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2,"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67},"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17,"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2},"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2,"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67},"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英、美、日外交大戰,中國意外結束二等國家曆史,蔣總裁著書慶祝●共產國際解散,吹皺中國一湖渾水●委員長重彈老調:共產黨應放棄政權和軍隊,然後加入國民黨●內戰迫在眉睫,胡宗南擬定九路閃擊延安計劃,毛澤東處驚不亂●一場空前絕後宣傳戰,陳伯達一夜成名,委員長文名掃地●毛澤東完成黨內統一大業,蔣先生開羅露怯。

1942年6月初,日軍進攻中途島美海軍基地慘遭大敗,損失大型航空母艦四艘,重量級巡洋艦一艘,各種飛機四百餘架。此海戰使日本海軍在太平洋上喪失了進攻能力。8月初,美軍在所羅門群島南部的瓜達爾卡納爾島登陸,從而揭開了太平洋戰場日本和美、英陸軍大決戰的序幕。

這樣,中國戰區的戰略地位無形中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隨之上升。8月22日,美國總統羅斯福邀請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訪美。在此前後的幾個月裏,宋美齡達到她一生事業輝煌的頂點,僅美國各大學授予她的名譽博士學位就有十六個之多。沒過多久,英、美、日三國不約而同地考慮給中國以實際利益這一在抗日戰爭爆發前根本不會考慮的問題。宋美齡得了美國十幾個博士,雖然也為中國人長了臉,但它畢竟更多地體現著宋美齡個人的成功。美、英為中國抗戰提供大筆貸款,並不能給中國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實際性的東西。戰爭常識告訴我們,這些巨額的貸款在戰爭期間,多半會立即變成可以消滅人類生命的飛機和大炮,戰爭結束後,仍需連本帶息償還。這種利益與中國當時所肩負的責任相比,實在太不相稱了。假設日本把在華的一百幾十萬部隊抽出一半投入和英、美的作戰,英、美根本沒有餘力開辟什麼第二戰場。然而中國此時在同盟國內部,地位比二等公民還要差一些,英、美各國較之日本對於中國所造成的精神和肉體的創傷,不過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羅斯福和丘吉爾不得不考慮在名分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這一尷尬身分了。

1942年10月10日,英、美選擇中國國慶這一吉祥日,單方麵宣布放棄在華治外法權。英、美這一謀略,給日本政府很大啟發,12月21日,日禦前會議決定:專心加強國民政府(南京汪政府)的政治力量。1943年1月9日,中國人都知道了這樣一個驚人消息:日、汪發表《共同作戰聯合宣言》,簽訂了《關於交還租界及撤廢治外法權之協定》。

日本此舉對英、美及蔣政權的震動可想而知。英、美可以做中國人的朋友,日本人當然也可以這麼做。英、美口頭承諾,日本卻來個正式簽約。日本侵華對中國人算作新仇,火燒圓明園、八國聯軍攻北京也是舊恨。英、美如不做點姿態,何以向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表達他們的誠意?次日,中美、中英分別簽訂的《關於取消美國在華治外法權及處理有關問題之條約與換文》和《關於取消英國在華治外法權及其有關特權條約與換文》也與中國人見麵了。同日,羅斯福和丘吉爾趕緊飛到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開會,討論打破日本對中國封鎖需采取的軍事行動問題,研究出了收複緬甸作戰計劃。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其實質問題是互利。美英隻讓中國人幫他們拖住日本的百萬大軍,而不幫中國解決點實際問題,中國完全可以和日本達成某種諒解。我們不要忘記,蔣介石和日本的“和平”接觸,隻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才暫停的,如果日本人答應從中國撤兵專心對付英、美,中國政府不是不能考慮。

因這種相互製約關係,中國在1943年突然間獲得了揚眉吐氣的感覺,這種感覺已經消逝了一百年。中、英鴉片戰爭後,中國從來沒有和世界列強平起平坐過。所以,這幾件事確實值得慶祝。

作為中國元首的蔣介石,此時的興奮程度不言而喻。自鹹豐皇帝以降,中國的元首沒有一個人取得過這種成就。於是,蔣介石準備寫一本書來加以紀念。兩個月後,也就是1943年3月10日這一天,《中國之命運》的中文版出版發行了。費正清在《美國與中國》一書中這樣評價道:“它開始時解釋了中國的現代史和與西方的接觸。它的基本內容是說中國的民族恥辱和其它現代弊端幾乎完全是不平等條約所造成的。”“外國帝國主義者不僅助長了中國的內戰,而且製造了中國的內戰。”“總而言之,他把現代中國所遭到的一切社會的、心理的和經濟的多方麵失調都歸咎於條約和外國租界。”

