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風雲》reference_book_ids":[689344895095564186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隨著反腐敗鬥爭的發展,我們黨逐步認識到,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必須加大從源頭上防治的力度。1996年1月,在第十四屆中央紀委第六次全會上,江澤民強調:“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查處大案要案、健全製度和嚴肅黨紀政紀結合起來,既防範於前,又懲戒於後……”到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標本兼治”的思想更加完善,十五大報告強調,堅持標本兼治,教育是基礎,法製是保證,監督是關鍵。通過深化改革,不斷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形勢的發展,對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進一步要求。2002年1月第十五屆中央紀委第七次全會,提出“兩個為主、兩個轉向”的要求,即“要從標本兼治、更多地注重治標,轉向標本兼治、以治本為主的工作思路上來,注重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對領導幹部的管理,要從事後查處為主,轉向事前監督為主,將監督的關口前移”。此後,十六大針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方針,逐步加大治本的力度。加強教育,發展民主,健全法製,強化監督,創新體製,把反腐敗寓於各項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
十六大之後,在2003年2月的第十六屆中央紀委第二次全會上,胡錦濤重申了“必須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既要治標,更要治本”的思想,並強調“深化改革、創新體製,形成能夠有效防範腐敗的體製機製,加大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腐敗問題的力度,是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重要任務”。
2004年9月19日,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十六字”方針,要求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抓緊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相適應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正式將“十六字”方針寫入黨章。
從以上反腐倡廉戰略方針形成與發展的一係列過程看,我們黨對防治腐敗的戰略指導是一以貫之的,在思想內涵上越來越豐富,在工作要求上越來越科學,在理論指導上越來越成熟。
2.“十六字”方針的內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和工作重點的變化,正確處理懲治和預防的關係。20世紀90年代,新舊體製轉換加快,黨確立了領導幹部廉潔自律、查辦案件和糾正不正之風三項工作格局,推動反腐敗鬥爭從側重遏製轉入標本兼治、綜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軌道。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我們黨審時度勢,做出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的戰略部署,提出了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的要求。
從字麵上看,“十六字”方針言簡意賅,但其內涵十分豐富,體現了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先進品質。方針重點解決“標”與“本”、“懲”與“防”之間既矛盾又統一的關係問題。兼、綜、並、重作為處理與把握兩對矛盾關係的思想和手段,既有緊密聯係,又有不同側重,體現了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精神。[15]詳細來說,標本兼治,是借用了中醫學的理論。“標”與“本”,是中醫治療疾病時用以分析各種病症的矛盾,分清主次,解決主要矛盾的治療理論。治病揪本,首見於《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是幾千年來中醫臨床一直遵循的基本準則。腐敗是一種社會疾病,因此治療腐敗同樣要解決好治標與治本的問題。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堅持標本兼治思想,既要遵循中醫理論“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思想,更要在治理不正之風和腐敗表象的同時,加大對這些表象背後、引發腐敗產生的深層次誘因和環境的治理力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綜合治理,體現的是係統論的思想。1993年8月,江澤民指出:“懲治腐敗,要作為一個係統工程來抓,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持之以恒。”反腐倡廉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麵麵,既有曆史的原因又有現實的因素,涵蓋教育、製度、監督、改革、糾風、懲處等多項工作,需要各級黨組織、政府和社會團體、廣大群眾等各方麵共同的努力,發揮綜合力量,運用綜合手段,建立綜合機製,形成綜合效能。
