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險任務完成後,出洞和進洞不僅路一樣,並且是同樣的艱難。他們一刻不敢停留,用了整整10天才走到洞口。他們在洞中考察生活了60天。
由於幾乎與世隔絕,與大集體隔離,心理平衡遭受破壞,他們4個人都出現了輕度神經過敏症,表現為遇到小事也容易引起情緒激動;由於長期生活在失去白天黑夜標誌的洞穴中,漸漸產生“洞穴晝夜”感,即自我感覺時間放慢,晝夜交替延長,睡眠由7小時延長到14小時,自我感覺卻和平日一樣,認為隻睡了7小時;在洞中連續工作20?24小時,感覺和工作8?10小時一樣,“生物鍾”慢了差不多一半。首先發現這一現象的是法國學者西費爾,他們這次60天的洞穴生活證實了這一理論。與此聯係的是睡眠相對後移,進洞第2周就把17點當成早晨。以後按洞穴晝夜作息,地麵上的三八製(即睡眠、工作、休息各8小時)完全被打亂了。他們出洞後一個月,還沒有恢複原來的生物節律,一天24小時總覺得不夠用,因他們已習慣了一天50個小時。在以後的幾年中,繼續有探險隊深入雪洞探險,雪洞的深度紀錄繼續不斷被刷新。1989年,已探至1508米深處,在當年世界最深洞穴排行榜上排名第二,與最深的法國讓·伯納德洞僅相差27米。
有趣的洞中生物
和洞外世界一樣,洞穴裏也有形形色色的生物。從肉眼瞧不見的細菌到大型的哺乳動物,在世界各地的洞穴裏已相繼發現。隨著洞穴研究工作的發展,人們對洞穴生物的了解也就越加深入。丹麥人塞特溥士於1849年根據不同的生態條件,把洞穴動物分為四類:
1、生活在完全黑暗的洞穴深部的動物;
2、生活在微明地段的動物;
3、生活在陰暗帶的動物;
4、生活在石灰華上的動物。
1854年,西納博士提出了另一種劃分方案,即定居洞穴生物、喜好洞穴生物和暫時進洞生物三類。西納對這三類生物的生態作了如下說明。
1所謂定居洞穴生物,即在形態上和生理上都適於洞穴生活,並能傳種接代。例如洞螈和洞穴盲魚。
2所謂喜好澗穴的生物,即以洞為家,以洞外為活動場所。就像蝙蝠那樣,白天在洞裏,夜間出來覓食。
3所謂暫時進洞的生物,即因氣候變化或者敵害而暫時藏在洞裏的。一旦情況轉變,它們又回到洞外。例如蛙、蛇或者某些昆蟲。
西納的區分原則,至今仍被廣泛地采用著。
洞穴定居動物身上完全缺乏色素,呈現半透明的白色或肉紅色。除了奇特的身軀,它們的眼睛已失明,重者已被一層皮膜遮蓋。另一方麵,洞穴動物為了彌補感光器官的不足,而發展了高敏感的觸角或觸須器官,有的還產生了極為罕見的本領來適應環境。例如非洲有一種洞穴魚,它的身軀能發出一片電場,借以區別捕食它的強敵和它可以捕食的東西,同時還可以用一種複雜的電訊與同類的魚互傳信息。
洞穴生物的發現與研究,成為洞穴學的分支學科一洞穴生物學。經曆了一個多世紀,這門學科才逐漸完善起來。1870年以後,洞穴的調查研究工作走上了有組織的軌道。1886年,帕卡頓發表了關於北美洞穴動物群的專著;1896年,哈曼發表了《歐洲洞穴動物群》一書。這些著作,都推動了洞穴生物的研究。本世紀初葉(1904年〉,法國學者首先提出了洞穴生物學這一術語。1907年,拉克比察博士在其學生賈內爾的協助下,創立了最早的洞穴生物研究機構,發表了許多論文,確定了洞穴生物學的研究範圍及其分科。二十年後,賈內爾完成了《法國洞穴動物誌》。
以上是歐洲和美洲的研究概況。至於我國的情況,作為洞穴學史來說,當然比歐洲早得多,若從明代徐霞客為一起點,距今已有三百四十年了。但是在洞穴生物學方麵的研究就年青多了。這是一種進展不平衡現象。隻要我們加強調查研究,差距是可以縮小的,因為我國的洞穴生物無論在種類或者數量上,都是豐富多彩的。
無眼魚
這裏所說的無眼魚,當然不是指由於外傷或病理瞎了眼的魚,而是由於生活在洞穴的地下水中,經過長期適應無光線的環境演變形成的一種無眼魚。
