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日、英美蘇兩大集團都看好中國,蔣介石自覺左右逢源。黃橋一戰,陳毅初露外交家鋒芒,委員長痛下消滅新四軍決心●何白“皓電”,國民黨下“哀的美敦書”,中共準備好應付最黑暗局麵●聖誕之夜,蔣介石給周恩來灌“迷魂湯”;生日這天,毛澤東幫項英“料理後事”●主將不和,江南新四軍罹難奇冤。
一
蔣介石已經準備武力消滅新四軍,需要的隻是一個由頭。
早在4月間,毛澤東已經考慮到江南可能會有大事發生了。4月13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指出:“時局正在發展,可能日益壞下去,最後變為降日剿共的極壞局麵,然亦可能拖一個時期。如能拖到一年,那時國際國內條件均將變化,國民黨方要降要剿都困難,時局便有確定好轉希望。我們的方針是力爭把目前局麵拖下去,同時準備應付最壞局麵。”
之後一年多發生的事情,都被毛澤東“不幸”言中了。第二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而在這一年多時間裏,蔣介石確實陷於剿不成降不成的尷尬中。在大到爭天下的嚴酷政治軍事鬥爭中,這種遠見卓識實在太重要了。沒有《隆中對》,便沒有天下三分。
4月15日,毛澤東又致電劉少奇、項英:“為對付韓德勤的進攻,第一一五師彭明治、吳法憲支隊一萬兩千人,不是從魯蘇邊出動,向蘇北前進,估計三星期內外可與劉少奇方麵配合夾擊韓德勤。韓是顧祝同惟一嫡係,受我打擊後,顧有對皖南、江南新四軍采取壓迫手段之可能,望項英準備應付辦法。惟決不可先動手,應取自衛原則。”
4月18日,毛澤東致電項英:“你們將來主要陣地有移至江北之可能。”
4月21日,毛澤東致電劉少奇、張雲逸,並項英:“你們不要提反對李品仙口號,也不要提反對桂軍的口號,對桂軍進攻應取勸告及爭取態度,不到必要時機與必勝地點,不要輕易同桂軍作戰。”
4月26日,毛澤東致電項英、陳毅等:“皖南軍部以速移蘇南為宜。武裝鬥爭中的自衛原則,並不是要限製自己發展,而是要放手發展,在放手發展中,如遇頑固派阻礙及進攻,則我站在自衛立場上堅決打擊之。在團結抗戰時期,我軍不應向友黨後方行動,而應向戰爭區域與敵人後方行動。”
5月4日,毛澤東針對東南局書記項英存在嚴重右傾觀點,不敢放手發動群眾,不敢擴大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和抗日根據地,對國民黨進攻的嚴重性認識不足等問題,指示東南局和新四軍分會:“鬥爭是克服投降危險、爭取局勢好轉、鞏固國共合作的最主要的方法。”“在應付可能的全國性的突然事變的問題上,也隻有采取鬥爭的方針,才能使全黨全軍在精神上有所準備,在工作上有所布置。否則,就將再犯1927年的錯誤。”同日,再電劉少奇:“望令葉飛部開返蘇北,在蘇北地區放手發展,在今年內至少擴大至兩萬人槍。嚴令葉飛定出分期實現計劃。”
5月5日,毛澤東再電項英、陳毅:“新四軍一、二、三支隊主力的主要發展方向也不是在溧陽、廣德等靠近中央軍地區,而是在蘇南、蘇北敵人後方直至海邊之數十個縣,尤其是長江以北地區。速令葉飛在北岸擴大部隊,建立政權,不要顧慮顧祝同、韓德勤、李明揚之反對。”
從毛澤東這些電報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1940年春夏之交,蘇皖兩地新四軍猛烈擴展的氣氛。這麼大的動作,必然要和那裏的國民黨軍隊發生衝突。從這些電文中,還可以看出,毛澤東對日後的“皖南事變”似乎有一種神奇的感應,屢次要求把新四軍軍部移之江北。兩個月後,他的這個感覺仍沒變化。