懲防並舉,就是要堅持懲治和預防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懲治於已然,防患於未然,既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依法嚴懲腐敗分子,又加大預防工作力度、不斷鏟除腐敗滋生的土壤,努力把腐敗現象減少到最低程度。懲治和預防是反腐敗鬥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兩個方麵。隻有嚴肅查辦違紀違法案件,嚴懲腐敗行為,把腐敗分子的猖獗活動遏製住,才能為有效預防腐敗創造條件;隻有從源頭上預防腐敗,才能鞏固和發展反腐敗鬥爭已經取得的成果,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
注重預防,是我們黨在反腐倡廉建設進入新階段後,在分析反腐倡廉形勢、總結反腐倡廉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重點突出預防的功能和作用。黨的十七大強調,“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製度建設”。注重預防既是國際反腐敗的普遍做法和成功經驗,也是中醫“治病於未發”實踐的重要啟迪,同時也是減少反腐敗成本的實際需要。
“十六字”方針所蘊含的辯證思想和豐富內涵,是反腐倡廉建設的寶貴財富。深刻理解其內涵,既是做好反腐倡廉的前提,也為我們開展好這一工作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總體而言,“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是黨中央從完成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和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高度出發,在總結曆史經驗、科學判斷形勢基礎上提出的反腐倡廉建設的戰略方針。貫徹這一方針,堅決懲治和有效預防腐敗,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四)提出“一個堅決,三個更加注重”的要求黨的十七大在針對我國反腐倡廉建設麵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時提出:“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製度建設”。
堅決懲治腐敗是當前形勢下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必然要求,三個“更加注重”是以堅決懲治腐敗為前提和條件的。如果對腐敗分子不進行嚴厲懲處,就難以進行有效的預防。隻有抓好從嚴懲治,始終保持對腐敗的高壓態勢,才能使教育更有說服力、製度更有約束力、監督更有威懾力,才能有效遏製腐敗現象的蔓延,為注重預防和治本創造條件。當前,一些領域違紀違法案件呈易發多發態勢,必須嚴肅查處,特別是要堅決查處大案要案。隻有這樣,才能向人民表明黨反對腐敗的堅定決心,才能遏製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勢頭,才能教育警醒幹部。
“三個更加注重”,既有各自的內涵,又有內在的聯係。[16]“更加注重治本”,強調的是從產生腐敗的源頭入手,采取治本的措施。通過改革體製機製和加強製度建設,不斷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治本既有通過消除源頭上潛在的廉政風險來有效預防的要求,又有針對已經發生的突出問題找到源頭,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要求,既包含著事前的防患於未然,又立足於事後的治患於根本。
“更加注重預防”,強調的是立足於當前,著眼於未來。既著眼於用發展的思路和改革的辦法,有效防止腐敗現象的發生,又注重從體製、機製和製度上保證預防腐敗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果能夠製度化、規範化。“預防”二字,包含了“預”和“防”兩個方麵,核心是“預”,通過“預”來達到“防”的目的。預防強調的是預見力,包括兩方麵的內容:一是預見和判斷腐敗現象發展變化的趨勢和規律;二是預見和判斷具有廉政風險的環節和領域。通過這兩方麵“預”的工作,拿出有效的措施,力求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防止問題的發生。從反腐倡廉建設的發展曆程來看,“更加注重預防”的要求是治本抓源頭要求的進一步深化。前幾年已開展的收支兩條線改革、行政審批製度改革等治本抓源頭的工作,就是在這些領域和環節存在的問題暴露出來以後,采取的釜底抽薪之策。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更加注重預防”,就是要求在釜底抽薪的基礎上再向前走一步,努力做到未雨綢繆。
“更加注重製度建設”要求將製度建設貫穿於反腐倡廉建設的各個環節,貫穿於反腐倡廉工作的全過程。治本和預防都包含著製度建設的內容,這是由製度所具有的長期性、穩定性、根本性和全局性決定的。無論是預防還是治本,製度約束都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治本和預防的措施和成果最終都要用製度來落實,通過製度來固定。一個時期大量地、反複地出現的腐敗問題,隻有通過深化改革,完善製度,才能從源頭上逐步得到遏製。這也正是中央反複強調,要把改革和製度建設貫穿於反腐敗的全過程,形成用製度規範從政行為、按製度辦事、靠製度管人的機製的根本原因。
從全局來說,貫徹落實三個“更加注重”的要求,就是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不斷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治本、預防和製度建設都統一在這一反腐倡廉建設總體思路之下,而注重治本、預防和製度建設又是實現這一總體思路的具體方法和工作方向。
(五)加強廉政文化建設
