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追查“鼴鼠”,情報局進入多事之秋(2 / 3)

一開始,羅森伯格還想抵賴,說自己是一名守法的書商,是一位慈善家。喬治·史密斯問他:“羅森伯格先生,每一個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到你們這裏來的那位先生是誰?”

羅森伯格夫婦一聽什麼都明白了,他們臉色驟變,意識到自己的事情敗露了。

在逮捕羅森伯格夫婦時,安全局再三強調一定要注意保密,不要把這次行動張揚出去。可是,麵對這樣的一個重大勝利,倫敦警察局的偵探史密斯卻欣喜若狂,很快就把這件事給傳出去了。安全局知道後,大為光火,因為事情並不像史密斯等人所想象的那樣簡單。這次行動盡管破獲了一個大的間諜網,抓獲了克格勃駐倫敦情報站站長莫洛迪——莫洛迪是二戰以後西方國家抓獲的最重要的蘇聯間諜之一,其重要性僅次於後來被美國聯邦調查局抓捕的阿貝爾上校——但是,負責指揮這次行動的彼得·賴特卻高興不起來。

原來賴特發現,他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莫洛迪在落網之前,蘇聯克格勃總部就已經知道莫洛迪暴露了,但是並沒有將他撤回去,反而把他送到英國來了。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理由隻有一個,那就是蘇聯人為了保護英國安全局內部那個泄露機密的內奸!因為那個內奸比莫洛迪更“值錢”,所以他們隻好“丟卒保車”。

那麼,這個內奸到底是誰呢?賴特百思不得其解。他把自己的想法向安全局反間諜處處長瓊斯進行了彙報。很快,賴特的這種猜測又被傳到安全局局長霍利斯和副局長米切爾的耳朵裏。但是,安全局的這些高層領導們聽到了這種猜測後,卻非常不高興。他們認為,如果真如賴特所猜測的那樣,安全局的幾十名情報官員,豈不都成了懷疑的對象?

於是,這件事就不了了之。

但是,隨著一些新的蘇聯叛逃者陸續來到英國,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也開始浮出水麵——彼得·賴特的猜疑並非空穴來風,在英國情報機構內部的確有“鼴鼠”存在。

鼴鼠原本是一種體態很小、長10餘厘米的哺乳動物,但其破壞能力卻不可低估,所以在西方一些國家中,就把那些破壞力極強、吃裏爬外的間諜比喻為“鼴鼠”。而當年在英國的情報機構中,“鼴鼠”卻成了“蘇聯間諜”的專用代名詞。

就在莫洛迪間諜案破獲不久,蘇聯諜報人員戈利欽叛逃到了英國。戈利欽來到英國後,言之鑿鑿地聲稱,克格勃特工已經完全滲透了英國的情報機關,無論是英國秘密情報局還是英國安全局的任何文件,他們隨時都能搞到,就像探囊取物那麼簡單。

戈利欽的話頓時讓英國人亂了方寸。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英國不就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堡!早就懷疑在英國情報機構存在內奸的彼得·賴特聽到這些話之後,更堅定了自己當時的猜測,於是他開始暗中調查安全局的情報官。

可想而知,這種調查的難度是巨大的。盡管有那些蘇聯的叛逃者為賴特的調查提供一定的幫助,但是,要在塵封已久的檔案中尋找蛛絲馬跡,還要得到相關同僚的密切配合,僅僅靠賴特一個人是無法辦到的。於是,賴特找到了秘密情報局局長懷特,談了自己的想法,得到了他的支持;接著,賴特又找到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安全局局長霍利斯,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在賴特苦口婆心的勸說下,最後霍利斯終於同意成立一個調查委員會,調查近30年來蘇聯克格勃間諜對英國情報機構的滲透情況,並由賴特擔任這個調查委員會主席。於是,一場聲勢浩大的追查“鼴鼠”行動就這樣展開了。

這場活動雖然聲勢浩大,但也隻能是在秘密中進行。許多調查工作,除了調查委員會中的幾個人知情外,對外一律保密。調查委員會首先從英國安全局的內部調查檔案與資料入手,希望能從中發現蛛絲馬跡,找到那些“鼴鼠”的線索;其次,他們還要在那些叛逃到西方的蘇聯間諜身上下功夫。

經過一番努力,調查委員會從秘密情報局幾份有關的資料中發現,1945年叛逃到蘇聯駐渥太華大使館的譯員古曾科曾經說過,蘇聯在西方有一個“原子能間諜網”,其中有一個代號為“埃利”的間諜。那個“原子能間諜網”當時已經破獲了,但是那個代號為“埃利”的間諜卻下落不明。賴特想,那個“埃利”也許現在還在英國,甚至就在安全局工作。如果是這樣,這個與蘇聯有著千絲萬縷聯係的“埃利”就是一個最危險的人物。

