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決定動大手術了。他要下大氣力解決蔣介石似乎從來沒有意識到的內部統一思想這一至關重要的問題。

這幾個月裏,蔣介石基本上隻是在維持現狀。他除了主持召開幾次軍事會議外,根本沒有注意過內部的事情。9月裏,日軍再次進攻長沙,他的注意力又被戰爭牢牢地攫住了。其實,此時國民黨內部出現了許多可稱不治之症的問題,通貨膨脹率急劇增高使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軍隊規模越來越大,不得不增加苛捐雜稅加以維持,引起大後方人民對政府的強烈不滿;各級官僚機構的增多,一方麵使得戰時財政更加困難,一方麵又出現了貪汙、腐敗之風的不可扼製。這時,國民政府仍沒有製定出一部哪怕是隻適用於戰時的臨時憲法,使得所有領域都滋生出了臨時觀念。總之,這時的國民政府已步入國軍獨裁的階段,僅靠民族主義情緒和軍隊勉強維持。由於共產黨的日益強大,又使這種獨裁無法達到登峰造極。而這時,中國人在實現個人價值方麵有了兩種可以進行的選擇。成千上萬的熱血青年通過各種渠道擁向延安,已經成為中國無法實行獨裁統治的標誌。汪精衛降日後,國民黨中央除對汪集團一些主要人物進行一些組織處理後,沒見再拿出什麼高招對這樣一個龐大的黨加以整頓。思想上的混亂,信仰上的模糊不清,使得國民黨在精神領域完全失去了對人民的誘惑力。蔣介石日後得以炫耀的榮耀,多半隻是曆史的偶然所致。譬如中國大國地位的確立,抗日戰爭最後的勝利,沒有一件打上他鮮明的個性印記。

1941年的曆史又一次證明,蔣介石和他的同伴,在操作上確實是外行。在幾年後進行的國共大決戰中,蔣介石的軍隊至少有八分之一起義或者投誠了,而共產黨的軍隊在四年的戰爭中,沒有發生過哪怕隻有一個營的嘩變。這一事實不隻證明領袖個人魅力的大小,更重要的是用來證明基石的穩固程度。

難道這種差異產生於執政黨和在野黨的區別嗎?不僅僅如此!

後來,曆史再沒為蔣介石提供整理內務的時間。時間的車輪滾入1941年隆冬後,世界上再次發生了驚天動地的大事件。

1941年10月16日,日本近衛內閣總辭職。18日,東條英機任首相的新內閣宣告成立。這一事件表明日本已經徹底走向了法西斯化的道路。東條英機內閣的成立,標誌著日本政府內部南進北進之爭的結束。東條本人是主張南進的主要人物之一。從此之後,戰爭狂人的隊伍裏,多了一個矮矮的黃種人。從此以後,世界格局再一次發生了巨變。

10月20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時局問題。毛澤東在發言中指出:“最近時局有到轉變關頭的味道。國民黨說不要悲觀,實際上有悲觀情緒,蔣介石又開始提日軍北進、國民黨軍北進、我們北進的政策。現在我們黨員中也有悲觀情緒,這種悲觀失望是沒有根據的。……我們的路線仍須繼續過去的方針,堅持團結,要團結就要鬥爭,我們要使國民黨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現在莫斯科危急,但德國的進攻可能已達到最高點,決定的關鍵在今後一二個星期內,一個星期後看形勢發展會更明顯。日本新內閣應估計為直接準備戰爭的軍人內閣。”同日,他又電告周恩來指出:“國民黨正肯定北進,我們不必與之一致。無論日本北進南進,其對華侵略決不放鬆,此點我們應加強調。……根據某些情報,國民黨似有轉圜之意,望加注意。”

毛澤東這時已經預見到了今後幾個月發生的大事件,並不反對和國民黨親近。恰在這個時候,重慶國民參政會又要開會了,這無疑為國共的再次和解提供了機會。

11月5日,毛澤東電複周恩來:“國民黨在放葉挺或發餉二者中做一件,我們即派一參政員出席;如一件不做,則以請假方式不出席,而不公開提出條件表示不出席。”

此電像一個序幕,第二輪開不開會的智鬥又開始了。在八個月前的較量中,共產黨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一回合又會是什麼結果?