不斷推進中國特色廉政文化建設,是全麵推進黨風廉政建設的必然要求。進入21世紀,隨著反腐倡廉工作力度的不斷加大,黨中央進一步提出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新舉措,從文化的高度和層麵推進黨風廉政建設。胡錦濤在第十六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指出:“把廉政文化建設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進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機製,形成反腐倡廉的整體合力。”通過大力推進廉政文化建設,可以形成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社會風尚。廉政文化建設是從源頭上反腐治貪的重要舉措,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證。2007年,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廉政文化”概念寫進政治報告中,繼而強調“堅持深化改革和創新體製,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形成拒腐防變教育長效機製、反腐倡廉製度體係、權力運行監控機製”,把廉政文化建設提高到關係機製、製度和體係建立的層麵,為中國特色廉政文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理論指導。
自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我們黨的反腐理念經曆了一個從運動和權力反腐到製度反腐,然後深入到全黨全社會來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思維超越,這體現了我們黨對於中國反腐倡廉內在規律的把握日益準確和深刻,廉政文化的建設在思維方式和建設路徑的選擇上也日益體現出更加鮮明的中國特色。反腐倡廉大宣教、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和十七大以來的在全黨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都可稱得上是一種廉政文化運動,體現了麵向全黨全社會的廉政文化建設的理念。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紮實推進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為重點的反腐倡廉建設,在全社會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良好風尚,促進領導幹部廉潔從政,2009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紀委印發了《關於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意見》,這是我國第一個針對廉政文化建設的文件。文件強調:“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在加強組織領導方麵,“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加強廉政文化建設負有重要領導責任。要把廉政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融入黨的宣傳工作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寓於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建設的各個環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科學製定廉政文化建設發展規劃,及時了解廉政文化建設工作情況,認真研究解決重大問題,建立健全廉政文化建設聯席會議製度等領導協調機製,統籌推進廉政文化建設。”[17]三、繼承發展,改革創新——懲防腐敗體係的優化發展黨的十七大指出,要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這是我們黨深刻總結反腐倡廉實踐經驗、準確把握我國現階段反腐倡廉形勢得出的科學結論,是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的全局高度做出的重大決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必然要求。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紮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建設,2008年5月13日,黨中央頒布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2008—2012年工作規劃》(以下簡稱《工作規劃》)。《工作規劃》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明確了今後五年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和工作目標,全麵規劃和部署了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建設的主要工作任務,強調了落實工作的責任主體和相關措施。《工作規劃》是2008年至2012年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建設的指導性文件。中央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製,把落實《工作規劃》作為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的重要政治任務,列入議事日程,深入學習宣傳,認真組織實施。
改革創新是黨和國家事業向前發展的不竭源泉和強大動力,也是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的一條基本經驗。黨的十六大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並舉、注重預防”的方針,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加大改革和製度創新的力度,努力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更有效地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各地區、各部門也緊密結合自身特點和工作實際,在反腐倡廉工作理念、思路、教育、製度、監督、預防、改革、糾風、懲治、方法以及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等方麵銳意改革、大膽創新,探索和積累了一批適應工作要求、富有生機活力的有益做法和創新經驗。
