導彈的中繼製導。還有一座雙管130毫米炮,最大射程29千米。
“光榮”級艦裝備的雷達如下:對空搜索為三坐標“頂對”,C/D波段,對大型飛機的搜索距離為366千米,對2平方米的目標搜索距離為183千米;對空對海搜索為三坐標“頂舵”或“頂鉗”,D/E波段。
該級艦的電子設備有:2部“T柱形”或3部“傾壺”光電指揮儀、2部“穿碗”衛星數據係統、2部“冠鍾”和“推鍾”數據鏈;8部“邊球”用於電子對抗,4部“酒桶”用於電子偵聽;2座PK-2或12座PK-10箔條發射器。
蘇聯解體後,“光榮”級中的“奇佛納烏克蘭”號被分給了烏克蘭,十幾年來一直被閑置著,等待被出售或者解體。其餘3艘在俄羅斯海軍中服役。
驅逐艦是一種多用途的軍艦,19世紀90年代驅逐艦裝備有防空、反潛、對海等多種武器,既有在海軍艦艇編隊承擔進攻性的突擊任務,又能承擔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任務,還可在登陸、抗登陸作戰中擔任支援兵力以及承擔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任務。
三、“光榮”級導彈巡洋艦
“光榮”級導彈巡洋艦艦長186.4米,寬20.8米,吃水7.6米;標準排水量9800噸,滿載排水量11490噸。動力裝置采用4座燃氣輪機,總功率9.95萬馬力,最大航速32節,續航力7500海裏/15節。全艦艦員529人。
武器裝備:8座雙聯裝SS-N-12反艦導彈發射裝置:8座八聯裝SA-N-6艦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2座雙聯裝SA-N-4艦空導彈發射裝置;6座AK-630型30毫米六管近防炮;2座AK-130型130毫米雙管艦炮;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六管RBU-1000反潛火箭發射器。搭載1架卡-27A反潛直升機。
“光榮”級實際上是縮小版的“基洛夫”級,在前蘇聯時期建成了3艘,第4艘未造完前蘇聯就解體了。
第4艘艦在烏克蘭的船廠一放就是15年。
四、“卡拉”級導彈巡洋艦
“卡拉”級導彈巡洋艦艦長173.2米,寬18.6米,吃水6.7米:標準排水量8000噸,滿載排水量9900噸。動力裝置采用6座燃氣輪機。總功率13.4萬馬力,最大航速34節,續航力9000海裏/15節。全艦艦員540人。
武器裝備:2座四聯裝SS-N-14反潛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裝SA-N-3艦空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裝SA-N-4。艦空導彈發射裝置:6座AK-630型30毫米六管近防炮;2座76毫米雙管艦炮;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十二管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2座六管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搭載1架卡-25反潛直升機。“卡拉”級是前蘇聯第一型采用燃汽輪機的巡洋艦。由於該級艦建成於上世紀70年代,受技術條件的限製,它隻能完成單一的反潛作戰任務,無法像上世紀80年代以後的新型巡洋艦那樣具有全麵的作戰能力。
五、“克列斯塔I”級導彈巡洋艦
斯塔I”級導彈巡洋艦艦長155.6米,寬16.8米,吃水6.2米;標準排水量5340噸,滿載排水量7130噸。動力裝置采用4座蒸汽輪機,總功率9萬馬力,最大航速33節,續航力5000海裏/14節。全艦艦員312人。
武器裝備:2座雙聯裝SS-N-3反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雙聯裝SA-N-1艦空導彈發射裝置;6座AK-630型30毫米方管近防炮;2座57毫米雙管艦炮;2座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十二管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2座六管RBU-6000反潛火箭發射器。搭載1架卡-25反潛直升機。
