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蘇、美、英三國經過長期的交涉和爭論之後,終於達成了對法西斯德國開辟第二戰場的協議。根據這一協議,英美將於1944年5月在諾曼底登陸,蘇軍也將在東線同時發動攻勢。這個作戰方案,就是著名的“霸王行動”。
為此,從1942年起,盟軍就在緊張地進行著各種準備,除了籌備成立歐洲盟軍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統一組織指揮這次行動外,英美兩國還動員了幾乎本國內所有的工業和軍事力量。一時間,倫敦城內將才雲集,英倫三島戰雲密布,盟軍在傾其全力準備最後的生死一搏。
然而,這種準備並不足以保證盟軍在“霸王行動”中取得勝利。因為早在1942年,德國就敏感地察覺到,英美有可能在歐洲聯合行動,通過登陸來開辟第二戰場。這年3月,德軍最高統帥部發布了第40號元首指令,指出歐洲所有沿海地區都麵臨著盟軍登陸的危險;1943年11月,希特勒又發布了第51號指令,進一步重申第40號指令的內容,強調登陸的威脅已經迫在眉睫,並把丹麥至法國的沿岸列為主要防禦地段。
更為重要的是,德軍雖然已在蘇聯、意大利和北非遭到巨大損失,但它仍然十分強大。僅在西線,就有將近100萬軍隊據守在“大西洋壁壘”後麵,這堵牆是人類曆史上僅次於中國長城的最龐大的一係列堡壘工事。倘若德國人判斷出盟軍登陸的確切地點,他們就能以逸待勞,將登陸部隊全部消滅在海灘上。即使“霸王行動”在諾曼底取得了立足點,希特勒也會迅速把兵力集中起來,使盟軍難以向前推進半步。
因此,盟國陣營對“霸王行動”能否成功並沒有多少把握。即將出任遠征軍最高統帥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寫道:“這一次,緊張的情緒和氣氛都是空前的。因為我們不是在冒一次戰術行動失敗的危險,而是生死存亡在此一舉。”
英國首相丘吉爾也指出:“要摧毀那些用現代火力裝備起來的由訓練有素的將士防守著的鋼鐵工事,可供選擇的餘地很小。隻能用出奇製勝的辦法。”也就是說,隻有在進攻時間和地點上使希特勒措手不及,“霸王行動”才有可能取勝。可是,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當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人員和裝備在英格蘭集結準備進攻時,怎麼才能不被德軍發現?僅憑安營紮寨的地點,就足以使希特勒推斷出,諾曼底是他們的目的地。即便這一數量眾多的人員和武器能夠隱蔽起來,他們又怎能在離港登船時不被發現呢?因為有些進攻部隊需要花費近兩天時間才能渡過海峽。當德國的飛機、雷達、哨兵和間諜都處在高度戒備狀態時,要想使盟軍進攻的時間和地點不被希特勒發現,這幾乎是不大可能的。事實上,到了1943年冬季,雙方都已經知道對西歐某個地方的進攻已是指日可待了,雙方還知道這次進攻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於德國人對進攻時間和地點的了解。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倫敦監督處受命製定一個“對敵人實施心理欺騙”的計劃。此刻,在監督處處長約翰·比萬上校私人助理布弗裏小姐手中,就拿著這份計劃的最後文本。計劃長達7頁,第一頁的頂端畫著5條綠杠,標明文件屬於特別機密等級。綠杠上方印著一行醒目的話——“這份文件是英國政府的財產”。這是英國最重要的國家文件的標誌。橫杠下麵寫著“絕密”“不許外傳”等字樣。它是倫敦監督處首領比萬上校和溫蓋特中校的傑作,而丘吉爾首相則是其最早的策劃人和熱心的支持者。
1943年12月一個陰雲密布的傍晚,倫敦威斯敏斯特。丘吉爾的臨時指揮部內,專門負責隱蔽戰線上特種心理作戰的倫敦監督處的成員,正在舉行一次秘密會議。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膽也是最複雜的一項心理欺騙計劃——“傑伊”計劃。這一計劃將被用來掩護1944年春天盟軍在法國諾曼底海岸登陸的“霸王行動”。這一隱蔽戰計劃能否順利實現,將會對大戰的結局發生重大影響,甚至會改寫曆史。