也許有人認為,在漆黑的山洞裏,魚兒是難於生存下來的。亊實上並非如此。大約在十九世紀初期,美國洞穴學家在肯塔基州的猛瑪洞發現了無眼魚的蹤跡。隨後,在非洲、亞洲和澳洲大陸,也都相繼在洞裏找到了不同種類的無眼魚或盲魚。無眼魚的出現,與自然環境有關。多數洞穴常年處在黑暗之中,當洞外的魚群偶爾來到了漆黑的地下湖或地下潭時,它們立即回遊,逃之夭夭。如果它們進洞之後,誤入迷途或洞口突然被崩塌的石塊堵塞,便身陷囹圄,欲出不能了。魚群被囚禁洞內後,剛一開始,它們很不習慣,眼睹看不見東西,成了睜眼瞎。以後,眼睹逐漸退化,以至完全被一層膜蓋住。更為奇特的是,它那半透明、略帶肉紅色的身軀,無論你從哪個角度觀察,脊椎骨和內髒都清楚可辨。另一方麵,它們在同黑暗的環境作鬥爭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的本領:能夠忍受饑餓;對溫度要求不嚴,水溫降到攝氏十度以下,或上升到三十五度左右都不致喪命;吻須變得敏感。這種種變化,都是無眼魚對黑暗環境的選擇適應的結果。當然,單有這些內在的變化還不夠,它們要定居下來,生活區的水源不能斷絕,這樣才能達到傳種接代、自成體係地進行生命的周期活動,最後轉變成適應洞穴環境的新型種類。無眼魚對聲音也非常敏感,稍有一點兒動靜,會立即引起它本能上的反應,或顫動身子,或伏在缸底,裝出一副呆頭呆腦的模樣。
研究地下水中的無眼魚,還有助於尋找地下水源和了解地下水質。1976年,雲南建水縣羊街壩農場為了擴大農田灌溉麵積,尋找新水源,他們幵石打井,從三十多丈深的地下水中發現了一條無眼魚。由於這條無眼魚的樣子古怪,引起了生物學家的極大興趣。經廣西動物研究所鄭葆珊研究,認為它與1976年格林伍描述的伊朗西南部紮格羅斯山脈地下水的盲條鰍有所不同。例如,脊鰭的起點,廣西無眼魚是在腹鰭基底之後上方,而伊朗盲條鰍則是在腹鰭之前上方;又如,腹鰭與尾鮪的特征,廣西無眼魚的腹鰭有五根鰭條,尾鰭叉狀且有十四根鰭條,而伊朗的盲條鰍,它們的鰭條數目都多。所有這些現象,似乎說明了盲魚從習慣光線到害怕光線,從有色素到身體半透明,經曆了漫長的歲月,才轉變成為獨具一格的新品種——無眼平鰍。它已經是一種不同於洞外的祖先型種類。根據這個可以推測,既然無眼魚能自成體係地在這裏長期生成,那麼,供給無眼魚的地下水源就不可能幹涸。技術人員經過進一步的勘測,果然開發出能灌溉兩千多畝土地的地下水源,促進了農業生產。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無眼魚及地下水中的其他生物群的研究,了解地下水質有無變化。如果某個地區地下水受到了汙染,就會使那裏的生物發生變化——遷徙、絕跡或者產生適應於汙染環境的特有品種。所以,根據汙染前後地下生物群的對比,又為人類環境學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蝙蝠
我國民間有一則流傳很廣的謎語:“說鳥不像鳥,說獸不像獸,白天不出門,黑夜空中遊。”謎底就是蝙蝠。
當夜幕來臨,我們常常看到幾隻蝙蝠在屋頂四周,飛個不停。可是,當你來到“蝙蝠王國”,情況就大不相同,你所看見的不是幾隻,而是幾百隻、幾千隻,甚至上萬隻。
