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戰事將起
書生的信,並不複雜。所書寫的內容,正是我們漕軍麵前的大運河。所敘述的事,正是連接大明朝南北命脈的關鍵形式:漕運。
何為漕運?自先秦以來,曆朝曆代若是要集中天下糧食賦稅,可憑借的途徑無非兩種:一為陸運,二為漕運,有時二者又相互結合。自魏晉以來,北方各地連年戰亂不休,民生疲敝,南方各地大量丁口湧入,江南經濟迅速發展起來。於是江南的糧賦的重要性逐漸超過了北方,朝廷也越發依賴來自南方的錢糧賦稅。
本朝立國之初,京師原本設在南京,本意便是依托江南財稅重地,避免糧食賦稅運輸距離過長。但自洪武末年開始,北邊蒙古的騎兵不斷進犯我大明疆界,到了永樂年間,成祖皇帝幾度北伐,也未能徹底根除邊防威脅。以我大明疆土之遼闊,江南之地距離邊塞實在太過遙遠,邊防重心與財稅重心無法兼得。於是在永樂年間,朝廷開始經營北方邊防中心,為遷都做籌備。
整個永樂朝,北方各地的丁口、工匠、駐軍以及糧草、木料紛紛集中在新的京師附近。北方人口凋敝,農田荒蕪,糧食產出不足以維持京師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朝廷開始經營大運河,以求調運南方的糧食。
大明朝十數萬漕軍,就如此開始了護送糧船、保衛京杭大運河命脈的重要使命。
京杭大運河,北起京師,南抵蘇杭,連接京師、河北、山東、江浙各地,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及錢塘五大水係,大型船隊可以順著京師直達江南財稅重地,無疑是大明朝立國的命脈所在。
永樂十二年正月,朝廷發文,令各地衛所挑選精幹軍士編製漕軍。建成之初,全軍有十三萬之眾,大小船隻五千五百餘艘,年運糧數三百餘萬石。
三百萬石糧食什麼概念?崇禎年間,京師丁口及駐軍合起來數以百萬計,所需糧食為四百萬石;永樂朝京師人口遠不及此,依據永樂朝漕軍史料所記載,漕運在永樂年間極大緩解了京師的糧食危機。
可漕軍創建之初,原本是為成祖皇帝出征北元提供後勤儲備,建立時全無定製,管理上更無章法。永樂年間,朝廷北伐兵員不足時,時常會從漕軍中抽調;宣德年間天下太平時,漕軍又一度膨脹到十六萬之眾。正統十四年,聖上聽信王振小人的讒言,率全國精銳北伐,在土木堡兵敗,十餘萬精銳一掃而空,連皇帝本人都被俘了去。幸而於謙大人挺身而出,調集後備兵力奔赴京師駐防,才挽救大明於傾覆之中。而此次調動,漕運大軍又多有支出,一度令漕運無法維持。
除了編製人員上起伏不定,漕軍的運糧方式上也多有變更。起初漕運方式為“支運”,南方民戶分別將糧食運至淮安、徐州、臨清、德州四大倉庫,再由漕軍統一將其運載至通州、天津兩大倉庫,以備京師調用。每年運送四次,民戶與官軍各運一半,此為支運。可如此施行,民戶怨言極大。運輸路途漫長,民運組織度有限,運輸路途難免艱難,若是路途中出現損耗,又要額外多出糧食補足,其中免不了有各級官員上下其手,民戶運量的抱怨之聲一時甚囂塵上。
在此背景下,漕軍曆經幾度整頓,最終在成化朝形成定製,將漕運形式確定為由官軍統一運輸,由分段運輸轉為長運。
可漕軍並非至此穩定。以漕運裏程之漫長,漕軍數量之龐大,運輸糧食之關鍵,注定這個龐然大物要不斷經曆變化。自永樂年間建成以後,不到六十年,漕軍的補充來源便瀕臨枯竭。衛所補充士兵多為老弱之兵,甚至需要從市井雇傭人員。
成化年間,朝廷將漕軍統一編製,劃分十二區塊,額定船隻一萬一千餘艘,額定兵員十二萬,將漕軍以定製確定下來。至此以後漕軍便不再擔負作戰任務,而專門以大運河輸送為職。
啊,那時的大運河兩岸,何等繁華。一眼望不到頭的船隊航行在千裏運河之上,船隊停靠休息之處,大大小小的市集聞聲而來,小販商隊來來往往,馬匹駝隊川流不息,連帶著江南的經濟也隨同繁榮起來。那時漕軍的船隻中,除了裝載供給京師的糧稅外,又可額外裝載大豆紅棗、竹木雜物等商品,時人稱漕軍“置貨滿載而往,複滿載而還,是以運糧兼販也。”
彼時漕軍的日子,可謂是一段令後人懷念的繁榮期。漕運年輸運糧食超過四百萬石,船隻數量每年都在增長。朝廷給予漕軍的待遇也格外優渥:大運河兩岸種植有綠植供大軍遮蔭,又有專門的屋舍供漕軍上岸休息;漕軍若是在運輸途中因故身亡,朝廷又有重金撫恤。那時人人皆想入漕軍,軍中將士皆以此為榮。如今回想起來,弟兄們懷念的與其說是漕軍昔日的輝煌,不如是在懷念大明朝昔日的輝煌。
而如今的大明朝,正和這漕軍一般,呈現日暮西山,大廈將傾之勢了。
陰影出現在正德年間。由於脫離戰爭許久,漕軍作為“軍”的屬性逐漸退化。正德五年爆發的大規模民變,如烈火一般席卷了江南各省,漕軍也沒能幸免。那時漕軍上下猛然發覺,二郎們在平靜的生活中過了太久,已經忘記了戰亂為何物。而那些失去了土地,活不下去的農民,將憤怒盡數發泄在朝廷的糧稅通道上。數萬漕軍被屠戮,焚毀的船隻高達五千餘艘,大運河幾乎被衝天的火光所吞噬,漕運也一度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