11月6日,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開幕會上和國民黨聯絡參謀陳宏謨等談了何文鼎部進攻邊區及共產黨參政員是否出席重慶參政會兩件事。

毛澤東說:“何文鼎隻要南下,我們必打。放葉發餉,二事做一,我方即出席參政會,否則我方請假,不作別的表示,以示不與國民黨為難。”

陳宏謨道:“開不開會,你們的態度無可指責。你們的部隊隻要不打響,我們擔保何文鼎不會進攻你們。”

毛澤東笑了,他無法不笑,因為何文鼎打不打邊區,不是三個聯絡參謀能擔保的事。他說:“這樣自然好,你們不要以為隻有共產黨有困難,可以欺負,須知國民黨還有極大的困難在後頭,我也向你們保證,隻要國民黨抗日,不論國民黨有何等困難,共產黨決不趁火打劫,仍與你們合作。”

10月9日,周恩來轉來了蔣介石的兩條意見:一、何文鼎部接防命令已下,不能改變;二、何文鼎部決不進攻陝甘寧邊區,如八路軍攻何文鼎,必變成全麵破裂。收回成命不可能,隻能將來減少兵力。

這事確實不是幾個聯絡參謀能說了算的!毛澤東能是嚇得住的人?次日,他即電告周恩來:“何文鼎尚在桃力兵未動,衛震、賀晉年已集中約六千兵力於三邊,有可能嚇住何文鼎不來。你處可不再進行交涉,如彼方說減少兵力,決不要答應他。至於蔣以破裂嚇人,隻是瞎吹牛皮,他決不敢的。”

既生蔣,何生毛?!觀整個抗日戰爭中蔣毛的智鬥,竟沒發現一次蔣占了上風。毛日後取蔣而代之,難道真是天意嗎?10日,王世傑又要周恩來去見蔣提參加參政會的條件。毛澤東11日答道:“放葉、發餉,必作一件,否則請假,空言不算數。堅持不變。”真是百年難遇的一塊硬骨頭!

11月14日,仍沒見何文鼎有開拔的意思,毛澤東變得異常強硬,決定以七名參政員名義致函參政會秘書長王世傑,說明因事不能出席本次參政會,特此請假,並電告周、董、鄧準備應付各方壓力。

電文剛剛發出,壓力就來了。這壓力竟然來自蘇聯!崔可夫大使告訴周恩來:希望中共參政員出席參政會。毛澤東連蘇聯的麵子也不給,當即電告周、董、鄧:“我們是被聘的參政員,蔣介石決無強迫我們出席之理,我們絕對不能在蔣介石的壓迫下出席參政會。請以下函即刻送達參政會。國民參政會秘書處王秘書長勳鑒:同人等因事不克出席本次參政會,特此請假,敬希諒察。毛澤東、陳紹禹、林伯渠、吳玉章、秦邦憲、董必武、鄧穎超11月15日。因事二字請勿漏,並請你們即刻準備對付蔣介石從各方麵給予我們的壓力。”

他不相信周恩來能寫好一張假條嗎?不知道。周恩來16日電稱:“張治中、王世傑已擔保在參政會後釋放葉挺,故決定董必武、鄧穎超向參政會報到。”

毛澤東收到這封電報,他怎麼處理呢?正在這個節骨眼上,秘書送來了共產國際的電報:主張你們出席參政會。毛澤東當然明白這是崔可夫大使通過蘇聯外交部運動的結果。他當然猜得到蔣介石還為此事向崔可夫施加了壓力。日本既沒北進也沒南進,蘇聯就不能得罪蔣介石。“你們連中共派人參加個會議的權威都沒有,對我做的別的承諾能兌現嗎?”毛澤東甚至猜得出蔣介石會以這種激將法對付崔可夫大使。毛澤東隻有“糊塗”一次了。16日下午或者傍晚,他給周恩來寫道:“接共產國際電,主張我們出席參政會。請要王世傑擔保放葉、發餉,則在渝兩個參政員的請假書可以撤回,並準備出席。”