“克列斯塔I”級是前蘇聯海軍最早設置直升機起降平台和機庫的導彈巡洋艦。艦上的卡-5直升機可為SS-N-3B艦艦導彈提供目標位置參數,從而使該級艦成為前蘇聯海軍中第一艘能夠獨立作戰而無需岸基飛機援助的艦隻。
現代巡洋艦裝備有導彈、火炮、魚雷等武器。有些巡洋艦可攜帶反潛直升機;動力裝置多采用蒸汽輪機,少數采用核動力裝置。隨著海軍航空兵的崛起,巡洋艦的地位日漸衰落,在現代戰爭中巡洋艦實際上已經消失了,它們的作用完全被驅逐艦代替。
第五節 其他國家巡洋艦
一、“聖女貞德”號輕巡洋艦(法)
“聖女貞德”號輕巡洋艦於1930年2月下水,1931年9月建成。1940年6月,戰敗的法國與戰勝國德國簽訂停戰條約,“聖女貞德”號當時正在拉丁美洲的馬提尼克島。根據馬提尼克島總督、海軍上將羅伯特與美國政府達成的有關協定,“聖女貞德”號於1942年5月1日被封存起來並解除武裝。與此同時,法國海軍航空母艦“貝亞恩”號和輕巡洋艦“白勞易”號也被迫退役。1943年6月3日,當時仍然效忠於法國維希政府的海軍上將羅伯特把馬提尼克島連同上述3艘戰艦一並交給設在阿爾及利亞的自由法國政府。接下來,盟國方麵重新起用“聖女貞德”號等幾艘戰艦,解決了在火力支援方麵的燃眉之急。
“聖女貞德”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拆除了原有的魚雷發射管,對艦載輕型火力係統進行了現代化升級。在結束上述改建之後,它先是參加了在科西嘉島附近海域的作戰行動,緊接著又與其他戰艦一道組成海軍特遣部隊,對意大利海岸敵軍陣地進行猛烈炮擊。此外,它還多次執行運輸作戰任務,尤其是在盟軍1944年8月成功登陸法國裏維耶爾海岸之後,它將法國部隊及其裝備從北非運到此地。戰後,“聖女貞德”號作為教練艦在法國海軍戰鬥序列中繼續發揮作用,一直服役到1964年。
二、“蒙卡爾姆”號輕巡洋艦(法)
“蒙卡爾姆”號輕巡洋艦於1935年10月下水,1937年12月建成,是法國海軍6艘“卡利索尼爾”級輕巡洋艦之中的一員。該級巡洋艦設計非常精良,配置了火力相當強大的9門152毫米口徑火炮,成為法國海軍——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的頭號戰艦強國,戰艦行列中的佼佼者。
1940年9月3日,“蒙卡爾姆”號在姊妹艦“馬賽曲”號、“喬治·萊格”號的陪同下,從土倫港出發前往達喀爾(今塞內加爾首都)。9月23日至25日,在“蒙卡爾姆”號等法國戰艦的奮力反擊下,英國軍隊和自由法國(被德國占領後的流亡政府)軍隊試圖攻占達喀爾港的計劃落了空。1943年2月,駐達喀爾的法國(與占領國德國合作的維希政府)軍隊司令部向盟軍投降,上述3艘巡洋艦隨即前往美國費城進行大規模改裝,其間,不但為它們安裝了雷達設備,還增強了防空火力係統。
1944年6月6日,盟軍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蒙卡爾姆”號和“喬治·萊格”號作為海上支援力量,使用艦炮猛烈轟擊位於奧馬哈海灘的德軍海岸陣地。同年8月,盟軍在法國南部裏維耶爾海岸登陸,“蒙卡爾姆”號再次前往提供火力支援。二戰後,“蒙卡爾姆”號及其姊妹艦“光榮”號和“喬治·萊格”號在法國海軍繼續服役多年。1961年,“蒙卡爾姆”號被最終拆解。
三、“科爾貝爾”級防空巡洋艦(法)
這是一艘60年代初期服役的軍艦(首艦1959年5月服役),1970~1972年和1981~1982年兩次對其進行改裝,使其成為一級防空型巡洋艦。該艦滿載排水量1.13萬噸,艦長180.8米,艦寬20.2米,吃水7.7米。最大航速31.5節,續航力4000海裏/25節。編製艦員560人,裝備4座MM-38“飛魚”反艦導彈發射裝置。1座雙聯裝“馬絮卡”艦空導彈發射架,2門100毫米艦炮,6門雙聯裝57毫米艦炮。
四、“班德·尼爾”號輕巡洋艦(意)
為了對付法國海軍“虎”級、“獅”級和“鷹”級大型驅逐艦,意大利海軍於1928年開工建造4艘“古伊薩諾”級輕巡洋艦,“班德·尼爾”號就是其中的一員。然而,上述4艘輕巡洋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無一例外地被擊沉。
