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美歐20年香蕉貿易戰(1 / 3)

20世紀90年代後,美國與歐盟之間的貿易衝突時見報端,“香蕉戰”“牛肉戰”“鋼鐵戰”不斷上演,“冷戰”時期因為麵對共同敵人而被掩蓋的經濟矛盾徹底暴露出來。美歐貿易戰相比以往的貿易戰更為複雜,雙方不僅將金融戰與貿易戰進行了融合,構建了“反傾銷”與“反補貼”懲罰、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自產比例限製等更隱蔽的非關稅壁壘,還充分利用世貿組織的規則維護自己的利益。本章中將要談到的“香蕉貿易戰”,就是WTO框架下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次貿易戰。

01洛美協定

冷戰期間,美國與歐洲一直是夥伴關係,但是冷戰結束後作為當時的兩大經濟體,雙方在經濟貿易方麵的矛盾也很快暴露出來。特別是在農產品領域,美國與歐盟的貿易爭端不斷:法國人大罵美國搶走了他們在埃及的傳統小麥市場,歐盟的發言人則抱怨“美國人要把我們在地中海地區的其他市場搶去”,美國人也不甘示弱,直接指責歐盟在“明目張膽地搶劫”。美歐農產品貿易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已發生過多次,理由多種多樣,有時是爭奪市場,有時是因為對方的貿易壁壘,有時是因為雙方不同的農業政策……而在這些貿易衝突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除了荷爾蒙牛肉和轉基因產品之外,恐怕就是香蕉問題了。

美國與歐盟的香蕉貿易戰爆發於1993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香蕉消費市場,那一年歐盟開始實施香蕉進口製度404/93號規則,通過許可證製度、配額製度等對香蕉進口進行限製。但是,歐盟國家原來在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的殖民地國家卻不在此列,可以享受特

殊優惠待遇1。這引起了美國的強烈反對,並最終向世貿組織申訴,一場香蕉大戰就此爆發。

可能有的讀者會感到奇怪,美國並不是盛產香蕉的國家,為什麼會為了香蕉跟歐盟大打貿易戰呢?

首先,這是因為美國在與歐盟的香蕉貿易中有著巨大的利害關係,歐盟市場上70%以上的香蕉來自拉美國家,拉美國家的香蕉價格十分便宜,質量優良,因而在歐洲市場頗受歡迎。拉美國家香蕉的出口,主要由兩家美國的跨國果品公司奇跡達2(CHIQUITA)和都樂(DOLE)公司來控製。統計數據顯示,歐盟年均進口香蕉400萬噸,零售總價值達50億美元,利潤約為10億美元。因此,新的香蕉進口製度實施後,美國公司損失巨大,以奇跡達公司為例,1992年末,其占歐盟進口香蕉市場份額的40%,而在新的製度實行後下降到

1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的香蕉市場分為兩個部分。英國、法國和西班牙優先進口來自其海外殖民地的香蕉,而限製其他國家的進口。其中,英國鼓勵牙買加、多米尼亞、聖盧西亞島的香蕉生產,法國優惠來自象牙海岸、喀麥隆的香蕉。在這些國家中,香蕉種植是小規模的家庭經營,沒有機械化或者灌溉,產量很低,遠遠低於洪都拉斯、危地馬拉、厄瓜多爾。實際上,加勒比海國家的香蕉生產成本是中美洲香蕉種植園的兩倍。如果沒有歐洲的特殊優惠政策,這些加勒比海島國的香蕉生產可能早就破產消失了。1993年,為了維護本土地區香蕉種植園的利益以及給非加太國家的特惠待遇,這才頒布了404/93號規則。

2奇跡達公司的前身就是臭名昭著的聯合水果公司。在20世紀,聯合水果公司操縱著中美洲國家的政局,幫助美國成功控製了中美洲乃至整個拉丁美洲地區的經濟,並打造了一個個“香蕉共和國”。在這些香蕉共和國中,平民百姓在聯合水果公司的瘋狂掠奪和國內腐敗的統治者們的橫征暴斂的雙重壓迫下貧困不堪,生活到了崩潰的邊緣。

不足20%。拉美出口到歐盟的香蕉總量,將由270萬噸減少到220萬噸,並且每噸香蕉要征稅82.5美元,此外出口到歐盟新成員國的另外35.3萬噸,每噸須征稅330美元。但是,來自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區原英、法殖民地的香蕉到歐盟新成員國的關稅就要少多了,每噸隻有119美元,其出口到歐盟的香蕉總量每年將達到85.8萬噸。這導致拉美國家的香蕉外彙收入劇減。巴拿馬在歐盟配額製度實行前,每年來自香蕉出口的收入有210億美元,出口的4000萬箱香蕉中有81%進入歐盟市場,而1998年其出口收入隻有120億美元。這麼大的市場損失,美國自然不能善罷甘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