毛澤東的妥協,也妥協得充滿個性。他改變了條件,要求放人發餉一起擔保。再仔細分析一下這份電報,可以發現:毛澤東隻是向周恩來通報了共產國際的意見,並沒有表明對共產國際電報的態度;在渝兩個參政員準備出席的前提是請王世傑擔保放葉和發餉。17日,鄧穎超和董必武出席子參政會。蔣介石滿意了,崔可夫滿意了,共產國際也滿意了,然而參政會後,國民黨既沒有放葉挺,也沒有發餉。

這一回合,毛澤東輸得很無奈、很委屈。周恩來後來是否為此事向毛澤東和中央有過解釋或檢討,因沒見史料中的片言隻字,不好妄加猜度。可以確認的是:通過這件事,周恩來明白了在鬥爭藝術上,毛澤東確實比他技高一籌,心中油然生出了幾分對毛澤東的欽佩之情。

政治家之間的相互折服,常常發生在這種微妙的瞬間。

過了十幾天,何文鼎師已向安邊移動。毛澤東氣壞了。11月30日,他電告周恩來:“請質問劉斐,所謂何文鼎師緩調是否緩兵之計。我軍直至今天未放一槍,如何師南下則將堅決自衛,一切責任由彼方負之。”

八日後,國共兩黨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太平洋上了。12月8日,夏威夷當地時間12月7日,日本海空軍突然襲擊了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基地珍珠港,給美太平洋艦隊以毀滅性打擊。在同一個時間,日軍南方軍陸軍在馬來半島登陸直逼新加坡。同日,日本同時向英、美宣戰。

蔣介石終於等到這一天了。1939年2、月10日,當日軍攻占海南島後,他就在日記中寫道:“此為開戰以來對英法美最大的威脅,此後戰局必急轉直下。倭寇狂妄,蓋已決心向民主世界開戰矣!”12月8日下午,蔣介石約見了英、美、蘇大使,宣布中國對軸心國宣戰的決心,並在與三國大使簽署的一項備忘錄中聲明:反侵略陣線的各個國家,必須認為各個軸心國家是公敵。同時,他又建議中、英、美、澳、荷、加應成立軍事同盟,互訂不單獨媾和條約,並促使蘇聯對日本宣戰。

12月9日,中國國民政府在中日全麵戰爭進行四年半之後,發表文告,正式宣布向日本國宣戰。蔣介石終於對中國的抗戰有了信心,不再對“和平”感興趣了。這一天,他電告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建議立即在反軸心國各國間組織某種聯合軍事會議。12月10日、11日,他又兩次邀集美、英各國大使及武官,商討中、英、美、澳、荷五國聯合製敵的具體計劃,請美國為這一軍事聯盟的盟主。12日,丘吉爾首先表示讚成組織軍事聯合會議。13日,斯大林表示目前蘇聯力量不宜分兵遠東,一時無法對日宣戰。16日,羅斯福電告蔣介石:“依我之判斷,最主要的舉措在於采取及時的步驟,以準備抵抗敵人的共同行動。因此,我謹建議貴國於12月17日以前,在重慶召開一次聯合軍事會議,借以交換情報,並考慮在東南亞最有效的陸海軍行動,以擊敗日本及其盟國。”12月20日,中國軍令部部長徐永昌擬就關於中、美、英、蘇、荷五國協同作戰總方略。12月25日,羅斯福和丘吉爾擬訂了聯合國宣言,約定加盟諸國應各盡其兵力與資源以打擊共同之敵人,且不得單獨與任何敵人媾和。這個宣言由美、英、蘇、中四國領銜簽字,共有二十六個國家加盟。12月31日,羅斯福致電蔣介石建議組織中國戰區,作為東南亞抗日戰線的一個組成部分,並請蔣任中國戰區總司令。