“班德·尼爾”號於1928年10月31日下水,翌年4月建成。1940年7月19日,它和姊妹艦“巴托羅米奧·克利昂尼”號遭到澳大利亞海軍巡洋艦“悉尼”號和5艘驅逐艦的攻擊,這就是著名的斯巴達角海戰。“巴托羅米奧·克利昂尼”號在戰鬥中被擊沉,艦上525名官兵被英國驅逐艦救起。“班德·尼爾”號在擊中“悉尼”號一發炮彈後逃之夭夭。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班德·尼爾”號被編入第4巡洋艦分隊作戰,直接聽從意大利海軍軍部的調遣。盡管第4分隊多次對地中海上的英國運輸隊實施進攻,但更多時候卻在執行護航任務。此外,它還參與了一些布雷行動,主要是在西西裏海峽進行。1942年4月1日,“班德·尼爾”號走到了它軍事生涯的盡頭,在斯特龍博利島附近海域被英國皇家海軍“迫切”號潛艇用魚雷擊沉。客觀地講,盡管4艘“古伊薩諾”級輕巡洋艦的航速很快,但其武器裝備卻相對薄弱,防空作戰能力低下。
五、“阜姆”號重巡洋艦(意)
1930年4月27日,意大利海軍“紮拉”級重巡洋艦“阜姆”號下水,1931年11月建成。1940年6月,意大利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所有4艘“紮拉”級重巡洋艦此時均在意大利海軍第1分艦隊服役。
1941年3月,在姊妹艦“紮拉”號、“波拉”號以及4艘驅逐艦的陪同下,“阜姆”號從塔蘭托海軍基地出航,準備與其他戰艦共同截擊一支駛往希臘的英國運輸隊。意大利最高統帥部對於這次出擊行動寄予厚望,但最終戰果卻令人萬分沮喪。3月28日,意大利艦隊和英國艦隊在馬塔潘角海域相遇,隨即發生激戰。在戰鬥中,英國皇家海軍“可畏”號艦隊航空母艦上的艦載機用魚雷將意大利“維托裏奧·維內托”號戰列艦和“波拉”號巡洋艦擊成重傷,這就是著名的馬塔潘角海戰。
接下來,重巡洋艦“阜姆”號、“紮拉”號以及4艘驅逐艦奉命護衛受傷的“波拉”號重巡洋艦,其他意大利戰艦則協同“維托裏奧·維內托”號戰列艦向安全地帶轉移。當天晚上,“阜姆”號、“紮拉”號和“波拉”號被英軍戰艦“阿賈克斯”號上的雷達探測設備發現,僅僅數分鍾之後便遭到了英國戰列艦“厭戰”號和“勇敢”號的攻擊。“阜姆”號和“紮拉”號中彈後起火燃燒,最後被魚雷擊沉。此外,起初受到重創的“波拉”號重巡洋艦以及護衛它的兩艘驅逐艦,也在天亮前被英軍擊沉。
六、“戈裏齊亞”號重巡洋艦(意)
“戈裏齊亞”號重巡洋艦是“阜姆”號的姊妹艦,1930年12月28日下水,並於一年後建成。與3艘在戰爭中被摧毀的姊妹艦不同,它的戰鬥生涯一直持續到1943年9月,意大利與盟國簽署停戰協定為止。從一開始,它就從事著攻擊英國運輸隊的任務,但戰果寥寥。馬塔潘角海戰之後,意大利海軍進行了重組,“戈裏齊亞”號與重巡洋艦“特蘭托”號、“的裏雅斯特”號一起被編入第3分艦隊服役,其首要任務是護航作戰。它隨後參加了第二次蘇爾特灣海戰。1942年6月,作為德意聯合艦隊之中的一員,它再次參與了地中海上的一次大規模海戰,對兩支前往馬耳他島的英國護航運輸隊發起了代價高昂的進攻。
1943年4月10日,在美國陸軍航空隊B-24型轟炸機對撒丁島的拉馬達萊娜基地的空襲中,“戈裏齊亞”號被擊成重傷,從此喪失了戰鬥力。1943年9月8日,就在意大利與盟國簽署停戰協定之後,“戈裏齊亞”號被鑿沉在拉馬達萊娜基地。後來,它被德國人打撈出水並拖到了拉斯佩齊亞港口。1944年6月26日,“戈裏齊亞”號被英國和意大利水兵共同操作的人操魚雷擊沉在拉斯佩齊亞港口。
七、“利根”級巡洋艦(日)
“利根”級是日本“二戰”前建成的最後一級、也是日本戰前建造的最好的重型巡洋艦,共有“利根”號和“築摩”號2艘,分別於1938年11月和1939年5月建成。該級艦原是作為輕巡洋艦設計的,但在開工建造時,日本海軍要求增加艦上的水上偵察飛機搭載能力,以便跟隨航母艦隊作戰時加強偵察能力,於是原設計進行了大量修改。
“利根”級的外觀在當時是比較特別的,它放棄了傳統的火力布局,全部主炮置於艦體前部,而後部則布置成水上飛機作業區。這種配置方式能夠增加水上飛機的搭載量,並使飛機的起飛作業更加方便,此外還可避免主炮發射產生的炮口火焰和暴風對飛機的影響。但是不足之處是炮塔占用艦體甲板空間較大,主炮射界存在死角。
