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探險記係列(四)》(3)(1 / 3)

深入神秘的地下世界——洞穴探險

電影中描述的洞藏寶藏和守衛的巨蟒,還有各種附加在上麵的神秘咒語,撩起了人們對洞穴的向往,也使人產生了恐懼。經常有人問:洞穴裏有沒有鬼有沒有毒蛇能找到寶藏嗎等等。這些都不奇怪,因為對洞穴的恐懼和好奇,在人們的心中被無限地放大了。

人類的祖先有很長時間的洞穴居住經曆,人類對洞穴有著特殊情結。洞穴裏不斷發現的人文遺跡,都說明了人與洞穴長期且密切的關係。

北京周口店發現了猿人,長江三峽的峭壁洞穴中發現了懸棺,歐洲各地發現的洞穴壁畫,各地在洞穴中發現的各種文物,都反映了人類對洞穴的利用是有史以來就開始的。除了人文遺跡的堆積外,洞中還有大量的古生物遺骸堆積,為科學工作者了解曆史提供了大量的詳實資料。洞穴雖有趣,它的開發卻並非坦途。

飛速發展的洞穴探險

洞穴探險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是一個古老的探險領域。300多年前,中國明代的徐霞客親自考察過的洞穴就達到306個之多。進入20世紀,洞穴探險取得了大進步、大發展、大飛躍。這種飛速發展表現在以下6個方麵:

1:深洞的探險深度日新月異。1932年,法國著名的洞穴探險家諾爾貝爾·卡斯德雷為了幫助比利牛斯水電公司在西加萊爾盆地尋找到一處從水庫泄漏的地下水源,曆時3年,探洞13次,於1935年9月發現了當時法國最深的地下岩洞(深302米〉。他把這個洞穴命名為馬合爾洞穴,以紀念他最崇拜的一位洞穴探險家。

1950年,2名法國洞穴探險家在西班牙邊境的比利牛斯山中完成了對皮埃爾·聖馬丁山洞的探險。這是一個垂直的豎井洞,深度達到了320米。1955年,探險家們在該洞中還發現了一個長約250米,寬約180米,洞頂高達150米的洞室,命名為伐納洞室。此時,發現這個洞深達750米。1960年初,進一步探測的洞深超過1000米。1975年又進一步加深為1332米。當時,該洞被確認為已知的全球最深的洞穴。1989年3月,皮埃爾·聖馬丁洞的深度確定為1342米。經過近40年的探險,深度從320米增加到1342米,真是日新月異吧!

讓·伯納德洞位於阿爾卑斯山脈主峰勃朗峰以北40千米、日內瓦湖以南的法國上薩瓦省一座石灰岩山中。讓·伯納德是法國著名的洞穴探險家。1963年,他費了不少精力找到這個山洞,並開始探洞。他根據經驗,覺得這個山洞很有可能是世界最深的洞。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探洞之中,不幸的是下到400多米的深度時,他墜落在地下河中而喪生,探險被迫停止。為紀念他,這個洞以他的名字命名。直到1969年,又有探險家進洞探測,深度達到938米。1976年,深度達1298米,由於積水的地下彎管溝的阻擋,探險中止,但被確認為世界第二深洞。1981年,在2名潛水員的帶領下,16名探險隊員相繼潛水通過彎管溝,爬至幹洞,一直下探到1490米深處。到1989年3月,讓·伯納德洞的深度記錄已加深到1535米。

鏈接

全球最深的洞穴

Voronya洞穴(俄語意思是烏鴉洞)位於俄羅斯阿布哈茲共和國境內,洞深7188英尺(2191米),處在阿拉貝卡山(Arabika Massif)內,該山是在恐龍時代由石灰岩形成的。1960年人們發現該洞,它又被稱作克魯布拉山洞,是根據俄羅斯地理學家亞曆山大·克魯格的名字命名的。這個洞穴是世界上最深的洞穴,也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個深度超過2000米的洞穴。

2:獨居洞穴的時間不斷延長。為了以後的長時間的航天探險,以及配合醫學試驗,20世紀的洞穴探險又增加了一項新的內容——獨居洞穴時間的探險。這種探險考驗人對黑暗和孤獨的忍耐力,考察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培養一個人在困境中生存下去的意誌和信心。

1972年2月14日至9月5日,法國探險家米歇爾·西弗裏一直呆在美國休斯敦附近一個子夜洞的豎井的洞底,度過了205天。這是一次得到美國國家航空和宇航局讚助的試驗,目的是測試人的機體對洞穴生活的各種反應。

