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想工作期間,倪光南確實沒接受過多少采訪,也沒有多少應酬,這使得他能夠全身心地進行研究,接連研發出聯想式漢卡和聯想微機等產品。倪光南很適應當時的工作狀態,即使大年三十也會為了趕進度拚命工作。這正是科學家對技術的執著。
憑著這種執著,倪光南為聯想集團創造了輝煌的開局。讓聯想集團從一家小公司逐漸成為了中國計算機行業的領頭羊。但也正是憑借著這種執著,倪光南讓自己的“後聯想時代”過得十分落寞。
在研發聯想微機時期,倪光南在7型聯想式漢卡中首次加入了自主設計的ASIC芯片,並且獲得成功。他想要將這種成功經驗移植到聯想微機的設計之中,為此,香港聯想的孫祖希和張嶽鬆等人開發了VL總線和PCI總線的IDE控製芯片。最終這種芯片賣出了近百萬張,雖然利潤不多,但這卻是倪光南自主研發芯片的一次成功嚐試。
除了進行芯片領域的研發,倪光南還想要進行其他方麵的嚐試。
在1992年聯想集團年會上,倪光南提出要創立程控交換機和中文激光打印機等項目,當時柳傳誌還沒有反對這些項目的立項。
在中文激光打印機的立項報告中,倪光南提到:“這一中文激光印刷機內部含有高性能控製器,以及固化的壓縮中文字模,並具有專用的ASIC芯片,以便實時產生高質量的多種漢字字形,其印刷速度可與一般英文激光印刷機相比。”
對於程控交換機和中文激光打印機這兩個項目,倪光南將其交給了團隊中的年輕人。
聯想激光打印機項目中的ASIC芯片LXCG9000由北京聯想研發部的孫祖希、徐非和劉洪共同開發。這是一個漢字型發生器,一秒鍾可以生成數百個漢字,能夠大大提高漢字打印的速度。
當時的HP激光打印機打印一頁漢字需要2至3分鍾,加上了裝有LXCG9000芯片的聯想激光打印卡之後,HP激光打印機能夠在1分鍾內打印4頁內容。隨後,倪光南團隊開始自己設計激光打印機的控製器,然後應用國外的機芯,從而開發出了聯想自主品牌的激光打印機。
當時聯想推出的一係列激光打印機,因為采用了自己開發的ASIC芯片和嵌入式係統,所以性價比很高。這為聯想集團帶來了極高的利潤收入,隨後在與國外大公司的競爭中,聯想激光打印機逐漸成為國內激光打印機的第一品牌。
程控交換機的項目也是由倪光南團隊的年輕人來完成的。當時聯想集團組建了程控交換機部,倪光南將這個項目交給自己的博士生羅爭來負責。倪光南要求他多利用聯想在PC技術方麵的優勢來縮短開發周期,搶占市場。
按照導師的要求,羅爭在設計LEX5000時很好地融入了PC技術。在設計程控交換機的呼叫處理器時,他采用了嵌入式286CPU,同時引入了PC的總線,而在軟件方麵,則采用C++進行編程。這樣,PC上的各種外圍設備和開發工具就都可以直接應用,在縮短產品開發周期的同時,還提高了產品的性價比。
當倪光南團隊在研發程控交換機時,在中國的南部,還有一家企業在繼續程控交換機和芯片的研發,這家企業就是華為公司。
1993年初,華為公司的銷售業績剛剛突破1億元大關,而聯想公司在1992年的市場業績則超過了17億。與聯想公司投入幾十萬經費進行程控交換機開發不同,華為公司在JK1000交換機慘遭失敗之時,將全部資金投入到了C\u0026C08數字程控交換機的研發之中。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魄力,在當時也隻有任正非能夠擁有。
由於將全部資金投入到項目研發中,華為公司很快陷入資金困境。許多員工都認為華為將會被這一項目拖死,但任正非卻像一個科學家一樣堅持做下去。隨後,華為公司在十分艱苦的情況下完成了C\u0026C08數字程控交換機的研發。
倪光南始終關注著程控交換機市場的變化,華為公司的新一代數字程控交換機不斷在市場中攻城略地。麵對華為公司對程控交換機的改良換代,倪光南內心十分焦急。但此時的倪光南已經沒有辦法再像以前一樣在聯想集團放開手腳去研究了。很快,聯想的程控交換機就被華為甩在身後。
