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美日貿易戰之餘波未平(3 / 3)

在那個泡沫經濟時代,日本國民生活水平達到了頂點。東京街頭

的出租車司機一年收入可以達到1000萬日元;日本大學生一畢業就會有5到10家公司內定錄取,而且去公司麵試即使不被錄取也可以拿到紅包,有的人通過不斷去麵試,一周竟然拿到了100萬日元。進入公司後就可以享受超高的福利待遇,公司會額外補貼員工去海外旅行,一些證券公司給每位普通員工年平均交通津貼是300萬至400萬日元。

當時整個日本社會的關鍵詞就是“買買買”,日本人闊氣得讓人瞠目結舌:在寶石展會上,幾乎每個參展的人都會花費1000萬至2000萬日元來購買寶石;高級餐廳幾乎每晚都會爆滿,2萬至3萬日元一餐的飯,大部分人都會每周去消費2次;在高檔消費場所,服務員隨口說出“請您走好”,都有可能被打賞1萬日元;出國旅遊對普通日本人來說隻是家常便飯,1986年日本出境遊遊客是552萬人,1990年這個數字是1099萬,海外旅行消費總金額12.7兆日元,平均每人在海外消費115萬日元。

當時日本的錢多到什麼程度呢?根據“家鄉創生一億”的政策,日本政府直接分錢給各個市町村,然而這些市町村也不知道怎麼花掉,幹脆就打造純金偶人、純金獸頭瓦裝飾在辦公室裏,有些市町村甚至把打造好的純金物品直接扔到了海裏。

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

日本股市暴漲,當時的日本人甚至認為股市不會下跌。1989年末,日經平均股價高達38915.87日元,相當於1984年的3.68倍,1989年末最後一天更是創下接近4萬日元的曆史最高。當時,日本股

市的市盈率高達80倍。人們都在買買買,主管日本經濟的大藏省甚至發表了預測:平均股價不久將升至6萬至8萬日元。

日本的地價暴漲,從1985年到1988年,東京都的商業用地上漲了兩倍,而在1987年,日本商業用地和住宅用地價格的年上升率超過了76%。到1989年底,日本土地資產總額約為2000萬億日元,是美國土地資產總額的整整4倍。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日本人這樣的言論:“把東京的地皮全部賣掉就可以買下美國,然後再把美國土地出租給美國人住”,而日本人也確實從國內買到了國外。1986年,日本第一不動產公司以破紀錄的價格買下了紐約的蒂芙尼大廈;1989年,三菱地產公司一舉買下紐約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棟大樓;其他一些日本房地產公司也紛紛在夏威夷、加利福尼亞買飯店、寫字樓或購物中心。

在這些瘋狂的購買過程中,還曾發生過很多荒謬的事。比如有一次,日本人打算買下一棟美國大樓,美國人報價4.7億美元,雙方已經談妥,但是到了付款的時候,日本人忽然又拿出了一個新的合同書,要求按照6.1億美元的價格付款。美國人目瞪口呆不知為何,而日本人的解釋是,他們老板希望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上單個大樓6億美元的最高售價。

當時很多美國人驚呼日本人在“購買美國”,《紐約時報》甚至發表文章擔憂“總有一天日本會收購走自由女神像”,而日本國內也充斥著極端樂觀的情緒,政論家、經濟學家們預言“日本將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日本將成為繼美國之後的下一個霸權國

家”……但是“日本的時代”沒有到來,日本的泡沫經濟很快破滅了!

1989年12月29日,就是日本央行第三次提高貼現率後的第四天,日經指數創下最後一次曆史新高——38957.44點,“譜寫了日本股市在曆史上永遠難忘的一頁”。當得意忘形的人們叫嚷著明年股指要達50000點的時候,日本股市開始了它長達多年的熊市之旅。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經濟開始正式破裂。當時的日本一片混亂和恐慌,從房屋、土地到股市、融資都有人或公司大量破產,銀行不良貸款劇增,土地或股市套牢了大量資金,很多家庭遭遇了悲劇,不但失去了房產,還要背負可能需要一生來償還的巨額債務……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和蕭條,並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失去的十年”。

日本學者吉川元忠在《金融戰敗》一書中悲哀地寫道:“太平盛世”中,誰能意識到戰爭已打響?若是真槍實彈的戰爭,誰也不會將自己的利益親手送給敵對一方,而在人們看不到摸不著的無形戰爭中,往往敗就敗在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大好河山拱手送給對手還渾然不知。

我們回頭再看一下從美日貿易戰到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的全過程:為了解決日益擴大的對日貿易逆差,美國動用了種種手段狙擊日本,使得日元大幅升值,日本為了彌補日元升值給出口帶來的衝擊,日本央行開始實施量化寬鬆政策來啟動內需,最終吹起了一個巨大的經濟泡沫,並為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諷刺的是,直到今天,美日每年仍舊有70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樣一場長期激烈的貿易戰最終也沒有解決逆差,隻是“解決”了日本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