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國反貪史 壹》(1)(3 / 3)

古代生產力發展以及文化的發展,都是在封建的國家政權正常運作下,社會安定,才能產生的。國家政權怎麼穩定?國家機器怎麼運作?監察製度、台諫製度起了很好的作用。如果沒有這些權力的牽製,一個王朝可能很快就腐敗了,就成了短命王朝,像走馬燈似的,那天下就老是亂來亂去,社會怎麼能安定呢?這就不可能發展。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古代的監察製度對曆史的發展起過正麵的、積極的作用,推動了曆史的前進。而且中國古代監察製度在世界曆史發展中,也是很特別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曆史記錄非常悠久,譬如印度的曆史比我們還早,但他們的曆史文獻記載是斷斷續續的,不像我們是連續的。所以我國古代監察史的遺產,在世界監察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我們應該重視,很好地研究它。

這裏要說到基本概念的問題:為什麼隻能叫它權力牽製,而不是叫權力分製,或者權力製衡?

因為古代皇權是不能分割的,沒有政治分工,皇權無從製衡,諫官製度、禦史製度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政治分工、權力製衡的觀念都是英國早期的資產階級在對封建主提出變革、向他們分權時候提出來的。現在很多書裏要領使用不太妥當。皇權確實是不能分割的,皇權也不能讓渡,所以在當時不可能對皇帝進行製衡,也不可能說有一個明確的政治分工,整個封建社會監督以及權力牽製都是在一個前提上麵來進行的,就是皇帝製度。皇帝製度有幾個根本性的東西:第一,皇帝是君權至上的,皇帝不受任何約束,他是至高無上的,尤其到秦漢以後,皇帝變成神了,天上下凡的神,怎麼可以對神進行約束呢?第二,皇權是世襲的,家天下,一代代傳下去,是嫡長子繼承製,皇權絕對是不能分割的。皇權所享有的種種特權別人實際上是不能過問的,無論是禦史也好,諫官也好,不可能對這些根本的東西進行監察。中國曆史上有很多皇帝,包括傑出的皇帝,他們可能在一段時間裏接受監督,但後來經濟發展了,社會發展了,他們覺得自己權力大了,功勞大了,根本就不受任何人的監督,根本沒法約束他們。

比如說,我前麵說,明成祖朱棣是用非法手段從建文帝朱允炆手裏進行奪權的。朱元璋實際上在晚年的時候有很多反思,他將功臣戰將都殺光了,感到死了以後,交班成了大問題。由於朱允炆是嫡長孫,必須由他來繼承皇位,但朱棣對朱允炆是個威脅。朱元璋感到朱棣在北京擁有重兵,很可能將來會謀反,於是在死前一個月,他手書了一個詔書給晉王朱,說打仗的時候,你要立在燕王馬的右邊。什麼意思?就是要隨時監視他,必要時用弓箭把他射死或者把他殺了。後來朱棣果然起來造反奪權,建文皇帝不知所終。朱棣奪了權以後,在朱元璋治國的基礎上,社會發展了,經濟發展了,國家發展了,在這一點上,曆史肯定他是一個正麵的皇帝。但中國曆史上凡是有作為的皇帝,都有一個壞毛病,可以說是通病,那就是隻要江山坐穩,百姓有飯吃,馬上就會頭腦發熱,不是窮兵黷武,就是好大喜功。朱棣也一樣,他派了幾萬人到沙漠裏麵去討伐蒙古,耗費了巨大的國力。

明成祖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遍訪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現在國家隆重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這是完全有必要的。但是我發現,一些報刊的輿論導向是不切合曆史實際的,一些人,包括搞明史的學者,在電視台裏信口開河,以今鑄古。考茨基是早期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他有一本書叫作《基督教之基礎》,說現實的政治家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以今鑄古,按照今人的政治需要塑造古人。

鄭和這個人當然是值得宣傳,值得肯定的。肯定什麼?第一,他確實是一個傑出的航海家。鄭和航海比西方達·伽馬要早七八十年,是中外航海史上的壯舉。第二,現在多數人都沒有指出來,就是在弘治年間,世界上已經開始掀起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的浪潮。當時世界本來是彼此孤立的,但經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不斷打通航道,把世界連成一片。雖然鄭和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他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先驅,這一點是要充分肯定的。

但從萬曆到現在,在宣傳鄭和時都存在兩個傾向:一是神化,把鄭和說成神;再一個就是把他聖化。所以現在報刊上有一些提法,我認為根本是不切實際的,說鄭和是和平崛起的一個代表。鄭和怎麼是和平崛起的代表?永樂皇帝花了四年時間打敗建文帝,殺了那麼多人,這怎麼叫和平崛起?而且《明史·鄭和傳》說得很清楚,“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向外國炫耀武力,這不能叫和平崛起。另外,《明史》記載很清楚,下西洋的動機就是追蹤建文帝,朱棣懷疑建文帝跑到南洋去了。這裏要說明的是,當時中國人對世界的要領是相當模糊的,當時也沒有世界地圖,世界地圖最早是萬曆時候傳教士傳來的,從此才知道有幾個大洲、怎麼分布,但盡管如此,萬曆以後甚至清朝道光年間,很多人,包括一些有學問的大學者,對世界的認識仍然很模糊。所以永樂皇帝叫鄭和下西洋,世界怎麼樣?他更弄不清楚了,有很大的盲目性。