(一)紀檢監察機關的改革創新[18]最近幾年,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來,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路、發展的辦法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探索和積累了一批適應工作要求、富有生機活力的有益做法和創新經驗,不斷豐富中國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內涵,將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推向前進。
1.高層重視,積極引導
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的帶領下,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謀創新之策、出創新之招、做創新之事,努力開創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新局麵。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改革創新,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關於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要求的重要內容。
近年來,在中紀委、監察部的積極引導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積極行動,全國上下掀起了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熱潮。
(1)預防腐敗屢出新招
2008年,國家預防腐敗局組織專門力量先後赴二十多個省部級單位,並委托十六個省部級單位和有關社科研究機構,對社會領域防治腐敗問題開展了廣泛調研,對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市場中介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等領域腐敗問題的現狀和原因進行分析。2009年以來,又集中力量對行業協會和市場中介組織兩方麵的情況進行深入調研,分析了行業協會存在的對政府依賴性過強、監管體製不合理、自律機製缺失、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等突出問題,研究提出了對策措施,並提交預防腐敗工作第三次聯席會議進行討論。
為推動社會領域防治腐敗工作的開展,2009年6月上旬,國家預防腐敗局會同國務院糾風辦召開了全國市場中介組織防治腐敗座談會,這是全國首次專題研究市場中介組織防治腐敗的會議。會議要求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進市場中介組織的健康發展與防治腐敗工作。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在一些省市和部委取得了積極進展。例如,廣東、浙江、重慶等地積極推行行業協會與政府部門的脫鉤工作;福建省中介組織已完成脫鉤任務,向市場化發展方向邁出重要步伐;湖北、浙江以省政府文件形式出台了中介機構管理辦法和中介機構改革發展意見。財政部、司法部正在研究製定會計、資產評估、律師行業防治腐敗的工作意見。
(2)廣開渠道彙集民意
2008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統一舉報電話12388正式開通,一年後又開通全國紀檢監察舉報網站。各地各部門也陸續推出一項項新舉措,例如杭州市紀委監察局建立了旨在第一時間有效應對“網絡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機製,回應和處理網民反映有關反腐倡廉的熱點問題。
2009年10月28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統一開通全國紀檢監察舉報網站。網站開通當日即引來一千九百二十萬次點擊,甚至引發“網絡塞車效應”,一個月共收到舉報一萬三千八百件。如何利用好互聯網等新興媒體加強對黨員幹部的監督,這是各級紀檢監察機關都在思考的一個大課題。隨著一項項製度、措施的出台,群眾反映舉報問題的便捷程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3)創新思路查辦案件
2008年10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查辦案件工作會議召開後,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會議精神,改進查辦案件的方式方法,建立健全長效機製。例如公安部聯合監察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布條令,賦予派駐公安機關監察機構對下級公安機關民警,特別是領導幹部的立案權和調查權,實現了公安係統監察體製,特別是案件查辦體製的重大突破;河南省則加強了辦案工作的體製機製建設,探索出一套激勵、約束和治本三位一體的辦案工作長效機製。
(4)找準難點集中突破
2009年7月,中央做出決定,由中央紀委牽頭集中開展工程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各地各部門也積極跟進,例如大連市在建設項目多、投資數額大的情況下,創新規劃立項審批辦法,變政府決斷為“百姓拍板”,有效防止了職權濫用。從專項治理工作開始至2010年2月底,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五千八百零三件,給予黨紀政紀處分三千三百七十四人。
(5)深化改革提高素質