為了繼續進行自主芯片技術的研究,倪光南在1993年提出要籌建產學研結合的集成電路聯合設計中心。隨後在1994年,聯想集團等三方簽署合作意向書,決定在上海建立聯合專用芯片設計中心,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進行各種芯片的研發。
倪光南想要等待研發設計中心建成之後繼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但最終他等來的卻是一紙解聘書。當然,在此之前,倪光南已經對此有所準備。
1995年6月30日,聯想集團六層會議室,聯想董事會宣布解除倪光南總工程師和董事職務。倪光南沒有很沮喪,他說:“在任何一個崗位上都不會忘記這樣一個大目標(科教興國),而內心感到全心全意為這樣一個大目標工作,永遠是最幸福的人。”
在倪光南離開聯想之後,聯想集團再也沒有設立過總工程師一職。倪光南也成為了聯想集團唯一的一位總工程師。
第五節 中國IT行業的“九月風暴”
倪光南對權力不感興趣,也無心在聯想集團中呼風喚雨,他所關注和追求的隻是技術和產品問題。倪光南不介意自己在聯想集團的地位,但卻在乎技術在聯想集團中的受重視程度。
在自己被解聘的第二天,倪光南發表了一篇論文,斷言中國的軟件業將會落後10年。但很快,倪光南又改變了自己的態度,給聯想集團董事會寫了一封懇求信,在信中要求聯想集團不要“解聘”自己的工作成果。在懇求信中,倪光南寫道:
我接到了你們的解聘通知,請給我申訴的機會並請不要“解聘”我的工作成果。
我在擔任公司總工的十年半時間裏共做了兩件大事。
一、繼承在中科院計算所的十年技術積累,主持開發了聯想式漢卡,於1988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它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促使公司在1989年底從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
二、運用在中科院計算所研製8位微機的經驗,主持開發了聯想係列微機,公司從1989年起在國際市場上推出微機主板和擴展卡,1990年起在國內推出聯想係列微機,在1992和1993年分別推出中國第一台486和586,於199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5年6月我被解聘後,在同誌們的努力下,聯想微機發展到了更高階段。我在任職期間,組織同誌們開發出了幾十項拳頭產品和國家級新產品,希望我的這些工作成果不要受到牽連。
雖然已經離開聯想,但倪光南與聯想之間的聯係是無法阻斷的。倪光南為聯想留下了無法計數的寶貴財富,他離開時希望聯想集團能夠繼續保留這些財富。
1999年9月,中國的IT行業並不平靜。除了倪光南離開聯想外,王選、張玉峰也相繼離開自己曾經工作的企業。這些人的離職在中國IT業中掀起了一場風暴,這是中國IT產業曆史遺留問題的一次爆發。
這並不隻是簡單的人事變動,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企業家和科學家之間有關管理權限的劃分問題。企業家與科學家的分手,並不存在誰對誰錯的問題,這是知識與資本之間的對抗,是一種選擇。
在創業初期,企業必須要靠技術發展才能占領市場,而當企業規模擴大之後,就需要依靠管理來繼續促進企業的發展。這時候企業家與科學家之間的矛盾就會顯現出來,正如在聯想集團,聯想一些高層領導堅持要走“貿工技”路線,而倪光南則要堅持“技工貿”路線。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聯想集團必須要做出選擇。
聯想集團最終選擇了“貿工技”路線,倪光南的黯然離開讓聯想失去了技術創新的主力。在倪光南看來,自己的那些研究成果隻能代表聯想曾經的輝煌,卻不能給聯想集團帶來美好未來。但這時已經沒有人再來聽他的話了,倪光南算是徹底告別了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