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專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把一隻家燕和一隻洞穴燕的眼睛用同樣的方法遮住,然後放它們在屋裏飛行。結果證明,家燕飛起來到處碰壁,而洞穴燕來回穿梭,自由自在。
洞穴燕的這種獨特的本領,猶如蝙蝠一樣,是靠嘴裏不斷地發出一種超聲波,它有“回聲定位”的本領。我們的耳朵隻能聽到16?20000赫茲的聲振動。頻率高於20000赫茲的聲音,叫超聲波。當洞穴燕發射的這種聲波碰到障礙物,就會立刻反射回來,它們用靈敏的耳朵捕捉反射回來的回聲,從而成功地避開出現在麵前的障礙物。
據了解,洞穴燕還能根據太陽、月亮和星星的位置辨別方位。有人曾把兩隻洞穴燕的眼睛用布遮嚴,拿到百裏以外放生,它們依然準確無誤地飛回了洞中。
神農架的洞穴燕,個子比家燕稍小,穿著一身麻色或黑灰色的羽衣。因為所有羽毛都有金屬光澤,故稱“洞穴金絲燕”。
“洞穴金絲燕”於夏天交配產卵。它們以草莖、竹葉、殘羽、根須壘巢,用口涎沾著。巢呈圓環狀,貼在洞壁上,附著麵較大,不易脫落。
生物學家認為,這種燕子的祖先原是生活在海島的金絲燕。後來,地殼變化,海底上升為陸地和高山,金絲燕不得不隨著大自然的變化而四處擴散。由於神農架山高穀深,氣候濕潤,洞內冬暖夏涼,很似海洋的氣候條件。金絲燕來到這裏,經過長期選擇、適應,終於在洞中定居下來,千秋萬載,從不離去。
鏈接
我國的岩洞奇觀
桂林蘆笛岩
到過桂林的人,都知道那裏有個七星岩,是我國喀斯特地形分布區域中最突出的巨大石灰岩溶洞;它的迷人景色譽滿中外。其實桂林還有一個比七星岩更加巨大、更加美麗的洞府一蘆笛岩。走出桂林城北,向西不遠,就到了陽江岸畔。這裏有一座外表並不奇特的山峰,在半山腰的地方有一個洞口,兩旁生長著一些蘆葦。當地群眾常喜歡用這些蘆葦做笛子,吹起山歌小曲。因此,他們就把這個岩洞叫做蘆笛岩。在地理位置上,它正好同著名的七星岩東西遙遙相對,乍看這個洞口,又矮又小,似乎是很平常的岩穴,但是,一走進洞裏,立即就有目不暇接之感了。滿目琳琅的紅、綠、黃、白各種顏色的乳石,構成了這個神話世界的夢幻景致。
整個岩洞分為兩大部分,也可以叫做前洞和後洞。前洞是一組又深又大的馬蹄形通道 連成的洞穴,後洞則是一個寬廣深邃的大廳。洞裏的鍾乳石分外鮮豔瑰麗,紅的如珊瑚,綠的象翡翠,黃的賽琥珀,白的似玉石。整個洞府仿佛全是用寶石、珠翠、珊瑚、象牙和脂粉堆積起來的;賈身洞府,猶如進入閬苑仙宮一樣。走進洞口不遠,迎麵聳立著一座巍峨的台閣。周圍奇峰突出,襯以淺紅色和橙黃色的岩壁,象晚餿和夕照掩映在亂山疏林之間。正麵出現一組乳白色的石雕,好比漢白玉砌成的寶座。上邊有一位端莊美麗的瑤池仙女,身著綾羅,長裙曳地,吳帶當風。她的雙眸閃爍著幻想的光輝,含情脈脈,如有所待。在她的背後,掛著錦繡的帳幔,前頭懸著兩盞宮燈。瞻望她的神態芳容,遊客莫不心醉神迷。沿著馬蹄形的通道前進,時而鑽過又低又窄的石門,遊人需弓腰曲背;時而經曆一段 羊腸小道,又不得不匍匐前進。有的峭壁形成鍾乳石的山峽,左右對峙;有的上下相連,擎天石柱矗立;有的一叢一叢石筍,平地拔起;有的地方如群仙聚會;有的地方如猿猴 戲耍;還有石獅、石犀、石馬、石龜、石琴等,無不維妙維肖。在前洞接近水潭的地方,有一個廣場。在石壁通道兩側,有許多古代的題字,如唐代著名高僧的題字,元、明、清的題壁文字。早期的題字多為記述遊覽,後來的題字出現了記事性質的。
浙江黃龍洞
浙江省湖州黃龍山有一罕見的“洞中音樂廳”。敲擊洞中響石,其音如鼓,如琴,如鑼,如流水,餘音嫋嫋,經久不息。這個洞自發現以來,吸引了不少洞穴愛好者前去觀賞。 一九七九年,有兩個旅行家曾對黃龍洞作了實地考察,他們事後說:黃龍山位於太湖之濱,從湖州出發,可乘小汽艇北行四十分鍾,就是響石之所在地一黃龍洞。