按照倫敦監督處的設想,“傑伊”計劃將從五個方麵為“霸王行動”提供掩護,它們包括竊取情報、反間和保密、敵後特別行動、政治宣傳和心理欺騙。其中心理欺騙是秘密武器的最後一招,也是一切行動中最為機密的一項。“傑伊”的目標就是通過這些手段使希特勒深信,盟軍進攻的目標不是諾曼底,而是斯堪的納維亞、巴爾幹半島、法國的加來海峽或者其他任何一個地方。在“傑伊”計劃中,包括6個大的蒙騙計劃,36個附屬計劃以及一些零散的相關計策。
其中,專門圍繞諾曼底登陸的欺騙計劃被命名為“堅韌”。它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用來牽製德軍在斯堪的納維亞的27個師,稱為“北方堅韌”;另一個用來把德軍最精銳的裝甲部隊第15軍拴在加來地區,稱為“南方堅韌”。
倫敦監督處召開會議,準備在把“傑伊”計劃提交給華盛頓的盟軍聯合參謀部會議前,宣讀和通過該計劃的最後草案。實際上,這個計劃早在1943年11月的德黑蘭會議上,就已經得到了丘吉爾和羅斯福的首肯,同意將其作為同盟國心理欺騙行動的總方針。所以,這次極其重要的秘密會議很快結束。根據丘吉爾的提議,計劃被重新命名為“衛士”計劃。因為丘吉爾在幾天前描述“傑伊”計劃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在戰爭期間,真理是如此寶貴,因而必須用謊言去保衛它。”
根據“衛士”計劃,這場心理欺騙戰的範圍將覆蓋參戰雙方和每一個中立國家。它由倫敦監督處負責組織實施,在監督處認為需要時,英國情報局、美國戰略情報局、英國特種行動局以及盟軍中專門從事欺騙的單位的特工人員,甚至包括盟軍的政府首腦和國家機構都將為其服務。為了取得蘇聯的支持,比萬於1944年1月29日專程飛往莫斯科,同蘇軍總參謀部進行了一個多月的談判和協調。3月3日,雙方達成協議,“衛士”計劃從此開始正式成為蘇、美、英三國一致行動的綱領。
“衛士”計劃成功的有利條件是很多的。首先,英國已經掌握了德國的無線電密碼,並且通過這一“超級機密”,知道希特勒對盟國行動的預測方向在加來海峽;此外,德國派到英國的間諜幾乎全部落網,不少人已向盟國投降,成了“雙重間諜”。
英國有一個專門控製雙重間諜活動的“雙十委員會”,可以利用這些人來散布關於“衛士”計劃和“堅韌”計劃的假情報。由於在英國沒有可靠的情報來源,德國幾乎全部依賴無線電偵聽和空中偵察或者依靠盟國方麵“走漏”的點滴消息來搜尋“霸王行動”的秘密,盟國完全有可能讓德國人得到一些有意編造的消息。尤為重要的是,德國的兩大情報機構——諜報局和黨衛軍安全局正在進行著激烈的爭鬥,它們辨別實情的能力已經大為下降。因此,倫敦監督處對“衛士”計劃的成功有很大的信心。
但是他們也清楚,“衛士”計劃也潛伏著致命的危險性。不管假情報多麼富有說服力,也不管所使用的特殊手段何等高明,隻要在整個欺騙鏈帶上有一個小小的裂痕,真相便會暴露無遺。隨著登陸準備工作的進展,要把希特勒的注意力從海峽地區引開變得越來越困難。倫敦監督處並沒有絕對把握在所有的環節上都能智勝德國總參謀部。
然而,倫敦監督處和盟軍的將士,卻依然決心同希特勒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心理較量,他們義無反顧地拉開了欺騙大戰的序幕。
“衛士”計劃在北歐的組成部分是“北方堅韌”計劃。它的主要目的在於誘使希特勒把他部署在丹麥、挪威和芬蘭的27個師在登陸日之前一直滯留在這些國家,坐等英美蘇軍的聯合進攻。
“北方堅韌”建議虛構出一次代號為“斯凱島”的登陸行動方案,這一方案將確定以下內容:英國的第4集團軍——一支擁有25萬人的強大軍隊——正在蘇格蘭集結,它將配合美國第15軍和一支並不存在的蘇聯部隊,準備向挪威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北方堅韌”計劃的著眼點是希特勒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特殊迷戀和敏感。他一直視這一地區為德國生命線,截至1943年11月,駐在挪威的德國軍事力量已經多達38萬陸軍、1個裝甲師和一支龐大的空軍。有一個時期,希特勒甚至把他的全部主力艦和大部分潛艇都部署在那裏,“北方堅韌”計劃正是基於這一情況來展開各種欺騙活動的。
1944年3月2日,前英國騎兵中校麥克勞德接到了最高司令部的一封加急電報,要他立即前往倫敦向國內駐防軍通信主任理查德·巴克準將報到。在那裏,麥克勞德被告知,他已被任命為即將神秘出世的虛幻部隊——英國“第4集團軍”的幕後指揮官。
