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無線電通訊和報紙宣傳,英國特種部隊還於1944年春天對挪威的工業和軍事設施發起了一係列“打了就跑”的襲擊行動,這些襲擊都帶有登陸攻擊前“預攻戰術”的特點。德國的軍艦、發電站、煉油廠、鐵路紛紛被炸,無數零星的騷擾使德國駐軍惶惶不可終日。
此外,倫敦監督處還采取了其他一些特別措施,以便讓德國人感到對挪威的進攻已經迫在眉睫。比如英國的本土艦隊在挪威沿海尋釁;皇家空軍和美國空軍增加了他們在芬馬克上空的照相偵察飛行;特種行動局拍發了大量電報,仿佛是向挪威抵抗力量下達指示;英國廣播公司的丹麥語節目進行的隱語廣播也驟然大量增加……一切都是那樣煞有介事在製造一種大戰在即的假象。
在各方麵的周密配合下,“北方堅韌”計劃取得了驚人的成功。希特勒相信盟軍很快會向挪威發動登陸進攻,他不僅讓原來駐守挪威的部隊留守該地,而且還加強了那裏的防務力量。到1944年夏季,德軍僅在挪威一地就留守了13個陸軍師,9萬海軍部隊,6萬空軍部隊,6000名黨衛軍和1.2萬名準軍事人員。這些部隊中包括一個機械化裝甲師,一個小型的然而卻是威力強大的潛水艇和魚雷艇中隊,一支空軍部隊——這一切,對於諾曼底戰場都是十分重要的。這些德軍部隊一直在挪威等待著盟軍的登陸,尤其是那個“第4集團軍”發起的進攻。但他們最終卻沒有等到那一天。
就在“北方堅韌”計劃全麵展開的時候,“南方堅韌”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這是一個更加大膽和宏偉的欺騙行動,它要虛構出一個擁有50個師、100萬人的集團軍!此時,正在英國南部集結的部隊實際上隻有兩個集團軍:蒙哥馬利的第21集團軍和布萊德利屬下的第12集團軍,他們將是擔任諾曼底登陸的主力。倫敦監督處試圖通過各種特殊手段引導德國人相信,還有第三個集團軍——美國“第1集團軍”——正在英格蘭的東南部集結,準備從加來海峽發起進攻法國的戰役。如果德國人確信了第1集團軍的存在,那麼他們就會認為盟軍的主攻地點是加來海峽,即使發現了諾曼底方向的登陸意向或行動,也可能將其視為佯攻而置之不理。所以,“南方堅韌”的主要任務是把德國的注意力引往加來海峽。
為了偽造美國第1集團軍,艾森豪威爾決定啟用喬治·巴頓將軍這張秘密王牌。巴頓在二戰中素以作戰勇猛和作風粗野、舉止狂妄而聞名。在北非“火炬”戰役中,他曾指揮盟軍於76小時內一舉攻占了1000英裏長的非洲海岸;在西西裏島,他以1.6萬名盟軍的代價,消滅了16.7萬軸心國的部隊(其中包括3.7萬名德軍)。但有一天,他的火暴脾氣和急躁情緒突然發作,動手打了一名美國傷兵兩個耳光,結果引發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抗議浪潮。此後,巴頓被調往克拉克將軍那裏聽候調用。由於德國人深信巴頓肯定要在重大軍事行動中擔任指揮職務,所以他的動向便成為德國判斷盟軍攻擊目標的一個重要依據。正因如此,艾森豪威爾才決定使用巴頓來實施“南方堅韌”計劃。
1944年1月26日清晨,一架C-47軍用運輸機載著巴頓降落在英國謝爾頓的美軍基地。隨後,艾森豪威爾在倫敦接見了巴頓。巴頓希望能夠指揮美國第3軍,艾森豪威爾答應了這一要求,但同時提出,第3軍到達歐洲之前,巴頓必須為另一支部隊服務,這支部隊就是所謂的美國“第1集團軍”,它是“南方堅韌”計劃的核心力量。艾森豪威爾任命巴頓擔任這個集團軍的司令官。
根據“南方堅韌”計劃,美國第1集團軍將包括加拿大第1軍、美國第3軍和另外50個師的兵力。其中的一部分部隊是實際存在的,但並不歸巴頓指揮,任務也不是在加來海峽登陸,而另外一大部分純屬虛構。整個第1集團軍的任務就是做出從加來海峽發起主攻的姿態,誘使希特勒把精銳部隊放在加來地區。巴頓作為盟軍的一名“常勝先鋒”,恰恰有條件完成這一使命。
巴頓開始以第1集團軍統帥的身份出現在英國。他經常到格羅斯維納廣場去拜訪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利,還受到了布魯克的接見,並被授予高級爵位;有時他還乘專列前往蘇格蘭,會見第3軍的前衛部隊;當載著幾千名美國士兵的“瑪麗女王”號駛進港口時,巴頓則堂而皇之地在一群歡呼的將士前大步走過;他還視察了德軍戰俘營,同英國紳士和貴族親切交談……總之,除了向英國報界正式宣布美軍已經來到英國之外,巴頓的活動基本沒有或者很少進行保密。與此同時,“雙十委員會”下屬的雙重間諜也紛紛向他們的控製人員報告巴頓的最新行蹤。1944年3月20日,西線德軍情報分析科在一項通報中寫道:“現已查明,曾在北非以其膽略和效率而聞名的巴頓將軍,目前正在英格蘭擔任某種高級軍事職務。”同一天,艾森豪威爾的司令部也含糊其辭地宣布,巴頓已經放棄了他在第7軍的指揮職務,另有重要任用。
巴頓將軍
就在巴頓四處活動的同時,這支偽造的“第1集團軍”也在拚命效仿那個虛假的英國“第4集團軍”,通過無線電信號向德國人證實自己的存在。這些信號有的模擬一個軍司令部或一個師司令部的存在,有的則冒充一個裝甲團或工兵營。一時間,在英格蘭的上空,到處充滿了由各個部隊發射的零星分散的無線電信號,德軍監聽人員曾將監聽到的對話彙集成一本8英寸厚的冊子,其中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女王第1皇家團報告,在輜重列車內發現數名未經特許的民婦,我們是否可以把她們帶到加來?”
