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方舟時代追夢“中國芯”(1 / 3)

第一節 “18號文”與《扶植高新技術企業的提案》

1999年,在有關專家的提議下,國家經貿委政策司和信息產業部組成聯合小組,起草了相關芯片企業優惠政策條款。這些條款在2000年6月形成了《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這就是最初的“18號文”。

此後,在2001年,“51號文件”《關於進一步完善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有關問題的複函》下發,作為對“18號文”的補充。根據“51號文件”,財政部和稅務總局製定了實施細則,對一些芯片企業實行稅負達到3%的增值稅實行“即征即退”,同時還將優惠範圍擴大到集成電路產業上遊的設計企業和下遊的製造商。

“18號文”以及後續文件的出台,為中國軟件芯片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促進了中國軟件行業的發展。這些政策之所以能夠順利出台,與倪光南等科學家是分不開的。

1994年,倪光南在聯想集團過得並不舒服,但他依然時時關注新技術政策的發展。

在當年的政協會議上,倪光南提出了關於“扶植高新技術企業的提案”,並提供了相關內容的附件。在這篇提案中,倪光南詳細論述了為什麼要對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降低增值稅率的理由,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在政協會議結束之後,幾個部委一同召開了一個座談會,仔細聽取了專家的意見。此後在廣泛征集意見的基礎上,“18號文”於2000年正式出台。

在倪光南的“扶植高新技術企業的提案”中,倪光南等專家認為,在稅製改革之後,國有大中型企業所得稅會從55%下降到33%,由於取消征收“兩金”,所以多數企業在稅負方麵並沒有明顯變化。

但對於當時正享受“四項優惠”減免政策的一些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如果取消優惠政策而去實行17%的增值稅製度,就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稅負負擔。這對於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與此同時,倪光南還指出,實行增值稅製度對於增值高和增值低的行業稅負是不一樣的。在這裏,倪光南列舉了軟件產業中的微軟公司和半導體產業中的英特爾公司作為例子。

微軟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也是當時計算機領域獲利最多的企業。1992年,微軟公司的年度總營業額為27.5億美元,總盈利則為7億美元。如果按照17%的增值稅來交稅,微軟公司需要交納的稅額就達到了4.86億美元。這樣一來,微軟公司的利潤空間就會被極大壓縮,這樣也就難以繼續投入大量資金去擴大規模,尋求更大的發展了。如果中國軟件產業按照現行的17%的增值稅征收,會對企業造成很大的負擔。

英特爾公司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半導體公司,同時也是半導體行業中盈利最豐厚的公司。1992年,它的年度總營業額是57億美元,總盈利超過了10億美元。如果按照17%的增值稅交稅,英特爾公司就需要交納近9.7億美元。與微軟公司一樣,英特爾也會由於盈利空間被壓縮而難以繼續加大投入、擴大企業規模。換作中國的半導體企業,結果更是難以想象。

在提案最後,倪光南還提到了聯想集團的情況。對於聯想集團自己開發、生產和銷售的產品中包含的軟件、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以及其他增值額很大的產品,如果實行增值稅製度,免除“四項優惠”,那聯想集團自製產品的稅負可能會增加將近1000萬元。

但聯想集團如果作為外國公司代理而銷售的產品,所需要交納的稅負則基本不會改變。這樣勢必會導致聯想放棄研發而更多地去進行代理銷售,這種改變不僅對於聯想集團來說影響深遠,對於中國高新技術企業來說更是後患無窮。

對於這種情況,倪光南將代理銷售和自主研發進行了對比,他發現如果代理國外計算機,從進口後的分銷價到最終零售價,其中的增值額約為15%,所以每台進口計算機需要交納的增值稅就是計算機售價的2.55%。

相反,如果自主開發、生產、銷售計算機,從采購元器件到最終零售價,其中的增值額大約為30%。所以每台國產計算機需要交納的增值稅就是計算機售價的5.1%。這樣看來,每台國產計算機都要比進口計算機多交一倍的增值稅。

除了對比增值稅額,倪光南還將代理銷售和自主研發的投入進行了對比,最終得出自主研發計算機需要的投入要比做代理銷售的投入大得多。

一方麵自主研發計算機需要很大的投入,另一方麵每一台自主研發的計算機還要比進口計算機多交一倍增值稅。如果出現了這種情況,還有哪一個企業願意去進行自主研發呢?在倪光南看來,這樣會讓中國的民族計算機工業處於一個不平等的競爭地位。

正是這種有理有據的細致分析讓相關部門的領導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很快將倪光南提案中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提出了解決方案。在“18號文”發表之後的10年時間中,中國軟件產業銷售總額共增長了16倍。在這10年中,中國的軟件產業不僅減輕了稅負負擔,同時還獲得了與國外跨國公司公平競爭的行業環境。

2011年2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幹政策》。在這一政策中,國家對於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力度更大,同時還新增了“對符合條件的軟件企業和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從事軟件開發與測試,信息係統集成、谘詢和運營維護,集成電路設計等業務,免征營業稅”的條款。

在倪光南看來,這一政策實際上就是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措施,也是業界流傳已久的“新18號文”的主要內容。倪光南認為“18號文”的效果非常好,它不僅為中國軟件企業提供了很多優惠政策,更讓中國軟件業實現了質的飛躍,而這也正是當初倪光南提案的初衷。