鄭和帶的不是商隊,《明史》上記載是兩萬多人,那是一個龐大的艦隊,怎麼能叫和平友好使者?他們在國外打了好幾仗,把人家國王都抓過來了。有人說鄭和是平等貿易的先驅,這尤其不妥,因為他從事的是朝貢貿易,是賞賜。他帶了大量的金銀綢緞,不計成本、價格,白送。那些小的國家的國王當然也回贈一些東西,基本上都是高檔奢侈品、消費品,有的是動物,但主要是香料。這些香料多得沒法處理,後來永樂皇帝覺得財政上是個巨大的包袱,大臣發工資的時候,一大半發香料。從洪武到成化年間,中國產的白銀一共三千萬兩,鄭和七下西洋,政府的財政撥款加在一起是七百萬兩,沒有全用完,但是花掉了六百萬兩。你想,一百多年間生產的白銀一共才三千萬兩,七下西洋居然花了六百萬兩銀子,國家的財政幾乎都要崩潰,所以當時的左侍郎夏元吉,是反對下西洋的,加上別的原因,如他也反對討伐蒙古,認為國家財政難以承受,永樂皇帝就把他抓起來了,抄他的家。這個人是真正的清官,除了皇帝賞賜的一點兒東西以外,隻有幾身布衣服,還有瓦罐,非常清廉。永樂皇帝一看,也很吃驚,說他家裏怎麼都是布衣瓦罐呢?所以皇帝權力膨脹後,絕對不接受進諫,再好的進諫也不聽。永樂皇帝死了以後,太子趕緊把夏元吉從牢裏放出來,問國家搞成這個樣子怎麼辦,夏元吉提出幾條建議,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下西洋了,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實行國家財政緊縮政策。

近代宣傳鄭和是從梁啟超先生開始的,辛亥革命前,他在東京寫文章,說鄭和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偉人,為什麼?因為他比達·伽馬他們航海還早。但他接著提了一個問題,說為什麼鄭君之後無第二個鄭和,達·伽馬之後有千百個達·伽馬?他這個問題,我認為很簡單,鄭和下西洋是朱棣一手製造的政治泡沫,完全不顧國家財政負擔是多麼沉重。我舉永樂皇帝這個例子,就是說明,他還算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但也聽不進進諫,鄭和下西洋是一個著名的例子,也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民國年間也有種種立法,但說到底蔣介石這個人,是有嚴重的封建烙印的,他就是拒絕監督,尤其抗戰以後。蔣介石抗戰有功,有人向他獻九鼎,把他神化,他覺得自己好像是神乎其神了,從此更加不接受別人監督。蔣介石有句名言,叫我看也是臭名昭著的名言,他說輿論算什麼呀,我拿一百萬美元去辦幾張報紙,要什麼輿論有什麼輿論。當然曆史證明,這是完全錯誤的。胡耀邦在1985年有一個講話,強調輿論導向的重要,說國民黨垮台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輿論失控了,它控製不了輿論,當時民主的輿論多高漲啊!

蔣介石逃往台灣以後,不斷進行反思,為什麼在大陸失敗啦?有講話,還專門寫了文章。他有的話我認為是不值一哂的,說國民黨失敗,是因為殺人太少!他殺的人還少嗎?如果靠殺人多政權就能維持,那我們現在還是秦王朝。為什麼?秦始皇吞並六國殺了多少人?那麼龐大的一個軍事政權,最後怎麼樣?政治一腐敗,垮了,轟然倒塌,二世而亡。所以蔣介石這樣說是絕對錯誤的。值得注意的是他有篇文章,說“我自己很清廉,從來不貪,我們之所以失敗,有幾條,比如說,就根本不應該跟蘇聯恢複外交關係,後來蘇聯跟中國共產黨勾結在一起了”。還有更荒唐的,說“東北我們不應該派兵去,在抗戰勝利以後,應該把它交給聯合國來解決這個問題”,這話尤其是不通之至。所以他始終沒有反思到點子上來。

2004年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中華民國反貪史》,作者是青年學者邱濤,這本書的序是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的研究員陳鐵健先生寫的,很精辟。

他說:“回顧中華民國曆史,導致一個政權興衰的致命因素中,腐敗是它的根本因素之一。最大的腐敗,則是政治上的腐敗: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的極端專製主義。民國時期的北京政府和南京政府,並非不反貪汙。然而,在軍閥禍國和一黨專政的黑暗統治下,法律監督、新聞監督、輿論監督、民眾監督、分權製衡機製、監督機製等,一律被排除,或者名存而實亡。那麼吏治之腐敗,官場之貪墨,便如潰堤之洪水、下山之猛獸,一發而不可收。俗話說‘左手管不住右手’,自我監督雲雲隻是一句好聽的空話。在專製政權下,再好的良法,也會變異為惡法。治民而不治官,治下而不治上,官官相護,上行下效,便隻能是‘無官不貪,有吏皆汙’了。”他對中華民國曆史進行了很好的回顧。我覺得,中華民國曆史離我們很近,對我們可以起到有益的借鑒作用。

