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都沒錯,隻是選擇的目標方向不同。這像極了當年在聯想集團中出現的場景,倪光南與聯想高層在發展路線上的分歧最終導致了倪光南的離開。這一次雖然過程略有不同,但結果都一樣。
不同於倪光南與柳傳誌之間的關係,在倪光南與李德磊之間,並沒有共同信仰,也沒有共同利益。李德磊的目標是利益最大化,倪光南的目標則是讓方舟科技的人才和技術水平更上一層樓,成為中國進行自主研發的支柱力量。
所以兩個人合作的基礎就是倪光南的目標能夠滿足李德磊的目標,如果倪光南的目標沒有辦法繼續滿足李德磊的目標,二人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礎。合作的決定權在雙方,但選擇權卻在李德磊手中。
無奈的倪光南隻得退出方舟科技。倪光南離開之後,方舟科技麵對市場的銷售活動基本告停,李德磊完全將寶壓在了政府采購上。在“方舟1號”成功之後,國家對“方舟2號”芯片研發的信心大增,進一步加大了對方舟科技芯片研發的支持,包括中國科技史上著名的“863項目”以及信息產業部最大的科研基金項目,都向方舟科技公司投入了大量資金。
這時的方舟科技依然如日中天,但在高高升起的過程中,方舟科技完全忽視了市場的反應。即使是政府采購產品,想要推出新產品,也應該廣泛收集舊款產品的用戶反饋,然後加以改進,但方舟科技似乎隻顧著往前衝,卻忽視了這一點。
倪光南雖然離開了方舟科技,卻依然關注著國產芯片的發展。對於方舟科技的發展他並沒有辦法控製,但對於方舟芯片的發展,倪光南還是保有一定的信心。畢竟當時的方舟芯片依然是李德磊獲利的唯一手段,所以倪光南對方舟芯片的發展有著不小的期待。但事後證明,這種期待到頭來也是一場空。
第六節 方舟夢碎
中芯微公司更名,胡銘增被迫離開方舟科技,李德磊成為方舟科技法定代表人。同一時間,方舟芯片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政府采購開始逐漸放棄NC計算機,這讓方舟科技陷入無生意可做的境地。
之所以沒有生意可做,原因在前麵已經提到過。倪光南依靠個人信譽拉來的客戶被方舟科技拒之門外,這讓倪光南寒心,他隻得離開。大多數市場上的客戶都是看在倪光南的麵子上才選擇與方舟科技合作,現在倪光南離開了,再合作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更何況,在方舟科技負責人眼中,這些市場上的客戶並不重要。
李德磊沒有預料到市場形勢的變化,方舟芯片雖然有政府支持,但在市場上的表現並不好。倪光南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所以想要通過市場反饋來繼續進行調整,但隨著他的離開,這項工作也被擱置了。
一方麵,采用了方舟芯片的NC計算機主要基於Linux工作環境,在連接互聯網之後,同樣需要服務器端的支持。但在服務器端,Wintel(微軟和英特爾)聯盟是主導者。在Wintel聯盟的主導下,NC內嵌的Linux工具軟件無法使用。因此,NC計算機在互聯網環境下會受到很大限製。許多推廣NC計算機的學校都因為NC計算機無法使用而要求政府采購PC。
對於這一問題,倪光南曾想過解決的辦法,但想要真正落實下來,卻需要漫長的時間準備。因此,在當時的條件下,方舟科技並沒有能力一口氣解決這個問題。
另一方麵,雖然有政府領導支持,NC計算機在政府市場的推廣也不那麼順利。當時,北京公安局為了證實NC計算機無法使用,專門請了一批清華專家進行鑒定,而其他地區的一些政府采購負責人也無法理解政府采購為什麼非要用不好使的設備。
所以從推廣層麵上來看,即使有政府支持,方舟芯片和NC機的處境並不樂觀。隨著NC計算機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政府采購逐漸拋棄了方舟科技。政府一放手,許多與方舟科技合作的公司也紛紛停止和方舟的合作。就這樣,到了2004年,方舟科技已經走到了崩潰邊緣。
這些都被倪光南看在眼裏,雖然方舟芯片的問題很大,卻並非一無是處。所以在技術方麵,倪光南認為方舟芯片還有繼續改進和完善的空間。更何況,政府采購雖然逐漸淡出,可國家依然為方舟科技批下了不少資金,依靠這些資金進行研發,也能夠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讓倪光南想不到的是,2005年2月,在方舟科技的員工大會上,李德磊向員工表達出要做小靈通的想法,同時還強調小靈通的芯片每年都能賣出上千萬片,幾年下來的純利潤就有上億美金。
大多數人不理解李德磊的做法,認為當時的方舟科技並沒有足夠的科研實力去拿到小靈通的芯片外包業務。而且,當時做小靈通最為出名的UT斯達康都已經難以為繼了,很難想象方舟科技可以在小靈通市場有所作為。
倪光南也不認可李德磊的這一決定。他認為方舟科技既然拿著國家的錢,在國家的支持下開展科研工作,就應該為國家科技發展貢獻力量,而不應該拿著國家的錢過分追求自己的經濟利益。
在放棄“方舟3號”的研發工作時,李德磊提到,並不是方舟科技放棄了研發工作。用他的話說,當時方舟科技與科技部簽訂的合同要求是兩款CPU的研發和流片,但在研發過程中,他們發現有一款CPU已經被市場淘汰。通過研發另一款CPU可以完全替代這一款產品,因此才放棄了對前一款的研發。
