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美日貿易戰之風起雲湧(1 / 3)

美日貿易戰開始於20世紀60年代,在70年代越加激化,在80年代達到了高潮。其間,美日之間爆發了無數次貿易糾紛,其中行業層麵的大型貿易戰就有6次。最初雙方的貿易摩擦還隻是集中在棉紡織品、玩具、鋼鐵這樣的商品上,但隨著日本產業轉型的深入,涉及的產品已擴大到技術密集型產業,如“半導體、汽車、通信設備”等,感覺被觸及核心利益的美國大為惱火,貿易戰進一步升級。

01“鐵鏽地帶”

日本經濟在1955年之後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到了六七十年代,日本工業年均增長16%,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3%,到了1968年,日本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大國,對美國形成了威脅,雙方的貿易摩擦也不斷加劇。

人們通常認為日美貿易衝突開始於六七十年代,其實日美貿易摩擦其實由來已久,“1美元襯衫事件”可以視為雙方的第一次衝突。1955年紐約市場上,出現了日本生產、每件售價為1美元的廉價襯衫2,沒有人不喜歡便宜的東西,襯衫受到了消費者的熱烈歡迎,但卻引起了美國紡織工業界的強烈抗議,美國工會組織也發起了針對

11947年隨著東西方冷戰加劇和中國革命的逐步勝利,美國迫切需要日本成為自己爭霸世界的夥伴,於是美國就由最初的製裁日本轉為扶植日本恢複經濟。其主要表現是:(1)經濟援助。(2)經濟貸款。(3)直接投資。(4)技術輸入。美國資本和技術大量進入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日本自身資金和技術相對不足的缺陷,對日本經濟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2事件的背景是戰後日本棉紡織品因為朝鮮戰爭迎來了需求高潮,朝鮮戰爭結束後需求趨於減少,造成了庫存暴增。從1953年開始,日本紡織品產能嚴重過剩,因此大量廉價紡織品向美國市場出口,引發了貿易摩擦,在之後的若幹年中,紡織品一直是兩國貿易摩擦最激烈的領域。

日本襯衫的反傾銷運動,最後在美國的施壓下,日本紡織業自1956年1月實行出口自主限製。這一件小小的襯衫背後其實映射了這樣的事實——1955年,日本紡織品在美國紡織品進口市場中占比達到了60%。這次事件成了美日貿易摩擦的開端。

應對棉紡織業出口受限,日本首先做的就是產業轉型,日本國內開始重工業化,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向美國出口的主力商品由紡織品變成了鋼鐵,而到了70年代,日本工業製造業發展迅速,質優價廉的日本產品迅速占領了國際市場。1969年,在美國的鋼鐵進口中日本占比42%。到了80年代初期,美國對日本的商品貿易赤字飆升至500億美元。其間,美國的一些工業企業日子已經很不好過了,比如承擔了主要競爭壓力的美國中西部和東北部等工業中心,就形成了“鐵鏽地帶”,失業率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1963年美國的鋼鐵製品相關廠家指控日本對美國搞“傾銷”,雙方摩擦加大。代表這些地區利益的州議員在國會發起針對日本的貿易保護提案,商業界人士也表示鼎力支持。結果從1967年到1974年,日本鋼鐵業被迫連續3次自動限製對美出口。即使這樣,仍然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一直到1985年,經過多次特別協商,美日雙方才達成協議,日本鋼鐵製品大量出口至美國市場的勢頭勉強刹住。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從20世紀60年代起,日本開始做產業結構的調整,到了1970年,日本家電行業開始迅速崛起,在70年代後期接棒鋼鐵行業,成為對外出口的主力。其中彩色電視的出口勢頭尤其迅猛,巔峰時期對美出口占彩電出口的90%,占據了美國30%以上的

市場份額。於是彩電又成了下一個打擊對象,美日雙方又展開了一次彩電戰,最終以日本的妥協告終。1977年美日簽訂《維持市場秩序協定》,協定中日本“自願限製出口”彩電,把每年出口美國的彩電控製在了175萬台。

就這樣,美日的貿易摩擦不斷升溫,大大小小的貿易戰打得無止無休,後來雙方在手帕、鞋、陶瓷器、玩具等輕工業產品上也都不同程度地發生貿易摩擦,而日美貿易戰中最激烈的一場就是汽車貿易戰。

02汽車大戰

日本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強勢崛起,盡管從那以後美日雙方貿易摩擦不斷,但是美國真正被撼動,還是從20世紀80年代的汽車貿易戰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