7月12日,毛澤東、朱德、王稼祥致電劉少奇、項英、陳毅:“華中目前鬥爭策略,以全力對付韓德勤及蘇北其他頑軍,切實發展蘇北,對李品仙應取守勢力爭緩和,以防蔣、桂聯合對我。”“蘇南自陳毅、粟裕北上後,兵力較弱,指揮無人,請項英同誌妥為布置,以維持我軍原有地區,並準備於適當時候,將軍部及皖南主力移至蘇南。”
7月20日,毛澤東致電陳毅:“與李品仙力求緩和衝突;韓德勤部南下進攻的可能性很大,我華中部隊應增援陳毅,壓下韓的攻勢,發展蘇北。”
7月30日,毛澤東再電劉少奇、陳毅:“關於蘇北戰略,我們同意胡服意見。韓德勤部南下攻我時,我應大舉反攻,一舉而驅逐或消滅韓部,發展蘇北。同意陳毅意見,對李朋揚、李長江,應加強統一戰線工作,爭取其對我同情或中立,因此目前不應進攻兩李部隊。”
這兩組電報,出現最多的地名是蘇北,出現最多的人名是韓德勤。這表明,毛澤東要定了蘇北這塊風水寶地,準備武力對付韓德勤。韓德勤作為江蘇省主席,哪裏能容許新四軍染指蘇北?一場大規模的衝突不可避免了。
日後,軍事辭書裏多了“黃橋戰役”的條目,是局勢發展的必然。
9月3日,重慶軍令部向顧祝同發出掃蕩長江南北新四軍的命令。三日後,中共中央軍委電告葉挺、項英、劉少奇:準備自衛行動,皖南尤須防備。
9月下旬,韓德勤開始行動了。月底,韓德勤部主力和李明揚、李長江一部和新四軍陳毅部對峙於黃橋一帶。10月1日,黃克誠率八路軍第五縱隊南下增援陳毅。
10月3日,毛澤東電告在重慶的周恩來:“我們的方針是:韓不攻陳,黃不攻韓;韓若攻陳,黃必攻韓。你先告何應欽,讓他令韓停止進攻行動,否則八路軍不能坐視。”
周恩來見沒見何應欽?何應欽會下達命令讓韓德勤停止進攻嗎?這些已經無關緊要了。
韓德勤作為江蘇省的父母官,早就想“清理家務”了,現上峰已有令下,還猶豫什麼?黃橋一線,陳毅不過有十來個團,不足萬人,而韓德勤有主力李守維八十九軍一萬五千餘人,另有獨立旅,二李部隊和稅警團兩三萬人,兵力優劣明顯。韓德勤當然也知道北麵有黃克誠八路軍萬餘人似有南進征兆,但他認為八路軍不敢違令越戰區打他,如這樣,正可把戰事擴大,徹底肅清江蘇境內的新四軍。
韓德勤的計劃少算了“矛盾”這一至關重要的因素,也低估了八路軍的膽量。
讓我們看看江蘇黃橋地區國民黨軍的相互關係吧。弄清這一點,需要回顧一點曆史。孫中山創立同盟會時,李明揚、李長江聞訊隨即加入,那時候顧祝同、韓德勤尚在遊手好閑度日。大革命時,蔣介石沒把江蘇事務交給老前輩二李,卻讓顧、韓二人包辦。矛盾由此下了地。李宗仁、白崇禧見有利司圖,遂在抗戰之初暗中幫助二李擴大了地盤人馬,並活動委任二李為蘇魯皖戰區遊擊司令和副司令。1939年冬天,二李與韓德勤因利益分配不均發生激烈衝突。新四軍也看到了機會可用,暗中送給二李兩萬發子彈。新四軍雪裏送炭,二李深為感激,表示永不反共。1940年春,新四軍準備東進,二李聞訊後,當即派人送給新四軍一萬元慰問金,以完來往禮數。
陳毅率部經營蘇北,自然對這些舊事諳熟於心。8月底,陳毅親自渡江前去拜訪李明揚、李長江,並示毛澤東、朱德信件。陳毅和二李談了些什麼,毛澤東、朱德信中說了些什麼,現已無據可查,不好臆斷。其結果是這樣的,二李在陳毅走後多次說:“我們被打坍了不怕,到延安去,潤芝和玉階會招待的。”韓德勤的八十九軍傾巢南下,陳毅便知來者不善。局部地區,敵強我弱的格局一時不能改變了。如果二李與韓德勤聯合,後果可以想見。陳毅把此嚴重局麵通知了在魯南的黃克誠後,仍放心不下。因種種原因,黃克誠部隻能在戰鬥打響後才能移動,而五縱隊距黃橋尚有三日的路程,稍有閃失,黃克誠趕到戰場,黃橋恐怕局勢已非。陳毅決定賭一把。
