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對internet時代的潮流預測
進入新千年,倪光南似乎真的跨越了千年時間。如果說到他在聯想期間的經曆,換作別人可能真要度過千年才能達到。當然對於倪光南來說,聯想已經成為過去,輝煌也隨之化為塵埃。他要掃開這些“塵埃”,繼續前行。
與之前不同,這一時期的倪光南放棄了“閉門造車”式的研究,轉而開始四處奔走宣傳新時代的信息產業潮流。他想要讓更多人知道當前的現實以及未來的趨勢。
2000年互聯網迅速普及,在互聯網的衝擊下,PC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內涵。有人認為世界已經進入了“後PC時代”。但在倪光南看來,當時互聯網的發展,總體趨勢應該是向著“互聯網時代”發展。
倪光南認為“後PC時代”的內涵要遠小於“互聯網時代”,“後PC時代”應該算是一個過渡期,他認為“互聯網時代”下的PC概念可以有兩種理解。
一種看法是將PC理解為Wintel結構的計算機,當時的PC已經不僅僅是個人計算機了。最初的PC隻有一個4.88MHz、16位的8088CPU,隻能夠進行一些簡單的文字處理工作,因此被稱作個人計算機也很貼切。
但到了2000年,AMD和Intel推出的1GHz的CPU能夠達到每秒10億次的處理能力。裝配這種CPU的PC已經完全可以作為一個企業服務器來用了,但這些計算機卻依然被稱為PC。
倪光南認為PC這個概念並不在於它是否被用作個人計算機來使用,而是在於它是否是Wintel結構。這也是PC的一個主要特征。
另一種看法則是將PC理解為桌麵計算機和筆記本計算機等傳統的計算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PC的主要特征是在2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傳統計算機所具有的體係結構、外形、功能和使用方法等。
倪光南指出,無論將PC看作哪一種含義,在互聯網時代,它們都會繼續存在和發展下去。雖然會受到互聯網的巨大衝擊,但在互聯網時代,PC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也擁有極大的市場。
對於在互聯網時代企業應該如何運用和看待PC,倪光南認為,在IT領域的各種產品、技術和服務中,PC在互聯網上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互聯網上提供的內容和服務都依賴於PC的強大處理能力。
因此,PC企業如果仍然把自己定位為“PC企業”,就會十分危險。即使是Intel和Microsoft也早就不將自己當作是“PC企業”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自己的前途與互聯網聯係在一起,這已經成為當時的一個主要趨勢。
對於互聯網對PC造成的衝擊,倪光南認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
第一個方麵是PC的Wintel結構受到了挑戰,開源碼Linux的出現對Windows構成了極大威脅。
1988年,Windows NT的份額是38%,Linux占16%,NetWare占23%,Unix占19%,其他的則占4%。但在1999年,雖然Windows NT的份額沒有變,但Linux的份額變成了25%。Linux份額的增長遠超過其他任何一種操作係統。
同樣,在客戶端方麵,1999年的Linux也增長到了4%,這種發展速度是很快的。倪光南認為,之所以Linux還無法動搖Windows的地位,主要是因為在Windows平台上積累了大量的應用軟件,這種差距並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夠彌補的。
Internet時代的到來為Linux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同時也預示著Linux在服務器領域可以有一番作為。
第二個方麵的衝擊是對PC作為個人計算工具和主要聯網手段地位的挑戰。倪光南認為信息家電和手機將會在互聯網時代成為人們聯網的主要手段,因此,中國IT產業必須要重視信息家電的發展。
對於互聯網時代,中國PC產業需要找到合適的出路。倪光南認為,調整信息產業結構、掌握核心技術是中國PC產業的必經之路。隻有這樣才能確保信息安全,也才能從根本上提高PC產業的競爭力。
