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後“聯想”時代的落寞(2 / 3)

此前一直投身於技術研究的倪光南很少管這方麵的事情,但為了聯想程控交換機,聯想程控部的員工已經整整奮鬥了兩年時間。在這兩年時間裏,員工們起早貪黑、加班加點,克服了重重困難。此次成功開局,對於後續程控交換機研發具有重要意義。正是因此,倪光南才主動提及要為員工們申請獎勵。

因為沒有批錢的權限,倪光南找到當時聯想的財務總監胡靖宇。胡靖宇很支持聯想程控交換機的開發,也同樣覺得這些參與研發的員工應該得到獎勵。為此,他與倪光南商量之後,決定獎勵給員工2.8萬元。

由於能批錢的人當時不在公司,倪光南和胡靖宇的批款申請被打了回來。理由是必須要有批準權力的人簽字才能拿到錢,倪光南和胡靖宇的權限不夠。倪光南想要在春節之前將獎勵發放到員工手中,如果等待批示,可能就要到了春節之後。

最終,在倪光南和胡靖宇的堅持下,這筆款項還是在春節前發到了程控部員工的手中。但此後因為這次批款,又出現了不少的風波。2.8萬元獎金到了羅爭手中後,他並沒有獨享,而是將錢又分給了程控部的其他員工,自己隻分得了3500元。

雖然技術研發的難度不小,但成功開局也算邁出了一大步。1994年7月,聯想程控交換機拿到了入網證,可以進行批量銷售。1994年11月,國家領導參觀聯想集團,在倪光南等人的陪同下視察了LEX5000,這讓倪光南對聯想程控交換機項目充滿信心。

在研發成功LEX5000程控交換機之後,聯想程控部打算繼續加大投入,擴大程控交換機項目,為此製訂了一個完整的發展計劃。按照計劃,如果程控部1995年到1997年研發預算的資金到位,那麼1997年就可以獲得將近3億元的銷售額,收獲2000多萬的利潤。

倪光南很認可聯想程控部的計劃,中國通信行業剛剛起步,計算機與通信領域的結合是一個大趨勢。當時國內做程控交換機的企業並不多,大多數企業都是在嚐試,一些初創企業因為資金問題很難大規模投入研發,進展也很慢。

聯想集團可以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不光在研發方麵,有一些專業的技術人才,在資金方麵也是其他企業無法比擬的。如果加大投入,在LEX5000的基礎上按照計劃繼續進行研究,占領中國通信市場並不是什麼難事。

但聯想集團程控交換機的研發卻在LEX5000之後陷入停滯,不是規劃不全麵,也不是技術不到家,而是研發資金遲遲沒到位。在當時,程控交換機這種產品的毛利超過40%,但市場上的買家主要是各地電信局,這就導致產品回款很慢,平均回款周期大約要一年。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想擴大市場,就需要在前期投入更多資金。

聯想集團並不是沒有資金,隻是因為“多種經營”,程控部得不到充足的資金支持。在這方麵倪光南是沒有決定權的,他雖然能夠跟其他領導“理論”,卻改變不了聯想集團董事會的決定,當時的聯想集團已經走上了“貿工技”的道路,“技工貿”的輝煌逐漸逝去。

倪光南並不想放棄,希望幫助程控部擺脫缺乏資金的困境。他與當時分管子公司的胡靖宇商量,想要將程控部改造成為子公司,將其從總公司中分離出來。在變成了子公司之後,程控部就可以自己去爭取貸款,憑借聯想的聲譽和程控部的實力,爭取貸款應該不成問題。

倪光南想要繼續用技術延續聯想的輝煌,但卻沒想到這是他在聯想的最後一次努力了。

第三節 輝煌落幕時

想出辦法之後,倪光南等人迅速展開行動,推出了將程控部改造為子公司的方案。當時聯想已經有不少分公司,有的控股,有的不控股,正因為有先例在,倪光南才認為這種方法行得通。

如果能夠成功將程控部改造成子公司,那程控部申請來的資金就可以為自己所用。在申請資金這方麵,倪光南很有信心。1994年倪光南向國家經貿委提出要研發ASIC芯片,領導部門很快就給倪光南下批了貸款作為啟動資金。