進入洞門,從—條緊繞巨石的曲徑迂回而上,眼前豁然開朗,呈現一個氣勢宏偉的洞府,人們稱它為黃龍宮。它主要由大廳和小宮兩個洞穴組成。大廳長四十五米,寬十八至二十米,高二十多米,麵積約有八百平方米。廳內怪石嶙峋,景色奇麗,有的象南極仙翁,持杖而立,笑迎來客;有的如古柳淩空,巍然聳立。特別奇異的是洞中有些倒掛的懸石,擊之有聲,娓娓動聽。從大廳左側,穿過一條彎曲的小道,便來到了“小宮’”。這裏有十個小溶洞互相貫通,洞洞相連,形成了一個猶如鏤空了的“迷宮”。分布在各處已經整理編號的響石,有六、七十塊。這些響石,一經敲擊,便會發出美妙的聲音:有的洪亮悠遠,好似古刹鍾聲;有的當當清脆,宛如錘擊鋼軌;有的咚咚雄渾,恰似金鼓震蕩……。不少響石敲擊後由於這個小宮玲瓏小巧,響石集中,音素豐富,人們稱它為“洞中音樂廳”。
這種以響石為特色的天然溶洞,在我國還是十分罕見的廣溶洞中的鍾乳石為什麼能發出各種悅耳動聽的聲音?它們的生成經過是這樣的:滲入洞內的地下水越往深處流動,它受到的壓力就越大,水中的二氧化碳對石灰岩層的溶解力隨壓力增強而增強,這時候地下水含有的重碳酸鈣溶液就濃。這種溶液一旦從石縫裏流出來,壓力下降,溶解於水中的二氧化碳便迅速減少,多餘的碳酸鈣就會附著在洞頂、洞壁上,在水滴的表麵形成薄薄的鈣膜。因重力之故,鈣膜內積水便衝破薄膜下滴,如此循環下去,附著在洞頂的碳酸鈣薄膜便逐漸往下延伸、加厚,形成直徑幾毫米的鈣質石管。這種作用雖速度緩慢,若幹年才伸長幾厘米,但是年長歲久,石管就越來越粗,中心的空間也隨之增大,最終生成了能響的石鍾乳。倘若石鍾乳表麵的水流在一側流動,便生成了“片狀型”石鍾乳。這些石鍾乳中間的空洞有大有小,四周的厚度有厚有薄,形狀也不一致,石管內充滿了空氣。所以,每當人們用木棒或石塊敲擊,便會發出音晌;按鍾乳石的大小或長短順序敲擊,音響效果就會隨之改變,演奏出你所客愛的耿曲。加之溶洞本身又是一個天然的音箱,其聲在洞中迂回振蕩,五音就更加優美動聽,使人“如聽仙樂耳暫明”。不過,百聞不如一見,隻有身臨其境親手一擊,方知它的奧妙!
北京雲水洞
雲水洞是我國秦嶺以北較大的石灰岩溶洞,位於房山縣上方山,據著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四十多裏。它是大自然巨 匠為我們造就了北京郊區又一名勝。
雲水洞深八百餘米,自然形成七個大廳,由通道連接。洞內的鍾乳石、石筍、石拄數不勝數。第二廳有一根高達三十七米的“擎天柱”,據說其高度在世界上名列第三。
進入洞口,穿過通道,便是雲水洞的第一廳。廳前有兩道粗壯的石紋突起,形如兩條披鱗舞爪的皎龍。因此,人們送給它一個美名,叫“雙龍把洞口”。洞裏的石壁上,臥著十幾隻石虎,頭衝著入口,躍然欲撲。這裏的“黑龍潭”,底烏如漆,酷似陷阱。這裏的“半懸山”,巨石淩空,中間有洞。
走進第二廳,廳頂平滑光潔。環視中央,“擎天柱”撐托著圓形大廳。經彩燈 一照,隻見滿柱“彩雲”環繞,層層“蓮花”盛開。折向左側,登上木梯,便是那仙宮樂府。排列整齊、長短有序的條狀空心鍾乳石,好似豎琴,用木棒一撥,便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
第三廳是富饒的“四季青”田園。這裏不僅有大白菜、包心菜,還有珍貴的蘑菇和靈芝草,名目繁多,應有盡有。
第四廳中,一尊巨石側臥在地,因而取名“香山臥佛”。
第五廳裏有個圓形的石筍,頂端的凹坑裏積滿了水,人們把這叫做“觀音洗臉圖。仰望洞頂,這裏還有潔白無瑕的“石花”和蕊寒香冷的“石秋菊”。過了“南天門”,即進入第六廳。高坡上,一群石羅漢高低錯落,前呼後擁,膀大腰圓,威風凍凜。有人稱六廳為“十八羅漢堂”,真是名副其實。第七廳,地勢陡峭,深淺莫測,一般人望而怯步。這裏為什麼叫“雲水洞”?