第二節 重啟“中國芯”

隨著“18號文”的出台,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又迎來了一陣春風(上一次春風是國家體製改革)。倪光南自然對此最為在意,雖然已經離開了聯想,他依然想要繼續自己的科研工作。在所有技術產品研發中,倪光南最在乎也最想要進行的就是對計算機芯片的開發。

芯片一般是指集成電路的載體,同時也是集成電路經過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之後的結果。更多時候,芯片往往是一個可以立即使用的獨立整體。

芯片和集成電路經常會被混合在一起使用,一般情況下,集成電路設計和芯片設計其實說的是一個意思。但實際上,這兩個詞彙雖然有聯係,卻也有著明顯的區別。

集成電路的實體往往要以芯片的形式存在,狹義的集成電路隻是強調電路本身,廣義的集成電路可以包含芯片的含義。當我們要拿這個集成電路來應用時,它就必須是一個獨立的實物,或者是將它嵌入更大的集成電路之中,依托芯片來發揮作用。

從廣義上來說,隻要是使用微細加工方法製造出來的半導體片子,就可以叫作芯片,這裏麵並不一定要有電路。芯片組則是一係列相互關聯的芯片組合,彼此之間相互依賴、依靠組合在一起發揮更大的作用。

倪光南想要研究的就是廣義上的芯片。1983年,倪光南放棄在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優厚待遇,選擇回到中國時,心裏所想的就是創造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芯片和操作係統。

當時中國正麵臨著發展第四代計算機缺乏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芯片支持的困境,倪光南選擇在這個時間回國,正是想要在芯片研發方麵有所作為。

回國後不久,倪光南便加入了聯想集團,成功研發出聯想式漢卡和聯想微機。在這個過程中,倪光南也進行過芯片方麵的研究。

中國在第三代計算機集成電路研發上還能夠跟得上其他國家的腳步,但在第四代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發上卻開始落後。因為沒有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所以超大規模計算機也沒法做下去。

20世紀80年代,中國雖然有漢字激光照排和聯想式漢卡等技術成果,但大多隻是計算機的一個擴展功能,並不是計算機主體。在倪光南看來,中國如果想要大力發展計算機產業,就一定要去做芯片。

想要做芯片,最基本的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充足的資金投入。但對於企業來說,很少有哪個企業能投入那麼多資金去進行芯片研發。

當時在聯想,集成電路因為設計投入不大,所以可以做,但芯片的設計需要EDA軟件和一些測試設備,這些設備都很昂貴。倪光南找到一些關係比較好的客戶,借用別人的設計實驗室和工具進行研發設計,這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為了節省研發費用,有大半年的時間,計算所的研究員都在新加坡CHARTER公司的設計實驗室做芯片研究。漢卡的芯片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製作出來的,這個過程隻花費了很少一部分資金。

在離開聯想之前,倪光南和團隊成員一共研發了5個專用集成電路ASIC,主要應用在漢卡、漢卡打印機和聯想微機上,都取得了成功。

1993年,倪光南提出籌建集成電路聯合設計中心,1994年與複旦大學和長江計算機公司達成合資建立芯片設計中心的意向,準備大力發展集成電路芯片,但這一舉措因為沒有得到聯想集團的支持而付諸東流。隨著倪光南在1995年被解除職務,聯想ASIC芯片等項目紛紛被廢止。

外界認為不理解倪光南為什麼固執地堅持中國非要自己做芯片,為什麼經曆過失敗和非議之後,還要繼續堅持。對此,倪光南說:“我沒去考慮這些事情,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一定條件下盡可能去爭取,你如果仔細想一下,往往1.0不太好用,沒人做就不去做了嗎?那也得做。”

即使離開了聯想集團,倪光南依然沒有放棄對研發國產芯片的研究。離開聯想後,雖然有很多公司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但倪光南卻並沒有輕易接受對方的邀請。一方麵是倪光南對加入企業心存顧慮,另一方麵則是還沒有找到令自己滿意的芯片研發企業。他需要找到一個可靠的人,一個專心從事芯片研究的人,他在等。

一天,一個名叫李德磊的男人找到倪光南,雖然算不上熟悉,但此前二人見過幾次麵。李德磊也在邀請倪光南加盟自己的企業,但與其他企業不同的是,他帶來了一支讓倪光南眼前一亮的芯片研發技術團隊。這讓倪光南對“中國芯”的熱情一下子又燃燒起來。

第三節 方舟的“局”

談到與李德磊的故事,倪光南說:“你碰到的這些,不是你想要或者你願意的,就像刮風下雨,你碰到,躲不開。李德磊不做高科技,炒房產,這是最初無法預料的。”

倪光南與李德磊之間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倪光南當時應邀前往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在研究院工作期間,倪光南認識了與研究院有合作關係的阿爾伯特大學的戴維斯教授。1983年,戴維斯教授邀請倪光南到阿爾伯特大學訪問,倪光南第一次見到了正在那裏讀研究生的李德磊。

但是在這次相遇之後,二人基本沒再怎麼聯係過,倪光南並沒有過於關注李德磊這個人。李德磊在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前往加拿大擔任約克大學終身教授。1995年,李德磊前往摩托羅拉公司工作,經常回到中國,二人之間的聯係也就多了起來,不過那時倪光南與李德磊之間還隻是簡單交往,並沒有業務上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