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抗美援朝戰爭背後的貿易戰(2 / 3)

02中日貿易

日本是個島國,資源匱乏,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中國一直是日本最大的原料來源國,換言之,日本經濟受中國的影響非常大。到8月為止,1950年中日進出口總額為3500萬美元,約占同期日本對外貿易總額的3.3%,這個數字可能不太起眼,但同時日本從中國進口額約為其對中國出口額的4倍,而且日本進口品集中於少數幾大類產品,在日本進口產品中占比較大。比如,從中國進口的焦炭量就占到了日本總進口量的25%。對中日貿易禁運後,日本隻能找其他價格高昂的替代資源,給日本也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駐日盟軍總部完全停止批準日本對華出口1B類產品,僅允許已簽訂合同的1B類產品繼續出口。禁令接連而出。1950年12月6日,總部根據商務部禁令,又下令全麵禁止日本一切對華1B類產品出口,包括廢止已簽署但未執行的1B產品出口合同。隨後在麥克阿瑟的主管下,報複性地迫使日本奉行最嚴厲的貿易禁運政策。結果,兩國間的貿易額急劇下滑。1952年,中日間貿易額僅為1550萬美元,月均130萬美元,其中日本1952年對華全年出口僅50萬美元,中日貿易幾乎斷流。失去了中國市場,日本的商品因此而出現了嚴重滯銷的現象,出口商被迫降價出售大批商品。例如,過去日本售給中國的馬口鐵價格為每噸280—300美元,中日貿易斷絕後賣給美國的價格降至每噸220—250美元。這使很多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陷於破產,失業人數大大增加,造成日本經濟衰退、破敗的

境況。

日本方麵對禁運給日本造成的經濟損失一方麵感到憂慮,一方麵又希望能討好美國,獲得政治上的利益以及最終的獨立。1951年1月,日本“二戰”後的第一任首相吉田茂在與杜勒斯會晤時提出“貿易是貿易,戰爭是戰爭”,希望美國不要禁運正常的中日貿易,結果杜勒斯卻用僵硬的冷戰式話語回複說:“在目前的世界形勢下,自由世界有必要做出犧牲。”

為了讓日本追隨自己的腳步,美國還給了日本很多“回報”:比如為日本提供大量的“特需”訂貨、向日本提供特別援助、暗中許諾將給予日本“寬大的和平”作為其參與遏製新中國的獎賞等。結果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日本徹底將自己綁上了美國的戰車,完全按照美國的意願,采取了較西歐國家更徹底的對華貿易禁運政策。

但是在對待中日貿易禁運的問題上,日本的態度並不是鐵板一塊。日本各界有識之士普遍認為,吉田政府在中日貿易問題上的不作為會導致日本經濟因失去中國市場而持續衰退下去,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也表示了積極發展日中友好關係包括雙邊貿易關係的明確態度。1952年6月,日本三位國會議員借參加國際經濟會議之機繞道拜訪中國,並分別代表日方三個民間貿易團體和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簽訂了第一次日中民間貿易協定。這一情況讓美國十分惱怒,為了平息美國的怒火,吉田政府公開宣稱中日貿易協定在法律上和實踐中均無效,於是在美國和日本政府的聯合反對下,盡管中方一再將第一次中日貿易協定的期限延長,但是自該協定簽訂直到第二次貿易協定簽訂

為止,在長達16個月的時間裏,日中雙方僅實現了合同規定貿易總金額的5%。

就這樣,中日貿易的大門被關閉,在此之後,日本被接納為巴黎統籌委員會的正式成員國,對中國執行了更嚴格的貿易禁運。

03針鋒對決

麵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禁運政策,中國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我國采取了一係列堅決的反禁運措施,努力打破西方國家的對華封鎖。

在1950年12月美國對華全麵禁運之後,中國政府針鋒相對地發布了《關於管製美國在華財產和凍結在華存款命令》,根據這一命令,全國立即統一行動,對美國在華企業進行清理管製,並凍結了美國在華的公私存款。

中國還努力發展了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貿易。在聯合國通過了全麵對華禁運的決議後,中蘇經過談判,決定了1951至1954年間蘇聯向中國提供60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的協議。此外,根據戰爭需要,蘇聯還向中國提供了飛機、坦克、高炮和汽車等裝備和器材。1953年5月,中蘇兩國簽訂了蘇聯援助中國發展的協議書,向中國提供91個大型工程項目。至此,僅在抗美援朝期間,蘇聯即向中國提供了141個大型工程項目。作為回報,中國向蘇聯提供了農產品和橡膠等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