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reference_book_ids":[7262632620146560015,7229640721232301090,7267090336126602295,7259645557759544375,7025500157605071902,7109046350301367310,698918750819398759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見證逝去的悲壯曆史——搜尋“泰坦尼克”號
重見天日
一部名叫《泰坦尼克號》的電影不僅創造了世界電影史的一個神話,而且讓“泰坦尼克”號這艘20世紀初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遠洋客輪被全世界的人們所熟知。
泰坦尼克號是由英國白星航運公司製造的一艘巨大豪華客輪,被稱為是“永不沉沒的船”或是“夢幻之船”。共耗資7500萬英鎊,噸位46328噸,長882.9英尺,寬92.5英尺,從龍骨到四個大煙囪的頂端有175英尺,高度相當於11層樓。
1912年4月10日,泰坦尼克號載著1316名乘客,891名船員從英國南安普敦出發,計劃中的目的地為美國的紐約,開始了這艘“夢幻客輪”的處女航——也是唯一的一次航行。4月14日晚11點40分,泰坦尼克號在北大西洋撞上冰山,兩小時四十分鍾後,4月15日淩晨2點20分沉沒,由於隻有20艘救生艇,1523人葬身海底。1500多人在不到3小時內喪生,占到船上乘客和船員總人數的2/3左右。
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從那以後的70多年裏,無數探險家將深入海底發現“泰坦尼克”號作為最大的心願,直到1985年,美國海洋探險家羅伯特·巴拉德在大西洋海域深處發出一聲驚呼。
與很多在實驗室工作的科學家不同,羅伯特·巴拉德是在充滿奇異色彩的現場完成他的絕大部分研究工作的,據說他所看到的海底海床比現在世界上任何在世者看到的都多。
1985年,巴拉德說服了美國海軍給了他一艘研究船克諾爾號,以及沉船區域的地圖,帶領探險隊來到在加拿大紐芬蘭島以東約610千米的國際水域,幵始了尋找泰坦尼克號的曆程。
在泰坦尼克號打撈中,巴拉德初次運用了自己發明的機器人阿爾戈-傑森係統,並把攝像頭安裝在機器人身上,等待信號的出現。在後來的訪談中,巴拉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攝影頭蕩來蕩去,什麼都沒有,都是無聊的鏡頭。”直到一周之後,也就是1985年9月1日, 阿爾戈突然捕獲了泰坦尼克號上鍋爐的一幅圖像,通過屏幕看到這幅圖像的巴拉德激動得心 都要跳出來了。因為憑著自己此前研究的基礎,巴拉德感覺到這就是他苦苦尋找的泰坦尼克號。這艘沉船躺在4000多米深的北大西洋海底,船體豎立,但已經分成了兩半。
此後的一周,阿爾戈一直在船裏穿梭拍攝,拍下了2萬多幅沉船照片,包括被毀區域,無數的瓷器、瓶罐、銀盤等器物,以及救生艇。屏幕前的巴拉德看得目瞪口呆,他被深深地震動了,當場表示,反對任何利用這個發現贏利的企圖,相反,這個現場應該設立成一個國際紀念地。
為了整個探索,巴拉德和他的探險隊進行了長達12年的工作,他對沉船的拍攝讓沉寂海底74年、遍布鏽蝕的泰坦尼克殘骸重見天日。
上帝也弄不沉的“夢幻之船”
1901年白星公司被美國財閥朱利厄斯·皮爾龐特·摩根的IMM國際海運公司收購之後,他的目標是卡納德公司。而財政狀況窘迫的卡納德公司則被迫向英國政府尋求幫助。1907年,兩艘空前規模的快船——首次使用大型蒸汽輪機的盧西塔尼亞號和毛裏塔尼亞號加入了卡納德公司龐大的郵船隊。現在白星公司在競賽中被甩到了後麵。有IMM做後盾,白星公司決定迎頭趕上。
1908年的一天晚上,哈蘭·沃爾夫船廠老板皮爾裏勳爵和白星公司主席布魯斯·伊斯梅,在皮爾裏勳爵位於倫敦貝爾格萊維亞區的大宅中共進晚餐。貝爾法斯特的哈蘭·沃爾夫船廠(Harland \u0026 Wolff,HW)從1871年起就是白星公司的忠誠合作夥伴。他們談到了卡納德公司的兩艘新船。伊斯梅提出在HW船廠建造兩艘空前規模的巨輪,每艘有三座煙囪,噸位要超出卡納德公司兩艘新船15000噸左右。隨著兩人在皮爾裏的書房裏,兩艘船變成了三艘,三個煙囪變成了四個煙囪。這三艘史無前例的巨船,將成為無可爭議的大西洋航線霸主,不光是在噸位上,而且在速度和豪華程度上。新船將擁有高度跨三層甲板的頭等餐廳,甚至三等艙的裝潢也將遠比其它的郵船要舒適高級。新船要達到26至27節的高速。白星公司準備在新船上安裝三副螺旋槳。為了試驗這種新配置的可靠性,白星公司於1909年從“自治領海運公司”購買了兩艘15000噸級的客船--雙螺旋槳的梅甘尼克號和三螺旋槳的勞倫鐵克號,作對比試驗。三個螺旋槳被證明可以給郵船帶來速度上的優勢。
奧林匹克級郵船中的第一艘在1908年12月16日在哈蘭·沃爾夫船廠開工。與其他公司新船下水前名字保密的做法不同,白星公司很快公布了三艘船的名字——奧林匹克號(RMS Olympic)、泰坦尼克號(RMS Titanic)和巨人號(RMS Gigantic,泰坦尼克號海難後改名不列顛尼克號,RMS Britannic)。由於船體尺寸太大——長達880英尺,哈倫·沃爾夫船廠的造船台顯然不能同時開工三條船。他們決定先建造1號(泰坦尼克號)和2號船(奧林匹克號)等1號船下水之後再開工建造3號船(巨人號)。