太平洋戰爭開始後,“利根”級2艦一直陪伴航空母艦機動艦隊行動,承擔護航偵察的任務。自1941年12月至1944年6月,它們曾參加偷襲珍珠港、威克島攻略、空襲達爾文港、印度洋攻略、中途島海戰、第二次所羅門海戰、南太平洋海戰、馬裏亞那海戰等多次行動和戰役。1944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中,“築摩”號遭美軍重創後自沉;身負重傷的“利根”號返回日本,再未出戰,後來在1945年7月盟軍空襲吳軍港時被擊沉。
八、“榛名”號戰列巡洋艦(日)
日本帝國海軍“榛名”號戰列巡洋艦及其3艘姊妹艦“比睿”號、“霧島”號和“金剛”號均由英國人喬治·瑟斯頓爵士設計,屬於英國“獅”級戰列巡洋艦的改進型。其中,“榛名”號於1913年12月14日下水,1915年4月建成,它的名字源於日本本州島中北部的一座山峰。在一戰結束到二戰爆發之前這段時間,上述4艘戰艦均進行了兩次曠日持久、花費高昂的重建,而後被重新定級為戰列艦。然而,它們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那就是缺乏行之有效的防空火力。
1941年12月,“榛名”號與其他戰艦一道掩護日軍兩棲部隊在馬來西亞和東印度群島登陸。1942年2月和4月,它參與掩護日軍航母編隊對澳大利亞達爾文港以及錫蘭進行突襲。
1942年6月,“榛名”號參加了中途島海戰,接下來又參加了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聖·克魯斯海戰、菲律賓海海戰和萊特灣海戰。其中,在1944年6月19日進行的菲律賓海海戰中,它被美軍飛機擊傷。1945年3月18日,它在日本吳港附近海域錨泊時再次遭到美軍飛機的重創。同年7月28日,它在同一地點被美國海軍航母艦載機擊沉。1946年,“榛名”號被打撈出水並拆解。
九、“比睿”號戰列巡洋艦(日)
日本海軍“比睿”號戰列巡洋艦於1912年11月21日下水,1914年8月4日建成,它是“榛名”號戰列巡洋艦的姊妹艦。經過20世紀30年代的大規模改建之後,“比睿”號被重新定級為戰列艦。根據1922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它被解除了武裝,作為一艘訓練艦供軍事院校的學生使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在日本占據空中優勢的階段,它的表現非常突出。然而,當日本逐漸喪失空中優勢之後,“比睿”號也開始走上窮途末路。
“比睿”號在1941年之前進行了全麵的現代化升級,而後便與其他戰艦一起組成一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特混艦隊,對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發起大規模偷襲。接下來,“比睿”號又參加了一連串的戰役和戰鬥——入侵東印度群島、攻擊錫蘭、中途島海戰、東所羅門群島海戰、聖克魯斯海戰以及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其中,在東印度群島戰役中,“比睿”號和姊妹艦“霧島”號一道在爪哇海以南擊沉了美國海軍“埃茲爾”號驅逐艦。然而,就在最後一場戰鬥,即於1942年11月13日進行的所謂“第一次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中,它被美國海軍用艦炮、魚雷和飛機擊沉在薩沃島附近海域,300多名艦員喪命。這場激戰發生在夜間,當時參戰的美國戰艦在雷達探測能力方麵占據了絕對優勢。
十、“霧島”號戰列巡洋艦(日)
1913年12月,日本帝國海軍“金剛”級戰列巡洋艦“霧島”號下水,1915年4月建成,該艦以九州境內一座山峰的名字命名。20世紀30年代,像其他同級艦船一樣,“霧島”號也進行了大規模重建,並在太平洋戰爭的準備階段被重新定級為戰列艦。“霧島”號不但擁有極其強大的主戰艦炮,還配置了頗為密集的防空武器係統。
