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美日貿易戰之餘波未平(2 / 3)

定和報複等各個程序都設置了具體的時間規定。

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美日貿易摩擦不斷加大,隨著美國對日本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從70年代起,美國逐漸轉向貿易保護主義,開始立法采取單方麵的貿易製裁措施,在這樣的背景下,301條款應運而生。在美日貿易戰中,美國對日本動用了多項貿易保護措施,包括我們前文提到的《廣場協議》、通過談判迫使日本“自願”限製出口等,而其中最主要的貿易保護工具就是301條款。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美國貿易代表前後總計向日本發起了24例301條款案件調查,迫使日本政府做出讓步和妥協,自願限製出口、開放市場並提高對外直接投資。

這裏我們試舉幾例。

半導體行業的301調查。20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風光無限,美國隻能屈居其下。據統計,在1989年,日本占全球份額的53%,美國隻有37%;1990年的全球半導體廠商排名中,前10家有6家來自日本,前20家有一半來自日本。這樣的輝煌自然惹人眼紅,1985年美國的半導體工業協會和半導體製造商在美國起訴日本半導體製造商違反了反傾銷法、反托拉斯法、301條款等法案,美國法院受理,並開展了對日本半導體行業的301調查。在美國的狙擊下,日本最終選擇妥協,同意對日本出口的半導體產品的成本和價格進行監控,以防止傾銷;鼓勵國內消費者多使用美國同類產品,同時簽署了秘密協議,促使美國產品在日本市場的占有率在1991年達到20%。達成這些協議後,美國中止了301調查。最終日本的半導體行業逐漸萎

縮,失去了全球級的影響力。

1989年6月,美國在同一日對日本發起了三項301調查,分別是關於衛星政府采購、巨型計算機政府采購和木材產品的技術歧視性使用。美國認為日本在這些行業存在貿易壁壘,而且價格過低,並據此發起301調查。其中超級計算機是調查重點,事實上,早在1987年美日曾就超級計算機問題達成過協議,但後續美國認為日本政府在采購政策和定價措施等方麵還是為美國設置了市場進入門檻。這一次,日本在301條款麵前仍然很快妥協,並因此損失慘重。比如,日本因此取消了發展自主通信衛星的項目,向美國全麵開放航空航天市場,從而導致了日本錯過了後來30年中在芯片、網絡和航天通訊領域飛速發展的寶貴機會。

我們可以看到,301條款完全是美國單方麵行為,即條款啟動後,不需要任何證據和任何機構“仲裁”,隻要是美國確信了的,就可以發起“貿易製裁”。在這樣一個超級武器的打擊下,日本當時最具競爭力的產業紛紛受到重創,也給日本人留下了持久的心理陰影。那麼301條款真的這麼強悍嗎?為什麼日本表現得如此軟弱?

實際上,這也與當時日本的處境有關。“二戰”後,日本在經濟、軍事、外交上嚴重依賴美國,其出口導向型經濟也嚴重依賴於美國市場,而當時的日本缺乏產業核心競爭力,在家電、紡織、鋼鐵、汽車等領域,很多都依賴於此前引進的美國技術。這些因素導致日本麵對美國發起的貿易戰隻能步步退讓。

03十年一夢

1988年,脫口秀女王奧普拉采訪了一位42歲的地產商人,麵對著鏡頭,這位年輕的地產商激烈地批評了美國政府的政策:“我們給日本一切權利進入我們的市場,傾銷他們的商品……日本人進來,他們賣汽車,賣錄像機,他們擊敗我們的公司。”你猜到了,這個地產商就是美國的第45任總統特朗普。

事實上,美國從來就沒有放鬆過貿易戰的大棒,20世紀80年代,美日兩國一直圍繞著半導體、農產品市場開放、軍事技術轉讓等問題激烈博弈。美國不但迫使日本簽下了《廣場協議》,還屢屢動用“301條款”攻擊日本。就在特朗普批評當時美國政府的對日政策時,日本經濟其實已經開始了畸形的發展。

在簽訂《廣場協議》後,作為當時世界第三大儲備貨幣的日元,幣值連續五年年均上升5%以上,而為了應對日元大幅升值局麵,日本決定調整經濟結構,擴大內需。1986年,日本政府采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中央銀行則采取了“超寬鬆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低至2.5%的曆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迅速增長,從而造成國內過剩資金急劇增加。在寬鬆的貨幣政策支撐下,過剩的資金紛紛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領域,泡沫經濟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