1909年3月31日,泰坦尼克號開始建造於北愛爾蘭的最大城市貝爾法斯特的哈南德·沃爾夫造船廠。船體於1911年5月31日下水。全部工程於次年的3月31日完成。泰坦尼克號由哈蘭德與沃爾夫造船廠廠長威廉·皮列裏(William Pirrie)、總設計師托馬斯·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以及總經理亞曆山大·卡利斯勒(Alexander Carlisle)設計。白星航運公司常務董事布魯斯·伊斯梅(Bruce Ismay)在設計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意見。但他為了使泰坦尼克號的頂層甲板更為寬敞,將泰坦尼克號的救生艇數量從原先的48艘削減為20艘,另外,為了使泰坦尼克號的頭等艙更為奢華,他在得知這艘巨輪能承受4間灌滿海水的底艙而不下沉後降低了船身中段的隔水板高度。泰坦尼克號的建造資金來自摩根(J. P. Morgan)和他的國際商業海運公司(International Mercantile Marine Co.)。在當時是最大最有聲望的載人郵船。泰坦尼克號全長約269.06米(882.75英尺),寬28.19米(92.5英尺),吃水線到甲板的高度為18.4米(60英尺),注冊噸位46328噸(淨重21831噸),排水量達到了規模空前的66000噸!盡管她包含了更多的空間導致了更大的總噸數(比她的姊妹船奧林匹克號多出1600噸)。4個碩大無比的煙囪中隻有3個真正用於排出煤煙。剩下那個是個陪襯實際用途是作為主廚房的煙囪和通風。船上有891名船員,可以運載2200名以上乘客。
但是白星公司的興趣不在追求速度這方麵。在當時,泰坦尼克號的奢華和精致堪稱空前。船上配有室內遊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圖書館、升降機和一個壁球室。頭等艙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細的木質鑲板裝飾,配有高級家具以及其他各種高級裝飾,並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陽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館為頭等艙乘客提供各種高級點心。泰坦尼克號的二等艙甚至是三等艙的居住環境和休息室都同樣高檔,甚至可以和當時許多客輪的頭等艙相比。三台電梯專門為頭等艙乘客服務;作為革新,二等艙乘客也有一台電梯使用,不過,三等艙的乘客仍然需要爬樓梯。泰坦尼克號的麵包師比格斯回憶說:“……再不會有像她那樣的船了。我曾經在奧林匹克號、莊嚴號、伊麗莎白王後號……上工作過。它們都比不上泰坦尼克號。……不錯,就像奧林匹克號一樣,不過豪華得多。比方大餐廳,泰坦尼克號的地毯則厚得可以沒過膝蓋……然後就是家具,重得你都抬不動。還有那些護牆板……他們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號卻把全部力量放在營建一個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她的確是一艘了不起的船……”。比格斯說出來的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泰坦尼克號使得所有建造與設計她的人都受到誘惑。這種誘惑力之大,使她在多年之後,越來越膾炙人口。用《造船家》雜誌的話說,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麵模仿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家具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裏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甚至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泰坦尼克號在當時是無可比擬的奢華。盡管她不是第一艘提供甲板遊泳池、健身房、浴室和升降梯的船,她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
船上最為奢華之處是頭等艙的大樓梯,位於第一和第二煙囪之間。配有橡木鑲板以及鍍金欄杆的大樓梯一直延伸到E層甲板,頂部是由熟鐵支架支撐的玻璃穹頂,使自然光灑滿大樓梯。樓梯頂部的牆上鑲有一盞鍾,鍾兩側雕刻著象征高貴和榮譽的寓言人物。在第三和第四煙囪之間還有一個相對樸素的類似樓梯。詹姆斯·卡梅隆在他的電影《泰坦尼克號》中忠實的再現了這個樓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