為了掩護蒙哥馬利的真正進攻部隊,通信技術人員專程從其真正的司令部所在地普茨茅斯到多佛爾城堡敷設了通信專線,使其來往電訊均從多佛爾發出。而且,為了防止德軍用無線電定向手段尋找盟軍的真實集結地點,盟軍空軍還向德國前線的無線電設施連續發起了一係列猛烈的空襲,並將瑟堡附近的德軍通信情報司令部夷為平地。
“霸王行動”成功上演
除了用看不見的電波欺騙德國的無線電偵聽機構之外,倫敦監督處還玩弄了一些高精尖的直觀把戲,用以欺騙德國的空中偵察機。從5月起,德國的飛行員突然發現在不少地方出現了一些兵營、醫院、油料庫和野炊廚房,他們還觀察到許多大炮、飛機和坦克停放在野地裏。但他們並不知道,所有這些裝備都是假的,都是用帆布、膠合板和充氣橡膠製成的“模型”。德軍飛行員還偵察到,在多佛爾港和泰晤士河口,有大約400艘登陸艦正在集結。而實際上,這些“登陸艦”不過是倫敦一家電影製片廠出品的道具,從外表上看去,每艘“登陸艦”的煙囪都冒著煙,四周水麵上油跡斑斑,纜索上晾曬著衣物,摩托艦在各艦之間開來開去,在水麵上留下了道道航跡。從飛機上甚至還能看到這些艦艇上的水手,這些水手實際上都是英國部隊中的老弱殘兵。到了夜晚,有意安排的燈光又勾畫出這些虛構的車場和港口設施的輪廓。為了暗示還有相當數量的裝備藏在樹林裏,到處都有通向樹林的車輪和履帶的模擬痕跡。
為了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盟軍還製造了另一個假象,那就是在多佛爾港修建了一座巨大的假輸油碼頭,以便讓德國人感到,這裏是為進攻部隊提供汽油的輸油管道的終點。倫敦監督處請來了英國當時最優秀的建築師、皇家科學院建築學教授巴西爾·斯賓思,由他負責設計和製造這座史無前例的“傑作”。在舞台設計師們的協助下,斯賓思用腳手架、纖維板和舊下水管道搭起了大約3平方英裏的碼頭工區,輸油管線、儲油罐、發電站、消防隊、車場、棧橋,凡是真正石油碼頭應該配備的設施全部應有盡有。鼓風機揚起衝天的塵土,好像碼頭建設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而實際上整個工地隻有區區數十人在工作。
英國國王和蒙哥馬利都親自“視察”過碼頭,艾森豪威爾則在一次晚宴上向“碼頭建築工人”“致以謝意”;多佛爾市的市長甚至公開發表談話,對“本市目前正在建設的新項目”表示滿意,認為盡管該設施的“確切用途要等到戰爭結束後才能公之於眾,但它必將給本市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為了迷惑德國空軍的偵察機,英國的戰鬥機不斷地在碼頭上空盤旋,好像是在保衛這一設施。工兵則用燃燒原油的方法,使碼頭上空煙霧彌漫。隻有當一切都安排好之後,才會故意將一些德國的偵察機放入該區,而且隻讓它們待在3萬米以上的高空,使攝像機無法分辨出碼頭設施中的破綻。每當海峽對岸的德軍遠程炮群對碼頭進行襲擊時,一些工人便四處點火,造成被“擊中”和“起火”的假象。
一些經過精心策劃的消息也陸續通過報刊“泄漏”出來。當地報紙“讀者來信”專欄圍繞最近湧入這一地區的“大量外國軍隊”展開了一場唇槍舌劍的辯論。
憤怒的牧師紛紛寫信,“嚴厲譴責”自從“美國大兵和波蘭坦克車手”進駐該地區以來,已使當地發生前所未有的“道德崩潰”。他們舉例說,在馬漢姆的美軍傘兵基地周圍,曾經發現了“大量的避孕套”。有的報紙則偶爾刊登一些訂婚消息,如“少尉,弗吉尼亞人,係駐英第9空降師現役軍人,現與英格蘭諾裏奇市的P小姐訂婚”等等。在電台的“情人娛樂”節目中,也時常播放美軍官兵家屬為其親人點播的歌曲,這一切都將使仔細搜集情報的德軍情報部門產生心理錯覺。