為了找出“埃利”, 賴特不厭其煩地詢問每一個叛逃到英國的蘇聯間諜,也不止一次地找過那個古曾科,但是都一無所獲。賴特並沒有灰心,通過細致的詢問後,選擇了一個新偵破方向,把目標對準了安全局專門保管檔案的F處,因為隻有那裏的工作人員可以查閱到最機密的文件檔案。但是經過一番調查之後,他並沒有發現F處的那些工作人員與蘇聯人有什麼勾結。

這時,一個大膽的念頭在賴特的腦海中閃過——保管檔案的人沒有問題,那麼,有權調閱檔案的人呢?就這樣,賴特最後竟把懷疑的矛頭指向了自己的頂頭上司——時任安全局局長霍利斯。

賴特此時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他痛苦、矛盾又害怕。如果安全局局長真的是蘇聯間諜,那麼,英國就真的是無任何秘密可言了。

但是,賴特不願意就此罷手。他想,既然已經抓到了“鼴鼠”的尾巴,就要將他揪出來。通過調查,賴特進一步發現,當年處理古曾科的官員就是現任局長霍利斯,是他親自去審訊古曾科的。正是在這次審訊結束之後,人們才從霍利斯口中知道了有關“原子能間諜網”以及藏在軍情五局內部的“埃利”的秘密。當時,擔任安全局D處的處長利德爾對“埃利”非常感興趣,他對“埃利”做出了各種各樣的推測,準備一查到底,但是都被霍利斯壓下了。賴特有些費解,霍利斯為什麼那麼做呢?

不久,政府通信部破譯的蘇聯間諜的電報又為賴特提供了重要的線索。1945年9月,古曾科叛逃後,通信總部曾經截獲了一份內務部發給倫敦情報站站長克羅托夫的電報,電報上說加拿大的蘇聯情報機構遇到了麻煩。不過電報說得非常委婉,語氣平和,但是,克羅托夫收到電報後馬上就將自己的聯絡次數降到最低了。

賴特查閱了菲爾比的檔案。哈羅德·金·菲爾比,英國情報機關的一名高級要員,也是克格勃最成功的一名間諜,他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條件,為蘇聯提供了大量重要情報。1963年,他由於身份暴露出逃蘇聯。

通過調查,賴特發現,就在1945年9月18日,菲爾比收到了一封來自加拿大的電報,就是有關“埃利”的內容。第二天,倫敦還給莫斯科發過一封加急電報,這與菲爾比發的電報電波頻率一致,因此可以斷定是菲爾比發的。賴特查閱了莫斯科的回電,上麵寫著就菲爾比關於他們在加拿大事務的材料與加拿大情報局商量一下,並且確認了菲爾比的消息是準確的。

蘇聯間諜總部對菲爾比竟然不放心,這說明了什麼?那就是說,蘇聯克格勃在一直監視著加拿大的間諜機構,並且確實有一個“埃利”存在。

賴特又調來沃爾科夫的檔案。這位蘇聯駐土耳其領事館的官員曾經主動與英國聯係,為英國情報機構提供線索。他曾經說過英國外交部內部有兩名間諜,情報部門有五名間諜,其中一名領導著反情報部門。那名領導,人們一致認為是菲爾比,可是賴特卻推斷是霍利斯!

賴特聯係起了以前霍利斯更多的疑點。1953年,英國海軍情報局準備策反蘇聯駐日大使館的拉斯特沃羅夫。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之後,拉斯特沃羅夫終於心動,但是他卻要求去澳大利亞而不是英國,他說秘密情報局是一個被蘇聯滲透的地方,若是到那裏,會自身難保,海軍情報局同意了他的要求。沒想到,一場大風雪使飛機的行程發生了改變,臨時飛往新加坡,而不是澳大利亞。拉斯特沃羅夫驚恐萬狀,跳下飛機,跑進了美國大使館。他解釋說,自己的一個朋友曾經說要叛逃,當他到莫斯科後,就有兩個偽裝成秘密情報局的人找他,他的朋友被槍決了。

賴特翻閱拉斯特沃羅夫的檔案,發現負責此案的還是霍利斯。

賴特來到牛津大學,查閱霍利斯的檔案。霍利斯曾經是牛津大學的學生,但沒有拿到學位。那麼霍利斯又曾經與誰混在一塊呢?賴特發現,其中有左翼分子克勞德·科伯恩,這是一個同共產國際交往密切的家夥。那麼,霍利斯會不會受到他的影響呢?

1965年6月17日,賴特接到霍利斯

的電話,說是要見他。賴特剛走進門就發現,霍利斯正滿臉笑容地在門口等著他。二人剛剛寒暄了幾句,霍利斯突然臉色一變,厲聲質問賴特,為什麼懷疑他是內奸?

賴特不知所措,最後決定實話實說。他詳細地說出了事情的來龍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