1986年12月4日,意大利探險家、33歲的蒙塔爾比尼來到意大利的安科納山區,進入位於地下182米深處的弗拉薩西溶洞中,溫度為14.0,濕度高達98%。他安身的地方為長3米、高和寬各2米的木棚,頭上有一塊塑膠製的天花板,阻擋了地下水的滲滴。此外還有一條窄長的走廊,供他活動身體。1987年7月12日他離開洞穴,創造了獨居洞穴210天的紀錄。

1991年11月22日,又一名法國探險家,26歲的帕斯卡·巴裏耶,隻身進入法國南部比利牛斯山脈中一個深入地下50米,長約40千米的山洞中。他在洞內的生活條件比蒙塔爾比尼更糟,沒搭木棚,他生活了113天。他深有感觸地說:“孤獨和黑暗快把我逼瘋了!”

1988年8月10日,法國33歲的女洞穴學家維羅妮凱,隻身一人進入深達82米的瓦拉- 內格萊洞穴。為了一項科研工作,她全身布滿測量儀器導管,還不斷釆尿和血作實驗。她在洞穴中生活了110天,首創婦女洞穴探險史上的世界紀錄。

3:洞穴探險裝備的飛速進步以及由此帶來的洞穴探險的普及。讓我們看看360多年前,中國的徐霞客是如何探洞的,1632年,45歲的徐霞客在探查雁蕩山中靈岩的兩個圓洞和一個長洞時,用的是架‘木懸梯”法。他先從廟裏借來梯子,,越過深澗,來到圓洞壁下,順梯直上;梯子不夠長,便砍木橫嵌於夾石之間,踩著木頭攀登,還是沒有接近洞口,再用繩子把梯子吊上來,縛在石隙的樹上,上又架木,不行,再吊梯。用這種架木懸梯的辦法還無法到達洞口時,又把繩子縛在樹上,順繩上攀,終於爬入洞口。徐霞客探洞甚至連真正的繩子也沒有,探洞主要靠的是“攀藤牽棘”和“解衣結繩”。1636年,49歲的徐霞客探查浙江蘭溪的雙龍水洞時,是從一個老嫗家中借了木製的洗操盆,脫衣放在盆中,自己赤身浮水,推著盆子進入洞中探測。當時用來照明的是木製的火炬。

讓我們再來看看20世紀的洞穴探險設備吧:頭部有一鋼盔式的帽子,由既堅硬又輕便的高級塑料製成。這樣洞內有小石塊落下或水流降下均不會傷害探險者。洞穴探險絕大部分都是在黑暗中進行,照明是很重要的。過去用於照明的木製火炬、蠟燭、手電等已逐漸被淘汰,現在洞穴探險者的帽子上一般有2個照明設備一個是電石(即乙炔)噴射的明火;一個是幹電池供應的類似煤礦工人頭上戴的礦燈。下洞(指垂直洞)或進洞(指水平洞)時有一尼龍繩捆在身上。這條尼龍繩的載重量為1600千克,安全係數是很大的,因為這是洞穴探險者的“生命線”啊!為了防止意外,在探垂直洞時,每下去30米時(深的洞穴為100米、200米或300米),要在岩壁上打眼,把繩子固定住。而用以固定的螺釘扣是鋁合金做的,相當輕便,但和鋼一樣堅硬,用很大的力量都不能使其變形。為了下去和上來方便,還有兩個小滑輪連接。衣服有兩種,一種是防水服,水進不去;另一種為探水、旱洞用的,水能進去,但出洞後(或在幹燥的地方)僅10分鍾,隻靠人的體溫就能使被浸濕的衣服變幹,以免探險者受涼生病。洞中睡覺有尼龍睡袋,既方便又暖和。另外,探險者用的筆記本是不怕水的。

4:洞穴探險與洞穴科學緊密結合。20世紀洞穴探險促進了和洞穴有關的洞穴地質學、洞穴生物學、洞穴考古學的發展,使這些學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我國著名的北京猿人的頭蓋骨就是25歲的古人類學家斐文中於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周口店的一個山洞中挖掘發現的。

5:洞穴岩畫的不斷發現和研究。洞穴岩畫在1879年被4歲的女孩瑪麗亞在西班牙桑坦德的阿爾塔米拉洞中發現後,立刻引起世人的注意。因為它對考古學、曆史學、地質學等都有重要的意義。

1940年9月12日,法國西南部的多爾多涅省蒙蒂尼亞克小鎮上的4名少年在韋澤爾河穀的一個山洞中發現了被人們譽為“狩獵時代的羅浮宮”的洞穴岩畫,轟動了世界,每年參觀者數以萬計。