盡管采取了上述種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措施,倫敦監督處仍然認為,在德軍情報專家的眼裏,最可信賴的還是那些已經潛入英國境內的間諜。於是,向德國人證實美軍“第1集團軍”真實性的任務,落到了一些經過“雙十委員會”精心挑選的雙重間諜身上。雖然在使用這些間諜時需要格外謹慎,因為隻要有一點失誤,便會給整個“衛士”計劃帶來後患無窮的損害,但倫敦監督處還是決定起用4名雙重間諜,作為演奏這一欺騙樂曲的“第一提琴手”。他們分別是達斯克·波波夫、波爾、“珍寶”和“嘉寶”演主角,其他的雙重間諜則從不同的角度予以協助和配合。
在這些間諜中最了不起的是達斯科·波波夫,1944年2月他到裏斯本向其德國操縱人遞交了一份美國“第1集團軍”的戰鬥命令,從而在德國情報機構建立起了“第1集團軍”的基本印象。另一名則是以“布魯斯特”而聞名的波爾。他告訴他的德國老板,他已經被分配到了巴頓的司令部充當波蘭最高統帥部和美國“第1集團軍”之間的聯絡官。每天午夜時分,布魯斯特便拍發出一份詳細描述“第1集團軍”戰備情況的電報,使德國人好像從內部看到了“第1集團軍”的全部動態。而“珍寶”——一個俄國血統的法國女人,“嘉寶”——一個西班牙人,則分別以各自的身份不斷向德國人報告有關“第1集團軍”的信息。
此外,還有不少雙重間諜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一名代號為“塔特”的間諜就向德軍情報局提供了一份8月間調運“第1集團軍”到進攻出發港口的鐵路時間安排表;另一位化名“布朗克斯”的阿根廷婦女,用德國人給她的密碼表,巧妙地把一些假情報隱含在日常電報中。1944年5月15日,她發電報向裏斯本聖靈銀行提取50英鎊用於支付牙醫費用。根據密碼表,錢數在這裏代表進攻地點,這份電報的意思是:盟軍的進攻點將是波爾多地區,而德國第11裝甲師恰好駐紮在那裏。於是,德國最高統帥部決定將那個師按兵不動。
倫敦監督處的官員最後還找到了另外一個空前絕妙的欺騙途徑,那就是利用被俘的德軍高級軍官,讓他以耳聞目睹的形式直接向德軍參謀總部麵陳美國“第1集團軍”及其進攻意向的情況。在監督處官員的不懈努力下,終於物色到這樣一位人物——德國前非洲軍團司令漢斯·克萊默將軍。克萊默於1943年5月在突尼斯被盟軍俘獲,後來轉送到了英國。由於他的健康每況愈下,盟軍決定應瑞士紅十字會的要求將其遣返回國。
1944年5月,克萊默乘車從威爾士戰俘營解往倫敦審訊中心。在途中,盟軍有意安排他經過“霸王行動”的集結地,並讓他看到大量的飛機、艦隊和裝甲部隊。
巴頓還以“美國第1集團軍總司令”的身份請他吃飯,許多師級指揮官同他會見,異口同聲地強調要在加來登陸。但有一點克萊默是不知道的,那就是他所在的具體地點。雖然他到的是英格蘭西南部,但別人告訴他是英格蘭的東南部。他並沒有辦法去分清這一切,因為自二戰以來,英國所有的路標都已被去掉。
克萊默返回德國後,他向上司及同事詳細通報了他在英國的所見所聞以及發生這些見聞的地點。這可以從戈林在戰後所說的一段話中看出來。戈林說:“我們的一位高級將領曾經被英國俘獲,後來通過戰俘交換回到德國,在他被釋放之前,英國人曾極力給他洗腦,讓他觀看了堆存在英格蘭東南部的大量物資和裝備。他回來之後,還感到這些情景曆曆在目,並且帶有一種失敗主義情緒。”而這恰恰是倫敦監督處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