1941年12月,日本人對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發動大規模偷襲,“霧島”號為執行這次攻擊任務的日本航母編隊提供護航。隨後,“霧島”號參加了在拉包爾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戰役,掩護日軍兩棲部隊登陸作戰。1942年3月1日,它在爪哇以南海域擊沉了美國海軍“埃茲爾”號驅逐艦。接下來的幾個月,它幾乎參加了日軍在南太平洋上的所有海戰。在爭奪瓜達爾卡納爾島前夕進行的聖克魯斯海戰中,不止一次地躲過美軍B-17型轟炸機的攻擊,最終被一架魚雷飛機擊中。同年11月,它與“比睿”號一起猛烈炮擊位於瓜達爾卡納爾島上的美軍亨德森機場,支援在此登陸的日軍部隊。1942年11月15日,“霧島”號被美國海軍“華盛頓”號戰列艦的9發406毫米炮彈擊沉。
十一、“金剛”號戰列巡洋艦(日)
“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由英國威克斯-阿姆斯特朗造船廠建造,於1912年5月18日下水,1913年8月建成,是日本帝國海軍第一艘裝備355毫米口徑主炮的戰艦,也是最後一艘在國外建造的日本主力艦,其體積之大,稱得上是第一艘超過戰列艦的戰列巡洋艦。“金剛”號的建造標誌著當時的日本與英國之間的良好關係。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海軍上將馮·施佩指揮的德國海軍太平洋分艦隊在智利海岸科羅內爾附近摧毀了英國皇家海軍的一支分艦隊,英國皇家海軍隨即組織大批兵力追殲對方,最終將其全殲在福克蘭群島海域。當時,日本海軍也曾派出幾艘戰艦參加進來,“金剛”號就躋身其中。
在兩次世界大戰間歇之際,“金剛”號進行了兩次大規模重建,最終被重新定級為快速戰列艦。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它成為日本艦隊中極其活躍的一員,掩護日軍部隊在馬拉亞海岸登陸,護送航母特混編隊進攻達爾文港和錫蘭(今斯裏蘭卡)。1942年6月,“金剛”號作為日本特混艦隊中的主力戰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接下來,又先後參加了瓜達爾卡納爾島爭奪戰、聖克魯斯海戰、菲律賓海海戰和萊特灣海戰。1944年11月21日,“金剛”號在基隆西北105千米海域被美國海軍潛艇“海獅”號使用魚雷擊沉。
十二、“高雄”號重巡洋艦(日)
日本海軍的“高雄”號重巡洋艦於1930年5月12日下水,它是4艘同級重巡洋艦之中的首艦,另外3艘分別為“鳥海”號、“愛宕”號和“摩耶”號。1939~1940年間,“高雄”號進行了大規模改裝和升級。作為第4巡洋艦中隊中的一員,“高雄”號在1941年12月掩護日軍部隊先後在馬來西亞和呂宋島登陸,緊接著又於1942年1月掩護日軍在荷屬東印度群島登陸。
1942年6月,“高雄”號和其他日軍戰艦一同編成航母特混艦隊,參加了著名的中途島海戰,這場戰役改變了太平洋戰爭的進程。1942年8月,“高雄”號前往所羅門群島海域作戰,並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海戰中使用艦炮火力重創美國海軍戰列艦“南達科他”號。1943年11月,在掩護位於特魯克和拉包爾地區的日軍進行運動時,“高雄”號遭到美軍飛機的重創。經過維修後,它再次返回現役,與其他戰艦一道防禦馬裏亞納群島。
1944年6月,“高雄”號參加了菲律賓海海戰。同年10月,在萊特灣海戰中被美國海軍潛艇“投擲者”號發射的魚雷擊中。經過修複後進入印度洋海域作戰。1945年7月30日,它在新加坡港口被英國皇家海軍袖珍潛艇擊沉。“高雄”號戰後被重新打撈出水,但於1946年被鑿沉於馬六甲海峽。
驅逐艦是以導彈、魚雷、艦炮等為主要武器,具有多種作戰能力的中型水麵戰鬥艦艇,是海軍艦隊編成中突擊力較強的艦種。它主要用於攻擊潛艇和水麵艦船,艦隊編隊防空,以及護航、偵察、巡邏、警戒、布雷和襲擊岸上目標等。由於驅逐艦是現代海軍兵力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軍艦,其功能眾多,被人們譽為軍用艦艇中的“多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