對於信息家電產業的發展,早在2000年倪光南就有預言。他認為無論是傳統的家電企業還是PC企業,都應該看到信息家電的前途,更何況中國信息家電市場很廣闊,市場前景非常可觀。
倪光南當時所說的信息家電,也就是現在我們經常提到的智能家居。1999年,中國信息家電中僅手機這一項的銷售量就達到了PC銷售量的3倍。當時中國的網民數量隻有900萬,大多還是通過PC聯網,但現在近8億互聯網網民中,使用手機聯網的網民占比達到了98.3%。
在倪光南看來,這正是Internet所帶來的機遇。由於Wintel的壟斷,中國的PC產業附加值會越來越低,因此,信息家電產業可以作為中國IT企業的一個努力方向。但在這個過程中,自主研發是一個關鍵環節。
信息家電中的主要芯片是嵌入式CPU,其與PC所用的Intel結構的CPU有很大差別。在製造PC用的高性能CPU方麵,中國的技術實力還略有不足,但信息家電中的嵌入式CPU卻是完全可以做出來的。
從現在智能家居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倪光南當時的預測十分準確。
第二節 打破Wintel的壟斷
提到Wintel,不了解計算機行業發展曆史的人可能會一頭霧水,了解計算機行業的人則會對其咬牙切齒。這種“咬牙切齒”並不是憎惡怨恨,而是欲取之而不得的不甘。倪光南就是Wintel的“忠實反對者”。
倪光南曾多次提到中國計算機產業要打破Wintel的壟斷,采用Wintel體係必然會在操作係統和芯片這兩項核心技術上受製於人。這樣既沒有辦法保障網絡的安全,也沒有辦法保障產業的發展。
Wintel指的是Windows-Intel架構,是Microsoft Windows操作係統與Intel CPU所組成的個人計算機,同時也指代微軟和英特爾之間的商業聯盟,這一聯盟壟斷計算機桌麵端長達20多年時間。依靠英特爾公司的摩爾定律以及微軟Windows係統的更新換代,雙方從下遊生產商手中賺取了大量利潤。
Wintel在PC領域的影響之大,是其他技術所無法比擬的。在硬件技術發展還不完備時,微軟的操作係統和英特爾的CPU就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技術體係。這種體係在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被打破,這也影響了中國計算機產業的發展。
在倪光南看來,Wintel對信息領域的影響很大,它既是一種技術體係,又是一種競爭格局。作為技術體係,它已經成為了PC的工業標準,而作為競爭格局,它又意味著微軟和英特爾對PC行業的壟斷。
倪光南所說的這種壟斷並不同於一般意義上的壟斷。他認為最初波音公司和空中客車公司各占有一半的民航機市場,這樣可以說它們壟斷了民航機這種產品,但微軟和英特爾隻是壟斷了PC行業的某個層麵,並沒有壟斷PC這個最終產品。操作係統和CPU都隻是PC這種最終產品中的一部分而已,所以除了這兩部分,其他人還可以從事其他的工作。
但在計算機領域工作的人都知道,PC中技術含量最大、附加值最高的部分就是操作係統和CPU。可以說,誰掌握了這兩部分的關鍵技術,誰就掌握了PC的命脈。
與大多數計算機廠商一樣,作為技術從業者,倪光南對於Wintel的感情也是複雜的。一方麵Wintel確實是當前的頂尖技術水準,即使微軟和英特爾形成了一定意義上的壟斷,依靠的也是實打實的技術實力。這是一種智力上的勝利,同樣作為技術研發者,倪光南對此是認可的。
但從另一方麵來講,很多計算機廠商辛辛苦苦製作出來的PC,銷售到用戶手中,再提供支持服務,最後一算,從每台PC上得到的利潤還不如微軟公司從每個操作係統上收取的版權費多。這樣想來,確實讓人心裏不是滋味。
倪光南很清楚,技術不如別人,收益自然也就不如人家,這一點接受不了也得接受。他很認可微軟公司在為自己辯護時說過的“軟件業是一個‘贏家取得一切’的行業”。這是因為軟件具有很強的繼承性,一般產品的更新換代往往會采取實體更換,也就是用新的替代舊的,有了新的,就可以拋棄舊的。
但軟件不同,軟件主要以版本升級作為更新換代的主要手段。新版本在很大程度上必須要繼承舊版本,並且在舊版本上還要有所發展。軟件中的操作係統是其他應用軟件運行的平台,一旦在其上麵開發了大量應用軟件之後,用戶就很難再去更換平台,這就使得軟件的繼承性變得很強。
倪光南指出,相比於普通產品,軟件具有超常規的規模效益。普通產品的規模效益大多來源於批量增大後采購成本的降低,與此同時,固定費用攤銷後在單個產品上分攤的比例也會有所降低。
但是,軟件的生產成本基本為零,它的成本主要是固定費用的攤銷。這樣一來,隨著銷售量的增加,整體成本就會相應降低。當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就可以取得超額利潤。也就是說,一個成功的軟件利用它的繼承性和規模效益更容易獲得壟斷地位。