1985年,法國探險家亨利·科斯克在瀕臨地中海的馬賽城城郊海灣的石灰岩下發現了一個神密的水下洞口。從此,他頻頻進洞探險。1991年7月29日晚上,科斯克帶領6名探險者乘船來到洞中,結果他們發現了洞穴中遍布著動人心魄的史前岩畫和雕刻。

6:洞穴探險和洞穴旅遊結合了起來。位於美國的世界第一長洞猛獁洞的發現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猛獁洞(Mammoth Cave)位於美國肯塔基州中部的猛獁洞國家公園,是世界自然遺產之一。1899年,一個名叫羅伯特·霍欽的獵人在追捕一頭受傷的熊時發現了此洞。猛獁洞以古時候長毛巨象猛獁命名,這個“巨無霸”洞穴截至2006年,已探出的長度近600公裏,究竟有多長,至今仍在探索。猛獁洞其中的10英裏對遊客開放。它由255座溶洞分五層組成,上下左右相互連通,洞中還有洞,宛如一個巨大而又曲折幽深的地下迷宮。在這些洞中有77個地下大廳,三條暗河、七道瀑布、多處地湖,總延伸長度近250公裏。猛獁洞以溶洞之多、之奇、之大稱雄世界。在77座地下大廳,其中最高的一座稱為“酋長殿”,它略呈橢圓形,長163米,寬87米,高38米,廳內可容數千人。有一座“星辰大廳”很富詩意,它的頂棚有含錳的黑色氧化物形成,上麵點綴著許多雪白的石膏結晶,從下麵看上去,仿佛是星光閃爍的天穹。洞內最大的暗河——回音河低於地表110米,寬6米~36米,深1.5米~6米,遊客可乘平底船循河上溯遊覽洞內的風光。河中有奇特的無眼魚——盲魚,其他盲目生物還包括甲蟲、螻蛄、蟋蟀。有許多褐色小蝙蝠潛伏在人跡罕至之處。

洞穴探險實錄

1982年冬季,前蘇聯有一支由4名專家組成的探險隊進入高加索布濟布山脈中的一著名深洞探險。他們為什麼選擇在冬季?這是因為在其他季節,岩洞裏不少地方灌滿了水,根本無法通過。這個探險隊帶的裝備和食物有1噸多,因為他們預計在洞內探險時間為70天。20世紀以前,探洞者在洞中最多停留2?3天。12月13日,他們幵始下洞。

洞口部分很像一個倒放著的大漏鬥,約40米的一段被雪團冰塊堵著。因此,此洞被稱為冰雪岩洞,簡稱“雪洞”。

他們順著固定好的尼龍繩和鋼索從冰雪表麵下滑,大量的箱袋也用繩索下運。通過洞口後,是個200米的深井,再往下就是一個較寬敞的大廳。他們在大廳中建好1號營地,並按計劃進行考察。每隔三四個小時還要測量隊員的脈搏和體溫,記錄呼吸次數和量血壓。

從大廳出來,走過一段約50米長的狹窄通道,中間還碰到一些20?30米深的積水潭,進入了一個迷宮似的通道係統,東摸西撞,走到了大豎井區。這是一段直上直下而且還有水的通道。他們換上特製的防水服,把一根有特殊裝置的粗尼龍繩固定住,然後順繩往下爬。四周一片漆黑,頭上滴落著冰水。井很深,下麵的喊聲在上麵幾乎聽不到。通過大豎井必須迅速,一刻也不能耽擱,因為時間一長就會被凍壞。

走完大豎井就進入了另一地下廳,從1號營地到此,他們連續走了整整20個小時。再往前就是地形最複雜、水量最多、最冷的通道。這裏有暗河、地下瀑布、地下湖。他們的防水服經受住了考驗,身體過冷的情況沒有發生。

到了第9天,他們遇到了一個大的岩塊,岩塊就像一座山一樣堵塞了通道。要前進,必須翻越它。他們整整花費了24小時才翻過這路障,其直線距離才走了不到800米!

進洞後的第25天,他們到達1190米的深處。再往前見到了落差達32米的地下大瀑布,這是洞中最大的瀑布。瀑布順著岩塊傾瀉而下,美麗壯觀。岩塊的後麵又是一個巨大的地下廳,長200米,高80米,電池燈光照不到頂。他們在這兒宿營了3周。這個基地是前蘇聯洞穴探險史上最深的一個基地。他們在這裏幾乎研究了每塊岩石、每個裂縫、每條溪流。 同時,還探索洞穴的通向,尋找“雪洞”的最終盡頭,他們每天要通過巨石、岩塊、水潭、溪流等障礙,有時還要從夾壁、縫隙中擠過去,僅穿過的瀑布就有4條,有時要下水,有時要過懸崖峭壁。這次探險的深度達到了134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