蔣介石在這本書裏,當然披露了他對共產黨的本質的認識。日後,大陸的史書這樣評價《中國之命運》:“該書強調反對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把十年內戰的責任推在共產黨身上,誣蔑共產黨、八路軍、新四軍為‘新式軍閥’、‘新式割據’,暗示兩年內一定要解決共產黨。”

這本書無疑為國共兩黨關係埋下了一顆炸彈,隻是它出版之時,周恩來和林彪尚在重慶等待進一步和談,才沒有立即爆炸。毛澤東這個時候仍在務實,2月9日他寫給周恩來和林彪的電報反映出了他務實的實績:“邊區財政難關已度過,現黨政軍積蓄資產值邊幣五萬萬以上,今年決定大發展農、工、鹽、畜生產,提出豐衣足食口號,如不遭旱大有辦法,人民經濟亦大有發展,可達豐衣足食。邊區高幹會展開徹底的自我批評,對過去曆史,當前任務,整頓三風,精兵簡政,統一領導諸問題都獲圓滿解決,氣象一新,各事均好辦了。”

由此可以看出,五十年代前期中國的經濟建設的雛形。相比之下,毛澤東比蔣介石又早走了一步。蔣介石隻是在文字中開始總結近代中國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卻在戰時極度艱難的環境裏摸索出了根治中國頑疾的有效的辦法,雖然事實證明它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比蔣的維持現狀要進步得多。

毋庸置疑,在最近的一年裏,共產黨人從政府本身的劣跡中得到了最有效的幫助。1943年初,周恩來、林彪等人在與美國駐華人員的談話中,除了談政治、軍事問題外,開始談論國民黨的經濟方麵的危機,這些信息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羅斯福的案頭。這些對今後美國製訂對華政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蔣介石著書慶祝不平等條約解除時,沒有掩飾他對中共的態度,這一“疏漏”旋即成為國共軍事摩擦的導火索。江蘇省主席韓德勤再次充當了急先鋒的角色。

3月12日,日、汪動用近十萬兵力,掃蕩淮東地區,於是,這一地區國共武裝的平靜態勢被打破了,幾天後,韓德勤主席成了陳毅的階下囚。至今,這一事件始末有兩種版本並存。《毛澤東年譜》記載:“1943年3月中旬,在新四軍對日軍的反‘掃蕩’作戰中,韓德勤率總部特務營和保安第三縱隊王光夏部等,西渡運河,侵入新四軍淮北根據地的中心地區,經多次勸說、警告其退出,均無效,韓部捕殺根據地的地方工作人員,收繳地方武裝槍枝,搶掠財物等,遂引發新四軍與韓部的衝突,在衝突中韓德勤被俘。”

3月28日,周恩來、林彪打聽到前往印度視察遠征軍的何應欽已回到重慶,連忙去問何對三個月前提出四項要求的態度。何應欽回避掉談判一事,講了另一個版本:“我覺得目前最緊要的,是精誠團結一致對外,尤其先應在淪陷區內,雙方部隊應協同合作,不能再有摩擦發生。最近我接到前方幾個電報:敵偽猛犯淮東韓德勤部後,各部分向敵包圍圈外轉進,我112團至漣水北六塘附近,即受前新四軍殘部之圍攻,不得已向西轉進,沿途複遭該軍之截擊,損失甚重。韓主席發完此電後竟再無消息。前新四軍三、四師乘韓部顧軍西開,傾全力向韓主席駐地襲擊,獨立第六旅及王思夏部毫無防備,致全部潰散,王、李兩旅長均殉職,現在新四軍主力由陳毅率領繼續向西侵襲中。據報,韓主席被新四軍劫往洋河鎮。周先生怎麼解釋此事?”