巴克指示他說:“你要在愛丁堡組建一支並不存在的部隊,而後利用無線電通訊使德國人相信這支部隊的真實性,並做出向挪威登陸的姿態,把德國軍隊牢牢拴在挪威。”巴克強調,要讓德國人覺得第4集團軍的總司令似乎是英國前駐德武官安德魯·索恩將軍,這是一位每逢重大戰役行動便會參與指揮的傑出指揮官。
麥克勞德接受任務後,於1944年3月6日來到了愛丁堡。他在愛丁堡城幾棟古老的房子裏建立了他的“第4集團軍”司令部。司令部內一共有22名軍官,據說他們“都剛剛超過現役年齡”,另外還有334名應征報務員,這些為數甚少的男人和婦女開始編造一個集團軍的彌天大謊。
兩個年紀較大的少校和6個下級軍官被派往斯特林建立起一個“軍”,其他幾個人則到敦提建立了另外一個“軍”。截至這個集團軍“移防”到英格蘭東南部準備“入侵”加來海峽為止,它已經有了2個軍部、1個空降師、4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1個裝甲旅——共有25萬名官兵,350多輛坦克和裝甲車,並配備有自己的戰術空軍。
“第4集團軍”的建製已經完成了,下一步就是模擬一個正在集結的集團軍所發出的全部無線電報,以便讓德國人來竊聽。這絕不像拍發一些漫不經心的電報那樣容易,因為這些電報必須逼真和具體,電報的性質和發報設備都要體現各個級別的特點而且要互相配合和印證。
麥克勞德精心地組織了這一活動。到1944年4月初,蘇格蘭的上空開始充滿各種密碼電報、明碼電報和無線電電話的信號,“營”在跟“旅”講話,“旅”在跟“師”講話,“師”轉接到“軍”,“軍”又轉接到“集團軍”。
這些詳細的、有時亂作一團的電文,散布出了一係列與“斯凱島”行動有關的信息。如“步兵第10集團軍的史密斯上尉準備立即向艾維埃莫爾報告滑雪訓練的情況”,“第2軍汽車連索要發動機在低溫、高原情況下工作的使用手冊”,“第7軍要求立即派來早已同意派出的那些講授登山法的教官”,“第80師急需補充1800雙鐵釘鞋和滑雪帶”等等,這些電文看似支離破碎,但是隻要將它們綜合起來進行分析,就能得到一個臨戰前夕忙碌的集團軍的全部行動信息。
正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德國人很快就測出了第4集團軍的位置。不久,一架德國戰鬥機來到愛丁堡上空進行掃射,這是該“集團軍”在整個大戰期間所經曆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戰鬥洗禮。電台和人員都沒有受到任何損失,拍發電報的工作一如既往地繼續進行。
為了加深德軍對“第4集團軍”的印象,“雙十委員會”還通過雙重間諜“瑪特”“傑夫”及時向德國提供有關證據。這兩個人都是1944年派到英國的德國間諜,但他們在英國一上岸就被逮捕,隨後便為英國服務。他們所攜帶的密碼和聯絡時間表都被用於同德方控製人員聯係。
“瑪特”提供的情報說:蘇軍已派遣一個軍事代表團來到愛丁堡協調進攻挪威的行動,而在斯特林顯然有一個英國的第2軍司令部存在。“傑夫”的報告則說,據他發現,英國第7軍現正駐在敦提。當德國人要他描述一下“第4集團軍”的識別符號時,他明確地答複道:“它是方形的,一半為藍色,另一半為紅色,上麵有一個金色的8字符號,但沒有下麵那個半圓圈。”
為了配合此項計劃的順利進行,報界和電台也對上述欺騙行動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渲染和誇張。有一天,當地的一家報紙刊登了一條關於“第4集團軍足球比賽”的新聞,另一天,英國廣播公司還廣播了一篇第7軍“隨軍一日”的報道。有的報紙還報道了“第2軍管樂隊”在愛丁堡演奏樂曲的消息和第4集團軍一名少校結婚的新聞……一時間,這些子虛烏有的假新聞充斥著當地的報紙和電台節目,好像當地真的有一支隊伍龐大的“第4集團軍”一樣。與此同時,還有數以百計的木製雙引擎飛機出現在蘇格蘭機場上,一大批準備參加“霸王行動”的戰艦也開到蘇格蘭沿海以助聲威。
英國在挪威的間諜們也積極參與了這項欺騙活動。倫敦不斷要求他們了解挪威哥倫山脈的積雪情況;勞馬河上的橋梁能否通過中型坦克;德國山地部隊有什麼裝備以及具備何種作戰能力。與此同時,蘇聯也根據莫斯科協議開始履行他們在“北方堅韌”計劃中所承擔的義務。他們向德國人披露說,蘇聯正準備於1944年6月發動一次北極戰役以奪占挪威的佩薩莫。而德軍也確實在挪威水域發現了一些蘇聯潛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