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方麵,在Linux核心的基礎上,可以按照特定的環境和需求來定製成OS的“發布版本”。應用Linux核心可以根據實際需求產生發布版本,以此來適應不同的應用環境。
對於這些“發布版本”,可以自行銷售,獲取利潤,同時還可以捆綁各種支撐軟件和應用軟件一起銷售。
第三方麵,圍繞Linux進行開發、增值和集成工作。不僅包括對OS核心的改進,同時還應該增加驅動程序和設備支持,開發運行於Linux平台的中間件和應用軟件等。這些自行開發的部分,都可以擁有知識產權。
第四方麵,加強對Linux的技術支持和服務,將會讓更多企業參與其中。
第五方麵,發展Linux培訓工作,對於推廣Linux具有重要作用。通過在大學中設立Linux課程,可以培養Linux專業人才,為Linux的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倪光南還指出,Linux沒有得到廣泛普及,一方麵是因為技術方麵的支持還不夠,另一方麵則是因為市場上還沒有形成一種適於Linux發展的生態環境。因此,想要在中國推廣Linux,需要建立起Linux的技術支持服務體係,同時還要建立起公眾對於Linux的信心,而這些不是憑倪光南一己之力可以做到的,它需要很多人為之努力。
第四節 國產操作係統為何難普及
Wintel聯盟難以打破,國產操作係統難以普及,其中的關鍵問題並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多的是生態係統方麵的問題。
在中國市場,微軟操作係統的市場份額超過了90%,而國產操作係統的份額卻隻有3%左右。倪光南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並不是國產桌麵操作係統在技術和體驗上與微軟係統存在巨大差別,國產操作係統與微軟係統最主要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生態係統方麵。
倪光南指出:“中國信息通信業幾十年的實踐已經證明,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也是市場換不到的。中國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連比較重要的技術人家都不會給你,更不要說核心技術了。”
倪光南認為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定海神針”,關係到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不能隨意開放,隨意買賣,所以那些核心技術必須依靠自己去研究。
操作係統就是一項重要的核心技術。當前全世界各式各樣的智能終端層出不窮,已經達到了百億量級。桌麵終端就是其中之一,桌麵終端操作係統則是一項核心的信息技術。桌麵操作係統與網絡安全、信息安全有著重大關係,而當前,全球桌麵終端操作係統市場基本都被Windows壟斷。
簡單來說,誰掌握了桌麵操作係統,誰就能夠輕鬆掌握桌麵電腦所產生、存儲和傳送的海量數據。作為信息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係統的安全。在倪光南看來,想要讓信息安全得到保障,就要更多使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桌麵操作係統。
倪光南指出,現階段國產桌麵操作係統已經與國外產品相差不多,一些較大規模的示範應用表明,國產軟硬件構成的信息係統已經達到了“能用”階段,正在向著“好用”階段發展。
現階段,國產桌麵操作係統之所以難以大麵積普及,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生態係統的構建上。這也是國產操作係統與微軟操作係統的主要差距所在。
倪光南提到:“Wintel聯盟的Windows之所以能夠壟斷操作係統市場,就是因為他們推出了統一的標準,幾乎所有的外設、應用程序都能夠做到即插即用、即裝即用。中國芯片廠商有六七家,操作係統企業有不到十家,大多各自為政,這樣一來,排列組合有幾十種軟硬件方案,很難實現外設和應用程序的兼容。”
正是這種原因導致了國產桌麵操作係統在普及應用上的困難。倪光南認為,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打造出自己的Wintel聯盟來統一標準。他指出,中國在信息技術方麵的起步較晚,因此很難像Wintel聯盟一樣,由兩家巨頭企業來引領整個行業。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倪光南等人才發起成立了“中國智能終端操作係統產業聯盟”,以此來推動國產操作係統的發展。