黨中央曆來高度重視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十六大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紀委全會上先後九次發表重要講話,對加強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提出明確要求。這些年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把自身建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常抓不懈,努力提高紀檢監察幹部隊伍的素質和能力。2009年,中央紀委對全國兩千名縣(市、旗)紀委書記首次進行了集中培訓,並第一次專門就地方縣級紀檢監察機關建設出台一係列規章製度。各地、各部門也不斷深化改革,例如內蒙古自治區以改進幹部任用初始提名辦法和推行常委會票決製為關鍵環節,積極探索選拔任用紀檢監察幹部的有效方式和途徑,形成了一套符合實際、科學合理的選拔任用機製。
2.積極探索,勇於實踐
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以改革的精神、創新的思路、發展的辦法推進工作,湧現出一批體現時代精神、富有生機活力的新典型,如“一把手”報告廉政情況、網上公示自查報告、現場詢問、公開測評、現場報票、市紀委書記點評等。
2008年,武漢市江漢、武昌、洪山和江夏四區區委書記向市紀委全會報告黨風廉政建設情況,並接受市紀委委員的問詢和評議。“大考”之後,四位區委書記不約而同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有點兒緊張,絲毫不敢馬虎。”為了“備考”,洪山區委書記吳勇對自查報告幾易其稿;武昌區委書記張光清則兩次召開區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報告。武漢市的探索,是近年來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的一個生動剪影。
黨的十七大以來,各地各部門圍繞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這一目標,在反腐倡廉建設各方麵銳意改革、大膽創新,不斷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領域,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
(1)反腐倡廉理念和思路的不斷創新思路決定出路。各地各部門認真研究反腐倡廉建設麵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大力推進反腐倡廉工作理念和思路的創新,努力實現思想方法和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在觀念上有新的轉變,思路上有新的突破。例如,黑龍江省綜合運用教育、製度、監督、改革、懲處等五種手段,把教育的說服力、製度的約束力、監督的製衡力、改革的推動力、懲治的威懾力統一於長效機製建設中,形成糾風工作新思路,著力解決“防不勝防、糾不勝糾”的問題。江蘇省東海縣率先實施紀檢監察資源重組,在全縣二十三個鄉鎮設立六個農村工作室,隨時接待來訪群眾,實現了工作重心下移,監督關口前移。
(2)反腐倡廉製度建設的不斷創新按照“建立健全反腐倡廉各項製度,努力形成一整套用製度管權、按製度辦事、靠製度管人的有效機製”的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緊密結合自身實際,把製度創新寓於各項具體措施之中,不斷完善領導幹部廉潔自律和廉潔從政教育、查處違紀違法案件、權力運行製約和監督、預防違紀違法行為、保障黨員權利等法規製度,努力消除反腐倡廉製度建設方麵的漏洞和空白點,提高了反腐倡廉建設的製度化水平。例如,山西省為從根本上解決煤焦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在深入分析滋生腐敗原因的基礎上,著力加強製度建設,出台了《山西省煤焦領域懲治和預防腐敗製度》及一係列配套規定,集中開展煤焦領域反腐敗專項鬥爭,為全省實現“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環境和有力的紀律保障。陝西省在全省設立了兩萬四千多名村民監督委員,不僅拓寬了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核心的村民自治途徑,而且有效破解了對村幹部缺乏監督的難題,填補了對村民委員會及其成員實施監督的法律空白。江蘇省則連續五年開展“反腐倡廉製度建設年”活動,形成了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的基本框架。
(3)反腐倡廉監督的不斷創新
反腐倡廉,監督是關鍵。能否對權力加以有效的製約和監督,確保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直接關係到黨的形象和威信,關係到黨和國家事業的興衰成敗。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以加強對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的監督為重點,積極探索監督關口前移的途徑和方式,逐步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製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製,推進權力運行程序化和公開透明。例如,2009年7月,廣東省廣州市一千五百四十八名市管幹部完成個人信息填報後,廣州市紀委根據統計出來的“裸體官員”情況、市管領導幹部出國(境)、婚姻變化等有關數據,及時製定了加快對滯後文件規定的清理完善及對市管幹部配偶、子女經商辦企業情況進行甄別調查等措施。
(4)糾風工作的不斷創新
江西省近年來創造性地在全省一千五百一十八個鄉鎮全部建立了便民服務中心,一萬七千一百三十五個行政村中八成以上設立了便民代辦點,成為反腐倡廉建設中的一個新探索。為了更廣泛地收集民意,山東等地堅持“風清氣正民為本”的理念,創新“政風行風熱線”,被群眾稱為“民心線”“連心線”。
(5)反腐倡廉方法的不斷創新
上海市通過“製度+科技”的方式,努力提高反腐倡廉製度設計的科技含量,堅持“權力在陽光下運行,資源在市場中配置,資金在網絡上監管”的工作思路,實現權力“模塊化”、執行剛性化、信息公開化、監控動態化,減少了權力尋租的空間。中國人民銀行則注重與有關部委形成合力,穩步推進反洗錢長效機製,逐步落實支付監管和賬戶實名製,大力推進征信係統建設,有力推進了金融係統反腐倡廉工作。一個個創新,一項項探索,有效堵塞了製度漏洞,有力震懾了腐敗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