另外一個國民黨的高官吳國楨去台灣後也在反思。他說蔣介石這個人非常清廉,絕對是不貪汙的,他寫一個字條就可以到銀行提五百萬元,他貪汙幹什麼?但是蔣介石不反對別人貪汙,尤其是不反對那些將官貪汙,認為這些人貪汙了,就很容易控製他們,操縱他們。這個觀點我覺得蠻有意思。從曆史上看,確實如此,有的皇帝甚至欣賞貪汙,認為貪汙的人對物質利益看得很重,政治上就沒有野心。前邊我說到蕭何,蕭何貪汙,後來就變成一種政治掩護。因為黥布謀反,劉邦去討伐,但不放心蕭何,就派了個人偷偷去看蕭丞相的動向怎麼樣。那個被派去的人跟蕭何關係不錯,就說你這個丞相死期不遠了,蕭何聽了大吃一驚,說為什麼?他說現在皇上要去討伐黥布,對你相當不放心。蕭何說我有什麼辦法?他說你要多買田地,甚至你可以貪汙一些東西,這樣讓他看出你沒有政治野心。結果蕭何照辦,用特權賤價買了土地,那些土地是可以拋售的。使者向劉邦彙報,劉邦聞之大悅,以為他好財了,對權力沒有欲望,對他不構成威脅了。從這裏就可以看出來,有些人居然存心貪汙,以表明自己沒有政治野心。中國曆史上五花八門的事情很多,反貪可以變成政治控製的手段,而貪汙居然也是自保的一種手段,這就充分顯示了中國曆史的複雜性。

中國監察製度的曆史既然那麼悠久,自然有好的經驗可以吸取。我們是不是可以從六科給事中這個製度裏麵得到一些啟發?比方說,中央書記處能不能派出若幹個特派員,他的權力可以大到對省委書記哪怕是政治局委員進行監督,直接進行限製,不是向哪一個人負責,直接向中央書記處負責?

在我看來,監察部、中紀委的權力還要進一步加大。西方發達國家權力製衡,你要說它有什麼好的經驗,那就是異體製衡,不是同體製衡。列寧生前有一個很好的設想,並且開始做了,設立兩個中央委員會,雙方權力是相等的,互相製衡。斯大林上台以後把這個體製取消了。

現在一些市的紀委書記,在市委裏可以排到第四位、第五位,他有膽量去監督一把手嗎?我以為不可能。我跟地方的一些紀委書記聊過天,我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什麼?他們說最大的問題也是最困難的問題就是如何監督一把手。

皇帝意識和草民意識是阻礙曆史前進的阻力。現在有些一把手以皇帝自居,這種例子太多,大家比我更清楚。像胡建學印自己的語錄,怎麼沒有人監督他呢?胡建學說:“做官做到我這個位子上,就沒有人監督我了。”他不是土皇帝又是什麼?程維高的秘書李真,在被槍斃之前,在監獄裏接受采訪,報刊上登出來,有一句話我印象最深刻,說:“我走到哪,就有人跟到哪,我上廁所小便,也跟到廁所裏,恨不得替我小便!”這句話多肉麻、多荒唐。跟的人看中什麼?無非是看中一把手程維高的權力,李真接近他就可以分割一部分權力,為所欲為。

從中國曆史上的經驗來看,當前要說權力製衡,我看如何有效地監督各級單位的一把手,恐怕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附 識

國家圖書館有個不定期的講座,叫“部級領導幹部曆史文化講座”,由文化部、中國社科院、中央國家機關工委三家聯合舉辦。每次講什麼,請什麼人講,也由三家共同商定。我主編的《中國反貪史》出版後,很有影響,時任中紀委書記的尉健行同誌,曾托時任中國社科院院長李鐵映同誌買十本《中國反貪史》送給中央政治局委員,每人一部,後由曆史所購買後,送院辦公廳轉交。2005年春天,國圖請我去講中國曆史上的權力製衡,這當然是很重要的問題。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雖至高無上的皇權,也必須受到製約,否則我國不可能有五千年文明史。但我請教了理論家吳江(1918—2012)前輩,他說權力製衡是近代西方資產階級提出來的,我國古代的台諫製度,隻能叫權力牽製。我接受了他的建議。我演講那天,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華建敏同誌及國家公安部部長、安全部部長、文化部副部長、中紀委書記馬駿等同誌,都來聽了。我沒有講稿,後由國圖根據錄音整理成文,經我審定,收在公開出版的《部級領導幹部曆史文化講座》(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出版)中。現在將此文移作《中國反貪通史》序,我以為是合適的。曆史是麵鏡子!願我國能建立起真正的權力製衡,嚴格地依法治國,任何人、任何黨派,都不能淩駕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大法即憲法之上。願這一天早日來到,也終將一定來到。

王春瑜

2015年3月23日寫於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