10月2日,他派人過江去找二李,提出願以薑堰並將江都三十裏防地讓給二李,換其中立。同時,又派人送給江蘇省稅警團十挺機關槍,五十支步槍,換稅警團中立。
10月3日夜,韓德勤下達了次日攻擊前進的命令。4日,黃橋戰役打響。由於二李和稅警團中立,韓德勤隻占相對優勢,加上北麵黃克誠部星夜馳援,韓部將兵深恐陷於南北夾擊之困境,心生恐懼,戰鬥力大減。戰至次日,新四軍已開始反擊。韓德勤當機立斷,讓人揣了十萬元銀票去請二李攻陳毅部側翼。二李回敬道:“國共早合作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6日晨,黃克誠先頭部隊趕往戰場,敵軍陣腳大亂,雙方戰至傍晚,新四軍和八路軍殲敵一萬一千餘人,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落水而死。
可以想像蔣介石得知蘇北戰報時的心情:震驚、懊喪、憤怒兼而有之。黃橋一役,表明共產黨在蘇北軍事上已漸占優勢。蔣介石當然知道參加黃橋作戰的新四軍隻是一個支隊,而且是剛剛發展起來的一個支隊。這時,八路軍百團大戰第一階段已經結束,簽發過嘉獎電後的蔣介石轉身恨得咬牙切齒了。他下定了破釜沉舟消滅新四軍的決心。如果等華中變成華北,一切都晚了。
10月19日,何應欽、白崇禧以正副參謀總長的名義給朱德、彭德懷並葉挺發去了一份電報。因後來發生了“皖南事變”,使這份皓電變得名聞遐邇。
電報曆數自8月以來中共軍隊的種種“劣跡”:“最近,十八集團軍徐向前部,於8月11日,分頭向山東省政府所在地魯村進攻;沈主席以遵令避免衝突後撤,14日,徐部遂陷魯村,又複繼續進攻魯省政府及所屬部隊,損失甚大,經統帥部嚴令撤退,並令於總司令學忠查報。……此外,蘇北方麵,新四軍陳毅、管文蔚等部,於7月擅自由江南防區渡過江北,擊襲韓主席所屬陳泰運部,攻陷如皋之古溪蔣壩等地,又陷泰於黃橋及泰縣之薑堰曲塘,到處設卡收稅,收繳民槍,繼更成立行政委員會,破壞行政係統,並截斷江南江北補給線,統帥部嚴令製止,仍悍不遵令,複於10月4日向蘇北韓主席部開始猛攻,韓部獨六旅十六團韓團長遇害,5日又攻擊八十九軍,計擄去該軍三十三師師長孫啟人,旅長苗瑞體以下官兵數千人,5日晚又繼續襲擊,致李軍長守維、翁旅長、秦團長等被衝落水,生死不明,其它官佐士兵遇害者不計其數。現韓主席部已陸續撤至東台附近,而該軍尚進攻不已。同時,北麵十八集團軍彭明治部,複自10月6日起,由北向南夾擊。查蘇北魯省皆非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作戰區域,各該軍竟越境進攻,似此對敵寇則不戰而自退,對友軍則越軌以相侵,對商定後提示之案則岩宕不遵,而以非法越軌視為常事,此不特為袍澤寒心,且直為敵寇張目也。”
我們再看看共產黨是怎麼說的。
朱德、彭德懷10月21日給蔣介石的報告電稱:“……職以內部相殘,雖勝不武,為再三忍讓計,迭令所部南撤,乃我節節退讓,彼節節進攻,微(5)日直迫黃橋域外。職部傷亡累累,軍心憤激,不可遏止。職亦以南濱大江,無地可退,為自衛計,始忍痛還擊,戰至魚(6)辰,將韓軍擊退。……庚(8)日以來,韓氏所派代表及各縣紳商代表紛集職部,要求和解,職以求仁得仁,立即答允。當事急時,曾請八路軍彭明治部南下救援,現令所有職部及八路軍部隊一律停止,以待和解。……職部但求生存抗日,毫無它望,對韓氏出此親痛仇快行為,實深遺憾,惟有懇請轉呈上峰,速令韓氏停止進攻,和平解決,以利抗日。”(此電朱彭以葉挺口吻轉述)
兩個月不到,共產黨打敗了蔣介石兩個省主席,這足以激起複仇的烈焰了,不管是什麼原因導致沈鴻烈、韓德勤敗退。
