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蘇貿易額約占中國外貿的30%,1953年則為56.3%。
其他的東歐國家中,民主德國和捷克分別成為中國的第二、第三大貿易夥伴。特別是波蘭,還同中國建立了中波合營輪船公司,中國或中國委托他國從西方進口的禁運物資,其中大部從該公司運輸,對打破美國對華禁運起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還與斯裏蘭卡建立了貿易關係。斯裏蘭卡是以種植園經濟為主的國家,主要出口橡膠、茶葉、椰子,進口大米和日用消費品。20世紀50年代初,斯裏蘭卡水稻歉收,糧荒嚴重。斯裏蘭卡政府一再要求美國以合理價格向其出口橡膠,並以低於市場價從美國進口大米,均遭美國拒絕。所以,斯裏蘭卡轉而向中國要求進口大米,馬上得到中國政府的同意。1952年10月,中錫兩國政府簽訂了大米和橡膠5年貿易協定,規定中國每年出口斯裏蘭卡20萬噸大米,斯裏蘭卡每年向中國出口5萬噸橡膠,占斯裏蘭卡出口橡膠的一半。這是中國與非社會主義國家簽訂的第一個貿易協定。更重要的是,我國有一個穩定的橡膠原料供應基地,而橡膠在軍事上的意義,也不用多說了。美國這下當然不幹了,要求斯裏蘭卡停止出口,但被斯裏蘭卡拒絕。
中國甚至還在西方世界打開了一個缺口——1950年10月中國與芬蘭建立外交關係,而且芬蘭沒有參與對華禁運,中國因此積極與芬蘭發展貿易關係。1952年9月,中、蘇、芬在莫斯科簽訂了總額為3400萬盧布的三角貿易協定,1953年中國和芬蘭又簽訂了5000萬盧布的貿易協定。這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貿易協定。
1952年4月,中國派代表團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第一屆國際經濟會議。在會上,中國代表團分別與英、荷、法、瑞士、意大利、比利時、芬蘭、斯裏蘭卡、印尼、巴基斯坦等10個國家簽訂了總額為2.23億美元的貿易協定。
事實上就是,美國主導的聯大對華禁運並沒有達到美國所希望達到的效果,西方世界仍然與中國存在貿易往來,這一點美國對外援助事務管理署署長在給國會的報告中也不得不承認——西方世界對華輸送的物資,1951年為4.33億美元,1952年為2.57億美元,1953年為2.7億美元,而中國的出口也從1952年的3.65億美元增加到了1953年的4.25億美元。
到了1953年初,由於停戰談判開啟,也由於新中國推行拓展與西方國家的積極政策,西方國家與新中國貿易又呈上升勢頭。上半年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其中英國由1952年的4500萬英鎊增至6100萬;聯邦德國由280萬美元增至2500萬美元;法國由330萬美元增至1240萬美元;日本由50萬美元增至450萬美元。這種情況讓美國政府非常不滿,於是杜勒斯在停戰後曾同時致電二十多個美國駐外使團,要求各個盟國繼續維護對華的貿易禁運(日本曾在會上提出放鬆中日貿易的要求,但被否決)。在這種情況下,英、法、日等西方國家被迫屈從於美國的無理要求,開始又一輪的對華禁運高峰。據美方統計,1953年7月至12月,西方國家對華出口額約為1.1億美元,較之同年上半年減少約5000萬美元,暫時遏製住了西方世界的對華貿易。
抗美援朝時期,美國對華的貿易禁運和管製是一個反複的過程,
不過,這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美國的堅持隻持續了一段時間,隨著戰爭走向結束,中國又恢複了與西方的貿易往來。不僅是因為中國擁有豐富的資源、廣闊的市場,也因為封鎖禁運本身就是一種損人不利己的行為,這種人為製造的障礙也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