周恩來解釋道:“敵偽掃蕩時,韓主席曾派人與陳毅商討共同抗敵辦法,陳亦認為必要,故結果極為圓滿。陳毅與韓主席年來相處得不錯,韓主席已劃定地區為新四軍防地,當顧部突圍轉進,一部入新四軍駐地範圍,因此雙方發生衝突。後來陳毅趕到,經協商,已將人械全部歸還。至於韓主席被劫,王、李旅長殉職等事,我尚不知情,想來不會有這等事發生,等我查一查再向你報告。”

這一事件,算是國共不和結出的一枚讓蔣介石難以下咽的苦果。新四軍早已被他宣布為叛軍,如今能和韓德勤共同禦敵,已很發揚了風格。韓德勤擺省主席的譜,率部去占新四軍的地盤,新四軍當然不會答應。令人費解的是毛澤東為什麼沒把捉了韓德勤這樣一件大事通報周恩來?或許有這樣的電報,現在還沒到公開披露的時機。周恩來、林彪見何應欽的前五天,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人已作出決定:“如韓德勤同意向西去,則發還一部分人槍就地解決問題;如韓不同意西去,則暫留一時期,待國民黨表示態度後解決。”

看來,毛澤東並不是不重視蔣介石那本《中國之命運》,要給蔣介石點顏色了。3月25日,陳毅在新四軍第四師師部見了韓德勤,兩天後他建議在蔣介石對韓德勤問題下決心以前,主動送韓出境。29日,中央同意陳毅等人的意見,但要求陳與韓訂立一合作抗日密約。4月1日,陳毅和韓德勤簽了一份備忘錄,韓德勤當天恢複了自由。

這份備忘錄現已難尋,從後來蔣介石的沉默態度可以看出,韓德勤恐怕沒敢在蔣介石那裏放肆地攻擊新四軍,像是有什麼把柄捏在了共產黨手裏。

因國民黨方麵對中共所提四項要求的態度十分曖昧,對中共提出以《中央提示案》為談判基礎的建議反應冷淡,加之近一段國共軍事摩擦驟然增多,毛澤東於4月3日作出這種判斷:“種種跡象使我們懷疑國民黨欲改變十中全會政策,尋找借口停止談判,並向我們作進攻行動。”於是他考慮讓周恩來和林彪交涉回延安的問題。

毛澤東再次決定投入大氣力進行黨的思想鬥爭。在繼續這項大工程的同時,他當然沒有忘記蔣介石的大作,4月22日前後,他指示秘書陳伯達寫一數千字的征引原文的意見,送政治局各人看看,“看後再考慮辦法”。

5月初,因國際形勢好轉,毛澤東指示各方麵暫時不要刺激國民黨。

此時,毛澤東已經在黨內完成了組織上的所有準備工作。3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中央機構調整及精簡的決定》,推定毛澤東為政治局主席和書記處主席。“總書記”、“總負責”這些職務悄然間從政治舞台上消逝,走進了黨史裏去了。

這次調整的目的在於“使中央機構更加簡便與靈活,使軍權更加統一與集中,以達到更能增強中央的領導效能。”決定指出:“在兩次中央全會之間,中央政治局擔負領導整個黨工作的責任,有權決定一切重大問題。政治局推定毛澤東同誌為主席”。“凡重大的思想、政治、軍事、政策和組織問題,必須在政治局會議上討論通過。”“書記處是根據政治局所決定的方針處理日常工作的辦事機關,它在組織上服從政治局,但在政治局方針下有權處理和決定一切日常性質的問題。”“書記處重新決定由毛澤東、劉少奇、任弼時三同誌組成之,澤東同誌任主席”。“書記處會議中所討論的問題,主席有最後決定之權。”此外,決定在政治局及書記處之下,設立宣傳、組織委員會,毛澤東和劉少奇分別任書記。王稼祥負責華北、劉少奇兼管華中、任弼時兼管陝、晉、陳雲負責大後方、楊尚昆負責敵占區的全麵工作。毛澤東兼任中央黨校校長。

從這一天開始,毛澤東在組織上才成了中國共產黨名義上和實際上的絕對權威。王明、張聞天、周恩來等人離開了書記處。

後人不僅要問,這到底是精簡整編的需要,還是權力鬥爭的結果?應該這麼說:這是中國共產黨內部統一後的必然。在當時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需要這樣的集權。站在道德的立場上,有人難免要為周恩來鳴不平,似乎把他從書記處請出去有些冤枉。然而在得失的立場上,周恩來必須被“精簡”掉,因為他“在重慶三年無事可作”。從毛澤東的心理方麵考察,把周恩來請出書記處,可以說是對周恩來的一次考驗。

4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從現在開始到次年4月3日,繼續開展整風運動。“整風的主要鬥爭目標,是糾正幹部中的非無產階級思想與肅清黨內暗藏的反革命分子。”