似乎在一夜之間,中國竟確立了大國的地位。蔣介石在這些日子裏,確實表現出了超人的遠見,完成了戰略家形象的塑造。據《馬歇爾使華》一書披露:當時的美國人大都有一種使人煩惱的內疚感,認為對於幫助一個在珍珠港事變以前單獨英勇作戰長達四年以上,並付出巨大代價的國家來說,他們過去做得太少,即使現在也是一樣,他們認為,蔣介石完全是中國和中國抗戰的化身。

這個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當然不知道還有一個更加厲害的中國人正在延安的土窯洞裏發表他對世界戰爭局勢驚人的預言。

12月8日,毛澤東在討論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時局時這樣說道:“自蘇羅斯托夫勝利開始,蘇德戰爭的好轉已確定。日美戰爭爆發後已解除日蘇戰爭危險。日美戰爭爆發,對中蘇有利之處有六點:第一,華北華中日軍的掃蕩勢將逐漸減弱,即是說無大舉增兵之可能了;第二,國民黨對邊區進攻的可能會減少;第二,給親日親德兩派一致命打擊,我們使國民黨既不能投降又不能剿共的可能性增大了;第四,中國民主政治的前途也更大了;第五,蘇聯可從東方抽調一部分兵力向西;第六,歐洲有建立第二條戰線之可能。將來戰爭歐洲會短些,東方會長些。日美戰爭前途,最初對日會有利,戰爭會延長,將要兩三年後英、美準備好才能決戰。英、美可能集中力量先打敗德國,然後英、美力量均向東打敗日本。”

到底是敢譏諷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的毛澤東!日後的戰爭進程竟被毛澤東在戰爭爆發後幾個小時裏全部言中,不是神話又能是什麼?四天後,他在給周恩來的電報中這樣寫道:“在半年之內,英、美均非日本之敵,但隻要留得新加坡、馬尼拉、達爾文等二三據點,即可在半年後造成對日相持局麵,以待日軍之敝,然後舉行反攻。……英、美的總方針可能是對日取守,而對德取攻,先集合英、美、蘇、力量解決德國,然後集合英、美、蘇中力量解決日本,而兩方麵蘇聯都將是決定力量。……德國目前進入了進退維穀的歧途,但東線既無路可走,便有迫使希特勒在東線取守勢,在南線或西線取攻勢的可能,如此則是希特勒自己造成第二條戰線,也就有了迫使英、美采取集中主力打德之可能性。”

天呢!我們不得不再一次驚歎。如果毛澤東生在中國的某個盛世,如果由他發動征服世界的戰爭,會有什麼樣的結局?他能不能創造秦始皇吞並所有國家的奇跡呢?很有可能。作為一個戰略家、軍事家,放眼世界,同時代人確實再無出其右者。希特勒、東條英機、斯大林、丘吉爾、羅斯福,在1941年12月8日,沒有一個人能產生這樣完整的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構想。四年後,他創造了匪夷所思的奇跡,用三年多的時間,徹底消滅了比自己強大四倍多的蔣介石軍事集團。八年後,他毅然決然派兵入朝,使美國人初嚐本世紀第一次敗跡,為世界留下兩個朝鮮。二十年後,他又派兵入越南作戰,使美國再次吞咽被迫撤兵的苦果。

蔣介石在1941年底,奏響自己生命的華彩樂章後,不得不重新考慮和共產黨的關係。鞏固國內統一戰線再度成為當務之急。

國共關係從皖南事變後磕磕碰碰走了近一年,誰想修複都不是一句話就能做到的,需要時間,更需要機遇。

1941年12月29日,機會來了。這一天,於1939年前往蘇聯治病的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由蘇聯回國,抵達新疆首府迪化。當天,新疆督辦盛世才即將林彪回國的消息電告了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