隨著傳統PC業務下滑以及平板電腦和手機的出現,Wintel聯盟承受著極大的壓力。在倪光南看來,Wintel和其他事物一樣,都有一定的壽命,到達頂峰之後,就會出現下滑。倪光南提出了Wintel聯盟所麵臨的6個方麵的挑戰,分別是內部裂痕、司法幹預、競爭計劃、新興技術、對手聯盟和另辟蹊徑。
隨著平板電腦和移動設備的興起,微軟宣布新的Windows操作係統將支持ARM處理器。ARM處理器正是英特爾的競爭對手,這便讓Wintel聯盟產生了裂痕,而高通和安卓的聯盟正在崛起,這些都已嚴重威脅到了Wintel聯盟的安全。
在倪光南眼中,另辟蹊徑應該是中國計算機產業應該探索的道路。方舟期間的NC機就是一次不錯的嚐試,雖然結果並不理想,但倪光南認為這條路還是走得通的。如果中國企業不抓緊進行自主研發,那Linux的主要市場依然會被其他強勢廠商占據。到時候,中國計算機產業就又要在新的“聯盟”“體係”中被動地跟著別人走了。為此,倪光南認為越早進行自主研發,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到時候,即使不打破Wintel的壟斷,也能夠繞開它,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第三節 發展自主操作係統的必要性
早在20世紀90年代,倪光南便強調中國要發展自主操作係統。在倪光南看來,發展自主操作係統是為了維護中國軟件產業以及整個信息產業的利益。如果不擺脫對國外操作係統的依賴,中國的軟件廠商就會陷入無休止的價格戰之中。
在1992年,一份DOS操作係統的版權費是10美元,隻占整機的0.5%左右。但到了1998年,一份Windows操作係統的版權費用就占到了整機價格的3%。如果是小公司購買Windows操作係統的版權,其費用比率更是高達10%。
同樣是在1992年到1998年,硬件的性能提高了10倍之多,而價格卻下降了將近一半,然而操作係統的性能並沒有大幅提升,版權費用卻上漲了許多倍。這樣一來,PC的價格出現了下降,但操作係統的費用卻並沒有減少,這就使得PC生產的利潤分配嚴重不均。PC廠商想要獲得更多利潤,就隻得以量取勝,而達到這一目的的最直接方法就是價格戰。
中國PC市場廣闊,但PC公司的利潤大多都被微軟公司拿走。如果不發展自主操作係統,不打破微軟在操作係統上的壟斷,中國PC產業的發展依然會呈現出“給別人打工”的景象。
由於沒有自主操作係統,中國各大應用軟件公司也需要跟著微軟公司的腳步走。誰也不會比微軟公司自己的軟件部門更早知道下一步的操作係統將會怎樣發展,所以在應用軟件方麵,中國的應用軟件公司在與微軟的應用軟件部門之間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倪光南認為很多安全技術和措施往往都忽略了操作係統本身的安全性問題。各種各樣的殺毒軟件,其所查殺的更多是應用軟件中的各種問題,對操作係統的安全卻不過問,甚至很多病毒和木馬侵入到用戶的PC中,就是通過操作係統自身的漏洞。
倪光南指出,像Windows這樣龐大的操作係統,源碼不公開,對於用戶來說就是一個“黑盒子”。用戶根本無法對其內部進行分析,所以這種操作係統是否安全,裏麵是否被埋下了什麼機關,用戶都無從得知。
一方麵是盈利性的考慮,另一方麵是安全性的考慮。倪光南指出,為了保障網絡及信息安全,為了軟件產業以及整個信息產業的利益,為了爭取應用軟件開發的主動權,中國必須要去研發自主操作係統。
在這方麵,倪光南認為Linux操作係統的崛起,為中國發展自主操作係統提供了機遇與條件。倪光南認為Linux操作係統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的性能優越、非常穩定,而且還免費開放源碼。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對Linux的調試和改進工作中,這也讓Linux的性能越來越高,越來越穩定。
倪光南認為中國應該基於Linux來發展自己的操作係統,簡單來說就是將開放源碼的Linux作為自主操作係統的核心。具體來說,主要進行以下五個方麵的工作。
第一方麵,采用Linux作為自主OS的核心,並免費使用和取得源碼。采用Linux需要遵守普遍公用許可證製度,按照這一製度的規定,對Linux核心的任何改進,源碼都必須開放、返回Linux群體。這樣不僅能夠節省數十億元版權費用,擁有源碼還能夠保證網絡及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