蔣介石要找回麵子。
二
在詳述八路軍、新四軍魯、蘇“罪行”後,皓電已露殺機:“綜觀過去陝甘冀察晉綏魯蘇皖等地曆次不幸事件,及所謂人多餉少之妄說,其症結所在,皆緣於第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所屬部隊,一、不守戰區範圍自由行動;二、不遵編製數量自由擴充;三、不服從中央命令破壞行政係統;四、不打敵人專事吞並友軍。以上四端,實為所謂摩擦事件發生之根本,亦即第十八集團軍與新四軍非法行動之事實,若不予以糾正,其將何以成為國民革命軍之革命部隊?除蘇北事件委座已另有命令希切實遵照外,茲奉諭將前往會商並奉核定之中央提示案正式抄達,關於第十八集團軍及新四軍之各部隊,限於電到一個月內,全部開到中央提示案第三問題所規定作戰地境內,並對本問題所示其它各項規定,切實遵行,靜候中央頒發對於執行提示案其他各問題之命令。”
中共領導人也感到了這份電報殺氣太重。接到何、白皓電的第二天,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電告劉少奇,要新四軍不能再攻韓德勤現駐地興化,停止射陽以北地區的行動,讓劉“速告黃克誠、陳毅,至要至要,近日國民黨對我十分險惡。10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認為:如果美軍進占新加坡,日軍退出武漢造成國共分裂,而蘇聯對中國又無幫助,這將是中國最黑暗的局麵。”10月25日,身在國民黨心髒工作的周恩來作出自己的判斷:“目前種種情況均證明反共高潮在看著上升,何白19日電是表示了國方的決心。如國際形勢更利於英美派,局部‘剿共’會進入全麵反共。”
溫習一下1940年急遽變動的國際形勢很有必要。因為在抗日戰爭的整個過程中,蔣介石的臉色可以看作各大國對中國局勢態度的晴雨表,而他又握有決定國共關係是和是破的終裁權。9月27日,德、意、日在柏林建立了法西斯同盟。美、英不敢再隔岸觀火,遂簽訂了同盟協定。這兩大集團都開始重視中國了。在戰雲密布的非常時期,吃牛奶麵包豬排牛排和吃小米燕麥喝紅薯稀飯差別不大了,起決定作用的是兵源和資源。中國千萬平方公裏,四億多人口,決定了它不能小覷。中日戰爭四年的曆史已證明了這些。德國主動找上門來,願意作中、日和解的調解人;日本也徹底忘了三年前“不以蔣為和談對手”的聲明,加緊和蔣的接觸;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主動提出給中國以大筆貸款支撐繼續戰爭;英國幾個月前出賣了中國,為討好日本人關閉了中緬公路,這時提出來重開這條公路;暗中支持中國的蘇聯,也答應增加援助中國的物資。蔣介石頓時成了香餑餑,得意的就要忘形了。11月1日,周恩來給中央的報告電中這樣寫道:“三國協定後,英積極拉蔣,蔣喜;現在日本拉蔣,蔣更喜;斯大林電蔣,蔣亦喜。此正是蔣大喜之時,故蔣於日軍退出南寧、斯大林複電之後,立經成都,此行決非偶然。……蔣現在處於三個陣營爭奪之中,他認為以一身暫時兼作戴高樂、貝當、基馬爾最能左右逢源。故他自己躲在成都,讓其夫人及英美派拉英美,朱家驊、桂永清拉德,讓親日派談和,讓孫科、馮玉祥親蘇,讓何應欽、白崇禧反共,以便他居中選擇,並以反共為軸心來運用。”