現在進行程控交換機這個項目,直接麵對的就是政府部門,想要獲得有關部門的支持應該不成問題。如果程控部依然作為聯想集團的一個部門,那就是即使得到了政府給予的貸款,最後的資金也不一定會用到程控交換機的研發上。如果是子公司,隻要能爭取來資金,就可以為自己所用。

倪光南很早之前就有一種想法,他想像西方那些高技術公司一樣,讓科技人員擁有股權。在他看來,這恰恰是西方高技術公司能夠持續發展的一個條件。聯想在香港上市時並沒有考慮這個問題,這讓倪光南很失望。他想要通過將程控部改造成子公司的機會讓科技人員擁有股權。

在倪光南的方案中,子公司由聯想控股51%,剩下的資金由員工投資入股,一切按照《公司法》要求進行。1994年12月1日,倪光南等人的方案得到了聯想高層的批準。

在給員工分配股份的時候,程控部的員工有限,骨幹成員稍多一些,一般成員稍少一些。聯想其他部門的負責人也得到了一些股份,其他員工也都爭相向程控部要配額。很快,200萬元左右的個人集資額度就用完了。

到了這個階段,改造子公司的工作進行得順風順水。看到這種情形,倪光南感覺到聯想的程控交換機項目有救了,隻要順利建立起子公司,程控交換機的研發工作就會繼續進行下去。這是倪光南希望的,也是所有程控部員工希望的。

建立子公司的工作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正當程控部要分發集資入股登記表時,這個項目卻被突然叫停。此後,程控部改造子公司的計劃在聯想集團內部陷入一種不死不活的地步——沒有直接被撤下,也無法再向下開展工作,這讓倪光南非常著急。倪光南著急的並不僅僅是改造子公司計劃的延遲,更多的是程控交換機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原本處於領先地位的聯想程控交換機開始被後來者超越。這是倪光南不願意看到的,他希望這一項目能繼續發展下去。

聯想集團在程控交換機方麵最主要的對手就是華為公司。1993年,華為公司在研發程控交換機的過程中也陷入了嚴重的資金困境。當時的任正非雖然預感到中國房地產市場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間,但卻依然在程控交換機上壓上了全部身家。

也是在1993年,華為公司經曆了最為動蕩的一年,但卻成功研發出新一代數字程控交換機C\u0026C08。在C\u0026C08數字程控交換機研發的同時,華為公司的研發人員已經在考慮萬門機的研發方案了。

對於這些,倪光南自然是看在眼裏,但卻隻能急在心裏。他很清楚,如果改造子公司的計劃再繼續拖延下去,即使最終建立了子公司,獲得了資金支持,產品研發的進度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其他企業可能已經研發出第二代、第三代程控交換機產品,聯想公司卻才剛剛起步,這還有什麼意義呢?

倪光南覺得不能再坐等下去,決定去尋求曾茂朝的幫助。這時的曾茂朝還是支持倪光南的,他提出一起寫一個報告給聯想董事會。1995年3月,這份以曾茂朝、倪光南和胡靖宇名義所寫的報告送到了聯想董事會。

但不知什麼原因,這份報告並沒有得到董事會的重視,倪光南最後的努力也化為泡影。據傳,當時聯想程控部得不到資金支持是因為“有虧損”。但從胡靖宇對程控部從1992年8月到1995年4月的財務情況調查來看,程控部的經營狀況是很好的。除了應收賬款問題較大,在全部開發投入都攤入成本的情況下,仍然有103萬的利潤。

最終調查結果顯示,聯想程控部從成立開始,經過短短三年時間,不僅收回了全部開發投入,而且為聯想集團創造了286萬元的純利潤,成為了聯想集團的第二大部。

子虛烏有的“虧損”問題阻斷了聯想程控交換機的發展,倪光南的努力沒有改變當時的現狀。1995年6月30日,倪光南接到了聯想集團的免職決定,至此,倪光南連努力的機會也失去了。在免職大會上,倪光南動情地說自己還在聯想,還想為聯想工作。

被免職後,倪光南依然留在聯想,但卻沒有任何職務。直到1999年,倪光南才徹底離開聯想。

第四節 唯一的總工程師

回想在聯想的歲月,倪光南抱有遺憾,但也很知足。從最初進入企業開始,倪光南的身上就有科學家們共有的一些特質。對技術的執著、對主張的堅持,如果不被框於企業之中,這些特質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一旦進入了企業之中,科學家往往會表現出很多身不由己的地方。倪光南進入聯想之前的“約法三章”就是為了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