這期間,黨內有一些人在醞釀為毛澤東慶祝五十大壽,並提出宣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於4月22日給中宣部何凱豐寫了這樣一封信:“從前你有幾封信我還未回複,茲複於下:一、小資產階級自由主義問題,今年馬克思‘五五’誕辰日提出,還不相宜,就全黨來說,目前還是讓自由主義暴露的時候,還不宜於就做總論。二、生日決定不做。做生日的太多了,會生出不利影響。目前是內外困難的時候,時機也不好。我的思想自覺沒有成熟,還是學習的時候,不是鼓吹的時候;要鼓吹隻宜以某些片斷去鼓吹,不宜當作體係去鼓吹,因我的體係還沒成熟。”

相比之下,蔣介石在這一段時間對宣傳自己卻十分熱衷。《中國之命運》出版後,重慶各報刊的宣傳鼓吹文章汗牛充棟。張治中反應敏捷,3月即在《中央周刊》撰文指出:“其內容俱據曆史的分析,說明過去國勢衰落的原因,及現在革命獲得初步成功的因果,並指示革命建國的正確方向,其目光之遠大深刻,實無比倫。這不僅是我中國建國所應遵奉的指南針,亦同為建立世界永久和平的寶筏。這偉大的著述,包蘊宏廣,從任何一點研究,皆具有無窮奧義。”次月的《中央周刊》上,陶希聖撰文道:“這部書是總裁不得已而發之於言,而其言又不足以盡其蘊。這部書是不求文而自文的。古人稱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總裁文德武功,彪炳千古,抗戰建國總裁之功,超越往古;力行哲學與‘人類役使科學’,其思想理論,蘊發於《中國之命運》一書,立德立言,蔚然大觀。”諳熟“文化大革命”史的人自然會這麼說:“這種頌文畢竟要比什麼‘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實在得多。”然而我們不應忘記,在“一句頂一萬句”的時代裏,八億中國人能對毛澤東思想提出疑義的人鳳毛麟角,而曆史已經證明,《中國之命運》一書,並沒有起到統一國人思想和意誌的作用。六年後,蔣介石政權的徹底崩潰,已經很說明問題了。費正清說蔣介石對中國的經濟、心理一無所知,雖有些誇張,卻也不是沒有根據的亂彈。

在所謂“人類役使科學”方麵,蔣介石和毛澤東相比,無論對遺產的承繼,還是針對實際的獨創,蔣都無法望毛之項背。根深蒂固的維持觀念,決定了蔣介石對於領袖級的“役使”方略無任何新的創造。蔣對權威和集權的維持用的是震懾、恐怖、暴力,結果使人敬而畏,畏則生疑,疑則生變;毛用的卻是魅力、心裏的折服、堅韌不拔的耐心和不容置疑的威儀,結果使人敬而愛,愛則生忠義,忠義則生凝聚力。心理的折服,如果不是我們孤陋寡聞,毛澤東應擁有這一手法的專利。心理的折服,依靠的是對人類心理結構的深刻體悟和對人性弱點的洞悉。此僅舉一例便知其全貌。毛澤東對知識分子說:你們不知道的東西甚多,分辨不清麥苗和韭菜,對農民問題就沒有發言權。於是,張聞天化名張晉西在晉西北一呆就是一年多。再回到延安,他不但知道“為什麼貧農人家不能種小麥、不能種大頭蒜”,而且知道“牛、驢、豬、羊、雞、兔的糞各有什麼特點,適於什麼土壤、什麼莊稼”,甚而至於清楚晉西北地區公驢給母驢配一次種要收三鬥黑豆。獲得這些新知識後,張聞天在“皓月當空、涼風輕拂、高原景色、壯麗絕倫”的晚上,站在神府縣後楊家溝的打麥場上,由衷地說道:“中國革命二十一年來最大的收獲和最大的成就,就是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了久經考驗、英明正確的黨的領袖毛澤東同誌的領導,這是中國革命必然會取得最後勝利的可靠保證,也是我們在紀念黨的生日時全黨值得慶幸的一件大事。”毛澤東對農民出身沒有多少文化的高級幹部、特別是高級將領說:《紅樓夢》至少要看五遍,那裏麵有階級鬥爭,那是一部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於是,這些高級幹部的床頭上就多了一部《紅樓夢》。看到鳳姐弄權、看到金釧慘死、看到抄檢大觀園、看完榮寧二府的衰亡後,有誰不說一聲:“主席真有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