當然,也有傳言說“方舟3號”是因為不符合科技部的合同要求而放棄研發的。不管是什麼原因,李德磊都已下定決心放棄對方舟芯片的繼續研發。這不僅讓方舟科技芯片研發團隊心寒,更讓倪光南憤怒不已。
倪光南認為,如果芯片項目做不出來可以理解,但濫用國家科研基金就不能容忍了。倪光南的憤怒是理所應當的,一家業務乏力的公司,竟然能夠有資金去建造大廈,這不得不讓人懷疑。
在方舟事件後,倪光南對自己進行了深刻反思。作為資深科學家,他能夠看得清技術上的問題,但看不清人的問題。技術很複雜,但還都能夠解決,人也很複雜,卻沒辦法解決。
倪光南為自己看錯人感到自責。為此,在2006年,倪光南為當年請求國家支持方舟進行芯片研發向科技部“負荊請罪”。
倪光南在方舟科技的芯片夢破碎了,之後再也沒有加入任何公司,卻一直在為推廣國產操作係統、芯片、軟件而奔走。
據說,倪光南無奈離開方舟科技時,一些人抱著幸災樂禍的態度看倪光南的笑話。他們也許認為,倪光南又一次輸了。殊不知,十幾年後,曆史終於證明倪光南是正確的。
第七節 “芯片無市場論”
對於方舟芯片的了解,李德磊可能完全不如倪光南。在最初進行研發時,倪光南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為此,倪光南打算設計一個新的IT產業框架,借此來繞開Wintel聯盟(微軟和Intel聯盟)。
當時,倪光南打算使用方舟CPU,搭配Linux操作係統,通過“雲+端”的解決方案來替代Wintel架構。這一工作聽起來激動人心,但操作起來卻舉步維艱,其中的困難根本不是一家公司能夠克服的。
對於方舟團隊來說,最難的並不是方舟CPU的研發,而是如何繞開國外公司的專利保護。當時的方舟團隊做X86體係的技術難度並不高,但如果走這條道路,那後麵將會碰到很多英特爾公司的專利技術。所以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高性能的CPU可以做出來,但也可能因此被英特爾公司告到傾家蕩產。
所以,倪光南選擇的技術路線是走RSIC結構(即“精簡指令集計算機”,其指令格式和長度通常是固定的,且指令和尋址方式少而簡單,大多數指令在一個周期內就能夠執行完畢),做成嵌入式芯片,這樣就能夠繞過X86體係。
除了核心元器件在研發上的困難,造硬件和公板也很困難。
當時對於方舟團隊來說,造出了自主研發的CPU隻是一小步。剩下的工作正常來說應該交給第三方工作室來製作公板、產品創意和產品原型。但在當時,中國大多數電子企業都沒有能力圍繞一塊CPU去開發產品原型,大多是由英特爾或相關設計公司做好公板,再在他人的公板基礎上開發。
這樣一來,方舟團隊在做完CPU之後,還需要建立硬件團隊,圍繞自己的CPU去做產品原型。解決了這兩個困難之後,自主研發的CPU和產品原型都已完成,可以向市場推廣了。
但在使用過程中,第三個問題卻是方舟團隊怎樣也無法解決的。
做出了CPU,做出了產品原型,完成了產品,但卻沒有配套軟件可以使用。前麵的工作能夠由一家公司完成,配套軟件的工作卻真不是一家企業能夠解決的。當時,倪光南選擇Linux操作係統就是為了繞開Wintel聯盟,但繞開了Wintel聯盟,就需要再去在Linux係統上研發相應的應用軟件。
倪光南很清楚,想要完成這個工作需要經曆較長一段時間,僅僅依靠方舟科技一家公司並不能夠完成。但從整個中國信息技術行業來看,總要有人從第一步做起,做好了第一步,才會有人繼續在前人的基礎上探索下去。
倪光南的預測很準確,方舟科技在芯片研發方麵雖然沒有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卻為後來者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曾在方舟科技工作的劉強在離開方舟科技後,創建了北京君正,研發出的君正芯片就是最好的實例。
倪光南對於國產芯片技術發展的預測很準確,但對李德磊的預測卻並不準確。李德磊的改變讓倪光南感到很吃驚。不過也可以理解,商人無利不起早,逐利是企業存在的根本,要怪就怪倪光南太單純了。
在方舟科技陷入困境之後,李德磊認為自己最初並沒有看清市場,以為國產NC有市場。同時,李德磊在放棄對“方舟3號”芯片研發的同時,還到處宣揚這種“芯片無市場論”,並且認為“方舟3號”質量不行。
倪光南不明白,為什麼李德磊會認為“方舟3號”質量不行,方舟芯片為李德磊帶來了如此多的榮譽,為什麼在最後會被當作垃圾。技術上的問題,多加思考後能夠想清楚,但對於這方麵的事情,倪光南怎麼想也想不通。
到這時倪光南才發現,方舟科技已經偏離了芯片研發的路線,再也造不出中國自己的芯片了。很多人認為在方舟事件中,倪光南隻是一顆棋子,利用完之後便被拋棄。倪光南並沒有過分追究這件事,他在乎的是國產芯片研發的問題。
在方舟期間,倪光南是在為國產芯片研發工作,並不是為某個個人或團體工作。即使離開了方舟科技,倪光南依然在為國產芯片發聲,這已經成為他一生的工作。所以,至於方舟的經曆是否愉快,倪光南並不在意,更多的隻是努力嚐試後心有不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