周恩來眼光實在厲害!蔣介石心境還沒被四麵八方送來的秋波攪亂!他躲在成都並不僅僅是為了擺譜。他要看陪嫁的多寡,他要查“女方”的家譜和複雜的社會關係,查本國還不行,還要查海外關係,他要細看麵盤身材,捏肥瘦。總之,這次結合要體麵、要風光,還要能生養,要把它變成一段千古佳話。如果隻看到蔣介石急不可耐的心情,那就太低估了他的政治才能。然而,這種仔細、這種謹慎,都需要時間!綜觀蔣介石前半生,他性格中的剛愎自用背後還深藏著一個優柔寡斷。這種性格的雙重性,同樣使他的對手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在冷酷無情的政治格鬥中,此方的興高采烈之日便是彼方的度日如年之時。可以確信,在這些非常的日子裏,毛澤東和他的夥伴們很少睡過囫圇覺。他需要找出惟一正確的對策。
10月30日,他在給周恩來、葉劍英的電報中,對蔣介石作了同周恩來11月1日電基本同樣的估計後指出:“在此情況下,我之方針是表麵和緩,實際抵抗,有軟有硬,針鋒相對。緩和所以爭取群眾,抵抗所以保衛自己,軟所以給他以麵子,硬所以給他以恐怖。”11月1日,在收到周恩來電之前,毛澤東電示周恩來等:“對何白電則尚須遲幾天擬複,因皓電是哀的美敦書(最後通牒),我們態度須恰當,並無置之不理之說。目前有兩案可供選擇:甲、政治上進攻,軍事上防禦;乙、政治與軍事上同時進攻。”
這時,毛澤東還沒下最後決心。
同日,毛澤東給葉挺、項英等發三份電報,指出皖南新四軍與友軍聯絡太少,在此危急關頭,應盡早離開皖南。
睡了一覺,毛澤東看見了何白皓電的一個可用空隙。11月2日,他電告周恩來:“今日會議,討論你昨日來電,仍至表麵和緩、實際抵抗,宣言決定暫時不發,隻發一簡要的對內指示及答複何白皓電。此次反共是國民黨發動的,投降危險是嚴重的,讓各中間派紛紛議論揣測,我們在時機沒有成熟以前不拿出積極辦法,稍等一下再說話不遲。現距何白電限期尚有二十天;擬日內擬好複電,待10號左右拍發,不必複得太早。對時局宣言,雖已有基本估計,並已擬好決定,但尚須看一看日蘇談判與美國大選後形勢,看一看日蔣關係的發展,才能決定發表。”
是的,二十天時間裏,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日蘇和談破裂,羅斯福競選不上總統,日蔣談妥或談崩,都可能導致國共關係發生質的變化。11月3日,毛澤東再電周恩來:“望即刻開始作緊急布置,博古、凱豐即回;我們的炸彈宣言,已決定緩發,並先得你的同意,待時機成熟時發;複何白電內容決定取緩和態度,在彼方沒兵以前,一切對外表示,均取緩和態度,不必著忙;軍事方麵正在部署。”中央的政策是:“一麵極力爭取好轉避免內戰,一麵準備應付投降、應付內戰,而把重點放在應付投降應付內戰方麵,這樣方不吃虧,方不上蔣的當。立即準備對付黑暗局麵,這是全黨的中心任務。有了這一著,就不會重蹈陳獨秀的覆轍了。”
由此可以看出,中共中央對和好隻是采取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要不然,毛澤東就不會把宣言稱作“炸彈”。蔣介石和蘇聯結盟的可能性最小,自然和中共和解的可能性最小。蘇聯的日子也並不好過,東有日關東軍七十萬虎視眈眈,西有稱霸歐洲的希特勒的血盆大口,即便蔣介石想和蘇“聯姻”,蘇也不會幹。這樣,不管蔣選英美還是選日本,結果都與中共不利。既認定不免一戰,還是早作準備為好。11月4日,毛澤東就爭取友軍工作專電葉挺、項英等:“在今天華中的條件下,一方麵國民黨軍隊在數量上較我軍占優勢,另方麵在那裏聚集著各種不同係統的地方軍和雜牌軍。因此,立即動員一切可能的黨政軍民力量去進行爭取友軍的工作,成為你們今天最中心的任務之一。陳毅對兩李及陳泰運等之統戰工作,有豐富寶貴之經驗,望大家加以詳細研究,加以發揚,廣泛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