大約在四億年前,這裏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沉積了很厚的碳酸岩類物質。幾經滄桑變遷,海底上升為陸地。大約在七千萬年前,華北發生了造山運動,西山形成。爾後,碳酸岩溶蝕成了許許多多的洞穴,雲水洞就這樣“出世”了。它背倚百仞峭岩,麵臨千尺深穀,懸在上方山的半山腰,每當雨後初晴,人們看到這裏上有雲霧彌漫,下有溪水潺潺,於是贈給它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一雲水洞。
雲水洞是首都古跡名勝中的一顆明珠。盛放這顆明珠的上方山,是北京麵積最大、保 護得最好的林區之一。那漫山遍野的林木,鬱鬱蔥蔥;那幽穀絕壁上的天梯,更是險峻異常。難怪遊覽雲水洞的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歎:“南有蘇杭,北有上方,奇峰異洞,
貴州神仙洞
位於貴州省獨山縣上道公社麻銀生產隊,距獨山縣城十八公裏。神仙洞總長四千九百六十五米,由十二條溶洞組成。它們條條相通,交織成一個錯綜複雜的地下宮殿。其中有兩條主要洞穴,即:神仙洞——斷橋;斷橋——頂潭。均呈北東——南西方向展布,幾乎平行排列。其他十條為分支,如蝙蝠洞、吹風洞、雪山洞等,它們或向低處延伸,或向高處擴展。神仙洞長數千公尺,高有幾百米。當你從洞口走出斷橋,將看到天文館式的大廳、長廊和一落數十米的斷橋深淵,還有險要的地 下河峪穀,深不可測的地下潭,冷風習習的“吹風坳”,空懸絕壁的“天險臘子口”,響如雷鳴的暗河……。此外,在洞內或洞壁上,還有那懸垂倒掛的條狀石鍾乳和葉片狀石鍾乳,平地而起的花瓣狀石筍,終年不瀉的瀑布石,如絹似錦的高大石帷幕,潔白的雪山,叢生爭豔的石花和石葡萄等。雪鬆、雪蓮、石龍、石龜、石獅等奇石,更是隨處可見。因為這些景物都離不開水的作用,人們總稱它們為滴石。滴石的成因,可以分為三類:
笫一類是滲滴水流作用生成的。
流動在碳酸岩體中的地下水,從洞頂滲滴下來,在澗內蒸發沉澱,形成網格狀或線條 狀、胡須狀微型石鍾乳,俗稱“石胡子”。在它們形成的過程中,常常是一層包一層,從斷麵 上看,呈同心圓狀;如果其間夾雜著其他帶色的礦物質,則其色澤猶如瑪瑙、彩玉,五顏六 色。
笫二類是片狀水流作用生成的。
當流入洞內的地下水沿著石塊或早期生成的石鍾乳、石柱等表麵分散開來,或者在一側沉澱,便形成石簾、石幔、石瀑布等景物。
第三類是霧滴凝結生成的。
這類沉積物的生成與洞內的小氣候有關。每當夏、秋季節,洞內的氣溫要低於洞外,這種溫差造成了空氣對流,如在吹風洞、吹風坳幾處,空氣對流產生的風力可達四、五級。洞內空氣的急速流動,隨風飄蕩著的霧滴便附著在石塊上或洞壁上,水分蒸發後,鹽份沉澱下來,便形成白色的碳酸鈣膜。時間久了,附著物慢慢伸長,依附著物的形狀而變異,有的像石針、石剌,有的似石瘤;若是附著在洞底的角礫上,便形成了石花、石葡萄;若附著在蛛絲上,則似輕柔的紗幔,分外妖嬈。
湖北騰龍洞
騰龍洞位於湖北省利川市郊區6公裏,該洞洞口高74米,寬64米,洞內最高處235米,初步探明洞穴總長度52.8公裏,其中水洞伏流16.8公裏,洞穴麵積200多萬平方米。洞中有5座山峰,10個大廳,地下瀑布10餘處,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旱洞相連,主洞支洞互通,且無毒氣,無蛇蠍,無汙染,洞內終年恒溫14一18℃,空氣流暢。洞中景觀千姿百態,神秘莫測。洞外風光山清水秀,水洞口的臥龍吞江瀑布落差20餘米,吼聲如雷,氣勢磅礴。1988年,經25名中外洞穴專家曆時32天實地考察論證:騰龍洞屬中國目前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級洞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