對於市場上出現的主張通過與微軟合資,以“技術合作”的名義獲得“Win10政府版”模式,倪光南認為絕不可行,他認為這是為了繞過政府禁用Win8的禁令,將Win10帶入到政府和重要領域的一種伎倆。其目的就是搶奪國產操作係統最後一塊陣地,讓Wintel聯盟繼續占領中國市場。
倪光南指出,即使在這樣的“技術合作”模式下,由於Win10並不開放源代碼,微軟也將保留所有關於Win10的技術知識產權,所以中國企業沒有辦法在短時間內掌握其技術,最終依然會走到花錢買技術產品的老路上,而在這個過程中,還會麵臨各種網絡安全風險。
因此,倪光南認為,在進行這種“技術合作”之前一定要認真分析評估通過這種方式是否能夠真正獲得先進技術,否則一旦開始這種“技術合作”,就有可能會被對方控製、套牢。這對個人、企業來說,可能並不算大事,但對一個國家來說,卻是一件不可忽視的事情。
第五節 軟件和芯片是電子信息領域的核心技術
2002年,倪光南在一次講話中指出了中國軟件業存在的問題。他提到中國IT製造業的規模雖然很大,但利潤很低,其原因就在於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在他看來,軟件和芯片是中國IT業必須要發展的核心技術。
為此,倪光南專門以PC產業為例進行了分析。由於PC的產業鏈被Wintel架構所控製,其所獲得的利潤占PC產業利潤的50%,而中國PC企業更多隻是進行加工,規模很大,利潤卻很微薄。硬件製造商的利潤率大概隻有2%,這些硬件製造廠商如果想要獲得利潤,就要通過價格戰,將對手擠出市場,然後獨占那本就微薄的利潤。
此外,由於處理器和操作係統都是別人的,還可能會出現安全隱患。在操作係統中可能會留有“後門”,而在CPU中則有可能留有“邏輯炸彈”,這樣信息安全就沒法得到保障。一些企業為了避免信息安全受到威脅,不得內網和外網分離,一個企業弄兩套網絡,不僅不便於工作,也會大大影響工作效率。
倪光南認為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掌握IT的核心技術,最主要的就是軟件技術和集成電路技術。這些核心技術不同於一般的技術,它們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而想要掌握這些核心技術,單純發展一般技術是沒意義的,必須要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去進行科學研究,同時還要注重對IT專業人才的培養。
倪光南強調,建立自主完整的軟件體係,將會增強我國軟件的國際競爭力。更為重要的是,這樣還可以擺脫發達國家利用市場和標準方麵的優勢,扼殺中國信息產業的創新能力,幫助信息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很多人認為中國可以通過引進外來技術,消化吸收之後再去進行創新。在倪光南看來,這是一條可行的道路,但在麵對核心技術的時候就很難走通。對此,倪光南說:“全世界用Wintel,哪個國家拿到了Wintel的技術了?拿到了這個授權嗎?沒有,不光是中國,包括美國在歐洲的盟國、日本、韓國等,全世界任何國家都沒有拿到有關Wintel的知識產權和授權。”
所以,那些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正是基於這個原因,中國想要在信息領域取得發展,必須要進行自主創新來突破這個核心技術,而其中的關鍵就是軟件技術和集成電路技術。
這個過程中需要克服很多困難,不僅有技術上的困難,還有一些非技術性困難。甚至很多時候,自主研發所投入的費用往往要比購買現成的技術多很多,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對於這一點,倪光南說:“(這些人)不知道沒有科技創新的支撐,這個市場你是賺不到錢的,所以我覺得,我們不僅是克服資源界或者是技術界給你帶來的困難,我們要創新也要克服我們思想上的障礙,沒有樹立自主創新的觀念,沒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觀念,也是搞不好創新的。”
2006年,《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出爐,綱要中規定從2006年到2020年,重點發展16項重大專項。在這些重大專項之中,“核高基”就是其中一個。對此,倪光南說:“這個核就是核心電子器件。高則是高端通信,就是一般常說的CPU芯片。基就是基礎軟件,主要就是以操作係統為主。”
在倪光南看來,這一政策的出台,意味著國家要構建一個由國產CPU、國產操作係統構成的體係。他認為如果不是構成一個完整體係,在這個體係之外,技術可能沒有多大價值。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在推進這個專項的時候,要始終牢記,“核高基”是為了發展自己的體係,這一專項的每一個參與者都要注意這一點。
作為電子信息領域的關鍵技術,軟件技術和芯片技術是必須要進行自主創新的。這些技術的投入是看得到的,但產出卻無法估量。自主研發軟件技術和芯片技術是一項長期工程,必須要持之以恒。正如倪光南所說,沒有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觀念是搞不好創新的。