1979年,我國在江西省彭澤縣境內發現了一個規模宏大的蝙蝠洞。洞中的蝙蝠成千上萬,呼叫的噪聲與洞壁反射的回聲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對它們,會不會相互幹擾呢?不必為它們擔心,它們互不幹擾,各行其是,有條不紊。是蝙蝠的眼睛特別敏銳嗎?不是,把蝙蝠的眼睛遮上,或使之失明,它們仍能正常地飛行。若把它的耳朵塞住,頓時,它就黔驢技窮,到處碰壁。把塞耳物去掉,它們又立刻飛行如常。這說明,蝙蝠是靠耳朵聽聲音來躲避周圍的障礙物的。蝙蝠的喉嚨有一個能發射出超聲波的“回聲定位器’”,在飛行時,發射出超聲波,通過嘴巴或鼻孔把超聲波聚集起來,向一定方向發射出去。這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就如同雷達電磁波那樣,調轉頭反射回來,被敏感的耳朵收到了。
蝙蝠白天藏在洞裏,夜晚出來尋食。它們的食物主要是昆蟲。它們捕捉昆蟲的能力非常驚人。有人曾作過實驗,把一群果蠅和蚊子放入蝙蝠所在的房間裏,蝙蝠便立即捕捉飛行中的昆蟲,而且以很快速度全殲果蠅和蚊子。
蝙蝠還有一個絕招:有很高的分辨力。科學家在實驗室裏,用自動裝置把昆蟲和同樣大小的塑料粒混在一起拋入空中。結果發現,拋上去的昆蟲,百分之九十八被蝙蝠捕捉了,而對塑料粒,蝙蝠竟然連碰也不碰。
對於蝙蝠來說,霧氣是最可怕的。霧是由無數細密水滴組成,它們能吸收一定頻率的聲波,而霧滴的共振頻率正好是蝙蝠使用的超聲頻率,因此,蝙蝠飛行中發出的頻率,不能全部反射回來,於是它們的超聲定位器失靈,無法辨別方向與障礙。所以,大霧之時,蝙蝠不輕易出洞。
蝙蝠樣子與眾不同,就是在睡眠的時候也是如此。它們用爪子倒掛在洞頂或洞壁上,頭朝下,兩翼把身子裹緊。它們可以一掛就是好幾個月,因為蝙蝠也有冬眠的習慣。有人曾經溫度不超過五度的洞裏順手抓起洞內一隻蝙蝠,拿在手中,它毫不抗拒,至多不過兩翼微微顫動,輕叫一兩聲,似乎天塌下來也不能把它從酣睡中驚醒。
蝙蝠的繁殖力不強,一胎隻產一仔。初生的幼蝠,身上無毛。幾星期內,小蝙蝠都是用小爪依附在它母親身上,小嘴從不離開奶頭。母蝙蝠飛到哪裏,總是拖兒帶女。小蝙蝠直到能獨立生活,才離開母體。
穴居燕
—到春天,燕子便來到千家萬戶,成為人們喜愛的“梁上客”。它們在房前屋後,飛來飛去,捕食昆蟲,壘巢育子。這乃是人人熟悉的家燕。可是,在長江之畔、三峽北岸的神農架,卻另有一種與家燕大小相同的“洞穴燕”。
這種洞穴燕,生活在茫茫林海的萬山叢中,它們不分春秋四季,不怕狂風暴雨和冰雪嚴寒,甚至在迷霧中,也能衝上上千米以外高空盤旋。在茫茫雲霧中,它們有時會突然從天而降,使你大吃一驚。更使你感到奇異的,還是它們棲息一洞,早出晚歸。神農架燕子埡的燕子洞,就是它們的洞府。
燕子洞,是湖北省神農架林海中獨有的景致。它隱藏在海拔二千二百多米的石灰岩中。從山下仰望不見其影,隻有攀登而上方見其形。
1977年,有人對神農架燕子洞作了一次考察。出發前,他們們的向導“山裏通”有聲有色地講述了燕子洞的神話故事。他說:“自古以來,燕子洞就已成為‘東海龍王’的府地。一天,忽然狂風四起,從東海‘龍宮’刮來了一群燕子。它們一到神農架,就直奔燕子埡。後來玉帝把‘龍王’召回西天,燕子就成了洞中的主人。”這個神話色彩濃厚的故事,更加引起了人們對燕子洞的向往!—到燕子埡,向西不遠,在半山腰的地方有一個石洞,四周生長著一些灌木和雜草。進入洞口,崖壁菟生著垂掛的紅、黃、綠各色藤簾,構成了這神話世界的第一奇景。走進洞裏,洞身突然變窄,洞底怪石林立。也許是由於人們的腳步聲,打破了洞府的寧靜。頓時,千百隻燕子展翅起舞,“吱吱吱”的叫聲突起,冷風嗖嗖。人們站在這裏,仿佛置身於牛郎織女相會時的喜鵲群中。再往前走,大約距洞口二十米處便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然而,那些燕子卻能自如地飛來飛去,它們既不觸岩碰壁,更不互相幹擾,甚至從人的頸旁耳根、肩上膀下穿過,也毫不觸及你的身體。難道這種燕子有一雙能透過黑暗的夜光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