第六節 發展軟件產業是“重中之重”
談到高新技術發展,早在聯想時期,倪光南就很看重軟件技術的發展。相比於硬件需要進行高成本的投入,軟件產業並不需要昂貴的儀器設備,幾乎完全依靠人的智力。
21世紀初,如果說哪個企業對人類的影響最大,在倪光南看來,既不是大名鼎鼎的可口可樂,也不是占民用飛機市場份額一半的波音公司,而是發展了十多年員工總數不到2萬人的微軟公司。因為當時世界上80%的電腦都需要依靠微軟公司的Windows軟件作為操作係統才能運行。
這樣一來,微軟公司產品的性能和推出時間就會影響到世界上絕大多數電腦和網絡係統,同時也會影響到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倪光南認為軟件技術還會繼續發展,哪裏需要智能,哪裏就會需要軟件,人類生活的每個方麵都離不開軟件。
倪光南指出,除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會受到軟件產業的影響外,未來的戰爭也有可能會從“軟件戰”開始。通過運用特殊的軟件來讓對方的計算機網絡癱瘓,這樣就能做到不戰而勝。因此,從國家的角度來看,軟件產業的發展也必須重視。
在1998年,微軟公司的市值已經達到了2000億美元,但當時微軟的員工總數還不到兩萬人。這樣算來,一個微軟員工相應的市值就超過了1000萬美元。倪光南認為這正是充分體現了智力在發展軟件產業中的價值。
中國擁有13億多人口,如果能夠將人口數量轉變為人口質量,為軟件產業提供智力支持,那中國的軟件業將會迅速進入世界前列。但從現狀上來看,中國軟件產業想要躋身世界前列,還需要走很長的道路。
倪光南認為,中國軟件產業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智力資源的利用不足,中國軟件人員的整體素質並不比其他國家差,世界上也公認中國人適合去搞軟件,但從21世紀初的幾年來看,中國的軟件市場中,除了一些與中文信息處理相關的軟件外,更多是西方公司的軟件產品。中國的人力資源還沒有轉變為智力資源。
計算機軟件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類別,一類是係統軟件,另一類是應用軟件。係統軟件常與硬件相關聯,構成一個平台,應用軟件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運行。
倪光南指出,由於開發係統軟件的投入大、周期長,係統軟件市場已經被少數大公司所占據。中國軟件企業想要從這方麵與國外公司展開正麵競爭是非常困難的,並不是說無法成功,隻是可能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精力。
但應用軟件領域就不一樣了。每一個特定的應用都需要有特定的應用軟件,基於此,倪光南認為在應用軟件領域有很大的市場空間。而且,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應用軟件提供了廣闊的國內市場。
比如政府部門、金融部門、商場企業的業務係統,車間工廠的控製係統,企業的辦公係統,學校的教育係統,公眾的娛樂軟件,這些應用軟件都有很大的市場需求。不僅在21世紀初這些應用軟件的市場廣闊,到了現在,這一市場依然沒有飽和。
雖然應用軟件的開發要比係統軟件輕鬆很多,但真正影響軟件產業的還是係統軟件,應用軟件需要在係統軟件的基礎上才能發揮相應的作用。如果係統軟件平台掌握在別人手中,應用軟件的發展也會受到限製。
所以想要讓軟件產業取得更大的發展,係統軟件這個坎就一定要跨過去。但即使到現在,中國依然沒有屬於自己的操作係統,這似乎真的成了中國軟件企業難以跨越的一道坎。
對於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倪光南認為應該采取一些特殊的措施。在將信息技術作為高新技術發展重點的同時,應該將軟件產業作為“重中之重”,給予特別的扶持。
倪光南認為,想要讓軟件產業得到迅速發展,就要在政策方麵對它開“小灶”。在一篇文章中,倪光南提到了一些對軟件產業的扶持措施。其中包括“建立指導軟件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製定發展軟件產業的全麵規劃”“給軟件產業以足夠的投資力度”“製定切實可行的、針對軟件產業的優惠稅收政策”等內容。
在倪光南看來,中國軟件產業的落後隻是暫時現象,中國巨大的智力資源總有一天會在軟件產業中發揮出它的威力,對此倪光南十分期待。
第七節 政府采購影響中國軟件業發展
對於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除了需要市場和技術,還需要掌握好政府因素。在倪光南看來,政府采購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